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的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期间,广州光孝寺举行了“千人禅修”活动,明生大和尚为大众开示了虚云老和尚所传的禅修法门,带领大家体悟禅的意境。
各位首领执事,各位大德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上午吉祥!今天非常有缘分,我们相聚在千年古刹光孝寺这个禅宗根本祖庭,一起来练习禅修。
禅宗的历史追溯到源头,就是释迦佛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将以心印心的禅法传给迦叶尊者,在印度一直传到二十八祖的达摩大师。随后,达摩祖师不远千里航海来到光孝寺驻锡,光孝寺有达摩碑、达摩井纪念祖师。
而后达摩祖师前往南京,梁武帝认为祖师是得道高僧,前来拜见,就问达摩祖师说:“我一辈子建寺供僧无数,还亲自到同泰寺出家做和尚,究竟我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回答他:“有片瓦功德”,这片瓦的功德怎么来的呢?梁武帝做小和尚的时候,经过一座正在修葺的殿堂,修殿的师父叫他拿一片瓦披上去,这就是梁武帝亲力参与建寺的“片瓦功德”,梁武帝做的其他功德,都是用全国人民献供朝廷的钱(用现代话说便是“纳税人的钱”)那就不算自己的功德。
梁武帝认为达摩祖师这样讲话好像不对,就又问达摩祖师:“你面对的是谁?”祖师说:“不认识。”梁武帝听了显得不太高兴,达摩祖师认为法不对机,就上了嵩山去面壁九年,等一个人,最后等到了立雪断臂、立志求法的慧可大师。达摩祖师印证了二祖慧可大师的开悟,就将安心法门与印证经典《楞伽经》传给他,之后传给三祖僧璨,再传给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直到六祖惠能大师。六祖大师原本是一位居士,北上黄梅接了五祖的禅法衣钵,随后到光孝寺来落发受戒,最后到南华寺教化弟子。
所以光孝寺是达摩祖师、六祖大师的弘法利生道场,是禅宗的根本祖庭,从此禅宗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所谓“凡寺必有禅”。现在所有汉传佛教出家人,都是依据六祖大师所传授的一个体系,所以每个人都认六祖大师为先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花开五叶的临济、曹洞、沩仰、法眼、云门,都是依六祖大师的辈分传下来的,因此历代汉地每一个出家人都离不开六祖大师,这就是我们的汉传佛教的传承。
今天,六祖大师的法门已传承了无数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兴光孝寺的是本焕老和尚,本公上人是中兴禅宗五派虚云老和尚的法传弟子,新成老和尚是接了本焕老和尚的法,我是接了新成老和尚的法,因此光孝寺的修行法门是依据虚云老和尚传承的。
我担任方丈以后,把禅堂再次建立完善,每年年底光孝寺都连续打五个禅七,就是连续三十五天精进禅修。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虚云老和尚给我们建立的禅堂根本规矩,虚云老和尚传给我们的法门与规矩概括为“四根一本一枢纽”。因为时间关系,虚云老和尚的法门传承、丛林管理的细则,我就不在这里一一介绍了。我主要将虚云老和尚教我们怎么坐禅的方法拿来讲一讲。
今天呈现大家面前的,有一支香,叫做早板香。在禅堂参禅既要跑香又要坐香,每支香就是计算时间,刚才已经将整个流程给大家展示出来了。跑得畅快流利,坐下来就更加安宁,所以动中静中都可以做功夫,在禅堂里面进行这样的身心锤炼,不但能令身心康泰,还能得到禅修的妙用,这是祖师大德传承下来的禅修方法。不仅是在禅堂里按照规矩来规范身心,大家还统一修行、统一用功、统一食宿。过去禅堂里面还有广单,即进堂的人都睡在广单上,同修同参,同愿同行,同心共秉,同宿一堂,法情道谊,铭记五内,这就是禅宗修行的特色。
