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1-3 20:55
  • 4869

    主题

    2万

    帖子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638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5 18:28: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

    发布时间:2017/03/12


    憨山大师(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俶人(今属安徽)。憨山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不仅在修证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一生著述颇丰,诗、词、文皆所擅长。他的诗文以通俗明快,贴近生活而受到后人的喜爱。其《费闲歌》即是众多佳作中的一种。 《费闲歌》分别从十个方面说明了普通人修学佛法的艰难,以使广大佛教信徒时时警醒自己,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憨山大师开篇即说: "讲道容易体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 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修行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艰难的事情。对于大多数的佛教信徒来说,通过听经闻法或广泛阅读,熟习了许多佛教术语和典故。在与一般人交流的时候,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也有的人学识深广,经常四处奔走,讲经布道,能够将晦涩难懂的佛经奥义讲得深入浅出,使听法的人听得如痴如醉,因而,便以能够摄受信徒而深得信徒的好评。不过,修行重在真修实证,讲道只是弘法的一方面,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关键是要自己能够去除一切妄想杂念,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而专注于道业。若是讲起来冠冕堂皇,自己并不真正体解佛道,就像贫人数他宝,自己却无分文。讲道的人若是妄念不除,在静坐修行中还心心念念不忘世事, 自己纵使隐居深山,内心也难得清净。

    其次,憨山大师论述了出家人守戒的艰难。 《费闲歌》中说: "出家容易守规难,信愿全无总是闲,净戒不持空费力,纵然落发也徒然。"真正的出家并不是件容易事,要做到身出家心也出家,而且要严格遵守佛门清规戒律,使自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果只是做一个形象上的沙门,剃除须发,穿上僧装就可以了。如果只是做一个形象上的出家人,而不去守持佛门戒规,则对佛教没有一点信仰可言,他们纵使身在佛门也会经常造作有损僧团形象的事情。他们其实是僧团中的败类。佛陀制戒的目的是为了调服恶性僧人,使他们能够改过向善。对于一个有信仰的出家人,佛门的戒条众多,稍不谨慎,便会有所触犯,更何况没有真正信仰之人呢?

    第三,名师难遇。憨山大师认为修行人除了自己的刻苦行持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名师的指点,尤其像禅宗等宗派,如果完全依靠自己的悟性来求得开悟,也许修行一辈子也难以证悟佛法的真谛。稍有不慎,还有可能因为盲修瞎炼而走火入魔。因此,佛教的各个宗派特别注重师承关系,而要遇到一个名师也很艰难。这需要因缘所至。针对名师难遇的现实,憨山大师说: "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名师总是闲, 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

    第四,出尘艰难。 《费闲歌》中说: "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情性攀缘空费力,不成道果也徒然。"出家是大丈夫之举,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人一旦发心出家,就要辞亲割爱,远离尘垢的染污,一心专注于道业的成就。要想做到身出家心也出家,需具备拒腐防败的能力。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外界诱惑都在考验着一个出家人,是精进向上,还是自甘堕落,是摆在一个修行人面前的现实问题。出家人在未成道果之前,他们也同世俗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感情,在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他们如果不能理智战胜情感,以感情用事,俗世的习气毛病也会在他们身上发生,一个修行人能够做到真正的不染尘垢是很难的。

    第五,虚心闻法难。很多修行人都有个毛病一一妄自尊大,总觉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好像世间没有他们不懂的道理,他们每天被贡高我慢冲昏了头脑,总认为自己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他们看不起别人,在听别人说法时,常常轻慢侮辱讲法之人,他们认为只有自己学识最渊博,行持最谨严。以这种心来闻法,不仅得不到法益,反而还会因诽谤别人而自造口业。最终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一生的时光白白地空过了。这就是憨山大师所说的:"听闻容易实心难,侮慢师尊总是闲,自大贡高空费力, 聪明盖世也徒然。"

