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海南旅游之苏东坡与海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2 13:33
  • 3244

    主题

    3591

    帖子

    2万

    积分

    实习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2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0:12: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东坡在北宋末年不幸卷入“元祐党争”,受到残酷迫害,以六十二岁高龄,被贬海南儋州,一住就是三年。当时的儋州环境非常恶劣:天气湿热、食品短缺、缺医少药、文化落后,而且会说汉语的人很少(当地人多为黎族)。东坡离开海南时的状况,据《萍洲可谈》引用朱服的话说:“余在海南,逢东坡北归,……视面,多土色,靨耳不润泽。别去数月,仅及阳羡而(东坡)卒。”《山谷诗集注》云:“东坡自岭海归,鬓发尽脱。”可见,苏东坡的健康在海南受到了极大损伤,离开海南后很快就去世了。但同时,恶劣的环境加深了苏东坡对人生的思考,提高了他作品的艺术境界。黄庭坚曾在信中对友人说:“寄示东坡岭外文字,今日方暇遍读,使人耳目聪明,如清风自外来也。”如清风拂面,正是东坡在海南的作品最大的艺术特色。

      试看东坡的下面这篇短文:

      “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然儋耳颇有老人百余岁者,八九十者不论也。乃知寿夭无定,习而安之,则冰蚕火鼠皆可以生。吾甚湛然无思,寓此觉于物表,使折胶之寒无所施其冽、流金之暑无所措其毒,百余岁岂足道哉!彼愚老人者初不知此,如蚕、鼠生于其中,兀然受之而已,一呼之温、一吸之凉,相续无有间断,虽长生可也。”

      苏东坡说“物无不腐坏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正是由于这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床上的帷帐已经腐烂、爬满了白蚁,而他面对这种恶劣环境的态度就是“习而安之”。这种态度看似消极,实则不然。外在的恶劣环境已然无法改变,只能用超然的态度来避免内在的恶劣心境,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于是,苏东坡很快随遇而安,与黎族农民欣然为伴,且看他写给邻居的《和陶田舍始春怀古》:

    客来有美载,果熟多幽欣。
    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
    借我三亩地,结茅与子邻。
    鴃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

      “鴃舌”是对黎语的戏称。苏东坡觉得,如果他能学会黎族语言,他情愿在海南做一个快乐的黎族农民。

      在生活习惯上,苏东坡入乡随俗,这对一个老人来说颇为不易。有时台风肆虐,大米运不到海南,东坡就和黎族人一样以木薯为主食。他还克服中原人怕腥的习惯,大吃海鲜:

      “巳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蠔。剖之,肉与浆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又益□煮者。海国食蟹、螺、八足鱼,岂有献□?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苏轼的豁达、幽默在这里一览无余:那些“北方君子”们不是把我贬谪到海南吗?我东坡在这大煮海鲜、海鲜烧烤,“北方君子”们想吃还吃不到哩!

      面对种种物质上的短缺,苏轼就靠自力更生。他在槟榔林中盖了一座小茅屋,取名“桄榔庵”,并写诗自贺:“且喜天壤间,一席亦吾庐”。买不到药,他就自己采。《苏沈良方》记载,东坡发明了用荨麻治风湿、用苍耳润肤等处方,还研究过蔓菁、苦荠、芦菔等植物的药效。买不到好墨他就自己用松油、牛皮烧制。后来杭州人潘衡自称在海南跟东坡学过制墨,他店里的墨价因此倍增。苏东坡还自己采茶、寻找优质泉水,留下了读之沁人心脾的《汲江煎茶》:

    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在这段自力更生的日子里,苏东坡找到了自己精神上效仿的楷模——陶渊明。东坡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说: “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苏东坡在海南创作了十五首“追和”陶渊明的诗,上文提到的《和陶田舍始春怀古》即其中之一。苏辙为哥哥写了《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据《梁溪漫志》记载,其中有一段是苏东坡自己加进去的: “嗟夫!渊明不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 可见,苏东坡对一生的仕途作了深刻反思,对陶渊明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产生了由衷的推崇。宋代的张戒曾说:“陶渊明、柳子厚之诗,得东坡而后发明。”的确,苏东坡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对陶渊明的人品、作品如此推崇备至的人。诗歌经过了唐代瑰丽、工整的发展高峰后,陶渊明那种天然去雕饰的朴素美学风格又得到了东坡的创造性阐发。 宋徽宗初登基,苏东坡遇赦得以返回中原。而此时的东坡早已心志淡泊、宠辱不惊。他接到这个天大的喜讯后,登上海南澄迈的通潮阁,题诗曰:“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读来使人隐隐感到东坡内心的波澜起伏的伤感、激动,但一切又很快变得波澜不惊、归于平淡。 最终当东坡离开海南、在北渡琼州海峡的船中时,他这样总结三年的海南岁月: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他把自己比作“乘桴浮于海”的孔子、“九死而犹未悔”的屈原,而海南之旅是“兹游奇绝”,使他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

      他也终于以大无畏的乐观精神,“守得云开见月明”,坚持到了遇赦的一天! 《风月堂诗话》云:“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鲁直诗时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鲁直亦瞠乎其后矣!”可见,正是在海南的这段“奇绝”经历,把东坡的艺术境界推到了炉火纯青、无人能及的地步。正所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1 23:01
  •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44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论坛元老荣誉管理优秀版主突出贡献最佳新人灌水之王

    沙发
    发表于 2015-3-2 11:06:14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