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bud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公战秦琼

 关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19

帖子

1492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492
171#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00:56:50 | 只看该作者
foyin31 发表于 2015-4-23 00:06
budong师兄晚上好!
      您认真学习的态度很让人佩服!但是您学的佛法不了义也是个问题!如果印师是讲的 ...

    晚安!晚安!是该睡了!明天回复您吧!只要你们不删帖不堵嘴,我会和您们一直辨析下去的。{:soso_e139:}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19

帖子

1492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492
172#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06:41:56 | 只看该作者
foyin31 发表于 2015-4-23 00:06
budong师兄晚上好!
      您认真学习的态度很让人佩服!但是您学的佛法不了义也是个问题!如果印师是讲的 ...

您认真学习的态度很让人佩服!但是您学的佛法不了义也是个问题!如果印师是讲的前四说法时期的话,讲方便法因为见道不真,必须讲信愿行!否则就是错误的!但是印师是讲第五说法时期的了义佛法,他这么说“所以我们现在讲什么念佛、信愿行:这是节外生枝,这是无聊,这是在曲解《阿弥陀经》”这是正确的!第五说法时期作为圆教的开示,佛经里面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个您还真的不能理解,真的不懂!就算您看了也是忽略过去了,不仅仅《阿弥陀经》这样说,《法华经》《楞严经》《心经》都是异口同声这样说!且看原文如下:
1、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阿弥陀经》按照师兄的理解,“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之后,必须先念佛X年,布施N年,持戒Y年……..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搞“信愿行”才能“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阿弥陀佛国是吗?


    南无阿弥陀佛!先做个简单的回复,也就是给您提个醒:以后您得注意自己发的帖子别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为好,请看下文: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
印广法师既然参阅了蕅益大师、智者大师、圆瑛大师等人的著述与见解,并赞叹这些老前辈的功德,这些祖师对持名一法的评判他会视而不见吗???他看这些祖师大德的著述了吗????我先给您提个醒,再慢慢回复您!!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19

帖子

1492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492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20:48:14 | 只看该作者
foyin31 发表于 2015-4-23 00:06
budong师兄晚上好!
      您认真学习的态度很让人佩服!但是您学的佛法不了义也是个问题!如果印师是讲的 ...

budong师兄晚上好!
      您认真学习的态度很让人佩服!但是您学的佛法不了义也是个问题!如果印师是讲的前四说法时期的话讲方便法因为见道不真,必须讲信愿行!否则就是错误的!但是印师是讲第五说法时期的了义佛法,他这么说“所以我们现在讲什么念佛、信愿行:这是节外生枝,这是无聊,这是在曲解《阿弥陀经》”这是正确的!第五说法时期作为圆教的开示,佛经里面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个您还真的不能理解,真的不懂!

领解佛的五时说法——《法华经·信解品》导读


作者:朱封鳌(原刊于《上海佛教》2007年第6期)

根有利钝,惑有厚薄。在《方便品》中,上根舍利弗一闻佛说即信受了解,言辞不多,故未立品;而须菩提等四人领解而述之穷子喻,文辞颇多,故特立《信解品》。此喻是信解后才能说。信解之心为本,说喻言辞为末。须菩提等过去或解三而不信一,或信三而不解一;今闻法说、譬说,乃解一而又信三,解三而又信一。入大乘信道,故名为信;起大乘修道,故名为解。由信故回小向大。正如智者所说:“初闻略说,动执生疑;广闻五佛,蒙胧未晓;今闻譬喻,欢喜踊跃,信发解生,疑去理明。”圆融四悉檀益,一时俱得,故名《信解品》。约本迹说,须菩提等四大弟子,“久入大乘,成就佛法,迹示中根,示初信解”,故名《信解品》。约观心说,了达心外无法名信,于现前介尔一念心中,见一切法缘起信空,名解。如是观心,由名字信解,乃至究竟信解,总在一心,离心无佛,亦无信解。信解在心,非言莫表。因此,自陈穷子之喻,引发解机,同得领解法说、譬说之旨。所以,任何以一往(启始)、随逐(中间)、毕竟(最后)等次第方式来解释《信解品》,都是不如法的误解。

