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修杂行的念佛人,百中难得一二,千中难得三四往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2-26 22:05
  • 700

    主题

    7147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144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21:2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什么修杂行的念佛人,百中难得一二,千中难得三四往生?

    1.亲疏对

    “亲”是亲密,“疏”是生疏。修正行的人和阿弥陀佛关系亲密,修杂行的人和阿弥陀佛关系生疏。

    修五种正行,都是围绕着阿弥陀佛。比如说读诵净土三部经,总是向往极乐庄严。那么,读诵其他经典就疏远了,就跟阿弥陀佛没有亲密的关系了。

    善导大师《观经疏》者样解释“亲”: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身口意三业,我们口中常称佛号,佛就听到了,哪怕声音念得再小,佛也听得到;我们身常礼拜佛,佛也看到;我们心里念佛,佛也知道。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

    我们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忆念我们,彼此忆念,众生三业和弥陀三业不相舍离,可以说念佛人与阿弥陀佛之间心心相印,息息相关 : 这就叫作“亲缘”,就是我们和阿弥陀佛之间的关系很亲近。

    如果修杂行,当然就不是这样了。修杂行,口不称佛,佛则不闻之,你不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听不到了;身不礼拜佛,佛则不见之;心不念佛,佛则不知之。这样,彼此三业常相舍离,就称为“疏”,不亲。疏,就是互相之间心有隔障,很生分。

    有人说“佛没有亲疏之别,冤亲平等”,就佛而言,固然如此,但从本愿因缘及众生与佛相感的道理来说,修杂行的人不顺阿弥陀佛的本愿,自己的心与阿弥陀佛疏远、相隔,感受不到弥陀的慈爱,所以说疏。

    所以,疏先转为熟,熟再进为亲。




    2.近远对

    专修正行之人,阿弥陀佛常在身边,所以他离佛很近。杂行之人,离佛很远。

    亲与近、疏与远,有相似的意思,不过善导大师是分开来解释的。亲疏说的是心,远近说的是处所。


    善导大师《观经疏》者样解释“近”:

    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应念” : 常修五正行,口中称佛,心愿见佛,阿弥陀佛应此心念、口称,立即现在目前,念佛人与阿弥陀佛之间很近,一点都不远。近到贴着舌根,贴着心。舌头一动,佛就在舌上放光;心念一起,佛即入众生心中。《观经》的下品上生,造罪众生口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阿弥陀佛就显现在他的面前。善导大师解释说“应声来现”,应着念佛的声音,阿弥陀佛就来了,就显现在他的面前。阿弥陀佛住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中,不住杂行之中。念佛,佛即现前;不念佛,佛即不现前。

    有人说他现在念佛,也没看到佛,那是因为我们没有三昧定力。佛是决定现前的,只不过我们没看到而已。比如盲人不见阳光,非光不照。所以

    源信大师就讲:      烦恼障眼,虽不能见,

                                    大悲无倦,常照我身

    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当下佛就来了。但是,我们的心被烦恼所遮盖,我们现在是肉眼凡胎,还看不见佛。

    到临终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世俗人到临终的时候,他就一只眼看阳间、另一只眼看阴间了。活得好好的,阴间也看不见,但临死的时候,阴间的景象都看到了,冤亲债主围绕在身边。其实,冤亲债主也不一定是到临终才来。平时得了疑难杂症,怪病、虚病、莫名其妙的病,多数都来自冤业,冤亲债主就在我们身边寻机报复,但是我们看不见。可是临终就不一样了,阳气耗散,阴气转盛,这样就看到了阴间的景象。

    我们念佛的人,向往极乐世界,业感成熟,临终的时候就是见佛的时候了。极乐景象,阿弥陀佛的身相光明,临命终时我们就看到了。那是临终的时候佛才来的吗?不是的,是现在念念念佛,念念佛就现前的,所以说“近”。

