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
在这里呢,我跟大家讲,这几段经文非常拗口,非常别扭。师父采取瞻前顾后的办法,把它进行了调理。『则无明觉』这里应该打一个问号,佛感到奇怪:啊?『若无所明,则无明觉』?如果没有外部的环境,没有眼睛能看,就没有心里的明?没有光明的感觉?这是佛在自问。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
前面二句佛是自问,后面三句佛是自答,不要他答了。如果按照你这种说法,『有所』,也就是说,心里的这个知要加上眼睛能看外界的这个所明你才能明的话那不是觉,那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有了「所」了。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无能无所,它是一个念。《楞严经》在后面讲,叫『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我们的心本来就是知见。就跟那个老居士看到晚上九点钟,本来就是明啊,当后来老婆一叫,再加上灯一亮,他马上又依赖眼睛,依赖外明,是不是啊?那就变成无明了。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能看到灯光很亮的时候,这就是我们的无明。无明不是指黑暗,懂得了连光明都是无明,那黑暗是不是无明呐?也是无明。 所以要好好观照我们的自性本心。只要我们有了对待,这个时候我们就陷入无明,明白了吗?但当知道我们有了对待、有了无明,我们即使在无明之中,也已经明,大家明白吗?(明白)。那为什么虽然我们已经明心见性了,那没有灯光你能不能看书啊?(不能)。这叫「戒坏见不坏」,因为我们无量劫以来形成的习气不能一下改掉,佛也不转定业。在没有断气之前,这个定业我们不能转。当本期生命结束以后,我们现在证得的比量功德在我们断气的当下就现量现前。这一期生命是我们过去世的定业,佛也不转,但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在比量上即已转定业。
『无所非明』,『无所』才是真正的大光明。这儿为了便于理解,可将『无所』二字理解为「无所之明」,即「离开六根的心的那个本明」;『非明』,不是你富楼那讲的那种明,你讲的那种明叫「无明、妄明」!所以这两句话来讲,在解释上的跳跃性、变动性很大。不这样跳跃,不这样变动,你没有办法理解,大家一定要注意!师父这样讲,你们思想上能拐过弯来吗?因为这段经文有重要的几句我感到很别扭的,讲老实话,我起码参阅了五六种版本,但我告诉你们,谁都没有讲清楚,不信你们去找找看。你们一定要非常珍惜师父的劳动成果!因为大部分都在猜谜藏,因为这段经文太难解了,你如果不把前后贯通,你根本没有办法解释。
『非觉』跟『非明』,如果按照字来讲,『非觉』跟『非明』是一个意思,是不是?你怎么上面讲『有所非觉』,下面又「无所非觉」?是不是应该语法是一样的?可是语义上不好解释,怎么「有所非觉,无所也是非觉」?不好解释。所以我们明白了『如来藏』道理的人,在遇到诸如此类的经文的时候,你可不要死在经文上,你要用『如来藏』的道理把这个经文的前后的意义来融会贯通。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这里是强调解释『有所非觉,无所非明』这两句话。『无明』就是指富楼那讲的「我们心有知,眼睛有见,外界有明,我们才叫明」,即富楼那所认为的那个「觉明」,佛讲这是『无明』,这是『妄明』。
『又非觉湛明性』,它不是我们的本觉、本明;『湛』是明明白白、灵灵不昧之义。只是你把它忘记了,你不理睬它了,但它并没离开你,这都是方便说。虽然我们本觉、本明变现了无明,当我们明白无明不是本明的时候,无明当下是不是明啊?(是)。这是佛没有办法的办法来引导,如果不这样讲的话,就跟哑巴看到贼一样,他心里知道,嘴巴讲不出来,是不是?
比如说:孙悟空变现为茶杯,我从相上讲,这个茶杯不是孙悟空,为了帮助他明心见性,这样讲是不是也是对的?那它的性是孙悟空,我讲这个茶杯当下是孙悟空,是不是也是对的?所以明心见性的人怎么讲都是对的,他不是孙悟空啊,是不是?那茶杯由他变现的啊,讲他就是孙悟空是不是都是对的?要注意这个问题。那孙悟空变现了茶杯,茶杯当下是不是就是孙悟空呐?可是相不是孙悟空,他换了个相。讲他不是孙悟空是按照别教通教禅宗的叫「破相见性」,他不是孙悟空,真正的孙悟空是无形无相的藏在这里;讲他就是孙悟空,这是圆教的「在相见性、会相归性」,他当下就是孙悟空;讲他就是茶杯,不是孙悟空,那就是藏教菩萨在事相上执着,要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佛说阿弥陀经》上讲的那个鸟啊、风啊……是不是阿弥陀佛变现的?那风、鸟是不是当下就是『阿弥陀佛』啊?《阿弥陀经》就是讲『一心三藏』,这段话解释都不需要解释。可是我们许多人把《阿弥陀经》解释成藏教菩萨的那种境界,我们现在是不是拜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那个相啊!叫什么「白毫宛转五须弥」,是不是拜那个相啊?有没有哪一个拜鸟、拜草、拜华啊、拜空啊?(没有)。你讲可怜不可怜?