《法华经》中多处以佛与弟子,比作父子。正明佛于弟子有成熟养育之恩,弟子于佛有承当家业之义。诸佛常念众生,而众生不念佛,故曰:“舍父逃逝。”智者又作进一步解释:“退大为舍,无明自覆曰逃,趣向生死为逝。”轮回三轮五趋,无不周历,名“久住他国”。有人认为:佛的应身息化,众生因此起惑造业,流转生死,是父离子,非子舍父。智者指出:这是本末倒置的说法,因为:“由众生不感,佛则去世(应身息化),还成子舍父义。”究其根源,过在众生。经文中说:穷子“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所谓“穷困”,指未修福慧。无七圣财名为“穷”,为五浊八苦所烧名“困”。轮回四生,奔驰于生老病死险道,名为“驰聘四方”。在生死轮回中求觅出苦之道,名“以求衣食”。由闻思慧心,渐渐生善,名“渐渐游行”。幸得人身,得闻佛法,不期而会,顺昔善根,名“遇向本国”。前面说:穷子“舍父逃逝”,喻背真逐妄;这里说“遇向本国”,喻返妄归真。这当然还是值得称道的。

经文中称:“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便欲“付财”。智者对于长者给穷子付财的过程,以佛陀说法的五时五味加以阐释,充分显示了天台宗的特色。

其一,华严时。长者看到穷子后,“即遣旁人,急追将还。” 智者认为这是五味中的乳味,如日照高山。指出:“智是能遣,教是所遣,理义为正,教义为傍。从佛出大乘十二部拟宜,众生无机不受,于其如乳,故言遣旁人也”。若从事上说,菩萨为佛旁人,禀佛教化众生,名之为遣。从理上说,智是能遣;一乘教法,如华严是所遣。又从佛出大乘十二部经,名为“遣旁人”。“急追将还”,指佛悲心疾起,即派遣在旁的菩萨,说圆顿教法以劝门化导,如《华严经》中法慧菩萨说十住,功德林菩萨说十行,金刚幢菩萨说十回向,金刚藏菩萨说十地等。但是,“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智者认为:这是“劝门无机,既现无机,纵昔曾发,废久不忆,卒闻大教,乖心故惊,不识故愕。”也就是说,无机不受劝门。因二乘人纵昔曾发菩提心,废久不忆,骤闻大教,乖自己心行,故言惊;又因教义高深莫测,故言愕。小机本不求大法,造成机教相违。比喻华严时,二乘人虽得参预华严法会,但因为法不契机,不得法益。

在天台五时判内,认为华严为第一时说法,对法身菩萨大机者而言,固属于醍醐味之教说;但对声闻二乘等小机者而言,尚属乳味而已。智者在《法华玄义》卷十中说:“何者大教,拟小如聋如哑,非已智分。行在凡地,全生如乳。以此义故,顿教在初亦名醍醐,亦名为乳。”光宅法云在《法华经义记》中说,佛以一乘法,先为众生“拟宜”(即试探众生的根基如何,俾作以后说法的参考)。智者则明确指出:这一乘经即是指《华严》。佛经过一番“拟宜”之后,始知《华严经》教说,不适于与会的大多数的二乘人。同时,《华严经》的内容也是圆兼一别,即其内容固属圆教,但因参杂下位别教的说法内容,与纯圆独妙的《法华》有所不同。例如,《华严经》中说到“行”与“位”时,分设圆融门和行布门,在圆融门固然谈到一行即一切行,一住即一切住;但在行布门却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次第行位,目的是教人必须依次修行。显然这行布门不是圆教,而是属于别教。为了避免法不对机和为别教所误导,佛陀改用《阿含经》等教说。

其二,阿含时,又称鹿苑时。指佛陀在鹿苑说《四阿含》等小乘经典,以教导在华严时根机未开之声闻二乘,属于五味中的酪味。其教益远胜华严时的乳味说法,如日照幽谷。此即经文中所说:长者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雇其子一道除粪。长者“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着粗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以方便得近其子。劝其“勿复余去,当加汝价”。智者认为:此喻佛陀劝二乘人“除苦、集之粪,取道、灭之价。”领解佛由法报身垂迹化身,应以劣应身得度者,即现劣应身而为说法。智者说:“脱妙服”,即“譬隐报身无量功德,四十二地,戒定慧陀罗尼等缨络,寂灭忍细软上服,大小相海严饰之具”;“着粗弊衣”,即“现丈六形,生忍法忍”;“尘土坌身”,即“现有烦恼,有为、有漏”;“执除粪器”,即“治见思有漏之法”。等等。这是佛陀对机说法,说阿含方便之教。如同《譬喻品》中三车救子的譬喻,适子所愿,使诸子能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以争出火宅。

