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读了大学,你就不是文盲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就看这四点: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01 五一,被刘诗诗事件刷屏。 一位叫做“Judy”的空姐,
在微博上讲了一件关于刘诗诗的趣事。 因为是空姐,在飞机上服务, Judy常会遇见各种大咖和明星。 但这些大咖和明星都没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直到前几天,她遇见了刘诗诗。 那一天,刘诗诗坐的头等舱。 飞机落地后,Judy去整理头等舱时, 赫然发现:刘诗诗座位上的被子竟然叠得整整齐齐。 Judy一下就被电到了:“以前头等舱的客人,都是把被子团成一团,扔在脚底下就走了,没想到诗诗竟会叠放整齐,我好感动。” 坐头等舱的人,一般都是很有身份的人, 但是你看,叠被子的人却这般少, 偶尔有一个,空姐就会感动半天。
02 上个月,上班途中。
正急着过马路时,遇到了红灯。 但一群人不管不顾,结队冲了过去。 坦白讲,当时我也很想随大流。 但正在此时,我看到了旁边一小年轻: 扎眼的杀马特发型,头发染得五颜六色。 看起来,实在不像一个“好货”。 可他,就那么遗世独立地站在那里, 任凭旁人闯红灯,“我自岿然不动”。 我顿时觉得:今天输给他了。 五一,陪妈妈逛街时遇到一流浪歌手。 听完一曲后,我走过去, 随手把五元零钱扔进了那帽子里。 但接着,妈妈的举动让我大吃一惊。 她走到帽子跟前,慢慢蹲下身子, 轻轻将两个硬币放进了帽子里, 并微笑着向流浪歌手点头示意。 我妈,没有念过多少书。 但这一刻:我实在输她太多。
03 对比这几件事,
我想起了白岩松的一句话: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 并非看他的学历有多高。 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 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 读很多书,拥有很高的文凭, 和有没有文化,有时完全是两码事。 常常听人说:“没文化真可怕!” 可“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是学历?是经历?是阅历? 似乎都相关,但似乎又都不是。 关于什么是文化,我最最欣赏的回答, 是作家梁晓声的四句概括: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04 有一次,梁晓声去法国访问,
他坐的车前面还有一辆车。 那天有风,前车扬起的尘土随风四散。 梁晓声问司机:“能超车吗?” 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很不礼貌。” 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了下来, 一位先生走下车,跑到梁晓声所坐的车前: “对不起,我们的车始终在前面,不公平! 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 我不能让她们感觉这是理所当然的。” 梁晓声的脸腾一下红了:“这句话让我羞愧了好几天。” 吴小闲讲过另一个感人故事。 一次,他跟着老总去谈业务, 午餐时,便在酒店点了一桌菜。 吃饭中途,服务生端上一道特色菜, 老总礼貌地说:“谢谢,我们不需要菜了。” 服务生解释:“这道菜是免费赠送的。” 老总依然笑着回答:“免费的我们也不要了,吃不了,很浪费。” 饭毕,老总将吃剩的菜打了包。 回公司途中,老总将车子开得很慢, 好像在打量什么,吴小闲正纳闷时, 老总把车停了下来,拿起打包的食物, 下车走到一位乞丐跟前,双手递了过去。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 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05 坐落在瑞典哥德堡的沃尔沃集团总部,
有个可供2000人停车的大型停车场。 这么大的停车场,若在中国必然经常堵车。 但在沃尔沃,堵车情况一次也没发生过。 记者在停车场安装了几个摄像头, 观察沃尔沃员工到底是怎么停车的: “每天早上7点开始,就有员工陆续到来, 他们会自觉地将车停到远离办公楼的地方。 最远的泊位离办公楼的距离超过1公里。 下班时,车总是从近的泊位开始驶离总部。” 难道是公司明文规定员工要这么停车吗? 结果员工回答:“没有啊。我到得比较早,有时间可以走路。如果晚到的同事把车停这么远,他们上班会迟到。” 佚名在《人民日报》上讲过另一个故事。 周末,他侄儿跟着一华人, 去澳大利亚雪梨海域捕鱼。 每撒下一网,总有收获。 可每次网拉上来后,那华人总要挑拣一番, 然后将其中大部分虾蟹扔回大海。 他侄儿不解:“好不容易打上来,为啥扔回去?” 华人回答:“符合规定尺寸的鱼虾才可以捕捞。” 他侄儿说:“远在公海,谁也管不着你呀?” 华人淡淡一笑:“不是什么都要别人来提醒、督促的!”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 文化就是无需提醒的自觉。
