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祖悟道的三个阶段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闭嘴
    2017-9-5 09:41
  •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13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9 16:3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六祖悟道的三个阶段

      文/明尧居士
      
      六祖悟道的三个阶段
      
      (一)六祖悟道的第一个阶段
      
      六祖初次开悟,是在卖柴时,闻客人诵《金刚经》而引发。
      
      惠能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有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当时六祖到底悟到了什么呢?虽然六祖只是说“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再没有就开悟的内容和细节做进一步的展开说明,但是,从他后来到黄梅,与五祖的一番对话中,我们还是可以窥探出他当时的所悟。
      
      惠能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
      
      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出,六祖所悟,不仅是在理论上坚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更重要的是,他一刹那间已经安住在无分别心之般若观照当中了,即与自性的妙用——“本觉”相应了。“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一句,透露的正是这一消息。
      
      “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
      
      其一,是“常生智慧”,这个“常”意味着不间断,包括睡梦的时候,时刻现前,可见这个智慧已经不是“有为”的了,而是进入到无为、无心的状态。
      
      其二,其“智慧”是“不离自性”的。不离自性,意味着背尘合觉,照体独立(不粘着尘境),平等、包容,无分别、无取舍,不属于见闻觉知(因为见闻觉知是生灭法,是分别法。有分别取舍即是背觉合尘,即是迷失了自性),不被诸境所转,尤其是无梦无醒时亦能作主(如果要梦中、在无梦无醒时不能作主,则说明这个能观的心不是真的)。
      
      六祖所说的“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所揭示的正是开悟的初关景象:前后际断,照体独立,作为第六意识的分别我法二执破了,第七意识的俱生我执也能伏住(这就是“六七因中转”),安住在平等无分别的无心之觉照(平等无分别智)中。修行人到此,只能算是得个入处,真正的修行才开始。此时虽然粗重的分别妄想已经不起,但是微细和极微细的执五蕴万法为实有的坚固妄想仍然存在,理事二边没有打破,色心二边犹存,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用功,让定慧等持的功夫更深入、更精微,更具有穿透力。
      
      (二)六祖悟道的第二个阶段
      
      六祖悟道的第二个阶段,见于他针对神秀禅师所作的“菩提本无树”一偈。
      
      神秀受五祖吩咐,苦心费力地作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因为不自信,趁夜静更深,偷偷地把它写在步廊的墙壁上。对神秀的偈子,五祖的反应是: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祖三更唤秀入堂,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两天后,六祖在槽厂舂米,见有一位童子在唱诵神秀的偈子,一听便知神秀“此偈未见本性”,于是央求童子带他来到廊壁前,也作了一首偈子,请人代书在神秀偈旁: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对这首偈子,五祖的反应是:
      
      江州别驾张日用替惠能书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这一阶段,六祖证悟到了什么呢?证悟到五蕴皆空,也就是说,执五蕴为实有的坚固妄想(属俱生我法二执)已经被打破了,俱生我法二执随灭,即不受尘境之污染。“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虚空粉碎,大地平觉”。这是开悟的重关景象。
      
      俱生我执,指五蕴身心为实有之我。俱生法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万法的实有性;二是空与有、凡夫与菩提、生死与涅槃、入世与出世、凡与圣等二边性。六祖悟道的第二个阶段所破,不仅包括俱生我执,还包括俱生法执中“诸法唯心所现的非实有性(空性)”这一面。
      
      这里的本来无一物,非指虚无,乃指五蕴的实有性被空掉了。
      
      有人认为,五祖说六祖的这首偈子“亦未见性”,只是掩盖之辞,目的是为了保护六祖,实际上,六祖已经开悟了。这种说法未必符合实际。因为证得了诸法无实有的空性之后,尚有空有等二边还没有超越,还不能起用,还没有达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超越。
      
      (三)六祖悟道的第三个阶段
      
      六祖悟道的第三个阶段,见于他听五祖讲《金刚经》时,一口气说出了“五个何期”。
      
      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说明六祖不仅证得了万法唯心所现并非实有的空性,同时还悟得自性之理体能生一切法、能摄一切法、能转一切法之全机大用,而并没有住在空寂的境界中。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说明自性并不是空无一物的死寂,而是能生一切万法的宝藏,它能遍摄一切万法,能够自在地转一切万法而如如不动,能够自由地出入红尘,行化世间,即所谓的“入廛垂手”,此时,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菩提、轮回与解脱、生死与涅槃、佛与众生等二边分别彻底被打破了。这正是开悟的末后牢关景象。
      
      至此,六祖所证,是真正的三谛圆融的自性佛。
      
      从六祖开悟的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执当下无分别心之觉照或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的离念之空境为自性佛的观点,不符合自性的三谛圆融之精神,都属于“见刺”,皆非“般若正见”。
    ——摘录自明尧居士《六祖坛经》导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