《文句》中称阿含时的说法为齐教领。即二乘人以声闻之身,受教于如来现在之身而领解之意。由于长者与穷子间的直接洽谈无效。知穷子下劣之根性,乃采取间接的方法化导。所以从阿含时开始,佛陀的教说从顿转渐。在阿含时中,广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要义,使众弟子证得灰身灭智的阿罗汉果。

其三,方等时。即五味中的生酥味。如日照平地,正当食时。佛陀此时广说方等经典,教导已求得灰身灭智的小果者,此非究竟意;经过一番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使声闻二乘,起耻小慕大之心。经文中说:“尔时,劣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智者解释说:“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譬三藏之后,说《方等》、《净名》,扬大折小,二乘闻大不谤,折小不退。”具体地说:二乘人已证初果,进入修道位。“虽欣此遇”,是指虽断见惑,思惑犹存;虽得入圣,仍是有学,自知不及诸大菩萨,故“自谓是客作贱人”。由于不舍小志,大机未发之故,所以从阿含至方等,“二十年中”,皆依小教修行,证阿罗汉果,故名“常令除粪”。二十年,给时间说,佛成道后,初三七日说华严,继之十二年中说阿含,再说方等大乘教八年。即所谓:“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盘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过是已后”,指已证阿罗汉后,常亲近佛,识达人空,同佛共坐解脱床,故言:“心相体信,入出无难。”也可以理解为:已得涅盘一日之价,真实不虚,入为自利,出为利他,无有疑难,故言:“入出无难”。

其四,般若时。即五味中的熟酥味。如日照禺中。此时,佛陀广说诸般若经典,以淘汰大小二乘隔别的思想。经文所说:“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 智者解释说:“长者自知将死不久下,譬方等心相体信,入出无难已后,委以家业,使其领教,为大菩萨说摩诃般若。”具体地说,这是领解佛说般若,付以大乘真实法财。众生疾,佛亦示疾。“自知将死不久”,指佛的应化身,有机可度则应身出世住世;所应度者皆已度迄,未度者已作得度因缘,则应身入灭。今佛化缘将尽,示灭不久,故曰:“将死不久。”“多有珍宝”,指由空性缘起一切有为无为功德,如《中论》所说:“依于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约天台四教说,别教空理如金,通教空理如银,藏教空理如珍宝,圆教则总摄藏、通、别教之空,亦即一切法空座,名为“仓库”。依空所缘起诸法,无量无边,名为“盈溢”。总之,金银珍宝喻性具功德,“其中多少”为性量,“所应取予”,即性空缘起之性用,了达诸法性具、性量、性用,是为“汝悉知之”。佛以慈悲般若为心,亲证诸法毕竟空性,而不违度生本愿,尽未来际,普度有情,故称:“我心如是”。作为佛子,要续佛慧命,承担如来家业,亦当体会佛意,只证生空是不够的,要证二空真如,发起度生大愿,不离悲、智二严。如此乃可为说般若,转教菩萨。

在般若时中,如来的说法尤臻圆熟精纯。处处强调“转教”。所谓“转教”,是指如来在说本经的诸多场会下,往往加被舍利弗及须菩提等声闻,令其对诸多菩萨说法。亦即用“转教”的手段,以显示《般若经》具有大小二乘法开会的特色。但要知道,此处所谓开会,仅止于法上之开会,而未臻人之开会。为什么呢?因为舍利弗及须菩提俱蒙世尊加被,固能说示大乘法门,但受教人仍然大小有别。直到法华时,方能达到人之开会。故智者指出:“金即别教理,银即通教理。《大品》所明真谛,不出此二。”可见智者以《般若经》作为第四时的说法,认此经为法开会,而非人开会,并以此作为后来法华时,人、法两开会之发端。这种说法,是对自罗什以来,视般若、法华同格之传统思想的一大突破。后来,吉藏在《法华义疏》中,对智者的说法又有所发展,认为《般若经》前分固非人之开会,但后分则是。其目的是在致力于二经的会通。