    究竟说起来,念佛人与阿弥陀佛是佛凡一体、一体不分的,不能用远近来说明。昙鸾大师比喻为“木为火烧,木即为火,火不离木,木火一体”,木代表凡夫,火代表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的人,跟阿弥陀佛一体,正像木跟火不能分离一样 : 这是近。




    3.无间有间对


    “无间”,修正行的人,与阿弥陀佛之间的忆念不间断。只要起行修道,想到的就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不会想到其他,所以叫作“无间”。

    “有间”,修杂行的人,与阿弥陀佛之间的忆念常间断。杂行的人,多少也念阿弥陀佛,不过不纯粹围绕阿弥陀佛,不纯粹向着极乐世界,而是杂有其他行法。修其他行法的时候,心与阿弥陀佛就间断了,所以说“心常间断”。

    当然,有人说 :虽专修正行,但还要吃饭,还要睡觉,还要工作,那不是间断了吗?那个不算,吃饭、睡觉、工作是凡夫的生活状态。你就是这样的凡夫身份,就以这样的身份来念佛,不要在念佛当中夹杂其他法门,这就叫作“不间断”。比如医生开药方,嘱咐病人常年服用不间断。只要不中止,不换方,就是不间断,并非让你不吃饭,不睡觉。





    4.不回向回向对


    修杂行的人,必须回向,善导大师说“虽可回向得生”“回斯二行,求愿往生”。如果不特别回向,肯定不能往生。

    所谓“回向”,就是回转、趋向。种种杂行,比如诵《金刚经》《普门品》,本来与往生极乐没有直接关系,它所引导的方向、感应的果报,不是通往极乐净土的,这就要回转,使之趋向极乐,这叫“回向”。杂行,必须通过回向,才和往生极乐发生关系。如果不特别回向,即与极乐无关,不能往生。

    修正行,即使不特别回向,也能自然往生。因为五种正行本身就是极乐之行,行者之心自然趋向极乐,不必特别回向,自然“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往生。

    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像一座桥梁,从极乐世界横跨到娑婆世界,“南无”如一个桥墩在娑婆,“阿弥陀佛”如一个桥墩在极乐。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上了这座桥,桥那一头就是极乐世界,没有拐弯的,“不回向”。


    言“南无”者,

    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称念“南无”本身,就是归命和发愿回向。

    可能有人怀疑了 :那我念佛还能不能回向?

    “回向”有种种含义 :



    (1)回向自己往生

    比如说,有人念佛只求世间福报,不求往生极乐,这个就要回向,因为他的方向不正确。这句名号本来就是往生西方用的,结果他用来求世间福报,那就要回转过来,回到本来正确的方向——求生极乐。如果已经愿生极乐了,念念念佛都愿往生,没有一念不愿往生,这样每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都是向往极乐净土的,就是念念都在回向当中,不必另外再回向。

    (2)回向某一特定的心愿

    自己念佛虽然念念皆为往生,这个大目标、大原则决定不改,但为父母祝寿,或为子女平安,或为化解怨怼(duì),或为超度先亡等等,这样都可以念佛功德回向之。

    (3)回向一切众生同生安乐

    按早晚课的仪轨,念佛毕,念四句《回向偈》 :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这样就可以了。

    有的莲友,念个三五分钟的佛,就来回向一次,每天回向几十次,太多了!没有必要,耽误时间,不如把这些时间拿来专念佛号。



    5.纯杂对



    五种正行都纯粹围绕极乐,不夹杂其他,所以纯。

    杂行行业不是纯粹通往极乐的,是杂于人天、三乘,或通于十方净土,所以叫作“杂”。比如修世善,本身是通往人天道;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通于声闻、缘觉、菩萨乘;念其他佛菩萨名号、修其他佛菩萨法门,通于他方净土,这就杂了。不像五种正行,完全是通往极乐世界。

    以上是五番相对。

    ——选自《善导大师净土思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