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此段文主要是通过比较二为菩萨的修学方式以及度化方法,来阐明大乘菩萨道的度化是依于“一切智”和“方便心”的善巧度化,也就是菩萨有般若智,因此能超越一切法的二元对立,不执著于法,有方便力,因此超出了僵化单一的模式,可以方便度化众生。
这里的喜根菩萨,是典型的大乘根性,观一切法而无所挂碍、超越分别执着,而胜意菩萨,则更近似于声闻人的根性,着重苦行、禅定等修行方式,对法的认知还停留在染净分别、世间出世间对立的阶段,尚不能堪破对立、观诸法无自性。二者根性的利钝差别,也使他们所教弟子也分利钝两类。
应该说,这种对比是为了方便说明菩萨度生应方便善巧,本意并非完全否定钝根菩萨度化方法和二乘人的修行方法,也并非不要断除贪嗔痴等烦恼,只不过是强调不要以此为足;断烦恼固然重要,但法执是更为根本的障碍。在声闻乘世间出世间二元对立的框架下,固然可以断烦恼,但不执著于这种对立,才能彻底破法执。
菩萨的善巧方便不可思议,有时非钝根性可理解,超出理性思维范围的部分,应慎重判断,谨慎言行,不可随意诽谤,以免造谤法帮圣者之业。
菩萨如何善巧度化众生?
大智度初品中意无碍释论第十二
【经】
如实巧度。
【论】
有外道法,虽度众生,不如实度,何以故?种种邪见结使残故。
二乘虽有所度,不如所应度,何以故?无一切智,方便心薄故。
唯有菩萨能如实巧度。
譬如渡师,一人以浮囊草筏渡之,一人以方舟而渡,二渡之中相降悬殊;菩萨巧渡众生亦如是。
复次,譬如治病,苦药针炙,痛而得差;如有妙药名苏陀扇陀,病人眼见,众病皆愈。除病虽同,优劣法异。
声闻、菩萨教化度人亦复如是。苦行头陀,初、中、后夜,勤心坐禅,观苦而得道,声闻教也。观诸法相,无缚无解,心得清净,菩萨教也。
如文殊师利本缘:
文殊师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过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师子音王,佛及众生寿十万亿那由他岁,佛以三乘而度众生。国名千光明,其国中诸树皆七宝成,树出无量清净法音:空、无相、无作,不生不灭、无所有之音,众生闻之,心解得道。
“时师子音王佛初会说法,九十九亿人得阿罗汉道,菩萨众亦复如是。是诸菩萨,一切皆得无生法忍,入种种法门,见无量诸佛,恭敬供养,能度无量无数众生,得无量陀罗尼门,能得无量种种三昧。初发心新入道门菩萨,不可称数。是佛土无量庄严,说不可尽。时佛教化已讫,入无余涅槃;法住六万岁,诸树法音亦不复出。
“尔时,有二菩萨比丘:一名喜根,二名胜意。
“是喜根法师,容仪质直,不舍世法,亦不分别善恶。
“喜根弟子聪明乐法,好闻深义;其师不赞少欲知足,不赞戒行头陀,但说诸法实相清净。语诸弟子:‘一切诸法淫欲相、瞋恚相、愚痴相,此诸法相即是诸法实相,无所挂碍。’以是方便,教诸弟子入一相智。时诸弟子于诸人中无瞋无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则得法忍,于实法中不动如山。
“胜意法师持戒清净,行十二头陀,得四禅、四无色定。
“胜意诸弟子钝根多求,分别是净是不净,心即动转。
“胜意异时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于坐处坐;赞说持戒、少欲、知足,行头陀行,闲处禅寂,訾毁喜根言:‘是人说法教人入邪见中,是说淫欲、瞋恚、愚痴,无所挂碍相,是杂行人,非纯清净。’
“是弟子利根得法忍,问胜意言:‘大德!是淫欲法名何等相?’
“答言:‘淫欲是烦恼相。’
“问言:‘是淫欲烦恼,在内耶?在外耶?’
“答言:‘是淫欲烦恼不在内,不在外;若在内,不应待外因缘生;若在外,于我无事,不应恼我。’
“居士言:‘若淫欲非内、非外,非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遍求实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灭;若无生灭相,空无所有,云何能作恼?’
“胜意闻是语已,其心不悦,不能加答,从座而起,说如是言:‘喜根多诳众人着邪道中。’
“是胜意菩萨未学音声陀罗尼,闻佛所说便欢喜,闻外道语便瞋恚;闻三不善则不欢悦,闻三善则大欢喜;闻说生死则忧,闻涅槃则喜。
“从居士家至林树间,入精舍中,语诸比丘:‘当知喜根菩萨是人虚诳,多令人入恶邪中。何以故?其言淫、恚、痴相,及一切诸法皆无碍相。’
“是时,喜根作是念:‘此人大瞋,为恶业所覆,当堕大罪!我今当为说甚深法,虽今无所得,为作后世佛道因缘。’
是时,喜根集僧,一心说偈:
“淫欲即是道, 恚痴亦如是;
如此三事中, 无量诸佛道。
若有人分别, 淫怒痴及道,
是人去佛远, 譬如天与地。
道及淫怒痴, 是一法平等;
若人闻怖畏, 去佛道甚远。
淫法不生灭, 不能令心恼,
若人计吾我, 淫将入恶道。
见有无法异, 是不离有无;
若知有无等, 超胜成佛道。”
“说如是等七十余偈,时三万诸天子得无生法忍,万八千声闻人,不着一切法故皆得解脱。
“是时,胜意菩萨身即陷入地狱,受无量千万亿岁苦!出生人中,七十四万世常被诽谤,无量劫中不闻佛名。是罪渐薄,得闻佛法,出家为道而复舍戒,如是六万三千世常舍戒;无量世中作沙门,虽不舍戒,诸根闇钝。
“是喜根菩萨于今东方过十万亿佛土作佛,其土号宝严,佛号光逾日明王。”
文殊师利言:“尔时胜意比丘我身是也,我观尔时受是无量苦。”
文殊师利复白佛:“若有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诸苦者,不应破诸法相而怀瞋恚。”
佛问文殊师利:“汝闻诸偈,得何等利?”
答曰:“我闻此偈,得毕众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说深义,于诸菩萨中最为第一。”
如是等,名巧说诸法相。
是名“如实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