其五,法华、涅盘时。经文中说:“(长者)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令屏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纳),是子所知。”于是,穷子“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第五时有前番、后番之分。前番为《法华经》,后番为《涅盘经》。为五味中的醍醐味。如日照正中。智者说:“临欲终时,而命其子者,此譬般若之后,判天性,定父子,会三归一,付财与记,说法华之教,开佛知见,示真实相。菩萨疑除,声闻作佛,悉从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如从熟酥出于醍醐,是从摩诃般若出大涅盘,即第五味也。”具体地说,长者“临欲终时”,正如本经后文所说:“如来不久将入涅盘”,指说法华之时,如同《遗教经》所说:“所应度者皆已度迄,其未度者已作得度因缘。”是化缘将毕之时。“并会亲族”,即法华会上,菩萨云集。“此实我子,我实其父”,昔曾化以大乘,故言“实是我子”。父有付财之义,子有承受之职,如是方能佛种不绝。如《佛地论》所说:“法华会上,不定性根机成熟,应舍分段,受变易身。”不定性声闻回小向大,故言“会遇得之”。一切大乘法财,一心万行万德,及种种自利利他功德,彼皆应得,与佛无异,故言:“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即喻方等般若教中自利利他之行相,是在会的二乘人所知。先已领知,今但付与,所以法华但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不复广说一切行相。穷子闻之大喜,言“本无心求,自然而至”,喻本无心乐求大乘,而不料大乘之法却由小乘权法获之,也指阿含时,二乘人本心不求大乘;至方等时,唯耻小慕大,自以为大乘绝望,又故不求;在般若时,唯领知大乘行相功德,自谓非是已分,故又不求。如此本无心求,而今法华会上,却自然获得。但是,佛法不离因果,虽称不求自得,其实因果必然。因有三藏小乘断惑证果,故闻方等大乘,能信不虚,不生疑谤;又因在般若会上领知众物,转教菩萨,得心渐通泰,成就大志;尤其是因听闻法华,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开佛知见,入真实相,菩萨疑除,声闻作佛,始能得此佛果。

总之,智者认为穷子喻堪称如来五时说法的缩影。如来五时说法,实际上是以《法华经》说法作为究竟的法门。至于第五时后番《涅盘经》之说法,则专为前番法华会上未实者,及为末代恶见的众生说,故称此经的特色在于“追说追泯”。所谓“追说”,是重说五时说法主要内容的四教;所谓“追泯”,即如同《法华经》一般,为方便教作开会,以期入实。因此,从如来正规说法的过程而言,《法华经》实为最高究竟的经典。穷子最后领受宝藏,喻须菩提等声闻已了知佛说《法华经》所用的种种的方便法门,深信理解,因此转凡成圣。



          请问foyin31仁兄,您家住五楼的话,您每天回家是不是直接从一楼就蹦到五楼啊??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要澄清,念佛往生净土一法是佛五时说法的哪一时说的,您知道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7

主题

2029

帖子

1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55673
174#
发表于 2015-4-23 21:15:54 | 只看该作者
budong师兄:
    您提到祖师言:“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佛祖也在《楞严经》中开示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而真心本来面目为:非空非有非中,随缘现空现有现中。这个您真的听说过吗?先不说您是否懂没懂了,而“阿弥陀佛”即为真心本来面目的一个名相,打一个比喻来说明:李四光科学家大名鼎鼎,一个人崇拜者并不认识他,只是不停的“嘴念”李四光;另外一个李四光的好友在街上遇到他在前面走,于是喊他几声,李四光回过头来看,这是“呼唤”李四光,尽管这个比喻不是很贴切,但是学佛人能理解在没有“闻阿弥陀佛名号”真实义之前,嘴念阿弥陀佛只能修人天福报而已,而懂得阿弥陀佛真实义的学佛人念佛即是在“呼唤”,因为他知道了阿弥陀佛真实义,这就是“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的原因,真懂得了阿弥陀佛名号了,一声即无量声,一即一切,师兄前面在复制蕅益大师关于藏通别圆各种不同境界的念佛法门的区别时,大师开示的就是这个境界,师兄真的了解吗?还是仅仅把祖师的这段话复制来充数呢?“圆教三者:六根皆如来藏,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如一见根,见周法界。闻、嗅;觉、知、亦复如是,妙德莹然,周遍法界,是念自佛。观一佛身,即是一切诸佛之身;观一相好,即是一切相好之海;称一佛名,即是一切诸佛之名;观一法门,即是一切微妙法门;观于佛土一尘、一法,即是一切诸尘诸法;见一色身,即是圆见法、报、化身;瞻一影像,即是如来三身实相;名念他佛。诸佛、乃众生心内之佛,众生、乃诸佛心内众生;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全由性具三德,成彼诸佛果上三身;观彼诸佛果上三身,即发自心本有三智;名自他俱念也。”
     在这里蕅益大师说的还不够明白吗?一观一切观、一称一切称、一见一切见,六根都归于如来藏,见一色身,当下即见法身、化身、报身、且三身为一身,一即三、三即一,看来师兄只是个佛呆子而已,根本不明白这些,只知道瞎胡闹,更不知道造了巨大的口业,连佛祖的警告都视而不见,看看您着魔已经到了什么地步啊!人家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师兄是进了棺材也不落泪!真是奇葩了!叹为观止,老弟多次提醒师兄先不要急着证明法华弟子是魔子魔孙,您现在还没那个金刚钻就想着揽这个瓷器活!就不怕在无间地狱里面陷的太久太久了吗?师兄就不能先消停一阵子,把《法华经》《楞严经》学一遍再说吗?连一遍都没学完,就想打法华经楞严经的假,您做秀也太不专业了!
     听老弟一句劝告吧,耐心学完一遍再说,不要再秀佛学知识与学问了,还有这么多看帖者的同修在围观呢!靠做学问做研究的方式成佛、往生难呐!老弟答应等师兄学完至少一遍后咱哥两再深入讨论,看看师兄的这点耐心吧!

