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教与和谐社会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8-25 17:02
  • 371

    主题

    48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0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5:0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佛陀示教,离苦得乐。自利利他,圆成正觉。两千五百多年来,有无数的佛弟子都在默默无闻的实践着“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身求安乐”的弘愿。而今,佛教又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为世界求和平,为社会促和谐,为人类谋福祉。
    胡锦涛总书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所谓“知荣辱方能创和谐”,佛教于此契机契理,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将主题定为“和谐社会从心开始”实在是一语中的,因为人的一切善恶行为都是以自己的心来支配的。如果人人一心向善,则人人必有善行;如果人人心心向善,那人与人必友好相处,社会一定稳定和谐。反之,则人与人必矛盾重重。社会一定充斥着邪恶暴力,建设和谐社会只能成为海市蜃楼。
    佛教正是以擅长治心而著称,佛称大医王,专以治疗众生心病为己任,《杂阿含经》如是说:“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佛教的修行体系,从皈依发心到戒、定、慧三学,三十七道品,大乘菩萨行六度,密法瑜伽等都是为治疗自心而设计的。大乘佛教主张在修“三学”(戒、定、慧)和“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同时,要兼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和“四摄”(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认为在追求个人解脱的同时,更应致力于普度众生。由此,自利利他、自觉觉人成为大乘伦理文化的旗帜,普度众生的菩萨人格成为大乘伦理文化的理想人格,世间求解脱成为大乘伦理文化的践行路径。中国佛教伦理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去恶行善、慈悲利他、克己、孝亲等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中国佛教伦理文化的这些观念,对个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谐家庭的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佛教伦理文化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特殊历史阶段。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佛教伦理文化经过必要的转化,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源。       中国佛教伦理文化有利于个人道德境界的提升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依靠力量,因此,增强公民的道德自律,不仅是建立道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点。在中国佛教伦理文化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名偈,就指出持戒的重点不在外而在内,即“自净其意”。在此精神的指导下,佛教的克己观念要求人们修习“戒定慧”三学,并兼修大乘六度,以期消除“烦恼”和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由此可见,中国佛教伦理文化中的克己观念,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而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的增强又会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中国佛教伦理文化有利于和谐家庭的构建。孝亲观念有助于促进家庭代际关系的和谐。在现代社会,家庭依然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家庭代际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中国佛教伦理文化中的孝亲观,强调了以佛言孝、劝佛行孝与助世行孝的统一,包含了父慈子孝、知恩报恩的家庭伦理观。显然,积极倡导父慈子孝、知恩报恩的家庭伦理观,有助于家庭上下代之间的和谐相处,有助于促进家庭代际伦理关系的优化,形成其乐融融、相敬如宾的和谐家庭。      (三)
    中国佛教伦理文化有利于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 。去恶行善的价值观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当前,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出现了价值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弘扬主导价值观念。毫无疑问,中国佛教伦理文化中去恶行善的价值观与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是一致的。因此,积极倡导去恶行善的价值观,一方面会有助于人们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有助于弘扬社会主旋律,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确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社会风气净化,保证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实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慈悲利他观念有助于促进个人与他人或集体关系的和谐。一方面,许多佛教僧侣、居士将个人的解脱与众生的解脱联系起来,发扬慈悲利他精神,利乐有情,造福社会。      中国佛教伦理文化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慈悲利他观念、克己观念对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具有积极意义。工业文明以来,技术以排山倒海的力量推动着历史的发展,技术至上论和技术乌托邦已经充斥在现代文明社会的方方面面,技术带来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在这样一个时代,对每一个人而言,其“行为必须是行为后果不能破坏地球上人的生命的未来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人类再也不能将其他生命简单地对象化了。