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禅宗之不立文字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之字,教外别法,付嘱摩诃迦叶。”(《五灯会元》)这是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将微妙禅法传付给弟子摩诃迦叶。摩诃迦叶便成为“禅宗初祖”,而“不立文字”便成了禅宗独特标志。
“不立文字”在禅宗典籍中有诸多不同的说法,如“不执文字”、“不涉言诠”、“不落名言”、“不立义解”等等,说法不一,意思大致相同。
禅宗认为,幽言奥妙的禅法是不可也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如唐惟政禅师有一则接引后学的公案。“(惟政)一日谓众曰:‘汝等与我开田,我与汝说大义。’众开田了,归请说大义,师乃展两手。众罔措。”(《五灯会元》)作为一名得道禅师,惟政禅师深知禅法大义是无可言说的。
禅宗所说的“不立文字”,其中“文字”包括文献著述和口头语言。对于通常意义的文字,禅宗看法也是一样的。这里所说的“文献著述,口头语言”,是指一切经典和禅师们平时开导大众的语言。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家境贫寒,无力读书识字。《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公案:“尼无尽藏者,常读《涅?经》,师暂听之,即为解说其义。尼遂执卷问字。祖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祖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后,告乡里耆德曰:‘能是有道之人,宜请供养。’于是居人竟来瞻礼。”惠能所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其中“文字”既是指书面语言,也指书写符号。
“不立文字”的语言观和禅法传授方式、悟道方式密切相关。六祖惠能大师开创的南宗禅是以“顿悟”为其法门,强调自性本来具足,一旦见性,人人可以成就,由内见性,是一种没有过程,没有阶级,无需中介和直觉体验。惠能大师便是听人诵《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顿悟见性的。
禅宗认为禅法微妙,不可解说,认为必须冲破现有的语言、概念对人类思想的束缚。禅宗强调自性本具,人人是佛,要求明见自性,认识真我,以其简捷明快,单刀直入的禅法,深窥人心,体察玄奥。(作者:克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