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马公显药山李翱问答图
(绢本,水墨浅设色,25.9×48.5公分 日本京都南禅寺藏)
马公显为南宋四家马远的伯父,马远家族世代以画佛家传,至马远马麟始以山水闻名。本图为马公显传世孤本,主要是描写唐代的药山禅师与朗州刺史李翱“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禅宗对话故事;李翱,字习之,唐河北赵郡人,韩愈门人,亦为愈之姪婿。不为师之思想所拘,以客观採取佛学之精华。为朗州刺史时,访药山禅师,禅师于松下阅经,不理睬。李曰:“见面不如闻名。”禅师曰:“何得贵耳贱目?”李问:“如何是道?”禅师向上一指,向下一指,曰:“云在青天水在瓶。”李闻之,茅塞顿开,呈偈曰:“练得身体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吾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图上看到药山禅师石桌上放置经函与瓶梅,梅枝到挂,颇有禅意。图右下角有“马公显”三字款。 《药山李翱问答图》又名《李翱参药山图》。这是一幅典型南宋画院风格的佛画,其构图简洁,意境完整,主体鲜明,笔触大胆泼辣,水墨发挥的更加充分,将一场充满哲理严谨的问答情景呈现在我们眼前,在栅栏围起来的禅院里,以两棵古松为背景,松下一位老僧坐在具有江南特色的竹椅上,身前是板状腿的石桌,上有花瓶、茶盏、砚台和两函经书,对面是身着官服打拱作揖的李翱,惟俨手指上方,仿佛在说:“云在青天”,一问一答相对成趣。马公显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寺之一角,画面留出大片空白以突出对话,以表示烟云深远的青天和空旷高远的气氛,似虚而实,虚中有实。使我想起了曹昭评价其侄马远的话:“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
马公显以淡墨写苍松树干,浓墨点苔,细写松针,枝干劲挺,虬劲蟠曲,人物清脱俊逸,气韵生动,韵味绵绵,意趣难尽。马公显与父亲马兴祖同为宋朝绍兴时期的皇家画院待诏,赐佩金带。人物、山水、花鸟画皆承家法。他的《药山李翱问答图》充分表现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是他存世的代表作。
其实早在马公显的《李翱参药山图》问世之前,著名画僧牧溪和直翁就有《药山李翱问答图》问世,他们在国内的影响似乎不及马公显,但在日本佛学界影响要大得多。文人与诗僧纷纷以画为题作诗予以评述。游历荆南,问道药山,释智愚写下了《李翱参药山图赞》,诗云:“黑豆数无穷,青松盖尽。癯然老比丘,即此吾无隐。更提云水曲周遮,添得傍人眼晨花。”字字句句,充满禅机。
释心月字石溪,号佛海,历住建康府报恩寺、临安灵隐寺等寺,友人夹山寺高僧克勤著《拈八方珠玉集》,收录了他和佛鉴、正觉为药山、大同等宗师公案的拈提,是研究澧州佛教史不可多得的宝贵文献。他的《李翱见药山图赞》云:“千株松下谒癯仙,冷淡烟霞别是天。授与刀圭元不识,却来携手水云边。”在《西游记》中,沙和尚别名叫“刀圭”,道教则说:“刀圭者,丹药之异名。”不知心月僧的“刀圭”是何物?心月见到的应该是牧溪和直翁的《药山李翱问答图》吧?
南宋 直翁 药山李翱问答图
以李翱问道为题的书画不计其数,然精品不多,大多流落海外,如牧溪的《药山李翱问答图》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直翁智侃的《药山李翱问答图》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马公显的《药山李翱问答图》藏日本京都南禅寺。元赵孟頫书李翱七绝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大千先生的《松下问道图》不知为何人所收藏,我又想到大德寺所藏吴道子的十八幅《罗汉图》也在民国时期不知去向,这些都是我国著名佛教书画,也是我国古代艺术瑰宝,它见证了唐宋时期津澧佛教的鼎盛,见证了曹洞宗的起源与发展,是津市宝贵的文化遗产,本应为津市古寺镇寺之宝,竟然流散四海,为各大博物馆镇馆之宝被束之高阁,令人叹息,不胜悲哀。
唐代药山惟俨禅师,俗姓韩,年十七依潮阳西山慧照禅师出家,纳戒于衡岳希操律师。博通经论,严持戒律。一日,自叹曰:“大丈夫当离法自净,谁能屑屑事细行于布巾邪?”后于石头希迁座下大悟,服侍石头十三年,其间尝住湖南沣州药山,声誉震遐迩。
当时,名学者李翱久慕禅师德行高远,恭敬地邀请禅师到家中供养,但是屡次邀请,禅师都不去应供,于是李翱亲自人山拜访禅师。刚好遇见禅师坐在山边树下看经。侍者看见大名鼎鼎的李翱来了,赶快上前说:“师父,太守来了!”但是药山禅师听了,仍然纹风不动,照常看经,并不理会李翱。李翱慑于禅师的威仪,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等待了好久,禅师一直毫无动静。最后,实在不能忍耐了,就愤愤地说:“见面不如闻名。”意思是说,我仰慕你药山禅师的名声,特地来拜访你,想不到也不过是拒人千里之外、虚有其名的禅师罢了,说完话怏怏不乐的举步就要离开。
这时,药山禅师却开口道:“何必贵耳贱目?”意思是告诉李翱,为什么耳朵所听的就以为了不起,而自己眼睛所看的反而认为没有价值,兴起虚妄差别呢?李翱毕竟是一位知书达礼的文人,听了禅师的话,马上拱手道歉,并虚心请教禅师:“如何是道?”药山禅师以手往上一指,又往下一指说:“懂吗?”“不懂!”禅师再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欣然有得,回去后作诗偈赞药山禅师:
练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又问禅师:“什么是戒定慧?”禅师却泼了他一盆冷水说:“我这里没有这许多闲家具。”三学戒定慧本来是佛法的纲要,每个人都要奉行不违:但是禅宗的特色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李翱莫测玄旨。药山禅师说:“太守要想保任这事,直须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
有一天,药山禅师夜登山经行,忽云开见月,大啸一声,距澧阳东九十里地的居民都听到了,天一亮就传开了。为此李翱作诗赞曰:
选得幽居惬野情,
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
月下披云啸一声。 (来源:东林佛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