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教里的“指月”情结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闭嘴
    2017-9-5 09:41
  •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13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9 16:3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佛教里的“指月”情结

      佛教是古印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释迦牟尼创立的。他因为看到众生的痛苦,而思索解脱的方法,后出家修道。历经六年的参访修学和苦行,终于在荜钵罗树下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实,获得了解脱。释迦牟尼觉悟之后,即四方宣扬自己的学说,解除众生的痛苦建立僧伽制度。在佛涅槃之后由其弟子召集众多比丘,共同忆诵其传法教诲,结集以为佛教经典,是为经、律二藏。“佛陀的教法是当机的。”(净慧:《中国佛教与生活禅》)佛陀在传播教义救助众生时,十分重视随顺应化,应机说法,因机施教、因缘度人,佛经中广泛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使众生得以容易理解佛法的真谛。“太阳光给人以热力、光明、幸福和希望;月亮给人以清凉、安宁、幽静的境界光和热能激发我们奋发向上;而清凉与宁静,足以陶冶我们的性灵,获得自在与安宁——这都为人生所必需的。”(吴信如:《药师经法研究》)“月亮表现出来的阴晴圆缺循环不已的现象,也影响到中国哲学生生不已的生命精神和宁静而神秘的智慧品格。”(傅道彬:《晚唐钟声》)以月为喻则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成为了佛家的传统。
      
      一、佛经的喻月
      
      在佛陀所喻之中,就有著名的以月为喻,这也是佛教与月情结渊源之肇始。佛陀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无私心愿逗机施教,以八万四千法门以方便不同根机不同因缘的众生悟道,形成了浩如烟海的经藏以皈依佛法僧三宝之意,就可从佛经中看出以月喻佛、以月喻法、以月喻僧和以指月喻修行等。
      
      1.以月喻佛。“在佛教的典籍中,一部经典的题目,有时往往正是这部经典画龙点睛的内容所在。”(济群:《心经的人生智慧》)《佛说月喻经》就是以月为题的。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宣说,其起首即“告诸芯刍言,如世所见,皎月圆满,行于虚空,清净无碍。”“今我所说,犹月行空清净无碍。”鲜明地表示了以月喻佛之意。其他有“佛告比丘心当如月,清凉无热,至檀越家专念不乱。”(《长阿食经》)“我已见自心,清净如满月,离诸烦恼垢,能执所执等”,“汝观净月轮,得证菩提心。”(《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我今敬礼。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无有障碍,如焰如化,是故我今,稽首佛月。”(《金光明最胜王经》)更有直接以月称佛号者,如“佛号广大目如空中净月”,“佛号一切力清净月”,‘佛号不思议功德遍照月”,“佛号清净空智慧月”,“佛号宝华相净月觉”等:(《大方广佛华严经》)
     
      以月喻法。‘祛不孤起,依境方生”,在佛经中有多部经典以月喻法。“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如诸法门胜解观察,如幻如阳焰,如梦如水月,如响如空花,如像如光影。”(《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切诸法无所有,演说诸法空无主,如幻如焰水中月,乃至犹如梦影像,是故得成此光明。”(《大方广佛华严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维摩诘所说经》)“知诸法性净如空水中月:”“最胜无上之世尊,说—切法如水月。”(《大方等大集经》)“诸佛法亦如水中月”“一切诸有皆虚妄,犹如幻化水上月。”(《月灯三昧经》)
      
      2.以月喻僧。“僧宝不仅是人天导师,更是担当如来家业的栋梁,正法久住的庄严象征。没有僧团,也就没有佛法世间的流传。”(济群:《皈依修学手册》)在佛经中有多部经典以月喻僧。“如日月光明,能除诸幽冥,斯人行世间,能灭众生暗。:(《妙法莲华经》)“舍利于。菩萨摩诃萨欲求如来身者,当应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是自性求如来身,”(《大宝积经》)
      
      3.以指月喻修行。《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万川映月”之说,提示了修行境界,是为学佛的方便之举。“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大佛顶首楞严经》)“初发心如月新生,行道心如月五日,不退转心如月十日,补初心如月十四日,如来智慧如月十五日。”(《文殊师利部菩提经》)
      
