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嫌什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闭嘴
    2017-9-5 09:41
  •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13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7:09: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嫌什么

      龙牙居遁(835—923)禅师,唐末五代时曹洞宗高僧,系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俗姓郭,抚州(今江西抚州)南城人。十四岁时于吉州满田寺出家,后在嵩岳受戒。之后游历诸方,参禅问道。先后参翠微无学禅师、临济义玄禅师、德山宣鉴、洞山良价等禅师,最终于洞山良价处开悟,嗣其法、后居潭州(今长沙)龙牙山妙济禅苑,号证空大师,开法接众,座下有徒众五百余人。示寂于后梁龙德三年(923),春秋八十九岁。
      
      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七记载:
      
      龙牙禅师初参翠微无学禅师,在其座下呆子—个多月了,仍然没有得到和尚的开示,因此便自己去请教翠微:“学人自到和尚法席参学已经一个余月,但是却没有得到您的开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翠微听了他这话,不答却反问道:“嫌什么?”
      
      又问:“如何是祖师意?”
      
      翠微却说:“拿禅板给我。”
      
      龙牙于是把禅板递给翠微,翠微接过禅板举起就打龙牙。龙牙道:“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
      
      龙牙心头一片茫然,无法揣测到翠微的意旨所在,寻不到契人之机,无奈之下,龙牙又前往参问临济义玄禅师:“如何是祖师意?”
      
      临济道:“与我将澫团来,”
      
      龙牙于是将澫团递给临济禅师,临济禅师接过之后,举起来就照着龙牙禅师劈面打来。
      
      龙牙又道:“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
      
      (后来有位僧人问龙牙:“和尚行脚时,问二尊宿祖师意,未审二尊宿明也未?”龙牙道:“明即明也,要且无祖师意。”)
      
      不得已,带着心头的疑惑,龙牙又前往德山宣鉴处参学。
      
      初见德山,龙牙便问:“学人仗镆邪剑,拟取师头时如何?”
      
      德山禅师便伸出脖子。
      
      龙牙禅师道:“头落也。”
      
      德山禅师一听,便微笑。
      
      经多日,龙牙又向德山禅师请求开示:“学人早就听闻德山的禅法很有名气,可是我来了这么久,却没有听到和尚您说一句佛法。”
      
      德山听了之后,竟然也不答反问他道:“嫌什么?”
      
      龙牙听此一问,仍是不明就理。只好转往洞山良价那里寻求契人大道的禅机。
      
      一日,当他又像当初那样向禅师请教提出自己的问题时,洞山答道:这怎么怪得老僧?
      
      龙牙还是满头雾水,一肚子不明白。于是又把自己参德山禅师时的那段因缘说给洞山听。
      
      洞山问:“德山说了什么?”
      
      龙牙道:“德山无语。”
      
      洞山道:“莫道无语,且将德山落底头呈似老僧。”
      
      龙牙禅师一听便省悟了自己的过失,遂礼拜忏谢,并留在洞山禅师座下,随众参请。
      
      一日,龙牙禅师问洞山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洞山禅师道:“待洞水逆流,再向你说。”龙牙禅师一听,终于恍然大悟,顿得禅旨。为报师恩,龙牙禅师继续执侍洞山禅师八年之久。
      
      在龙牙最初参翠微时,翠微禅师反问一个“嫌什么?”实际上是想告诉龙牙佛法大意本就现成,无需刻意执著,到处去求,到处去问。尔后龙牙又参德山时,德山又反问一个:“嫌什么?”则是要龙牙反省自己到底是在捡择什么?在分别什么?向外索求什么?既有如此多的放不下,又怎么能当下心地清净契得入门机要?佛性又如何显现?因而后面的洞山禅师为破龙牙的颠倒妄想,才以一句“待洞水逆流,再向你说”,截断龙牙的痴迷,为他除去了蒙在心上的尘垢,使得心净圆明,绝处生机。
      