    第六,悟道艰难。憨山大师说:"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工夫总是闲,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的确修行悟道不是一件容易事,若想在道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若是只有信仰而不去刻苦行持,便永远体会不到法味之乐。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用在修行上也是最恰当的。对于修行人来说,修行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心血和汗水。那种蜻蜒点水式的人,只会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他们永远也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第七,闭关守关难。闭关是一个修行人发心远离尘俗,专心修学的一种方式。在古代,很多有成就的高僧都曾有过一定阶段闭关生活的经历。闭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闭关是一·个人长期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之事的过程。这是对一个人信念和意志的磨练。如果一个人没有对佛法的坚定信念,即使身在关中也难免妄念纷飞,无法系心一处。若以散乱之心在关中修行,便很难有所成就,最终经过几年闭关却白白浪费了时光。因此,憨山大师说: "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身在关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

    第八,生信心难。佛教净土宗主张人要真信切愿,一心念佛,才能在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念佛法门在所有宗派之中是最简便易行的法门。但正因为是方便法门,却使很多人对念佛法门产生了怀疑。因而他们的信心难以生起,如果心不专一,纵使念上千万遍佛号也收不到一点效果,反而还会遭致六道轮回的苦报。作为一位禅宗大德,憨山大师也十分推崇念佛法门。其前提是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若是没有信仰,心口不一,念佛也只是白费功夫。这就是憨山大师所说的: "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

    第九,虔诚心难生。有很多的佛教信徒,他们每天诵经、念佛、拜佛,却并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何在。由于不明了教理教义,他们的信仰也会淡化。拜佛原本是为了表示对诸佛菩萨的恭敬心,所谓头面顶礼是对佛菩萨的最虔诚的礼节。若是没有了虔诚心作基础,拜佛时便有可能虚悬五体,做做样子罢了,信佛拜佛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有鉴于此,憨山大师说: "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磕破也徒然。"

    第十,理解经义难。憨山大师在《费闲歌》中说: "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佛教经典浩繁难懂,三藏十二部经典浩如烟海,且不说我们都将这些经典弄懂弄通,就是我们经常读诵的经典,好像对经文的含义都弄懂了,其实,有时候以世间的知识来解说佛经,就会曲解了经典意义。佛教经典的特殊性即在于它们需要在修证中理解,假使只是心不在焉地读诵经文,即使能够倒背如流,也得不到一点益处。

    憨山大师之所以写这首诗,其目的是让修行者知道修学佛法的艰难,从而把握难得的因缘,严格要求自己,认真修学,以期有所成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5-1 10:20
  • 430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0320
    沙发
    发表于 2017-3-15 22:02: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5-1 10:20
  • 430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0320
    板凳
    发表于 2017-3-15 22:02:3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2-28 19:47
  • 7

    主题

    5742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831
    地板
    发表于 2017-3-15 22:30: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一心三藏」是法华经、楞严经的核心!宇宙人生的真理!「一心三藏」,十方圆明 。石破天惊,彻法源底,又称"狮子吼",故佛门盛赞云:石破天惊讲法华,风起云涌演楞严!一心三藏又称"圆顿大教":听经闻法,当下成就,不历阶梯,一步登天(第一义天)!所以此法理需倍加珍惜!应广为弘扬!。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7-13 09:36
  • 0

    主题

    166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467
    5#
    发表于 2017-3-15 22:55:48 | 只看该作者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 TA的每日心情
    可爱
    2017-5-27 18:03
  • 557

