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这段经文最滑稽,能不能把它变通一下?「若有人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当发愿,当往生」,这样变合理不合理啊?有没有改变原来的味道啊?一点都没有改变,明白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可现在都怎么讲的?信愿行,还要到临死让大家来助念。把《阿弥陀经》变成什么了?已发愿者经过三年念佛,两年拜佛,今往生;今发愿者经过三年拜忏,放生一百万,当往生;当往生者经过三年朝山,四年开光,当当当当当往生……这是不是节外生枝啊!印光大师是净土宗十三祖,他讲「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这是「闻即往生」啊。
诸佛出世就是为了讲清这个问题啊!「发愿往生」,是华开莲现,无修无证,一步登天。「若」是法尔如是,就是这么回事,就是这样。诸佛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众生佛知佛见。你本来是佛,所以一「开」就「示」出来,一「示」出来就悟到。哎呀,原来就是这样啊!一「悟」就「入」,就证果。
怎么样才能够已发愿已往生呢?必须要见到原来的心,不是现在的心,现在是妄想心。所以藏教从有形有相的法门入手,他用的是现在心;通教禅宗用的是分别法的所谓的原来的心。讲真佛无相,这个世界上除了真心其他的东西都是假的,这就是禅宗的境界。佛在《楞严经》斩钉截铁,判为「妄真同二妄」——你把有形有相的东西判为是妄,而你认为找到了这个真,这个真当下还是妄。见真重增一重尘。
到了圆顿大法,原来的心「一见一切见」,包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走路碰到的,跌倒抓把泥,这把泥就是阿弥陀佛,跌倒的这个地方就是阿弥陀佛,跌倒的那个跌就是阿弥陀佛,跌倒的那个人就是阿弥陀佛。真正明心见性之人,触目菩提,随拈一法当下就能见自本心,识自本性。到了这种境界啊,你大自在,大解脱啊!自己随便讲一句话就是《妙法莲华经》,真的。当你对一切人一切法师讲的一切法感到很有兴趣的时候,你还没有解脱,你还被文字所束缚。
什么叫《佛说阿弥陀经》呐?比如说:如是我闻,一时,印广和尚来到横山寺,指着一只正在汪汪叫的狗,汝等当知,此即是《阿弥陀经》。说此经已,大众欢喜而去。是不是《妙法莲华经》呐?但是,你必须把「如是我闻」讲明白。或者:如是我闻,一时,印广和尚来到横山寺念佛堂,拿起一只茶杯,告大众言,汝等当知,此即是阿弥陀佛。说此经已,大众欢喜而去。是不是《妙法莲华经》呐?把为什么这个杯子叫《阿弥陀经》讲明白,用《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那种次第一讲,大家会恍然大悟,就这么简单。用真理来度人,就是几句话而已,没有那么复杂。不明白这个道理,你修无量百千万亿劫都不行,不能成就。
修行是很自在很快乐的事,怎么可以变得忧心忡忡?困难重重?忙忙碌碌?提心吊胆?疑三惑四?一旦明白这个道理,当下自在解脱。祖师大德讲啊,修行人是没事人,你看不到他有事。济公和尚疯疯癫癫的,因为他解脱了,他怎么样都是佛,就这么简单。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若有信者:就是这样,法尔如是,就是这种情况。应当发愿,「应」就是感应道交。只要听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感应什么呢?感应的正当名分,你所感应的就是你自己,不仅是正当名分,而且是当下。「发」是爆发、发生、已成客观事实。你当下道交感应一念,你就是「如来藏」。所以圆教讲的原来的心是空有不二,一即无量,无量是一,没有哪一样不是当人当下一念,这叫原来的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统统是「当下一个念」。
