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法蓮華经》
当时,裴休相国,看见这位老修行住在这破烂不堪的茅篷,于是就发大菩提心,供养三百兩银子,来造一间新的寺廟。裴休相囯就把三百兩銀子放在茅篷门口的草堆里,逐离去。过了三年,他又回来看沩山老人。发觉老人仍住在那间破茅篷,于是他想:(到底这老和尚拿了三百兩銀子干什么呢?怎么没有蓋廟呢?)于是即问他:(老法师!以前我给你三百兩銀子,你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为什么没有拿来建廟呢?)沩山老人说:(你以前把三百兩銀子放到那里,就到那里去找啰!)于是,裴休相国便到草堆里检查,果然那三百兩銀子,原封不动,才知道这位老和尚是一位真正修行人,敬仰弥笃,逐亲自来替他建廟。然后,再把他儿子(䎐林)送来出家(法海禅师)。
又有一个公案:从前有兩位师兄弟,发心一起修行,一曰一食,忍苦耐劳。有一天,他们走到五台山,当时下大雪,于是就住在一间破茅蓬里。因为没有粮食,所以一连挨饿三天。这时,师弟就打了一个妄想:(师兄他是富有人家出身,从来没有挨饿过,这次卻跟我在这里挨饿了三天,真可憐啊!要是有人来供养一碗面条,那就好了。)他打了这个妄想,土地神知道了,也焦急起来。因为看他们这俩位真正修行者饿了三天,如果不发心来帮助他们,可能他们会饿死的。于是,土地神就托梦给住在后山的倆夫妇,叫他们供养这兩位修行人。第二天早上,这对夫妇就送了二大碗面条给他们吃。师弟一见到这对夫妇走来,高兴得哈哈大笑。这时师兄知道这必是他打吃面条的妄想。于是就大发脾气,与他分道扬鑣。修行若有足够的功夫,是不会向外起攀缘的心。一切言论也不能摇动他的定力,而他能制住一切向外驰求的妄心。
8. 达生死底——达到涅槃的境界,离生死之此岸,而证得常乐我净、涅槃四徳上彼岸。
9. 增上慈——增加慈悲心。
10.不乐住二乘地——不愿住在二乘的果位上,愿在大乘的道路走,回小向大,修大乘般若法。
【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捨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来自《妙法蓮華经》连载(393)
宣化上人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