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法华妙店
法华论坛英文版
切换到宽版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广播
专辑
Collection
日志
相册
分享
导读
Guide
积分兑奖
Auction
排行
Ranklist
任务
每日签到
搜索
搜索
热搜:
过五关
法华经视频
本版
帖子
用户
法华论坛
»
论坛
›
佛法生活
›
佛法故事
›
恐惧:穿过暴风雨的必要智慧
返回列表
查看:
73
|
回复:
0
恐惧:穿过暴风雨的必要智慧
[复制链接]
猫咪
猫咪
当前离线
积分
261376
窥视卡
雷达卡
TA的每日心情
闭嘴
2017-9-5 09:41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61376
收听TA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09:09:18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恐惧:穿过暴风雨的必要智慧
远离恐惧
——如果没有完全活在当下,那么我们并非真正活着
FreeFromFear
——Whenwearenotfullypresent,wearenotreallyliving
ThichNhatHanh
一行禅师
本文节选自《恐惧:穿过暴风雨的必要智慧》,作者一行禅师。(版权归“联合佛教会”所有。HarperCollins出版业之“HarperOne”出版社出品。)
作者简介:一行禅师是一位越南籍的佛教僧人、教师、作家和和平运动战士。他居住于李村,此村位于法国南部多尔多涅河区域的一座禅修中心。
我们最大的恐惧在于:当我们死了,我们就会消失无踪。很多人相信自己的全部存在只限于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即所谓的“寿命”。我们相信,我们的存在始于出生,在那一刻,我们从无变成有;而当我们死亡,我们的存在也终止了,再次变为无。所以,我们内心充满了对毁灭的恐惧感。
然而,如果我们往更深处思维,我们可能对自身的存在有一个截然不同的认识:我们能发现出生和死亡只不过是概念而已,而非真实。
佛陀教导说,出生和死亡并不存在。正是因为我们对出生和死亡的概念信以为真,由此形成的强大幻象带给我们很多痛苦。当认识到我们其实无法被摧毁之时,我们就摆脱了恐惧,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解脱,藉此我们可以以一种新的方式享受生活、感恩生活。
当失去母亲的时候,我非常痛苦。她过世的那一天,我在日记中写道:“我生活中最大的不幸发生了。”母亲的离世使我悲伤了足足一年多。直到有一天晚上,我睡在我的隐居处——那是越南高地一座种植茶叶的小山的半山腰处、一座庙宇背后的一间小茅屋,我梦见了母亲。我梦见自己坐在她身边,高高兴兴地跟她谈话。她看上去年轻而美丽,她的头发像水一样流泻,包围了她的双肩。和她坐在一起谈话的感觉真美好,就像她从没有死去。
当我醒来,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我从来没有失去母亲,我清晰地感觉到母亲仍然和我在一起。我突然明白“失去母亲”这个想法仅仅只是一个“念头”而已。那一刻,我清楚地认识到,母亲仍然活在我心中,并将永远如此。
我打开门,走到外面。整个山坡沐浴在月光中,在柔和的光线中,我慢慢地穿行于茶树行列之中,我注意到母亲真的依然和我在一起。母亲就是这月光,轻轻的安抚着我,正像她以前经常做的那样——如此的温柔,如此的甜蜜。我的双足每一次触及地面,我知道母亲正和我在一起。我懂得了,我的身体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我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以及所有祖先们之生命的延续。我原以为是“我的”双足,其实是“我们的”双足,母亲和我一起在潮湿的泥土中留下了脚印。
从那个时刻开始,失去母亲的念头再也不存在了。我只需要看看自己的手掌,感觉吹拂脸颊的微风或者足底的泥土,就足以想起母亲从来都和我在一起。任何时候我都可以见到她。
