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玄奘大师发愿往生弥勒净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2 13:33
  • 3244

    主题

    3591

    帖子

    2万

    积分

    实习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2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09:49: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玄奘大师

    玄奘法师与弥勒大士有甚深因缘。《大唐故玄奘法师行状》载:“法师从少以来,常愿生弥勒佛所,及游西方,又闻无著菩萨兄弟亦愿生兜率,奉事弥勒,并得如愿,俱有证验,益增克励。自至玉花,每因翻译,及礼拜之际,恒发愿上生兜率天,见弥勒佛。”大师临终,嘱弟子齐声称念弥勒如来。在其弥留时刻,弟子又问:“和尚定生弥勒前否?”师答:“决定得生。”言讫舍命。大师终其一生对弥勒拳拳服膺,无有暂舍,以往生兜率为要期。其门人从窥基始,至文备、神泰等均修弥勒净土。延至后世,弥勒信仰遂成为法相宗修行的共同信愿。弥勒净土信仰曾是中国早期净土信仰的主流,而玄奘及其弟子倡导的净土理论与信仰实践,在唐代初期的净土信仰中占重要地位。探讨玄奘的弥勒净土信仰,对了解中国早期净土信仰的面貌和特点是有意义的。

    玄奘以前的弥勒净土信仰

    对未来弥勒佛的信仰是随大乘佛教的兴起而出现的。在法显所著《佛国记》中就有北天竺道俗立弥勒像,竞相供养的记载。在中国,愿生兜率天的弥勒信仰者,最早当推释道安。慧皎《高僧传》卷五载有:“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佛前立誓,愿生兜率。”弥勒信仰实际上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对当来弥勒佛的信仰,即发愿随弥勒一起,下生未来的清净世间,与闻未来佛的说法,速成正果;其二是对现居兜率天宫内院的弥勒菩萨的信仰,即发愿上生兜率天,亲近弥勒,闻听正法,得不退转。前者又称弥勒下生信仰,后者又称弥勒上生信仰,后者出现较早,前者稍为晚出。从上述记载看,道安及中国早期弥勒信徒多是上生信仰者。

    道安之后,弥勒信仰逐渐普及,到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据《法苑珠林》、《名僧传抄》等载,这一时期信仰弥勒净土的名僧有法祥、道矫、僧业、慧严、道汪、道法、法盛、县副、县斌等。《出三藏记集》卷十二载,刘宋明帝撰《龙华誓愿文》,周颙作《京师诸邑造弥勒三会记》,齐竟陵文宣王作《龙华会记》,南岳慧思作《立誓愿文》,皆倡弥勒下生阎浮提之说。这一时期僧俗所造弥勒像多不胜数,最著名的有:完成于梁天监十五年(516)的剡县大佛;北魏献文帝(466~471)时所造大同云冈第十二窟的弥勒倚像,及北魏迁都洛阳后,建于太和、景明、永平年间的龙门石窟大小弥勒像数百尊等等。这些造像的大量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上弥勒信仰的风尚。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弥勒造像远远超过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造像,说明西方净土信仰的影响还不及弥勒净土信仰影响大。两种净土信仰差不多同时传入中国内地,在初期,人们并不看重二者的差别,往生兜率抑或往生“安养”(西方净土),全凭信仰者本人的信愿,其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如释道安笃信弥勒,而其嫡传弟子慧远则是西方净土信仰的倡导者。对净土信仰者来说,往生何处,一任因缘,如虔信弥陀,则往生“安养”;若心系弥勒,则往生兜率。

    尔后,随着《摄论》的译出,西方净土的弘扬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唐怀感《释净土群疑论》第二称:“《摄论》至此,百有余年,诸德见此论文,皆不修西方净业。”这种观念,到善导大师出,始有改变。善导提出,佛的本愿力弘深无边,凡夫众生依恃佛的本愿力,一定会被摄受往生净土。净土立教,是以救拔凡夫往生极乐为鹄的,净土本身是佛的悲愿所庄严的国土,末法时期的众生,舍此别无其他解脱法门。此外,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称西方易往,兜率难生;西方殊胜,兜率下劣,从而引起了关于两种净土孰胜孰劣和往生难易等方面的持久论争。