      龙牙禅师住妙济禅院后,一日上堂示众曰:“夫参学人须透过祖佛始得。新丰和尚云:祖教佛教似生怨家,始有学分。若透祖佛不得,即被祖佛谩去。”时有僧问:“祖佛还有谩人之心也无?”师曰:“汝道江湖还有碍人之心也无?”又曰:“江湖虽无碍人之心,为时人过不得,江湖成碍人去。不得道江湖不碍人。祖佛虽无谩人之心,为时人透不得,祖佛成谩人去。不得道祖佛不谩人。若透得祖佛过牙,此人过却祖佛也,始是体得祖佛意,方与向上古人同。如未造得,但学佛学祖,则万劫无有得期。”
      
      在这里,龙牙告诉学人参禅必须自悟始得,不可被佛祖言教“欺瞒”,在他看来,虽然参禅悟道要从佛祖的言教开始,但是最后又必须超越这些言教,不能拘泥于其中,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开悟的境界。如果执著于佛言祖语,反而会成为一种修学的障碍。
      
      龙牙禅师曾写有一首《门前树》的诗偈,云:“唯念门前树,能容鸟泊飞。来者无心唤,腾身不慕归。若人心似树,与道不相违。”诗偈里所体现出来的禅法与赵州禅师的“庭前柏树子”恰有异曲同工之意。龙牙以门前大树能容鸟儿们泊飞为题,引出后面的来任其来、去任其去的“无心”的态度,继而又指出禅人所追求的大道体现出来的对于万事万物的态度也正是这样的,没有什么刻意执著,一切都自然而然,该发生的发生,该过去的过去,不要无端的以嫌隙之心惹出诸多不必要的烦恼来,因为唯有超越一切,活在当下,生命才是最真实的。
      
      在《居士分灯录》中还记载了龙牙禅师与裴休相国的一段故事:唐朝相国裴休有一次到大安寺,请示大安寺的寺僧道:“佛陀的十大弟子,各有第一,请问罗睺罗以何为第一?”僧人皆谓这是简单的佛学常识,就异口同声的回答道:“以密行为第一。”裴休对大家的回答并不满意,问道:“此处有禅师吗?”碰巧龙牙居遁禅师正在后园种菜,寺僧请他出来后,裴休以同样的问题问道:“罗睺罗以何为第一?”龙牙禅师毫不犹豫的说道:“不知道!”裴休听后,大喜,随即礼拜并赞叹道:“破布裹真珠。”密行,顾名思义,秘而不宣。既然是密行,当然旁人就是一个‘不知道”而已。在众弟子看来只是简单的学问应对,而并不知其精髓。唯有龙牙的应答,恰恰一语中的,点明关键。这就是得到裴相赞叹的原因。
      
      在禅者看来,用疑心参禅,用体会参禅,用问道参禅,其实终不及用平常心参禅。平常心既是参禅之道,更是生活之道。许多人在世间生活,其实大都活在自己执著的颠倒妄想之中,所以都会随生死之流而烦恼不息。唯有禅者,能够看清当下,体悟自性,心态安然。
      
      看下面两则公案:第一则,仰山禅师夏末问讯沩山禅师次,沩曰:“子一夏不见上来,在下面作何所务?”仰曰:“某甲在下面,锄得一片田,下得一箩种。”沩曰:“子今夏不虚过。”仰却问:“未审和尚一夏之中作何所务?”沩曰:“是中一食,夜后一寝。”仰曰:“和尚今夏亦不虚过。”第二则,源律师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问:“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问:“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问:“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公案中,虽然禅师们不过就是锄田种地,饥餐困眠,但是由于他们心里没有计较,没有抱怨,因而如此简单平凡的生活却也蕴含了无限活泼和洒脱的意趣。所以,如果感觉到烦恼,如果总是不满意,如果常常失望,那就像龙牙禅师那样,反省—下自己,是不是丢失了—颗平常心,自己到底在计较什么,在算计什么,在妄想什么?要知道如果每天怀着充满了嫌隙的心来生活,那么即使是生活条件再好,只怕也是很难气定神闲,自然那饭吃得也没有滋味,觉也睡得不能安然。
      
      真的,不妨在烦躁的时候,在捡择的时候,在犹疑的时候,在痛苦的时候,在抱怨的时候,在大失所望的时候……安静下来,扪心自问二下自己:“嫌什么”?或许能够拨云见日,放下两头,身心得以清凉自在。(作者:董良)  
    ——摘自《曹溪水》2017年第1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