     刚看了师兄上面的话,再加上几句吧。本来是没必要加的,只因为师兄学佛学傻了,受持《无量寿经》的学佛人在过去世400亿佛法中累积了善根,而受持《法华经》的学佛人是10万亿佛法累积的善根!如果师兄真信生命有轮回的话,我再次提醒师兄,咱们都不是从这一世才开始学佛的,所以师兄问的“家住五楼是不是先从一楼开始上的比喻”是个莫名其妙的、不信生命有轮回现象的证据而已!您至今不肯学法华经,楞严经,就愿意东捡一点、西凑一点来证明印师开示的是邪说,您的福报不足以受持法华经!法华经就算摆在您面前您都没耐心来学!一声叹息.........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19

帖子

1492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492
175#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21:35:10 | 只看该作者
foyin31 发表于 2015-4-23 00:06
budong师兄晚上好!
      您认真学习的态度很让人佩服!但是您学的佛法不了义也是个问题!如果印师是讲的 ...

您认真学习的态度很让人佩服!但是您学的佛法不了义也是个问题!如果印师是讲的前四说法时期的话,讲方便法因为见道不真,必须讲信愿行!否则就是错误的!但是印师是讲第五说法时期的了义佛法,他这么说“所以我们现在讲什么念佛、信愿行:这是节外生枝,这是无聊,这是在曲解《阿弥陀经》”这是正确的!第五说法时期作为圆教的开示,佛经里面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个您还真的不能理解,真的不懂!就算您看了也是忽略过去了,不仅仅《阿弥陀经》这样说,《法华经》《楞严经》《心经》都是异口同声这样说!且看原文如下:
1、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阿弥陀经》按照师兄的理解,“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之后,必须先念佛X年,布施N年,持戒Y年……..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搞“信愿行”才能“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阿弥陀佛国是吗?

         
     您是在引用印广法师的话。您得把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的含义搞懂了(咱先搁置一下,先说念佛X年,布施N年,持戒Y年这段儿)咱俩才能探讨!还有,您按照我的理解干啥??得按照佛说的: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佛语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佛语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您睁大眼睛好好读读啊!“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这是一天两天做得完的事吗???
  您再读这段:”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这是三天四天做得完的事吗???
   您再读这段:”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这是五天六天的过程吗???


      印广法师讲的这段话您没全部引用,所以我的这三个问题您不回复也行。因为我的问题您一直也没有正式回复我一个,一个羊也是赶两羊也是放,所以我也就不在乎这三个的答案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7

主题

2029

帖子

1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55673
176#
发表于 2015-4-23 21:48:38 | 只看该作者
     亲爱的budong师兄啊,您明白“一念”是什么吗?您明白“时间”是什么吗?您明白“阿弥陀佛”是什么吗?您明白“愿”“一心““十念”“诚心”是什么吗?您明白“善男子”是什么吗?好好读读《楞严经》吧!《楞严经》破天机的大法啊!您连《楞严经》《法华经》都不学,无有是处啊!{:soso_e127:}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19

帖子

1492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492
177#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22:11:59 | 只看该作者
foyin31 发表于 2015-4-23 21:15
budong师兄:
    您提到祖师言:“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佛祖也在《楞严经》中开示道 ...