当你失去了你爱的人,你会痛苦。但是如果你知道如何深入地观察,你就有机会了解原来他或者她的本质真的是不生不灭的。他(或她)一开始会显现,然后显现会结束。为了再次以另一种方式显现,你必须很警觉,以便认出一个人新的显现形式。只要经过练习和努力,你就能够做到。仔细观察你周围的世界——花朵和绿叶、鸟儿和雨点。停下来,深入地观察,你将会一次次地认出你所爱之人不同形式的化身。从此,恐惧和痛苦消失无踪,你将重新拥抱生命的喜悦。
当下无惧
如果没有彻底地活在当下,我们不能算真实地活着。我们既没有为自己也没有为所爱的人而活,此时的生命有名无实。而如果不是真实地活着,那么我们是怎样活着的呢?我们一直不停地跑、跑、跑,甚至睡梦中也如此——为了逃离我们的恐惧。
如果我们把时间和精力消耗在为昨天发生的事和明天即将发生的事而忧愁,我们就无法享受生活。如果总是在害怕,我们就会错过生命中最美妙的事实:我们活着而且现在就可以快乐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倾向于相信幸福在将来的某一天才可能到来。我们总是在寻找某些现在还不具备、但却是通向幸福的“必需”条件,因此忽视了此刻正发生在我们面前的事情。我们想找个什么东西能让我们感觉更安全、更稳固、更保险,但总在害怕未来会发生什么——失去工作、财产或者周围自己所爱的人。因此,我们期待着某个神奇的时刻。其实,它永远不可能实现一切事情都称心如意,我们忘了生命只有在当下才是真实的。佛陀说过:我们应该快乐地活在当下,因为我们拥有的只有当下。
当下此处
我已经到达,我回家了
当下,此处
坚实而自由
安住于终点。
当回到当下——此处,我们就会认识到获得幸福的很多条件早已具足。训练专注力就是为了让我们回到当下此处,深深地体会自我、体会生活,我们必须训练自己做到这一点。即使我们非常聪明,能够迅速地掌握要领,我们仍然需要训练自己,使自己真正能够这样生活,这样的训练可以使自己确知获得幸福的很多条件已然具备。
你可以随着呼和吸念诵上面的诗歌,也可以在开车去上班时练习这首诗歌。可能还没有到达办公室,甚至还在开车时,你已经到达了真正的家——当下。当你来到办公室——那也是你真正的家,在办公室中,你同样居住于当下此处。单单练习这首诗的第一行:“我已经到达,我回家了”,就能让你非常快乐。无论坐着、行走、浇灌菜圃,还是喂哺幼儿,都可以练习“我已经到达,我回家了”。一生中,我一直在奔跑。但是,现在我不会再奔跑了:我决定停下来,真实地生活。
练习中,当我们吸气时,心里念诵:“我已经到达”。如果我们真正到达,那就成功了。完全地活在当下——百分百的活着,真的是一个大成就。当下,成为了我们真正的家。呼气时,心里念诵:我到家了。如果我们真的感到“回家”了,就再也不需要害怕,我们真的不必再奔跑了。
不断地重复这句祈祷文——我已经到达,我回家了……直到我们真的感到如此。重复地吸气和呼气,有次第地练习,直到牢固地安住于当下此处。不要让文字成为你的障碍——文字只是为了帮助你集中注意力。保持你向内观照的敏感度,是这种观照力,而不是文字,让你拥有回家般的安宁。
现实的两个维度
如果你成功地“回到了家”,真实地居于此时此地,你已经有了安定感和自由——这些幸福的基石。那么,你就能够看清现实的两个维度——历史的和终极的维度。
为表现现实的两个维度,我们用波浪和水来打比方。从波浪的维度,即历史的维度,我们看到波浪似乎有开始和结束。相比于其他波浪,一个波浪可能显得更高或者更低;可能显得更美或者更丑一些;可能在那里或者不在那里;也可能此刻在那里,过会儿则换了地方。当我们最初接触到历史的维度之时,所有的概念都已经具备:出生和死亡、存在和消失、高潮和低谷、来和往等等。但是,我们知道,如果探及波浪更深处,我们就接触到了水。水就是波浪的另外一个维度,它代表着终极的维度。
在历史的维度上,我们用生命、死亡、存在、消失、高潮、低谷、来和往等词语来描述。然而,在终极的维度上,这些概念统统都远离了。如果波浪能够触及其内部的水,如果波浪能于同时体验水的生命,这样它就不会畏惧开始和终止、生命和死亡、存在和消失等所有这些概念。而无所畏惧会带来稳固感和快乐。波浪真实的本性其实是不生不灭、无始无终,而这正是水的本性。
我们都像这波浪,有自己的历史维度。我们习惯性地以为“开始”位于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而“结束”位于另外一个时间点。相信我们现在正存在着,而出生前则并不存在。我们被这些概念束缚,而这正是造成我们内心恐惧、嫉妒、渴求等等众多矛盾和痛苦的原因。如果现在能够到达终点,变得更稳固和自由,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接触到自己的本性,自己的终极维度。触到终极的维度之时,就脱离了曾给我们带来痛苦的种种概念。