佛教慈悲利他观念本着慈爱众生、悲悯众生的精神,要求信众将自己的解脱与众生的解脱联系起来;克己观念则告诉人们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控制自己对外在物欲的追求,从而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中国佛教伦理文化中的慈悲利他观念、克己观念,能够使广大民众产生“敬畏生命”之感,这对于化解当前的生态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中国佛教伦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以克己、去恶行善、慈悲利他和孝亲等观念为基本内容的中国佛教伦理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依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纵观社会形形色色的弊病和矛盾,其根源就在于人们那颗或骄或狂或躁动不安的心始终没有静下来,再细加分析,无分是三心贪心、嗔心、痴心使然。而佛教以勤修戒、定、慧三学来对治贪、嗔、痴之顽症。贪就是贪婪,嗔就是嗔恨,痴就是愚痴。由于贪婪、执着就会纵容自己,若达不到目的或稍不如意,必怒火填胸,乃至失去理智,产生种种愚痴无知的念头,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而修戒能治贪,只要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必清净。心清净必无嗔意,无嗔意心必清净,心常在禅定中,久而久之,则因禅定而生智慧。所以佛教是以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来与人和社会相处的,由此可说,佛教将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而独特的作用,这是其一。
      其二,佛教与一般哲学不同,不只是知识和理论的汇集,佛教更注重建立慈悲的人生和完美的道德,注重其在世间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它的立足点是人文现实的,佛陀正是以人的身份而修道成佛的,正如《增含·等见品》中所说,“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地藏菩萨的奉献精神,使佛法以各种方式渗透在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中。《坛经》说得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太虚大师有一首偈也非常好:“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可见佛教并不象常人所想象和认识的那样:在深山的古刹里,在青灯黄卷中,在虚无缥缈间,在高谈玄论外。“建设人间佛教,建立佛教入生”才是其真正的根本。星云大师曾经谈到人间佛教所主张的就是“家庭是佛堂,社会是道场”,有心人都可以成为信仰者和实践者。人人都可通过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社会的佛教四众弟子不在少数,他们无疑将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其三,佛教讲“待人依六和,处世修四摄”的生活准则。“六和”即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口和无诤、身和同住、戒和同修、意和同悦。它不仅是僧团组织的共同守则,也是我们普通社会一切团体的生活准则。比如,大家同在一个公司上班,彼此如果和睦相处,友好仁爱;和言悦语,举止文明;胸襟坦荡,助人为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大公无私,利益共享;同心同德,步调一致,那么,这个公司一定会越来越兴旺,仔细一想,岂止是一个公司,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社会,何尝又不是如此呢?其实,这些正是佛教“六和”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再说,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为内容的四摄法同样是现代社会改善和增进人际关系的灵丹妙药。因为,无论我们布施金钱、财物或力量言语,都能使别人得到欢喜而利于彼此往来。说赞美他人的话,做有益于他人的事,就能和人坦城相待、和平共处。广结人缘,方便他人,能促进人们互相沟通理解,有句话不是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吗?只有人和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所以,佛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其四,佛经上讲到“工作是道德,服务是幸福,懒惰是罪恶,空闲是堕落”与构建和谐社会所倡导的爱岗敬业、积极进取、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道德观有异曲同工之妙,构建和谐社会也是这样。所以,佛教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其五,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对爱的最好的诠释。其中,“无缘大慈”蕴含着广博无私的爱,不仅爱父母亲人,还要爱陌生路人,甚或以自己的满腔挚爱去化怨为恩,化仇为敌。“同体大悲”表现的是一种人病如我病,人死如我死的精神,儒家所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皆兄弟”正是体现了“同体大悲”的胸襟!而且,佛教的爱不仅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更进一步把这种爱扩大到了所有一切众生,包括一切动物。构建和谐社会,也同样需要每个人付出真诚无限的爱。学会爱、用心爱、真心爱,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他人、爱自己、爱自然。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中的每一个规范,哪一个不是充满了爱呢?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可见,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因此,佛教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其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此外,佛教的知恩报恩传统,慈悲平等,和合共生的思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基本准则等等都将为构建和谐晋城发挥其积极而独特的作用。我相信,只要大家行动起来,从心开始,从我做起,都来为这个世界做一颗快乐的种子,极乐就在当下,和谐就在眼前。佛陀将因此而拈花微笑!
    总之,佛教一定会在“慈悲济世,利乐有情”的精神指引下,以圆融的做法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利益社会,发挥其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民族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的四大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而殊胜的作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