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2|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无分别心是道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20 21:50
  • 1480

    主题

    1765

    帖子

    2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0958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20:31: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宝峰寺,某天午斋毕。僧问:“饭好不好吃?”和尚答:“吃饭是滋养色身的,要做五观想。而且吃饭不要当饭吃,穿衣不要当衣穿。”

    很多人不理解,吃饭不当饭吃,穿衣不当衣穿,那应该把衣食当作什么?其实呢,对这句话,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我只是在提醒大家,对衣食住行,能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不要有太多分别心。

    有些人吃饭,总讲究色香味俱全,穿衣也要求漂亮、名贵、时尚,彰显身份品位。若是吃不到好吃的食物,穿不了漂亮昂贵的衣服,就感到失落、伤心。把人生的价值放在这些事情上面,是本末颠倒。

    无分别心是道。古德云:终日吃饭未曾嚼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穿着一根纱。

    《心经》中也说:“无色声香味触法。”在佛看来,眼睛看见的物象,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嗅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四肢周身的感触,以及这几种感知在心中所产生的判断和分别——它们的本质皆是空。

    简单地说,人之所以在感官上有不同的感受、判断,只是因为心在分别,所以同样的一种颜色、味道,在不同的人那里,会形成不同的体验、评价。

    假如不去辨别好坏,不去判定高下,那么,所有色、声、香、味、触、法的存在就都是“无”,也就是说,只要不去分别,那么所有关于它们的判定就都是不存在的。

    唐代的懒瓒禅师在诗中写:“世事悠悠,不如山岳,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如果能够放下分别心,吃什么,穿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就都能保持欢喜。对他来讲,睡在藤萝下,以石头为枕,可以过得无拘无束,很自在,这正是禅者无分别、无执著的生命境界。

    当时,唐德宗闻得此诗,钦慕诗中流露出的洒脱之气,便派手下的臣子去迎请懒瓒禅师。

    臣子在懒瓒禅师隐居的山洞前大喊:“圣旨驾到,赶快下跪接旨!”洞中的懒瓒禅师毫不理睬。

    大臣探头进去,见一个邋遢和尚正在烤地瓜。整个洞中烟雾弥漫,薰得老和尚鼻涕纵横,眼泪直流。

    大臣忍不住说:“和尚,看你脏的!你的鼻涕流下来了,赶紧擦一擦吧!”懒瓒禅师头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没工夫为俗人擦鼻涕呢!”然后他夹起炙热的地瓜往嘴里送,连声赞“好吃,好吃”。

    大臣们凑近一看,惊得目瞪口呆,懒瓒禅师吃的东西哪是地瓜呀,分明是像地瓜一样的石头!

    懒瓒禅师顺手捡了两块递给大臣,说:“请趁热吃吧!世事都是由心生的,所有东西都来源于知识。贫富贵贱,生熟软硬,你在心里把它看做一样不就行了吗?”

    懒瓒禅师眼中没有富贵贫贱,没有生熟软硬,万物在他心里都是一样的,他的心是真正清净的,是没有分别的。

    诚如当初神秀作佛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尚有分别之心,而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则完全消泯了分别,达到了无物无我的境界。

    分别什么呢,都一样。

    你说这个菜好吃,他说那道菜更美味,说来说去,不过都是在讲述各自的体验和感受。就连同一个人吃同一样东西,今天说好吃,明天可能就嫌弃它的味道了,可见关于“味”的评价,根本就不可能有固定的标准。

    有个居士曾跟和尚讲,她如今最怀念的,其实是小时候吃过的一种廉价小吃,当然,这种小吃现在吃起来,早已不复当年美味,可是她还是对当年吃它时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记忆犹新。

    人所有的感觉和体验皆是如此,它们受情感、记忆、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太多,以至于无法确立一个评判的标准,所以,不如不去分别,吃穿住行,够用就好,不必放进太多悲喜,也不必给它们强加太多意义,一切只在乎自己的心是否欢喜、安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8-9 20:09
  • 3