当恐惧的力量逐渐减弱,就可以从终极的维度深入探寻它的根源。在历史的维度,我们看到生、老和死,然而在终极的维度,生和死并非事物的本性。事物的本性是无生无灭。
第一步,我们在历史的维度上练习,第二步则在终极的维度上练习。第一步中,我们要接受生和死正在上演的事实,但是在第二步,因为已经接触了终极的维度,了悟到生死来自于我们自己的概念性意识,并非实有。触及终极维度之时,就能触及万法的实相——不生不灭。
历史维度上的练习对于成功开展终极维度的练习至关重要。终极维度上的练习意味着与不生不灭的本性相触,如同波浪触及水的本性。我们可以用比喻的方式问:“波浪从哪里来?它要去哪里?”我们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回答:“波浪从水当中来,还会回到水当中去。”实相中,并没有来和去。波浪从来就是水,并非来自于水,也没有去向任何地方,它一直就是水!来和去只是意识的阐释。波浪从没有离开水,所以说波浪从水中“来”并不正确,它从来就是水,所以我们也不能说它“回到”水中去。就在波浪的当下,它已经是水。“生死”和“来去”不过是概念。当我们接触到不生不灭的本性,就没有了恐惧。
没有来,也没有去
对大多数人而言,“生死、来去”的概念造成了最大的痛苦。我们以为所爱的人是从某个地方来到身边,而现在去了其他的地方。然而我们的本性是“没有来也没有去”的。我们并不是来自任何地方,也不会去向任何地方。如果因缘具足,我们以一种特定的形式出现;当因缘不具足时,我们就不再以那种形式出现——这并不表示我们不存在了。如果我们害怕死亡,这是因为我们不明白事物其实并不会真正死亡。
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们可以消除不喜欢的事物:烧毁一个村庄或杀害一个人。但是,杀害一个人并没有将那个人完全消除。有人杀害了默罕默德•甘地,枪杀了马丁•路德•金。然而在今天,这些人继续以多种方式存在于我们中间——他们的精神在继续。因此,当我们深入地审视自己——我们的身体、感情和知觉;当我们深刻地观察山峰、河流或者其他人,必须要看到和触到他们不生不灭的本性,这就是佛教传统中最重要的修持之一。
找到坚实的基石
在日常生活中,恐惧让我们失去了自我。我们的身体在此地,但心绪却到处跑。有时候,我们一头扎入一本书,书本带着我们远离了身体和所在的现实环境。随后,当我们从书本中抬起头来,就又重新被忧愁和恐惧占领了。然而,我们很少回到内心的宁静和明晰,很少回到每个人本具的佛性中去。而只有那样,才能够与大地母亲相连。
很多人忘了自己的身体。他们生活在虚构的世界中:有那么多的计划和恐惧,焦虑、不安和梦想,以至于他们没有生活在自己的身体当中。当我们被恐惧占据,开始盘算如何从恐惧中突围,我们就看不见大地母亲呈现给我们的种种美丽。
专注力的训练提醒你体会自己的呼吸,并完全地安住于吸气和呼气,使你的心绪回归到自己的身体并安住于当下这一刻,深深地直视面前最美妙的此刻!大地母亲是如此的强大、有力、慷慨,具有如此的支持力,而你的身体也是如此的美妙。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会像大地一般稳固,此时你就能直面困难,而困难就开始消散了。
练习
当下的呼吸
请花一点时间来享受观察呼吸的简单练习:吸气,同时确知我正在吸气;呼气,同时确知我正在呼气。如果你稍稍集中注意力来完成这个练习,那么你就能真实地安住于当下。你开始练习观察呼吸之时,你的身心开始回归合一。只需要花十到二十秒钟,就能创造这个奇迹——身心在当下合而为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甚至是孩童。
佛陀说:“过去已经不存在,未来还没有到来,生命中只有一个时刻是可以得到的,那就是当下。”静坐观察呼吸是为了使身心回归到当下,这样就不会错过你与生命的美丽约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收藏
0
转播
分享
淘帖
0
顶
0
踩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照妖镜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佛法/素食/养生
悟后进修
在线答疑
法理辨析
Copyright © 2014-2021
法华论坛
(http://www.fahua1234.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