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佛不须更觅佛——龟山正原禅诗赏析
文/安小悦
五泄山灵默禅师,先跟随马祖禅师出家,后来又尊石头禅师为师,一身集青原、南岳两派佛学之大成,为禅宗第九代著名高僧之一。《传法正宗记》中记载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日福州龟山正原、一日甘泉寺晓方、一日甘泉寺元遂、一日明州栖心寺藏奂。
《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述五泄山灵默禅师法嗣时,仅记录了“福州长溪龟山正原禅师”:宣州南陵人,姓蔡氏,幼厌俗出家,于本州籍山落发。唐元和十二年丁酉建州乾元寺受具。寻造五泄山默师之室,决择玄微。后住龟山,为第二世也。
也就是说,龟山正原禅师是五泄山灵默禅师的弟子,马祖道一或石头希迁的法孙,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由于资料有限,我们所了解到的正原禅师生平并不多,除了上面的内容之外,还知道正原禅师于咸通十年圆寂,年七十八,受皇封为“性空大师”。
正原留传后世的有诗偈三首,所寓禅理非常深刻而透彻,在此略作解析。
(一)
沧溟几度变桑田,唯有虚空独湛然。
已到岸人休恋筏,未曾度者要须船。
诗的首句,以“沧海桑田”喻宇宙中的一切无时不在变化之中,即佛教“万有幻化无常”的思想。但在这无常变化的万象中,“唯有虚空独湛然”。虚空比拟诸佛所证的妙明真心。就是说,虽然沧海已变桑田,然而我们的真如佛性、妙明真心却永远明澈清净。
诗的后两句,船筏在佛法中多被比喻为引导人开悟得度的载体。如《金刚经》所说“佛所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正原禅师在这里指出:一个真正证得无生法忍、到达涅槃彼岸的圣者,是不会迷恋于证悟境界的,若有迷恋就是尚未证得;对于还没有到达彼岸的人来说,渡生死河的船筏却是必须的,作为已证的圣者应当回到世间,去做帮助众生到达彼岸的慈航。
(二)
寻师认得本心源,两岸俱玄一不全。
是佛不须更觅佛,只因如此更忘缘。
“寻师认得本心源”,禅宗主张所谓的寻师求道其实就是要人识得自心。因为一般人都认为道在别处,而去苦苦寻觅,孰不知这样实是颠倒了。道其实不在别处,而在自家心里,自己就是道的载体,就是道的本源所在。神秀禅师曾示徒云“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两岸俱玄一不全”,禅宗讲开悟,未悟时,彼岸也不是,此岸也不是;开悟时,则彼岸是,此岸亦是。“两边不立,中道不存。”故但二即一,一也非一。有人认为“守一”就是了,但不知道那个“一”也是“不全”的啊!其中微妙之处,非真参实悟不能领会。
洞晓了这一切之后,就会豁然明白,原来佛即在面前,就是自己的心啊!既然本自是佛,何必再去寻寻觅觅呢?所谓“心佛不二,心外之佛了不可得”,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悟到这里,万缘放下,自可截断众流,随波逐流,任运自由。
(三)
刘民周续岂癫痴,弃世犹求远大师。
今日幸逢玄旨在,须将心地种禅枝。
求禅问道的人常常本末倒置,不能将自己生活的红尘作为道场,而是去寻求什么世外高人或者仙境。其实越是这样,越是离道更远。慧可曾向菩提达摩请教:“我内心总是不能宁静,请你帮我把心安下来。”达摩说:“你把心拿来,我来给你安心。”慧可愣了一下,说:“觅心了不可得,我无从找到那颗心。”达摩说:“我已经帮你把心安好了!”
仅仅在虚无玄妙之处寻求心安,则无心可安。如果凭着纯真自然的心灵,在日常生活中用去感受自然和人间的和谐美好,愉快地生活,好好地做人,就是将禅融人到了自己的心性之中,必然会开放美丽的花朵,达到人境合一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