06 前几天,去看电影。
前排刚好坐了一对情侣。 一开始,他俩并没有引起我的关注。 可十分钟后,他俩成功吸引了我的目光。 先是那女生拿起手机咔咔拍照, 然后坐在男生身上,吵着要吃爆米花。 男生拗不过她,就出去买了。 本以为有了吃的,他俩就消停了。 可没想到他俩玩闹得越来越厉害, 不停打情骂俏,连爆米花都打飞了。 这场电影,看得实在很扫兴。 什么是自由? 很多人的理解就是:自由就是由着自己,无拘无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样想的人,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美籍华人作家林达写过一本《历史深处的忧虑》, 这本书呈现了一个事实:美国既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最不自由的国家。 有一次,他陪中国朋友游览美国大峡谷, 朋友拿起可乐罐,就想扔进大峡谷, “这么深的峡谷,不干点什么多可惜呀!” 林达吓了一跳,赶紧制止:“这是违法的。” 世界上最自由的美国, 其实处处充满了不自由: 在大街上拿着打开的酒瓶是违法的。 孩子哭闹,家长上去就一巴掌,是违法的。 连在办公室讲黄段子,也是违法的。 ………… 很多中国人不理解,美国为何有如此多约束。 其实正是因为这么多约束,才造就了美国的自由。 哲学家穆勒说:“约束是自由之母。个人的自由,须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自由。”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 文化就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之所欲,谨施于人。
07 为了写好《追寻德国》这篇文章,
余秋雨来到德国体验生活。 他找了一处房子,感觉很不错, 便想和房东老人签订长期租房合约。 老人说:“你还没住,不知道好坏,所以先签试住合约吧,有了切身体验,再决定是否长住。” 余秋雨觉得有理,便签了五天短约。 五天很快过了,余秋雨住得很满意, 便拿起电话和老人商谈长租, 哪知一不小心,将玻璃杯碰倒在地, 哐当一声,摔得稀碎。 余秋雨很紧张:“对不起,我打碎了玻璃杯。” 没想到老人却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玻璃杯很便宜,明天我再拿一个过来。” 挂断电话,余秋雨高兴坏了, 哼着歌,把碎玻璃和其它垃圾扫入垃圾袋。 过了不久,老人就来了, 进屋就问:“玻璃杯碎片呢?” 余秋雨说:“我打扫完放在门外了。” 老人出去,打开垃圾袋看完之后, 脸色阴沉地进了屋,对余秋雨说: “你可以搬走了,我不再租给你房子。” 余秋雨很诧异:“我惹你不高兴了?” 老人摇摇头:“不是,是因为你心中没有别人。” 老人把余秋雨装好的垃圾倒出来,重新分类。 把所有玻璃杯碎片装入一个垃圾袋, 并用笔在上面写道:“里面是玻璃碎片,危险!” 余秋雨的脸,顿时满面通红。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 文化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上厕所的时候,要想到下一个上厕所的人。 扔垃圾的时候,要想到下一个收垃圾的人。 …………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到下一个人。”
08 戏剧家夏衍临终前,痛得十分难受。
秘书说:“我去叫大夫。” 正在他开门欲出时, 夏衍睁开眼睛,艰难地说了一句: “不是叫,是请。” 随后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不是叫,是请。” 夏老改动一个字,却感动了一幢楼。 梁启超怎么去世的,大家知道吗? 他死于当年协和医院的医疗事故: 医生把本该切除的左肾切成了右肾。 临死前,梁启超不是咒骂医生, 而是叮嘱家人:“千万别跟媒体说,不要公布。老百姓刚刚开始相信西医,如果让他们知道我的事,难免就会退却。” 夏老梁老,才是真正有文化的人。 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应具备四种素养: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愿你我不仅有知识,也拥有文化。
后语: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