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妙法莲华经》植物术语知识之三(1)(宝树庄严品)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5 11:30
  • 9

    主题

    124

    帖子

    312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16 11:0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忧树
      (佛陀在无忧树下诞生)学名:Jonesia asoka分类:豆科小乔木产地:喜马拉雅山、斯里兰
      卡、马来半岛用途:树汁可制染料
      无忧树,梵名as/oka,音译为阿输柯树、阿叔迦树。为豆科植物。树干直立,其叶似槐,花红色,极鲜艳。相传释尊于此种树下诞生。
      无忧树,有光滑的灰褐树干,高六至十米的豆科小乔木。
      无忧花盛开于三月。开花时不分树干或细枝上到处布满花,无忧树的花朵,看起来像四片花办,实际上是花萼,花办已经退化。树叶是三至六对的羽状复叶,各小叶的边缘呈波浪状,长十至十六厘米,宽三至四厘米。开花时新出来的树叶柔软下垂,呈现美丽的红色。
      印度教也认为无忧树是圣树,如爱神卡玛手里拿的五支箭中,其中有一支就是用无忧树做成,人们都相信这种树能消除悲伤,因此称之为“无忧树”。
      此外,佛经中所说的甄叔迦树,也被认为是无忧树的异名。

      甄叔迦,梵语kims/uka,音译赤色、肉色花,为印度婆罗门教的圣树。又作紧叔迦树、坚叔迦树、紧祝迦树。属豆科之巨木,学名Buteafr,ondosa。产于印度半岛,从北部喜马拉雅山到南端的斯里兰卡都有此树生长。
      甄叔迦树的树干高度多在十二三米以上,叶大花大,树汁可制染料,种子榨油可作杀虫剂。根据《慧琳音义》卷十一记载,此树花色赤红,形状如人手一般。在《玄应音义》卷二十三中说:“波罗奢树,此云赤花树,树汁滓极赤,用之为染,今紫矿是也。”可见无忧树也用来作染料。
      佛典中的记载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中说:“夫人见彼园中有一大树,名曰无忧,花色香鲜,枝叶分布极为茂盛,即举右手,欲牵摘之,菩萨渐渐从右胁出。”
      经中说,当时摩耶夫人将回娘家待产,途中经过蓝毗尼园休息。夫人看见园中有一株大树,名为无忧树,花朵芬芳鲜艳,枝叶非常茂盛,于是就举起右手,想摘花朵,因而引动了产气,于是菩萨就诞生了。
      佛教中的故事——佛陀诞生于无忧树下
      在佛陀诞生前,摩耶夫人曾经做了一个很奇特的梦:
      在梦中,她梦见四大天王将她连卧榻高高举起,来到雪山地方,那里有一块广大的平原,其中有高七由旬的大娑罗树。四大天王把摩耶夫人安置在树下后,就恭敬地退立一旁。
      这时天王们的妃子把摩耶夫人送到阿耨达池(无热池),并劝请夫人洗澡沐浴,涤除人间的不净垢秽。沐浴完毕后,天女就为她穿上胜妙的天衣,并以天花严饰。
      在这附近有一座白银山,山中有一座黄金宫殿,天人就在宫殿上,头向着东方替夫人铺好了天人的卧榻,迎请王后卧在榻上。
      这时有一头如雪般白净美丽的大象,在黄金山上漫游。然后再从黄金山下来,登上白银山,它以银色的鼻子摘执一朵白莲花,高吼一声,进入黄金殿。
      在摩耶夫人卧榻的周围右绕三匝,然后就从夫人右胁钻进胎中安住。
      于是,摩耶夫人有了身孕。
      摩耶夫人怀孕后,接近产期之时,就依照当时的风俗,回到娘家拘利城待产。