您提到祖师言:“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佛祖也在《楞严经》中开示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而真心本来面目为:非空非有非中,随缘现空现有现中。这个您真的听说过吗(”真心“听说过,没见过。您见过吗???)?先不说您是否懂没懂了,而“阿弥陀佛”即为真心本来面目的一个名相(是实相不是名相,如是名相的话您还有啥真实义可理解啊?),打一个比喻来说明:李四光科学家大名鼎鼎,一个人崇拜者并不认识他,只是不停的“嘴念”李四光;另外一个李四光的好友在街上遇到他在前面走,于是喊他几声,李四光回过头来看,这是“呼唤”李四光,尽管这个比喻不是很贴切(就是不贴切!!)但是学佛人能理解在没有“闻阿弥陀佛名号”真实义之前,嘴念阿弥陀佛只能修人天福报而已(那得看念佛的人是为啥念佛,我这么说您理解吗?目的!),而懂得阿弥陀佛真实义的学佛人念佛即是在“呼唤”,因为他知道了阿弥陀佛真实义,这就是“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的原因(错解经意!我前面发过的,不重复了,浪费时间!),真懂得了阿弥陀佛名号了,一声即无量声,一即一切,师兄前面在复制蕅益大师关于藏通别圆各种不同境界的念佛法门的区别时,大师开示的就是这个境界,师兄真的了解吗?还是仅仅把祖师的这段话复制来充数呢?“圆教三者:六根皆如来藏,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如一见根,见周法界。闻、嗅;觉、知、亦复如是,妙德莹然,周遍法界,是念自佛。观一佛身,即是一切诸佛之身;观一相好,即是一切相好之海;称一佛名,即是一切诸佛之名;观一法门,即是一切微妙法门;观于佛土一尘、一法,即是一切诸尘诸法;见一色身,即是圆见法、报、化身;瞻一影像,即是如来三身实相;名念他佛。诸佛、乃众生心内之佛,众生、乃诸佛心内众生;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全由性具三德,成彼诸佛果上三身;观彼诸佛果上三身,即发自心本有三智;名自他俱念也。”
     在这里蕅益大师说的还不够明白吗?一观一切观、一称一切称、一见一切见,六根都归于如来藏,见一色身,当下即见法身、化身、报身、且三身为一身,一即三、三即一,看来师兄只是个佛呆子而已,根本不明白这些(我原来还有点明白,您一引用蕅益大师的这段文字我就彻底糊涂了!!!这是蕅益大师解释《念佛圆通章》的呀!您们不是把《念佛圆通章》给否定了吗???您们不是说《圆通章》不能成就吗?又改了??发通知了吗??搞得大家很被动吗!先到这里吧,得下线了!我有一种电影中地下党找到组织的感觉:同志!!我可找到你了!{:soso_e181:}{:soso_e181:}{:soso_e181:})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19