    主题

    527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8894
    沙发
    发表于 2017-2-27 22:11:31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
    存画提醒:众法相无等等。修行倡导心行体证: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不为尘虑所系缚。。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334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336
    板凳
    发表于 2017-2-28 15:10: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受持《法华经》一句,生一念欢喜心,胜过以满虚空七宝供养诸佛菩萨 你现在在这里是不是当下供养十万亿佛啊?这都是佛金口玉言呐!「一念信解」也好,「一念信解」胜过无量劫修无量法门的功德的无量倍!是不是一念供养无量佛啊?受持《法华经》一句,生一念欢喜心,胜过以满虚空七宝供养诸佛菩萨阿罗汉。  《法华经》经云:诸善男子,于我灭后,谁能受持,读诵此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此经难持……读持此经,是真佛子,住淳善地。佛灭度后,能解其义,是诸天人,世间之眼。又云: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1 15:16
  • 0

    主题

    5597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714
    地板
    发表于 2017-2-28 19:43: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1 15:16
  • 0

    主题

    5597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714
    5#
    发表于 2017-2-28 19:44: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7-10 18:41
  • 0

    主题

    7630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603
    6#
    发表于 2017-2-28 21:41: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楞严云『 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变现则动,动则为风。未风之前,身心本具。若不具者,无孰能有?身心虽具,却无形相。若有形相,岂不失控?虽无形相,其性本具。如诸疯癫,无非当人,妄想所至。楞严说为一念动摇妄想而有风大。地火水三,亦复如是。皆依心现识变,次第而现。是故明觉立坚,坚明立碍。一念坚固妄想而有地大。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一念暖触妄想而有火大。宝明生润,籍火蒸之缘,一念湿润妄想而有水大。四大因心成体,次第变现。现即性一,变即相万。性相如是不二义故。现即不动其体,变即随缘而用。体用如是无二别故。现者即显圆融,变者即彰次第。如是次第不碍圆融,圆融无妨次第。互为总别,互别为别。次第圆融二无障故。如是乃至四大周遍,不相陵灭。性本绝待故。闻一悟千,推而广之。三界如是,一真如是。如来藏中,天真如是!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1 15:16
  • 0

    主题

    5597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714
    7#
    发表于 2017-3-1 18:20: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皈依大乘妙法莲华经!大佛顶首楞严经!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6-26 08:54
  • 103

    主题

    2万

    帖子

    2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46045
    8#
    发表于 2017-3-1 19:55: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又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深著于五欲,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 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牦牛长在青藏高原,尾巴特别好看。但这个牛特别鬼,我们想去看看它,马上就跑,不像普通的牛。因为它尾巴好看,人就想要,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6-26 08:54
  • 103

    主题

    2万

    帖子

    2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46045
    9#
    发表于 2017-3-1 19:55: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从法理法义看,《法华经》《楞严经》开权显实、彻法源底。《法华经》《楞严经》形式上是两部,实质是一部。《法华经》高度概括《楞严经》,《楞严经》详细解释《法华经》。从哲学与科学的角度,开示宇宙人生、天地万法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是什么?——四大假合;既然都是四大假合,为什么表现形式森罗万相?——非同非异;什么原因导致“非同非异”?——随心应量;“四大”究竟从何而来?——心现识变;谁的心所变现?——既是你心、也是我心、也是他心;大家的心是什么关系?一切万法是什么关系?——千佛一如,万法一念,一心三藏。把这个道理搞明白,即为明心见性。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6-26 08:54
  • 103

    主题

    2万

    帖子

    2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46045
    10#
    发表于 2017-3-1 19:56: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若有劝一人,将引听法华,言此经深妙,千万劫难遇。 即受教往听,乃至须臾闻。斯人之福报,今当分别说。 世世无口患,齿不疏黄黑,唇不厚褰缺,无有可恶相。 舌不干黑短,鼻高修且直,额广而平正,面目悉端严。 为人所喜见,口气无臭秽,优钵华之香,常从其口出。 若故诣僧坊,欲听法华经,须臾闻欢喜,今当说其福。 后生天人中,得妙象马车,珍宝之辇舆,及乘天宫殿。 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 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量。  这段经文就是说,你听《法华经》了,即使没有听懂,都能得人天福报。得人天福报还是凡夫;你听懂了,了生脱死,成佛菩萨。这都是《法华经》金口玉言,像这样的语言不知道有多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