      在返回娘家的途中经过蓝毗尼园(Lumbini),四周草木青枝绿叶,流泉潺潺。当时无忧树正绽放着美丽芬芳的花朵,摩耶夫人情不自禁伸手摘取时,就手攀着一株苍翠的无忧树而生下了王子。
      当王子住于母胎之时,依倚着右胁,舒展他的身体,并没有被世间的不净精血所污染。而当他出生时,感得天地震动,示现祥瑞光明普照着世间。

      阎浮树
      (少年佛陀的冥想之树)
      学名:Eugenia jambolana
      分类:姚金娘科落叶乔木
      产地:印度、斯里兰卡、马来半岛
      用途:制器具、树皮可制染料
      阎浮树(梵名Jambu),音译又作赡部、剡浮、琰浮、谵浮、染部或替谟。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及马来半岛。
      阎浮树虽然是落叶植物,但落叶的期间很短,不停地长出新叶。四五月左右,开出浅黄色的小花,大树形?成凉爽的树荫。叶长四五寸,叶脉细密,叶面平滑。
      阎浮树的花是柱状散花,密生,形微小。果实为浆果,呈紫色,大小如同雀卵或鸠卵,可食用。枝干色稍白,纹理密致,质地坚硬,可作器具,树皮可制褐色染料。
      根据南本《涅盘经》卷九所记载,阎浮树一年有三次变化,有时生花,光色敷荣;有时生叶,滋茂蓊郁;有时凋落,状似枯死。《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说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
      而《大智度论》卷三十五中记载,印度是阎浮树茂盛的地方,所以有阎浮提之名;加上流于此树林间的许多河流多含有沙金,所以称为阎浮檀金。
      在佛教的宇宙观中,以须弥山为中心,南部有大洲名为阎浮提,此洲中心长满阎浮提树林,因此而得名。阎浮提或赡部洲就是我们所居住的世界。
      另根据《俱舍论》卷十一说:大雪山北部有一座山名为香醉山,香醉山南边有大湖池,名为无热池。在无热有一赡部洲,其地树形高大,其果甘美,因为阎浮林的缘故,而名为赡部洲。
      佛典中的记载
      在经典中也有记载阎浮提树,但是和一般所说的大不相同,可以说是传说中的神木。《立世阿毗昙论》卷一《南阎浮提品》中记载阎浮提树:有树名为“剡浮”,因为此树而立此阎浮提洲名。此树的株本,位于阎浮提洲正中央。如果从树株中央,取东西角,则宽达一千由旬。此树生长,具足各种可爱乐的形貌,枝叶相覆,密厚多叶,长久不凋,一切风雨都不能侵入。
      经中又说,就如同装饰华鬉的人,装饰华鬘及耳上庄严,这树的形象可爱也是如此。上如华盖,次第相覆,身高百由旬,树身高直,无有瘤节。五十由旬才?有枝条,树身圆径,广五由旬,围十五由旬,其中每一枝,横出五十由旬,间中亘度一百由旬,周回三百由旬,果味甘美无比,如同细好的蜂蜜,味道很甜,果子大如瓮,而果核大小,则如同世间剡浮子核。
      经中也记载树上有鸟形,如同大殿猕猴之形,如同六十岁大象。此二鸟兽恒食阎浮提果,东方树枝的果子,多落于剡浮提地,少落水者;西枝的果子,多落于剡浮提地,少落水者;南枝果子,也落剡浮提地;北枝果子,大多落于河中,为鱼所食。树根皆是金砂所覆盖。当春雨时节,树下不会漏湿,夏天则不热,冬天无风寒。有乾闼婆及夜叉神,依于树下而住。
      此外,《起世经》卷一、《慧苑音义》卷上也有类似记载。

           菩提树
      (诸佛成道的树木)
      学名:Ficns Rcligicsa
      分类:桑科无花树
      产地:中印度、孟加拉
      菩提树(梵名bodhidruma)是指诸佛成道处的树木。又称觉树、道树、道场树、佛树、思维树。