帖子

1492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492
178#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22:36:05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我们来看下面这个问题,这是天津的一个居士发过来的问题:弟子曾向你求教山西某法师歪讲《法华经》并为弟子授记“分证即佛”一事。你给弟子做了详细的解答,解除了弟子心中的疑惑。现在弟子再向你请教,还是和这位法师有关的问题,请你慈悲开示。
    问:他说庐山东林寺内有一块记载佛陀耶舍尊者向初祖慧远大师等人用手变成拳头,拳头变成手的方式传授“一心三藏”大法的石碑。慧远大师等一百二十三人就是在佛陀耶舍传授了“一心三藏”大法后全部都明心见性了念佛才往生的,这个公案记载在东林寺的石碑上。请问大安法师,东林寺有这样的石碑吗?他说拳头表“空”代表佛,手掌表“有”代表众生。佛陀耶舍拿出一只手握成拳给慧远大师和众人看说:“佛”,然后舒展拳头成掌说:“众生”。这样一连演示了三遍,别人看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慧远大师一看就悟出了佛和众生是一不是二。对佛陀耶舍也是前后矛盾,一会儿又说佛陀耶舍是鸠摩罗什的师父,一会儿又说佛陀和耶舍是两个人,是达摩祖师来中国前派他的两个弟子先来中国了解东土众生的根机。因为这两个人汉语讲得不流利所以就用拳头和手来打手势。
    大安法师:哎呀,我真不知道怎么说。这位所谓的法师应该去写科幻小说了,想象力太奇特了,太吊人眼睛了。首先,东林寺没有这样的石碑!完全是捏造。我在东林寺十多年我自己都没有看到这个石碑,他从哪里想到有这个石碑呀?再进一步说,用拳头变手,受变拳头又明心见性念佛往生这个,这不是他瞎说吗?哪有这个事儿呀?拳头就表空吗?就代表佛吗?手掌就表有吗?这个一看都太小儿式了。尤其是佛陀耶舍。佛陀耶舍跟达摩祖师有什么关系呀?佛陀耶舍是东林十八高贤之一,但是他来东林寺的因缘和鸠摩罗什的关系那是错综复杂的。佛陀耶舍是罽宾(ji bin)国人。跟鸠摩罗什是有来往,也可以说是做过鸠摩罗什的师父,以后鸠摩罗什到了长安之后,鸠摩罗什还向姚兴请求把佛陀耶舍请过来,来帮助他一起改动经典。他认为佛陀耶舍在教理的辨识上更高明。那么佛陀耶舍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那佛陀耶舍是东晋时候人,达摩祖师是梁武帝时候的人。那就是说佛陀耶舍是在前面,达摩祖师是在后面。那怎么佛陀耶舍就成了达摩祖师的弟子呢?都相差一百多年了。佛陀耶舍是东晋时期公元五世纪的前叶,梁武帝是在六世纪的中叶,相差了一百多年了。那你不是搞成个关公战秦琼的局面吗?达摩祖师还在后面,你怎么能说佛陀耶舍还是达摩祖师的徒弟呢?所以这个人不是叫他去写科幻小说更好一点吗?这样去讲法那后果太严重了,一派胡言啊。
    问:这位法师还说“本师释迦牟尼佛没有在任何一部经典上说念佛能够往生”又说“信愿行三资粮具备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法门最大最假的冤案。”“念佛人信愿行是多余的,是无聊,是曲解阿弥陀佛”。他还否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方法是不能成就初学的。文殊菩萨和释迦牟尼佛已经批判过了。又说除了初祖慧远,其它十二位祖师都不是百分之百的往生等等邪知邪见。希望大安法师在净土杂志和东林寺网站发狮子吼驳斥邪见,正本清源。这个人在网上势力很大,有很多追随者。
    大安法师:楞严经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也是其中一粒沙了。所以学佛的人真的不要乱看,不要乱听。竟然这样的话都能说得出来,那真的他就给自己做了一个悬记了。那这个地狱之门就向他打开了,真有这么严重。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处处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法门。他竟然说没有任何一部经典念佛能够往生,这个话怎么能说得出来?信愿行三资粮具备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三经》一定都在说的。乃至于《观经》最后说的一个五逆十恶的罪人在临终时蒙善知识介绍阿弥陀佛的威神力量,十声乃至一声感通弥陀的愿力,都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无量寿经》十八愿里说的“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些经文包括《阿弥陀经》讲的前面介绍依正庄严启发信愿然后怎么往生呢?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接引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处处都这么说,怎么还否定呢?那他读没读呢?那这个释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萨批判过念佛圆通章吗?那《楞严经》分明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得定慧等持三摩地,这个念佛法门是第一个法门哪。而且文殊菩萨选根偈里面是明选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暗选大势至菩萨的根大圆通。这两种圆通都是楞严经所特选出来的法门,所以摆在最后两位。所以根本就是水平太低了。水平太低了你就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去乱说啊,这乱说贻误众生啊,这后果太严重了。那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个个都是往生的。你怎么能说十三代祖师只有慧远大师往生了而其他的都没有往生呢?印光大师是坐着往生的,正念分明。彻悟大师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前来说往生的。省庵大师说佛来了就安然往生了。这些个个都有往生的瑞像。所以现在所谓的法师竟敢是这样的、赤裸裸的跟经典去抬杠,污蔑经典。那也真是很稀少啊。他的胆量太大了。所以我们常常说学佛的人哪。这个时代要我们驳斥邪见,现在邪见太多了。我们今天驳不过来啊,没有时间去理会这个事情啊。所以现在的信众你不要随便看,不要随便听。你就老实的按照佛言祖语去做。你除了古人为师之外,以古人为师比较保险。看现在人的东西,听现在人的东西太危险了,太大胆了。这个十三代祖师的东西就在这里,你好好去看《印光法师文钞》,好好去看莲池大师、彻悟大师的、省庵大师、蕅益大师的著作,还有《净土十要》啊。这些东西就在这里你不好好看就专门听这些东西?你提的这些观点我还真是闻所未闻啊!如果我天天听这些东西。。。一个人天天听这些邪知邪见那你怎么活啊?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屏蔽掉。你不要再在网上东看西看,你能够听这样的法师跟你说这样的东西跟你个人有关系。这个法师也是你心里变现出来的法师。如果你没有这样不好的念头,没有这样不好的业力种子,你怎么会听到这些话?我们为什么就听不到呢?当然今天我也听到了,我也要生惭愧心了。所以这样的人竟然在网上势力很大,有很多追随者,那很可悲哀啊。连这样一点的分辨能力都没有你怎么去学佛啊?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啊。现在我们就看到很多的信众,没有国学的基础,没有佛法基本的法印的基础。三法印啊,小乘三法印,大乘一法印。那净土法门的原理,那种圆教不可思议的印证,这些一概他都没有,就喜欢听这些东西。一旦听进去了,先入为主了。不是五根五力了,而是邪根邪力
还很难拔出来。现在多少的想修点行,一上来就遇到邪见的人。还真的不少。所以这个网络好像是件好事,能接触很多的资讯,能听很多法师讲法。但是当下也是一个极不幸的事情。你提的这些对于没有基本佛教常识的人来说他是没有辨别能力的。一听说释迦牟尼佛说没有在一部经典上说念佛能够往生,他如果听进去了那就完蛋了。他绝对不会去念佛了。但是这句话你判断一下它对吗?但是很多人他就不去看佛经啊,所以他就来一个短平快---哦,这位法师说的,大概是对的。但一般的有点因果观念佛教常识的人都不敢说这句话,但不排除有个别法师敢说这句话。那你不就完蛋了吗?所以这个居士还希望是不是中国佛教协会和国家宗教局应该采取措施来防止这种邪见在网络上蔓延。你靠行政的手段还是很难的,还是要靠自己,靠自己建立一个正知正见的防御机制。所以对于有缘人来说这位法师讲的所有的法,写的所有的文章全都屏蔽,不接触。你让我们东林寺驳斥邪见正本清源我们也是人微言轻,到时候还搞得斗争坚固。当然本人接到这些问题我是直言相告。直言相告比如我讲的这番话也肯定会传到这位法师那里。他肯定对我很仇恨,这也没有办法,为众生故,我也已经得罪不少人了。但是我之所以敢说这个话,实在是为了怜悯众生故。而且本人说的,我对自己的话要负责任。我是觉得他说的是不对的!绝对不正确的!自误误他。也希望这个法师悬崖勒马,不要到处去讲这些话了,这个后果太严重了。真的像佛所说的,可怜悯者。袈裟底下失人身哪。不是可怜悯者吗?
                    2015.3.20大安法师于香光讲堂
http://www.daanfs.cn/content.asp?id=627【答疑解惑】2015年农历二月初一在线答疑
于第十五个问题。于41:20秒时