《佛说阿弥陀经》是「法华秘髓」,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是秘髓了,鸟都是阿弥陀佛变现出来的,这叫秘髓吗?已经告诉我们『一心三藏』。可是我们解经的时候,竟然解释不出『法华一心三藏』的味道,为什么?他心不往那方面想,他仅仅把鸟看作是阿弥陀佛神通变现的另外一个东西来糊弄人的。既然他变现的鸟,那鸟是不是当下就是阿弥陀佛啊?因为阿弥陀佛有无量的化身。那些白鹤、孔雀……白鹤是不是就是孔雀啊?孔雀是不是就是鹦鹉啊?《佛说阿弥陀经》不是讲刮风吗?鹦鹉是不是那个铃铛啊?没有哪一样不是哪一样。
所以你们读了《楞严经》以后,再看师父讲的《佛说阿弥陀经》和《过五关斩六将证菩提》,你看是不是讲的《法华经》《楞严经》,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不把《法华经》《楞严经》读懂的人,他把《佛说阿弥陀经》讲得天华乱坠都是歪魔邪说。现在讲《佛说阿弥陀经》的人很多很多。注意:很多人说《佛说阿弥陀经》好讲,一看就懂,你懂吗?你一个字都不懂!我们可不要上当受骗! 我曾经听到过好像在启东那一带的一个法师讲《佛说阿弥陀经》,长相也很庄严,语言也很流利,讲到极乐世界的时候能把人带入一种胜境,眼睛直眨得神魂颠倒的。我听他讲了,心里就像要爆炸一样!讲得不客气一点,那不是《佛说阿弥陀经》,变成〈胡说阿弥陀经〉!可许多人还认为讲得好啊!掌声雷鸣啊!他变成一种把人引导到一种神通的境界:怎么样美啊、地上黄金多得不得了啊……是不是?鸟也会说话呀、水也会唱歌啊,怎么怎么样……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性觉』本来就是明;「必明必明」,你一定要加上一个『明』,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明的。如果你非要讲眼睛看才能明,外面有亮才能明,那么你这个『性觉』来讲,『妄为明觉』,这里『明觉』就是无明;『妄为』:这个无明当下是不是就是我们的真心呐?但真心这个时候来讲已经带妄,叫「带妄显真」。始终要搞明白,真明、无明都是我们一个念,你不要给搞糊涂了。乃至有形有相的万法都是我们一个念,它是随缘而变现出来,不存在谁生谁,就是一个东西。谁生谁啊?老子生儿子还是儿子生老子啊?非老子生儿子,非儿子生老子,非老子不生儿子,非儿子不生老子,是这个道理,是不是?你不能讲谁生谁,你也不能讲谁也不生谁,是不是?老子、儿子、爷爷、姥爷、牛马猪羊都是一个东西!就跟这个拳头一样,变化出无量的手指、无量的万法,是不是都是个拳头啊?既然都是个拳头,那无量的万法,有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啊?(没有)。
就跟数学搞等量代换:a﹦b,b﹦c,a是不是c啊?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没有哪两个不是哪一个,没有哪两个不是哪三个,把这个道理好好搞明白。这里的『明觉』在佛法里把它说为我们的生相无明。
【觉非所明】,注意从这里开始,『觉非所明』到下面的『故有水轮,含十方界』,这里有168个字,这是师父根据自己的观照,把它说为《楞严经》的基础、精华。在前面从『汝称觉明,为复性明』,这叫开堂白,从后面『故有水轮,含十方界』往后还有一大段,叫后续,也很重要,把头、把尾、把中间连贯起来好好地观照,我们因此而大开智慧,所以168个字从『觉非所明』开始,这是算第一句,等于佛在这里把前面的话又来从头说起。
【觉非所明】。
『觉』是我们真心本觉,就是我们的大光明,我们的大光明无形无相、如如不动、不生不灭,可是它本来具足一切的万法,一切的万法包括动相、静相、有相,注意我们在这里是按照通教别教的说法把这个『觉』说为空如来藏、真空;现在不讲圆教的说法,讲圆教的说法要把我们讲糊涂了,因为这是方便引导。『非所明』,所明就是前面讲的『明觉』,就是讲的『生相无明』,要把它分开。 【因明立所】。