      由于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树木,有不同的说法,有说佛陀是在毕钵罗树下成佛,所以一般说菩提树都是指毕钵罗树,也有说是阿说他树。
      此树不仅受到佛教徒的尊崇,印度自古以来即视其为神木,用来制造供具,或作为火供时的护摩木。
      毕钵罗树(梵名pippala),产于中印度及孟加拉,?桑科常绿乔木。外形类似无花果树。音译又作必钵罗树、痹钵罗树。《大唐西域记》卷八中记载,佛陀成道时金刚座上的菩提树:“金刚座上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如来涅盘之日,叶皆凋落。顷之复故。”
      佛陀在世时,这棵菩提树高数百尺,后来虽然屡次经过砍伐,还是高四五丈。其枝干黄白色,枝叶青翠,冬天、夏天都不会凋谢。颜色还是一样光鲜,只有逢到佛陀涅盘日时,叶子才会全部凋落,不久又恢复。
      现今一般所指的菩提树,就是指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毕钵罗树(Pippala)或阿说他树,是常绿乔木,枝叶繁茂,亭亭高耸,枝叶周围可达二十五尺,树皮稍平滑,呈灰色,叶是互生有长柄,叶身长四寸乃至七寸,宽三寸乃至四寸余,尖端长而尖,叶子的表里皆无毛,上面特别平滑而有光泽,叶呈网状脉。花包容在小形壶状的,花萼内。
      阿育王初即位时,信奉外道,屡屡砍伐佛陀成道之地的菩提树,王女僧伽密多至佛陀成道之处,折下一枝菩提树枝,偷偷送到师子洲(斯里兰卡),移植到阿(少+兔)罗陀普罗城。这就是于现今斯里兰卡锡兰岛的古城阿(少+兔)罗陀普罗所见到的世界古树之一,而且因为经典中有此记载而著名。
      此外,另有一种菩提树,与之前所说的菩提树不同,为落叶乔木,茎稍平滑,叶长一至二寸,叶缘呈锯齿状,上面平滑,下面呈白色,密生细毛,花有从叶掖持生的披针形总苞,上出花梗,花梗的前端多枝梗。七月开黄褐色的花,结圆形的果实,可以串成念珠。在《校量数珠功德经》中说:“若用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相传日僧荣西自宋移植此树回日本。
      佛典中的记载
      菩提树,是指诸佛于此树下成道之树,所以每一尊佛陀的菩提树并不相同。如:《十住毗婆沙论》卷三曾列出被视为菩提树的十六种大树的名称。同书卷五也列出过去七佛的菩提树:毗婆尸佛是无忧树、尸弃佛是邯他利树、毗舍浮佛是娑罗树、拘留秦佛是尸利娑树、拘那含佛是优昙跋罗树、迦叶佛是尼拘类树、释迦牟尼佛是阿说他树、将来成道的弥勒是那伽树(龙华树)。
      除了这个世界之外,阿弥陀佛的净土也有道场树,即《无量寿经》卷上所记载极乐世界之菩提树,其树间百万里,周围五十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条间周匝,垂以璎珞,珍妙宝网罗覆其上,微风吹枝叶,演出无量妙法声。
      在《修行本起经》中记载释尊成正觉时,看到此树的情景:“其地平正,四望清净,生草柔软,甘泉盈流,花香茂洁,中有一树,高雅奇特,枝枝相次,叶叶相加,花色蓊郁,如天庄饰,天幡在树顶,是则为元吉,众树林中王。”
      佛陀即将成正觉时,看见一块吉祥的土地,四眼望去极为清净,草地柔软,甘美的泉水充盈流溢,鲜花茂盛清洁,其中有一株树,高雅奇特,树枝相间,层次分明,花色蓊郁,如同天上的装饰,就如同天幡在树顶,为众树林中之王。
      《华严经 探玄记》卷二十中说:“阿说他树,此云无罪树,谓绕三匝,能灭罪障,此是菩提树。”
      据《金光明经》记载,菩提树有位守护神是位天女,称之为菩提树神。天女恒常念佛,看见世尊之后,发愿永不离开世尊,所以成为守护菩提树的树神。