转自《地藏论坛》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7

主题

2029

帖子

1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55673
179#
发表于 2015-4-23 22:36:38 | 只看该作者
      budong师兄,真服了您了!印师开示:真懂法华经,一切都是法华经,一念一切念,您认为法华弟子就不念佛吗?连吃饭、穿衣、走路、睡觉都是在念佛,哪个不是念佛啊!圆教的念佛与藏教的、通教的、别教的念佛一样吗?师兄,听老弟一句话吧,先别急着讨论,完整的看完一遍再说,老弟耐心等着师兄呢!      

      楞严法会上明明是文殊菩萨说的这句话:诸行是无常 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  云何获圆通” 咱们可不能乱扣帽子啊!这可不是印师说的!您以生灭心念佛,去求不生不灭、随缘现生现灭的佛果是不可能成就的,但是偏偏有人不信文殊菩萨的这句话,但是又不敢否认文殊菩萨的话,于是就赖到印师头上去了!硬说是印师在乱解,到底是谁在乱解呢?这里说的还不够清楚吗?师兄无论抬出哪一位名师或者祖师,只要师兄能证明他比文殊菩萨更牛,那咱们就不说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19

帖子

1492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492
180#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22:39:50 | 只看该作者
foyin31 发表于 2015-4-23 22:36
budong师兄,真服了您了!印师开示:真懂法华经,一切都是法华经,一念一切念,您认为法华弟子就不念 ...

       好啊!好啊!就是别删帖子了!{:soso_e18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