在佛陀时代,善根深厚的,听释迦佛一句话就能成就罗汉果位,但是我们遇不到佛世,佛陀已经离开了我们,所以祖师大德就用一些方法来指引大家的修行。按照虚云老和尚教导我们的坐禅方法:第一,是要调适身心,把自己的思想、身体全部放松,进入安详的状态,这就是坐禅前的准备。第二是明理路。虚云老和尚讲的识宾主,我的理解就是要明白坐禅的目的,究竟坐禅为了什么呢?老和尚说的识宾主,宾就是客,客不是主人。就是要把这个主人找回来,把客人舍在外面。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宾就是妄想,主就是心性,那么我们要找回我们本来的心性,就是明宾主。
可见坐禅的目的,就在于明心见性。就是要把所有的客尘、所有的妄想都除掉,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坐禅的目的是去妄想、除烦恼、见自性。做事不要盲目,就不会盲修瞎练。禅修就有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修行的方法,识别宾主、消除烦恼,一定能见到自性。
虚云老和尚教导我们的第三个方面:话头与疑情。过去坐禅其实是没有什么话头,没有什么疑情的。但是随着众生心中的贪嗔痴烦恼越来越重,我们没办法自己静下心来禅修了,因此祖师在没办法中找了个办法,这个办法是假的,办法是虚妄的,但是没有办法给你好像找不到路,所以你要知道,用话头提起疑情来作为修行的钥匙、修行的拐杖、修行的桥梁、修行的方法和措施。你有修行的目的,但是没有方法的话,就达不到最后的成果。
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充斥着贪心、嗔心、痴心种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有的甚至情绪暴动,没有一天甚至一时一刻的安详,这是我们现代人的情况。过去也有这样的特点,只要是人就有贪嗔痴的根本烦恼,只不过是程度的厚薄有所不同。所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参究话头,用疑情来打开我们开悟的门。
那么什么是话头呢?虚云老和尚说,前一念已经落下,后一念将生起来的时候,这中间就叫话头。你们大家明白吗?就是前念已去,后念未生之际,就是话头,那里面有空性,但是我们看不到这个。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念头非常凶猛,我们的念非常快,所以你没有觉察到这个话头,你的心一下子都不能停下来。只有在寂静的时候,才知道中间这个话头中的空性,这个话头的真如实相。
因为我们的念头凶猛迅速,所以我们找不到这个话头,因此就要提起疑情来找话头。起什么疑情呢?用一句话来起疑情,比如“念佛是谁”。大家不要颠倒啊,不能说谁在念佛。“念佛是谁”,这个“谁”就是疑问,通过疑问来聚集前一念和后一念起来的烦恼,最后疑情也脱落了,那你就能够见自性。所以禅宗的修行方法,就是要照顾话头,起大疑情。
虚云老和尚告诉我们的第四方面,就是照顾话头,返闻自性。照顾是“保任的功夫”,返闻是“回光返照”,如何参究、保任、回返自性呢?根据祖师大德开示和我们平时坐禅的过程,首先要念话头,把念“念佛是谁”,一念接一念地念,等到你对这个话头念得非常熟悉了,也就是说,我们什么念都没有,只有这个话头了,只剩“念佛是谁”了,再在这话头上起用功。
第二步是问话头,问这个话头,就是在这个话头里面找疑情。念佛是谁?在这个“谁”字上追问,问这个话头。当问这个话头问到熟了,每一念都能够让这个话头起到一个疑问了,第三步就是参话头。在“谁”字上起大疑情,起大参究。祖师说,行住坐卧、二六时中都离不开这个话头,不让话头掉落,径直的参究。参得住,又要看好。第四步就是看话头,就是让这个话头清清明明的在你心里面没有掉落,无论何时都是唯一个话头在内心连续起疑情作用,这样你就不会去想别的,也不会思考别的,这就是保任,照顾话头的功夫了,通过这样的历练,久久用功,可能就得到一片清静。就能尘劳尽除,一定能够参出禅的功用,返闻“不生不灭”的自性,既然如是。
大家就得一起,参起来!
今天的禅修就到这里了,大家听了多少能得到多少,那就回家参一参。我刚才喊大家参,大家要参话头照顾话头,依这句“念佛是谁”起疑情之后,只要大家能用功,肯定能有妙用。让禅带回家,为我们的家庭幸福快乐,成就每个人禅修的功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