      菩提树比喻菩提心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十八《人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中,有关于菩萨菩提心树的譬喻,经中佛陀告诉大众:
      如果以白旃檀涂身,悉能除灭一切热恼,使其身心普得清凉。菩萨摩诃萨菩提心香,亦复如是,能除一切虚妄分别贪恚痴等诸惑热恼,具足智慧清凉。
      如须弥山,如果有近者即同其色;菩萨摩诃萨菩提心山亦复如是,若有近者,悉得同其一切智色。
      譬如波利质多罗树,其树皮的香气,在阎浮提中,不管是婆师迦花、苍卜迦花、苏摩那花、如是等花所有香气皆不能及。而菩萨摩诃萨菩提心树也是如此,所发的大愿功德之香是一切二乘圣者的无漏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等诸功德香都不能及的。
      又譬如波利质多罗树,在尚未开花之时,就知道此树是无量诸花出生之处,而菩萨摩诃萨的菩提心树,也是如此,虽然尚未发一切智慧之花,但应知道此即无数天人、众菩提花所出生之处。
      又譬如波利质多罗花,只要一日熏过衣服,苍葡迦花、婆利师花、苏摩那花,虽然千年熏香,也不能及得上波利质多罗花的香味。
      历史上的菩提树
      据《酉阳杂俎》说:菩提树出自印度摩揭陀国,在大菩提寺,为释迦牟尼修成佛道时树。也称“思维树”,其茎干呈黄白色,枝叶青翠,经年不凋谢,直到佛陀人灭之日,枝叶变色凋落,过后又再生青翠。
      到佛灭之日,摩揭陀国的人民就大作佛事,拾起凋’落的菩提树叶,视之为祥瑞的象征。大菩提寺的菩提树,高四百尺,树下有银塔环绕,摩揭陀国人民常在树边供养鲜花,举行礼拜等仪式。

      佛教中的故事
      佛陀于菩提树下成道
      悉达多太子历经六年的苦行后,深深感受到苦行的无益,而放弃了苦行,接受牧羊女的供养之后,太子渡过尼连禅河,走近伽耶山的一座小山旁,来到一棵繁茂的菩提树下,有一个金刚座,上面有许多过去求道者修持禅定的痕迹。
      太子在菩提树前就座时,发出如同金刚般的决心:“即使我的皮肤筋骨都干枯,全身的血肉都销尽了,如果不能成就正觉,决不下此坐!”当太子发出如此的宏愿时,魔宫不禁震动起来。
      这时,魔界的天子说:“悉达多太子想遁出我的管辖,难道我就这样让他逃遁而出吗?”
      于是魔王派了三个容貌美丽的女儿,分别叫做:欲染、能悦、可爱乐,并告诉她们:
      “释迦族净饭王的王子悉达多,见到人生无常,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而出家学道,他有敲开解脱生死的大愿钟,执持无我的弓,拿着金刚大智慧的箭,企图要脱出生死轮回,带领一切众生,脱离魔界!你们要在他成佛之前,毁坏他坚固的志愿,断折他悟道的桥梁,以五欲的弓矢,将他赶进爱欲的漩涡之中!”
      于是魔王和三个女儿即带领众多的魔军,手执各种可怖的武器,向菩提树下汹涌而来。
      太子坐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寂静的心中,湛然不动,一心观察法界的实相。
      魔王见状威胁太子:“太子!离开你的宝座吧!否,则你将要在我的箭下身亡。如果你能舍弃解脱之法,回国去享受五欲的快乐,战胜天下,调伏世间,死后终能回到天上享乐,这才是为人的真实之道。”
      魔王看到太子不为所动,又接着说:“自古以来的圣王明君,都是依此而行,为什么你却例外呢?假若你不服从我的命令,你就将尝到毒箭的滋味。凡是触到我的箭者,没有一个不狂乱,没有一个不立即死亡的。如果你不相信,等一下你宝贵的生命、相好的色身,乃至学道的志愿,这一切都将要如同水泡一样的消灭!”
