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是人乘;第二是天乘;第三声闻乘;第四缘觉乘;第五是菩萨乘。
一般来说在藏传佛教,把人乘跟天乘判作下士道。下士道,我们显教叫做安乐道,就是追求生命的安乐,这是第一个基本功。第三的声闻乘跟缘觉乘呢,在藏系叫做中士道,我们叫做解脱道。菩萨乘在藏系叫上士道,我们叫做菩提道。
从显教的角度,我们是先从安乐道,到解脱道到菩提道。最后我们汇归到一佛乘,就是把依止一心而发展出五种的法门,汇归到一心真如。
一佛乘简单就是法法销归心性,前面的别明五乘,是一心而开展出万行,到了最后我们再把万行回归到一心。理观而生起事修,所有的事修,还是回归到我们一念心性的这个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的三种理观,形成一种辗转增盛的善循环,使令我们慢慢地趋向佛道。
总标五乘的要义,分成三道,先讲安乐道,人乘跟天乘:
一、人乘,谓以三皈五戒为乘,能运载众生,越出三涂,生于人道是名人乘。
二、天乘,谓以十善业,四禅定,四空定为乘,能运载众生,越出人道,生于天道是名天乘。
佛陀开演修行的过程当中,先讲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离苦得乐的问题。先要得到人身,离开三恶道的痛苦,能够让我们创造一个相对安稳的生命,所以佛陀先讲人天乘。人乘主要是三皈、五戒的法门,在我们的内心熏修,慢慢生命就出现了人道的果报。进一步以十善根、四禅、四空定的法熏修,就出现天界的快乐,这是安乐道。
佛陀制的法门,是一种点点滴滴的熏修。我们一念心刹那的无常,是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但是它虽然是无常无我,它有一种相续的作用,这种作用会创造业力,会得果报,会造因得果。念念依止人天的三皈、五戒、十善的善业的法,慢慢对治习气,把邪恶的部分慢慢地洗掉。就产生善良的这一块,
三、声闻乘,谓以四谛法门为乘,能运载众生,越出三界,至偏空涅槃成阿罗汉,是名声闻乘。
四、缘觉乘,谓以十二因缘法门为乘,能运载众生,越出三界,至偏空涅槃成辟支佛,是名缘觉乘。
声闻乘的重点在修四谛法门,而四谛法门的下手在苦谛。人天乘,佛陀要我们断恶,修善,创造安乐的快乐。但是到了二乘的时候,解脱道的时候,佛陀告诉我们,人世间的快乐不能够安住,你只能够当过程,因为人生的快乐,有太多的后遗症,你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佛陀说,世间的快乐就像一个甜美的蛋糕,里面充满了毒药,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因为你尝人世间的快乐,你要付出生生世世轮回的代价,你每一世的生命,都要受到老病死的折磨。
所以佛陀到了善根成熟以后,从断恶修善的理念,慢慢追求到一种涅槃寂静的概念。佛陀告诉我们说,我们有更好的追求的目标,我们不一定要追求人世间的快乐,这种有毒药的蛋糕。佛陀开始讲四谛、十二因缘,把我们内心的水平,从一种善恶的概念,而提升到空有的概念,放弃有相的快乐,追求空性的寂静。这种境界更高了——涅槃寂静乐,是没有过失的,安稳的快乐,缘觉乘到声闻乘,已经从三界的轮回果报中跳脱出来,所以我们叫解脱道。
我们再看最高级的法门叫菩萨乘,是佛法里面最圆满的一个法门。
五、菩萨乘,谓以六度法门为乘,能运载众生,总超三界及二乘之境,至大般涅槃之佛果,是名菩萨乘。
前面的缘觉乘跟声闻乘二乘,它是一种离相的,到菩萨乘的时候,又开始面对相状,但是这个时候是不执着,叫做借相,菩萨又开始从空出假,广修六度。它这个相,跟前面的人天乘的相不同,人天乘的相是一种执着的,是有漏的,贪爱的。菩萨把相当作暂时借用,借相修心,他又回到了人群修习六波罗蜜,这个时候成就万德庄严。
五乘法门是三种目标:第一个先追求人世间的安稳快乐;第二个追求出世间的涅槃的解脱;第三个成就佛陀的万德庄严。第一个是有相行,第三个也是有相行,第二个是无相。
所以禅宗说,我们刚开始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其实就是修人天乘。其实在修五戒十善的时候,心态没有太多改变,就是凡夫的心态。真正的生命的改变是二乘,开始深入地观察人生的苦谛,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出离心。到了菩萨乘,又开始回到你过去的因缘,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就是见山是山,见水又是水,但是那个时候的心态完全不同了,你是依止菩提心,依止空正见。
五乘法门,我们会慢慢次第地介绍,应该怎么去透过法门,来提升我们的心态,从一种邪恶的心,提升到一种善良的心;从一种善良的心,再提升到一种涅槃的心;从涅槃的心,再提升到菩提心,有三个阶段。
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这三种善根,只是一个大方向的结构,就像你开车,先设定目标在哪里,把整个大路先搞清楚。但是过程的小路,你要微调,法门就是让你作微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