    主题

    3万

    帖子

    18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80960
    6#
    发表于 2017-3-16 13:00: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楞严经》云:末劫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我们这个时代,是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不了义法、方便法、小乘法、世间善法只会害得我们生生世世沦溺六道、流转轮回。但是,你可不要以为那些邪师是那些强盗土匪哈。所谓邪师他们都是宣讲行善积德,都是讲的佛法,但这些人害人比强盗土匪还坏无量倍,因为强盗土匪害人只是一生而已,他始终还要还你的因缘报应的,而这些邪师害人他们会害你无量千万生生世世,而且他还不还你,更可悲更滑稽的是:这些人他还就是好人,他很慈悲的,他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成佛,乃至比他成佛还要快,正因为他是这样的行止,我们才不容易识别。这是很严谨的问题啊。他害了你以后,你继续生死轮回,而他不会受罪,因为他即使堕在地狱里,他在那儿也是闭关看经,哪句话讲错了,阴风一吹把灯吹灭了,然后等他观照明白,灯又亮了。这个地狱叫铜锁地狱。专门让讲经说法讲错了的人,在那里闭门思过。 佛也说了:凡是不讲第一义谛法,非佛弟子。明白了不?他们其实连佛子的资格都没有。但是来讲,他们可能是名师哈,名气大得很,外表或者也很庄严慈悲,所以我们末劫末法的修行人要有择法眼。选择“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
  • TA的每日心情
    可爱
    2017-5-27 18:03
  • 557

    主题

    3万

    帖子

    18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80960
    7#
    发表于 2017-3-16 13:01: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云: 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当知是人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是人佛赞善哉,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手摩其头,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法华经》云: “闻法欢喜赞, 乃至发一言, 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  诸位,听经、读经、讲经就是最好的修行。听《法华经》就是见佛,就是供佛,就是报佛师恩,感恩一切!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今日佛涅槃日,至诚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 TA的每日心情
    可爱
    2017-5-27 18:03
  • 557

    主题

    3万

    帖子

    18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80960
    8#
    发表于 2017-3-16 13:01: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菩萨明理后,是什么啊?于诸法中,得法眼净,所谓[净]就是通达无碍,随便拿出一样东西,,,一切泥巴,一个平果,一杯水,一条毛巾,一张人民币,,,,,你当下看到这个东西就是我,就是,阿弥陀佛,一定要刻骨铭心深信不疑,并且还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即使你讲不出来,你心里明明白白,一点不怀疑,你就是[法眼净],你己经清净了。而且我们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待人接物来印证自己,你的慈悲心,恭敬心怎么样?你是不是懂得一切万法都是你?要自己印证自己,佛菩萨的心态是沒有办法用常人的心态来衡量的,各人修自己的功德,缘圆感恩一切
  • TA的每日心情
    可爱
    2017-5-27 18:03
  • 557

    主题

    3万

    帖子

    18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80960
    9#
    发表于 2017-3-16 13:02: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佛”为‘觉者’,告诉众生人生如梦。命自我立,而非他人主宰,反对迷信崇拜,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并反复开示宇宙人生真相,予解脱之道!这一真相在《法华经》《楞严经》一表无遗! 正如释迦牟尼佛(悉达多太子)出世时,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宣讲:“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无非告诉众生,人生本是一场梦,十法界天地万法无非一真之人一念之所变现而已!尽虚空遍法界无非一尊佛,无非一个“我”!佛法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实乃‘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诸佛出世,实唯此一大事矣!
  • TA的每日心情
    可爱
    2017-5-27 18:03
  • 557

    主题

    3万

    帖子

    18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80960
    10#
    发表于 2017-3-16 13:02: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1)如何理解〈回小向大〉无量劫以来,我们把自己这个小小的肉团身,看成旡限的大,给他吃好喝好玩好乐好,造下无边的罪业大如须弥,一旦明白十法界万法都是自己一念变现之时,一切万事万物都是你自己之时,以这颗小我之心,回到大我的本位上,用这一念不断加持十法界,人生的格局一下子从小我的个体上,飞跃融入的大我之中,有了一种对生命内义的全方位体验,这是回小向大。    无量劫以来把六种意识心,当成最大的心,受不了半点委屈,半点伤害,就象呵护一个刚刚出生的婴,竭尽全力的,来满足妄想心的无明的须求,一旦明白里面还有一颗如如不动的真心之时,这种无明妄想,一直被认为大心的小心,一下子回到了这颗遍布虚空法界的这颗真心,无明的觉受开始变的喜悦,内心的阳光开始清洒,柔软音符是心灵歌唱,频频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和花共舞,和风低语, 美好的祝愿总会在不经意悄然来到,感受在顺逆间静若处子的安然,你己经回小向大了。    回小向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