      魔王说出许多恐怖的话胁迫太子。但是,太子一点也不为魔王所动,没有生起一点恐怖的心。
      魔王忿怒地放出毒箭,可是毒箭到了太子的金刚座前,自然堕地,不能射中太子。
      魔王以力迫不成,又派了他三个美丽的女儿,以种种的甜言蜜语,做出种种诱人的媚态诱惑太子,太子还是不为所动。
      魔王开始怖畏了,他自言自语地说道:
      “以往我以此攻击所有的求道者,战无不胜。现在,这一位悉达多太子,为什么不害怕我的威吓?为什么不为女人的爱情和美色所动呢?”
      魔王随即又发动魔军,放出种种怪物,起火出风,响雷下雨,用所有的方法打击太子。连天人看到魔军凶恶的攻势,都惊惧地啼哭。然而,太子还是寂静不动。
      魔军非常的忿怒,又再朝太子放出更多的毒蛇猛兽,但却都变作五色的花朵,轻柔地在太子的四周缓缓飘下,半点也不能伤及太子一分一毫。
      太子在日落西沉时,败退了魔军,菩提树为了向佛陀表示敬意,在他的身上洒下红色珊瑚似的嫩枝。他于初夜获得了知过去生的宿命智慧(宿命通),中夜时分得到天眼通,后夜观察缘起,他的智慧已能穷究缘起法的底蕴。
      太子又把生命流转的十二因缘,依循着上下顺逆的次序,思维观察之时,世界生起了十二遍震动的瑞象。
      太子在清晓日出时证得一切智,无数世界,顿然现起无比的庄严。
      无数世界中的花朵都绽放开来,树上结满果实。茎上开放的莲花,枝上开放的莲花,蔓上开放的莲花,空中垂下的莲花,地上也有莲花穿破石面涌出,七朵花成为一丛。恒久黑暗的地狱也出现了光明。深达八万由旬的大海水发出甜味;河水停止流动;出生而目盲者能见到东西,耳聋者能听闻声音,跛脚者能举步,囚犯的械锁也立时破除了。无量无边的世界,都为太子成佛而展现出无比的光明欣喜。
      阿育王与菩提树
      佛陀人灭之后,阿育王嗣位之初,由于他信受外道,所以处处欲毁弃佛陀的遗迹,甚至发兵至摩揭陀国,亲自破坏佛陀成道处的菩提树,将其根、茎、枝、叶广分寸斩断截取,在一旁堆聚起来,命事火婆罗门烧此木以祭祀天神。
      当他们放肆地破坏时,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现象:当烟焰尚未平息时,火中忽然生出二树,在猛火中枝繁叶茂,叶色青翠,因而被称为“灰菩提树”。阿育王见到这个奇异的景象,惊异不已,深自忏悔,以香乳灌溉余枝,到了天快亮时,菩提树又长成原来的样貌,看不出来被破坏的痕迹。阿育王见此更加欣悦,每日亲自供养,高兴得忘了回家。
      阿育王的王妃向来敬信外道,又看见大王一心照顾菩提树,于是偷偷派人在半夜时,把菩提树砍掉。
      天亮之后,阿育王看见此景,悲伤感慨,于是一心至诚祈请,以香乳灌溉,几天之后,菩提树还生如故。于是阿育王就在树的周围叠起十余尺的石垣,防止他人破坏。
      阿育王信奉佛法之后,忏悔以前所造的恶业,奉行如来慈悲的教诲,成为一代的圣王。

           尼拘律树
      (佛陀在尼拘律树下受梵天劝请住世说法)
      学名:Ficus indica
      分类:桑科
      产地: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等
      南亚地区
      用途:果实可食用
      尼拘律树(梵名nyagrodha),又称尼拘类树、尼拘罗树、尼拘屡树、尼拘卢陀树、尼拘陀树或诺瞿陀树。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多产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等南亚地区。