      二、高僧的指月
      
      高僧大德在接引后学时契理契机经常以月示人,喻意深刻引导方便。盘山宝积禅师上堂法语有:“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五灯会元》卷3)是为禅林名句。石头希迁禅师上堂法语有:“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同上,卷5)直指水中月、镜中像实为虚幻。船子德诚禅师示法偈中有:“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同上)抒发了以明月指禅心的法喜,记录了“明净澄澈一尘不染的心境”(阿莲:《觉群丛书》之《文以载道——佛教文学观》)。法眼禅师示法偈有:“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同上,卷11)此说“月光涵盖了一切,让人体味到寂然不变的永恒存在。”(傅道彬:《晚唐钟声》)云峰志璇禅师上堂法语有:“声色头上睡眠,虎狼群里安禅。荆棘林内翻身,雪刃丛中游戏,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五灯会元》卷16)阐释了“水月相忘的审美直观”(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婺州普济子淳圆济禅师上堂法语有:“雨过山青,云开月白,带雪寒松,摇风庭柏。”(同上)虽实写山月松柏,然直指清白禅心。西竺寺尼法海禅师说法偈曰:“霜天云雾结,山月冷涵辉。夜接故乡信,晓行人不知。”(《同上)极摹山月之澄清,得悟之欣悦。双岭化禅师上堂法语有:“翠竹黄花非外境,白云明月露全真。头头尽是吾家物,信手拈来不是尘。”(同上,卷17)明示照见本心的湛然清静和无所分别。云居真如院元祐禅师上堂法语有:“月色和雪白,松声带露寒。好个真消息,凭君子细看。”(同上)显现了月境与禅境相溶相忘的喜悦。灵隐懒庵道枢禅师有说法偈:“雪里梅花春信息,池中月色夜精神。年来可是无佳趣,莫把家风举以人。”(同上,卷18)寿宁道完禅师上堂法语有:“古人见此月,今人见此月。此月镇常存,古今人还别。若人心似月,碧潭光皎洁。决定是心源,此说更无说。”(同上)揭示了古今不变之月,永示禅人,见月心悟才能得解脱。
      
      三、僧诗的咏月
      
      “心中有月的人,才能感受到月的明净,月的光洁,月的清凉。”(张志军:《禅魂》)佛经喻月,高僧指月,僧人即最容易感受到月的精神。他们发之于心形之于文,写下了许多感人的咏月诗。正是“一轮明月照亮了佛禅的世界,一缕佛禅的幽香增添了月的情韵。”(王早娟:《明月禅心两相辉》)
      
      永嘉玄觉禅师有“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永嘉证道歌》)最为著名,以水月之现的一与多的关系,“譬喻佛性与一切人性的关系,佛法与一切法的关系,意谓佛性内在于一切人性,佛法体现于一切法。”(张节末:《禅宗关学》)丹霞天然禅师有:“见月休观指,还家罢问程;识心心则佛,何佛更堪成。”(《玩珠吟》)直以指月人诗,指出已见到了真实的月亮,就不须再看手指;已回到了精神的家园,就不须再探路途,是为真心即佛之履:皎然法师有“夜夜池上观,禅身坐月边。虚五色可取皎洁意难传。若向空心了,长如影正圆。”(《南池杂咏.水月》)直陈禅与月之关系如虚无难言说,而悟空则心圆可待。还有“何意欲归山,道高由境胜。花空觉性了,月尽知心证。永夜出禅吟,清猿自相应。”(《送清凉上人》)以花喻空而得觉悟,以月升沉而得心证。贯休禅师有“霜月夜徘徊,楼中羌笛催。晓风吹不尽,江上落残梅。”(《月夕》)霜月之时听羌笛,得到心的感悟。齐已禅师有“妙刮筠篁制,纤柔玉柄同。拂蝇声满室,指月影摇空。敢舍经行外,常将宴坐中。挥谈一无取千万愧生公。”(《谢人惠竹蝇拂》)妙由竹蝇拂联想到指月,指出悟道实在经行宴坐之外。
      
      樟不禅师有“月轮端似古人心,皎洁高深处处临。纵在波涛圆不定,照尘尘亦不能侵。”(《咏月》)以月之圆缺不定与其皎洁不侵相比,说明禅悟之机。宋杲禅师有“人有心看月,月无心照人。有无成一片方始得惺惺。”(《中秋》)极言了看月与月照人的关系,说明有心无心融而为一始才能得悟道。慧空禅师有“圆时缺处何曾有,缺处圆时自俨然。举世尽随圆缺走,几人透出未生前。”(《拟月》)指出尽人只注意了月的圆缺之变,未解月自不变而系人观而变,未得解脱之道。行端禅师有“水中明月轮,可玩不可觅。猕猴徒自狂,解破寒潭碧。”(《题水月猿阁》)以猴子捞月亮的著名寓言,表明水中月都是人生的短暂和虚幻。昌仁禅师有“指月拈花总是禅,悟来原不落蹄签。有人问我西来意,花在枝头月在天。”(《寻梅漫兴》)显示禅虽在指月拈花生活之间,但改悟道则还须不落蹄签,否则实系两不相涉。
      
      佛经的喻月、高僧的指月、僧诗的咏月形成了佛家的传统,开辟了月亮意象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苍穹之上的圆缺明晦,经年累月如虚如幻,形成了阴柔的月相之美,追寻生命解脱的孤寂清情。月亮的意象展现了自然与人生、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形成了审美的传统。佛家指月的传统,月境与禅境相映,物境与心境相合,人性与心性相融。正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于良吏:《春山夜月》)读诵佛经、亲近大德、把玩僧诗,能使我们忘指而见月,便既得皎月之圆满,又得心性之感悟,既得禅意之幽静,又得灵魂之空灵。(作者:光泉)
      ——摘自:《传灯》2016年第1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