《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怎么不可得啊?过去心过去了,未来心没有来,现在心是念念生灭,什么都不可得。那么按照圆顿大教呢:一切统统得,过去也是我,现在也是我,未来也是我,都是当下一个念。将来开了隔阴之谜,你过去无量无量劫都知道;成圆满佛以后,未来无量无量劫你也知道。就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能以智慧感受到,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当下一念。
比如说喝一口水,当下是不是过去、现在、未来全部得到了?你如果过去没有喝过水,你敢不敢喝?这是不是过去心得到了?那么这口水是甜还是咸,是冷还是热,当下是不是感受到了?是不是现在心?那么喝了以后,谁都不会讲这是我最后一次喝水,那未来心是不是得到了?三心当下都得到了。
那么,「生彼国土」就是「应当发愿」,「应当发愿」即已包含「生彼国土」。以凡夫的妄想心见到了原来的心,见到了我们的本来的面目,你当下是不是跟自己的真心融为一体啊?这就是妄心往生到真心。
佛说了以后唯恐众生仍然三心二意,最后又强调,这是佛在授记,在印证,可不是在劝人。圆顿大法是一竿子到底,这还要劝吗?佛已经劝了四十一年,到最后是命令修行人,回归到《法华经》。佛在第三说法时是对小乘人旁敲侧击;在第四说法时是劝导小乘人修大乘法,但它是不了义大乘,像《金刚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等等;那到了第五说法时也就是法华涅槃时,是命令所有的修行人必须受持圆顿大法,否则都不能成就。你看佛在《法华经》讲的很清楚,在《楞严经》也是很清楚啊!连阿罗汉、辟支佛都判为歪门邪道,不是我的弟子,不承认90。何况有些人连阿罗汉、辟支佛的边都沾不上,讲你是个佛门内部的外道还是抬举你。以为能吃一点苦就怎么样,能开一点天眼、开一点天耳就怎么样,那只能得到一点人天福报。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这段经文呐,可以讲是这部《阿弥陀经》的最后一次高潮,高在「五浊」这个内容。把「五浊」讲清楚,就等于对《法华经》《楞严经》的一个精辟概括;把「五浊」听清楚,也是当下成就。
甚难稀有:
第一个「甚难稀有」,就是讲这个法不可思议,它是万法归宗之法。比讲《法华经》《楞严经》还要难,它带有那种瞒天过海的谋略在内,因为不可以讲明,讲明了就暴露了天机;不讲明呢,愚钝之人不能够理解佛的良苦用心。所以难呐!这样的大法讲不好就会变成歪魔邪道之法,变成不了义之法,这是第一「甚难稀有」。
有智慧的人对佛反复开示的话要会用心。比如「如是等、如是功德庄严」,第一次讲的时候你可以理解为,「哎呀,西方极乐世界真是庄严啊!黄金为地,到处是宝啊」;但第二次讲「如是功德庄严」的时候,你就该考虑了,佛怎么还讲这个事啊?问一问自己想错了没有。讲第三次、第四次的时候你一定要否定自己,看来不是自己这种解法,否则佛不会再三再四地强调这个事。
就像小孩子做作业,1加1本来等于2。老爸第一次问:「等于几啊?」「等于8。」第二次问:「等于几啊?」「等于8。」第三次再问等于几的时候你要考虑了,是不是做错了?不然老爸不会老盯着问,是不是?你就要回光返照了。佛法不离世间法,道理都是一样的,凡是相同的语句在经典中反复出现,这里一定有文章。
第二个「甚难稀有」,就是在娑婆世界,众生难度。此土众生心态非常浮躁,非常残暴,非常固执,非常愚痴。所以佛以「释迦牟尼」四个字来对治,「释迦」为能仁,就是表慈悲,以慈悲来对治残暴;「牟尼」是表寂寞,寂寞来对治浮躁,对治固执。在娑婆国土传法可不容易了!
第三个「甚难稀有」,是在五浊恶世传法。到了五浊恶世,人心变得越来越坏,在人均寿命进入两万岁的时候,娑婆国土进入浊世;在人均寿命进入100岁的时候,娑婆国土进入恶世。佛当年正处于娑婆国土的减劫第十个小劫,人均寿命100岁;现在人均寿命就是70岁左右,那更是五浊恶世,越往后人的心态越越糟糕,为什么啊?现在杀生太厉害,众生已经麻木不仁,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太厉害。下面我们把「五浊」具体解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