这个『明』就是我们的『生相无明』,一定要明白,生相无明也好,后来的什么什么枝末无明也好,都是我们心里本来的性具功德,怎么『因明立所』呢?既然我们有了生相无明,生相无明它已有一种能动的能,既然有了,它稍微不慎,是不是就要崭露头角啊?是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生相无明没有变现之前就是真空,寂然,如如不动,只要有它,是不是时时可能要惹祸啊?要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因为这个生相无明,它动一下念,比如动一下念,我这个真心本来面目到底怎么回事啊,是不是?怎么在这按兵不动啊,是不是?这个意思啊,就是『因明立所』。立的这个『所』就是在三细无明里面的第一个无明,叫「业相无明」。所以这个「业相无明」跟「生相无明」很难把它区别,我们一般地「把生相无明说为因,把业相无明说为果;把生相无明说为能,把业相无明说为所」。在某种意义上,这个生相无明也就是业相无明,但它作为一个次第,我们心细一点就能把它分别清楚。这个「生相无明就是第一个念」,我们心里动了一个念,也就是说业相无明应运而生。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所既妄立』就是讲业相无明,既然已经妄现,注意啊,这个『妄立』和『生』都不可以解释为『生』,都是解释为『现』,这是翻译《楞严经》用字方面的这种错误,我们已经解释了。因为房融宰相他不懂得佛法,般剌密帝大师又不懂得汉语,双方之间没有办法相互来印证来考察。说不懂还懂一点,所以这个『生』和『立』,祖师大德解释的时候,都是讲「带出」或「现出」,怎么带出和现出呢?生相无明也好,业相无明也好,转相无明也好,是不是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啊?它有没有谁生谁啊?没有啊。它随缘自己在变现,这就是好玩,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那有了第一念以后,我们按照世间法的逻辑推理,愁不愁有第二念、第三念啊?所以第一念动了一下子以后,大家注意,会造成什么情况呢?原来无形无相的真空从此出现了有形有相的虚空,有了一个业相无明。这个业相无明,就自己站到自己的对立面。
打个比方。我们有时候一个人在傻呆呆地不知道想什么,是不是?旁边走来一个人,「你在干什么」?他吓了一跳,是不是?他想:「我在干什么?我刚才什么也没有想」。有过这样经历的人把手举给我看一看,好,大部分都有,是不是?我什么也没有想,是不是?这个时候就是真空,就是真心本来面目,是不是?当你从这个状态出来的时候,第一念想到:不好,快十点了,要回去烧饭,是不是?「不好」两个字已经变成两个念了,是不是?我们是不是这种情况呢?这个时候脑子里就已经有了虚空的感觉,是不是?就有了空间万法的感觉。这个比喻大家能理解呢,所以叫『所既妄立』,头脑里有了东西了,带出了东西。那就是业相无明。
【生汝妄能】。
『妄能』在三细无明里叫「转相无明」,也叫「见分」,也叫「第七识」,怎么『妄能』呢?想到要烧饭了,你这个时候是不是围绕这做事了?不光是知道,而且做了。所以这个『妄能』啊,就有了第二念,这个第二念是代表无量念,就对着这个虚空,因为业相无明出现以后,真空变成虚空,他眼前有了东西了,是不是?在打妄想,这个虚空到底怎么回事啊?这么一打妄想来讲,后面东西又跟上来了。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我们先解释最后一个字『异』,这个『异』就有境界,就有现相,就有东西出来了,这个东西也不能讲它是虚空产生的,明白吗?虚空能产生东西它还叫虚空吗?由于对着虚空这个境界打妄想的这个因缘,使我们心里本来存在的这种现相,风云雨雾、泥巴瓦块、天人鬼畜这些都是我们的相分,就带出来了,叫应运而生,随缘显现。但是在这里佛为了逐步开示我们,这个『异』是作为殊胜意义上的那种有形有相的东西,叫胜义色法。肉眼看不到,用现代高倍电子镜可以看到,比较层次高的天眼能够看到,叫「胜义色法」,所以这个『异』,叫「现相无明」。我们刚才讲的第一念是业相,第二念是转相,第三念是现相,这是「无明不觉有三细」,无明不觉有三细,无明就是那个生相无明。不觉:它不是自觉地我非要现出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本有,是不是啊?它无意之中把这三细全部带出来,叫「三细无明」。
