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禅三境”中的悟与自然喻象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闭嘴
    2017-9-5 09:41
  •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13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9 16:2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禅三境”中的悟与自然喻象

      唐末五代后,禅者隐迹于深山老林之中,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是禅者狱得禅境的灵感源泉。山山水水的朴实平真,毫无造作的自然特性直接决定了禅宗的简易平实的生活方式和适意自足的精神境界。所以方立天在《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总结说,禅宗的哲学思想和其精神境界与山林环境密切相关。此话说的很切实,读禅者的语录,我们的确可以发现,禅的开悟大多与自然有关。如《五灯会元》卷6曰:昔有僧因看《法华经》至“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忽疑不决,行住坐卧,每自体究,都无所得。忽春月闻莺声,顿然开悟。遂续前偈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
      
      春暖花开,黄莺谛柳,使禅者顿然大悟。禅宗的丛林大多建于深山野林之中,其禅悟的境界自然与禅僧居山栖林密切相关,正由于此,禅者多用大自然的境象来阐释佛教的法理。如大珠曰:“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珠禅师语录》卷下)双岭化禅师曰:“翠竹黄花非外境,白云明月露全真,头头尽是吾家物,信手拈来不是尘”。(《五灯会元》卷17)禅僧亦往往借用大自然的境象来表达其禅悟的境界。如山春水绿,清风明月、落花流水、莺谛鸟鸣等等自然景象,在禅者的眼中皆是其悟道的喻象。如丹霞子淳禅师曰:“宝月流辉,澄潭布影。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水月两忘,方可称断”。“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又如“僧问: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还端的也无?师曰: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五灯会元》卷14)禅僧在这里用雁无踪、水无影来表达了禅的空寂无我,无滞无著,更用两岸雪、一天秋来借喻了禅境的不可言说性。所以禅宗多用一些有违常理的喻象来表达禅的不可思议性,如“三冬华木秀,九夏雪霜飞”、“石上栽花,空中挂剑”、“黄河无滴水,华岳总平沉”、“海水入毛孔,芥子纳须弥”、“半夜日头明,日午打三更”,等等。这些都说明了禅者之悟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
      
      禅悟的境界是不可用语言来表达的,在禅僧看来,所有言说皆是虚妄,但禅的诠释又离不开文字,所以禅僧还是要借用文字来表达禅悟的境界。在借用自然境象来表达禅悟境界者,最为胜妙的当是青原惟信禅师的禅三境。青原亦借此蜚声禅林,其三境说也几乎成了禅学、美学著作的口头禅。青原曰: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五灯会元》卷17)
      
      未参禅时所见之山水为心之客观的实体,是与禅者分离的认知对象,山是其山,水是其水,所以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参禅的第一阶段,亦是我们世俗人的常理见解。参禅时,禅者开始破除物境,领悟到山水并非实有客观实体,以悟道的眼光看,外在的山水渐渐从客观的外境中剥离开来,而渐渐的趋入禅者的心境,此时,山不在是外在的实体性山水,而是空花水月。所以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参禅的第二阶段。
      
      到了第三阶段,山水彻底与禅者合而为一,山水变成了禅者空灵心境的呈现。在禅者看来,没有无境之心,亦无无心之境。经言“心不孤起,托境方生,境不自生,由心故显。”马祖说:“凡所见色,皆是见心”,海印禅师说:“月白风恬,山青水绿。法法现前,头头具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黄檗说,到了这一悟境,“十方世界,不出我之一心;一切微尘国土,不出我之一念”。这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触类即真。一切山河大地,不出我一心一念,到此境界,禅者与自然境象融合一体,山水不在是独立于我自身之外的山水,山水变成了禅者生命的一部分,即我在山水之中,山水亦在我心中,我是山,山亦是我。这个境界,只有悟者才能受用。犹如孟子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老子的“玄同”,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也。这一阶段,山水不在是幻化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禅者生命的一部分,是活着的存在,也就是说是禅者自我个体的心灵化和一种自然喻象,所以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不过此时的山水,其所存在的意义和第一境的“山是山,水是水”,截然不同。
      
      禅宗首先要破除执着,恢复本来面目,找到本自清净心,断除妄见,超越意识的分别,证悟绝对的洒脱自在,无滞无著的自由境界。当禅获得此永恒绝对的自性以后,此清净心与便与自然融合,一切原来所破除的对象,在此时无不是清净真如心的呈现。所以禅悟的境界是经历从肯定到否定,再肯定的三个阶段。这也就是《金刚经》中所说的,○○者,即非○○,是名○○之意。
      
      青原惟信通过的山水的自然喻象生动地诠释了禅悟的三境。对此三境的自然喻象化描述,唐崇慧禅师还有一组,说的也很言简意赅,凌厉峻彻,形象凝练,内容丰富,让人读之味之不尽,挹之无竭。
      
      崇慧禅师说,禅的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喻示自然茫茫寻禅不得,举目所见无非客观对象,此境中,人犹自寻迹觅踪,但隔绝于自然。此大致相当于青原惟信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禅的第二境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虽然觅佛不得,但已进入无欲非人的声色之境,水正流、花正开,藉此以悟心,则有所得已。此境中,人迹虽无,客境犹动,仍有间距,还没有达到心境相融,我物交涉的境地。此大致相当于青原惟信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境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喻示禅者勘破时空,刹那顿悟。永恒的“万古”与无限的“长空”,凝结于“一朝风月”之中,于是人与自然,刹那终占,永恒一体。此大致相当于青原惟信的“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不管是崇慧,还是青原,其所以自然的喻象,所表示的禅三境是意思是相同的。
      
      禅宗多用自然的种种喻象来表达禅境的获得,禅境的不可言说性也在此被形象的、生动的得以呈现。(作者:存 德)
      ——摘自《浙江佛教》2016年第1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