    转播到腾讯微博


    玄奘大师取经图

    玄奘与弥勒

    玄奘生活的唐朝初年,两种净土在社会上各有大批僧俗信众(当然兼信两种净土的也不乏其人),两派的争论处于相持不下状态。在社会上以弥勒净土为题材的造像、画像仍然很多。信众所作的大量碑文、发愿文、礼赞文,充溢着对弥勒和弥勒净土的赞美。在这种时代氛围中,玄奘大师至诚归敬弥勒似乎也是自然的。据史籍载,大师曾绘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像各一千帧,以结善缘。在艰苦卓绝的漫漫取经路上,对弥勒菩萨的至诚信仰是激励他克服一切险阻、战胜一切磨难的重要精神支柱。《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大师西出玉门关时,苦于无人引路,随即到附近寺院的弥勒像前启请,愿得一人相引度关,后果然得一胡僧相助度过险关。又在天竺境内,从阿逾陀国,沿殑伽河到阿邦穆佉国途中,遭河贼拦截,几乎丧命。面临死亡的威胁,大师镇静自若,专心观想弥勒菩萨,并默念:“愿得生徒,恭敬供养,受《瑜伽师地论》,听闻妙法,成就通慧,还来下生,教化此人。”作此想时,天象骤变,黑风呼啸,飞沙走石,河流浪涌,船舫倾覆。众河贼见状,惊怖不已,感到天神已动怒,害此沙门有违天意,遂向玄奘忏悔谢罪,稽首归依。

    在伊烂拏钵伐多国,大师听说附近伽监有观自在菩萨像,能满足众人所愿,且颇灵验,于是也持香花前往求请。在像前发三大愿:一愿归国途中平安无难;二愿依所修福慧生睹史多宫(兜率天宫),事奉慈氏菩萨;三愿菩萨开示,众生是否皆有佛性。结果三愿都得到观世音的允诺。回国后,大师依经译出《赞礼弥勒慈尊四礼文》,其第一首云:

    至心归命礼,当来弥勒佛。

    诸佛同证无为体,真如理实本无缘。

    为诱诸天现兜率,其犹幻土示众形。

    元无人马迷将有,违者知幻未曾然。

    佛身本净皆如是,愚夫不了谓同凡!

    知佛无来见真佛,于兹必得永长欢。

    故我顶礼弥勒佛,唯愿慈尊度有情。

    愿共诸众生,上生兜率天,奉见弥勒佛!

    这首礼赞文表达了一个重要思想:诸佛示现净土,是为导引众生破迷情,见真佛,识真如,证无为体。这种思想对理解玄奘弥勒信仰的特异之处是重要的。他将求得福报与精神的解脱、生命的超越与升华结合起来。在其余的三首礼赞文中,还有“众生但能至心礼,无始罪业定不生”、“众生但能修福业,屈伸臂顷值慈尊”、“但能听经勤诵法,逍遥定往兜率宫;三途于兹必永绝,将来同证一法身。”大师将“信、解、行、证”结合起来,无一偏废,并且特重听经念诵、修福灭罪的修持工夫,将证法身与得往生等量齐观,这一切无不显示出大师对净土法门的独到认识。

    由于玄奘在当时佛教界的地位及在僧俗信众中的声望,他对弥勒净土的信仰与倡导,在当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与弥勒菩萨的殊胜因缘也得到人们的称扬、赞叹。据说,玄奘之后的道宣律师有感神之德,曾见天神示现。道宣尝问起古代传法僧人德位之高下,问及玄奘,天神赞曰:“奘九生九世修福慧两业,由善业力,往生兜率天(睹史多天),慈氏内众,从弥勒问法,悟解得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