那么『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我们把这段文字对照一下,『无同异』就是讲第一念—业相无明产生以后,我们无形无相、真实存在却不能感受到的真空随着这一念业相无明而浑浊为晦昧虚空。晦昧虚空仅仅就是一个虚空。虚空如果说没有山河大地来对比显示,你能不能叫它同?能不能叫它异啊?所以如果没有这些对比就产生不出同或者异的这种概念,所以当初这个『无同异』叫虚空。虚空之中,『炽然成异』,『炽然』,这里带有感慨万分的意思:啊呀,这个虚空中就明明白白现出境界相来了,这怎么回事啊?佛在前面已经解释了,空中华,是不是?它不是空中产生的,也不是眼睛产生的,它是我们心中本有的那种性具功德随缘显现,佛在后面方便说「一念坚固妄想而有色法」,就『炽然成异』了。也就是说有形有相的色法是随着我们坚固的妄想而随缘显现。
对地球人来讲是坚固的妄想,用方便法来讲,为什么叫坚固的妄想呢?反复想反复想才能想出色法来,是不是?用了义法来讲,不是的,它就是妄想。所谓「坚固」是讲这个色法有形体而言,叫「坚固」,并不是指我们打妄想时间的长短,越长越坚固,并不是这个意思,要搞明白。不管你心力大、心力小,都是坚固妄想。地球人心力比较低,我们得反复反复想,坚固的妄想也能生出色法来,这是对地球人方便说。所以这个『炽然成异』就包含地、水、火、风、金、银、铜、铁等无量的万法,在这个时候,叫「胜义色法」。在三细无明里,胜义色法,打个比方,就像种子的胚胎一样。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
这是解释,怎么叫个『无同异』?怎么有『无同异』呢?如果没有『异』的话,『无同异』有没有虚空的感觉啊?(没有)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下面连续三个『异』。第一个『异』是作为虚词来解释,应将它解释为「不同于」。『异彼所异』:就是「不同于」彼所异。『彼所异』:那个出现的境界相。『彼』:那个。『所异』:出现的境界相。『异彼所异』:就是「虚空不同于那个出现的境界相」。这第二个『异』,是表实词,是表实法,是指「现相」这个境界相。因为有了境界相出现,所以虚空这个无形无相为了区别于那个境界相,『因异立同』,这里的『异』还是实词,就是因为有了有形有相的境界相,所以把虚空叫作『同』,把境界相叫作『异』。不这样讲的话,佛没有办法开口讲话,是不是啊?所以立了个『同』、立了个『异』,下面就好做文章。本来虚空就是虚空,它不存在『同』或者『异』。因为有了境界相,就把它们方便对显为『同』和『异』。
【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同异发明』,大家一定要注意:『同』是指虚空;『异』是指『现相』,即各种各样的有形有相的境界相。『发明』就是相互成就、相互作用、相互反作用。『发』就是成就,是动词;『明』是指种种的实法;『发明』:即成就了种种的实法。因为在根本无明之初,我们的肉眼看不到三细无明,所以讲它是『同』。其实它这个时候,已经是不同了,所以讲到这段经文也可以把后面的一段经文提前观照,叫「无明不觉有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所以『同异发明』与「境界为缘」互相成就。而且这四个字联系起来讲,一定要联系到反反复复、作用与反作用,然后再解释下面的经文。
『因此复立』,『因此』:就是进一步成立;『复』:就是重复、反复。『无同无异』,这里的『无同无异』一般地是指形貌各异的有情无情万法。所以这里的『无同无异』,已经不是「根本无明」,已经成就了「枝末无明」。怎么叫『无同无异』呢?你如果讲『同』的话,天人鬼畜、泥巴瓦块、牛马猪羊……他同不同啊?他不同啊!你如果讲他『异』的话,天人鬼畜、泥巴瓦块、有情无情……是不是都有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七大啊?都有啊!这叫『无同无异』。所以我们大家想一想:师父讲的《过五关斩六将证菩提》有没有离开《楞严经》啊?(没有)。这就是「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个时候来讲,十法界万法已经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