      尼拘律树的形状类似榕树,树干端直高大,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形,枝叶繁茂,覆地广大。有下垂的气根,到达地面后又长出气根而向四周扩张生长。果实类似无花果,大如拇指头,内含无数的小种子。材质坚硬耐用,经常用于建筑物的支柱或各种器具的横木等。
      佛典中的记载
      《慧琳意义》卷十五中说:“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余,方有枝叶,其子微细如柳花子。唐国无此树,言是柳树者,非也。”同此书的卷二十三又说:“其树叶如柿叶,子似枇杷子,子下承蒂如柿。”
      在《大智度论》卷八中记载,此树高大能覆荫五百车乘,但是其种子却比芥子还小,佛陀以此比喻老女人以净信心供养佛,其因虽小,而能得大果报。此外,过去七佛中,第六迦叶佛以此树为道场树,于其树下成佛。
      经中说当初佛陀即是在尼拘律树下,接受梵天的劝请而住世说法。
      在《佛说罪福报应经》中记载,有一次佛陀在从迦毗罗卫国往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的路上,二国国界交接处有一株大树,即尼拘律树,高二十里,枝布方圆,荫覆六十里,树上有数千万斛,吃时香甘,味甜如蜜。当果实熟落之后,人民取来食用,众病皆除,眼目精明。
      于是佛陀告诉阿难:“大众积聚福报,就如同此树,本来只是种了一个小核,渐渐长大,所得利益却是无限。”
      佛教中的故事
      往昔,佛陀在舍婆提国时,阿难随从佛游行诸国,要到婆罗门城。婆罗门城的国王知道佛陀威神德能化育众生,感动群心,心想:“现在佛陀来到此地,谁会乐于供养我呢?”于是就下令:“如果有人施与佛食、听佛说话者,就要罚五百金钱。”
      佛陀到婆罗门国,与阿难持钵人城乞食,但是城中众人都闭门不应,佛陀只好空钵而出。
      当时,有一位老仆人正好拿着破瓦器,盛着馊水出门丢弃,她看见佛世尊空钵而来,老仆人见到佛陀相好,金色白毫,肉髻丈光,但是钵中却空乏无食。她心想:“佛陀如此神人,应该食用天厨妙供,而今却降尊纡贵,亲自持钵行乞,必定是大慈愍一切众生的缘故!”
      老妇人生起如是清净的信心,想以好食供养佛陀,却无由如愿。于是惭愧地对佛陀说:“我祈愿能准备妙好天供来供养您,却没有能力,现今只有这粗弊之食,如果佛陀不嫌弃的话可以取用。”佛陀知其心信敬清净,于是伸手以钵受其施食。
      佛陀当时即熙然微笑,出五色光,普照天地之间,还从眉间白毫相人。
      阿难见到这个奇异的景象,合掌长跪白佛:“唯然世尊!您以何因缘而微笑呢?愿闻其意。”
      佛告阿难:“你看见这位女人以清净信心施佛食吗?”
      阿难说:“看见。”
      佛陀说:“这位老女人因为布施佛食的缘故,未来十五劫中,将于天上人间受福报快乐,不堕于恶道,后得男子身,出家学道,成就辟支佛,人无余涅盘。”
      当时,佛陀旁边正好有一个婆罗门,立刻讥讽佛陀:“你是日种刹帝利种姓,是净饭国王的太子,为了受用供食而说大妄语,如此的臭秽之食,怎么可能得到如此殊胜的果报呢?”于是佛陀立即出广长舌,覆盖于面,上至发际,对婆罗门说:“你曾见过经中说,有如此舌相之人而作妄语的吗?”
      婆罗门说:“如果人舌能覆鼻,言即无虚妄,何况乃至发际?我相信佛陀,必不妄语;只是不了解如此微小的布施,福报为何如此大?”
      佛陀告诉婆罗门:“你曾见过世间稀有难见之事吗?”
      婆罗门说:“见过,我曾与婆罗门于道中行走,见到一尼拘卢陀树,树荫能覆盖贾客五百乘车,荫犹不尽,这是稀有难见之事。”
      佛陀说:“那么此树种子,其形状有多大呢?”
      婆罗门回答:“大如芥子三分之一。”
      佛陀问他:“谁能相信你的话呢?树这么大,而其种子却这么小。”
      婆罗门说:“真的!世尊!我亲眼见到的,并非虚妄。”
      佛陀说:“我也是如此,见到老女人以清净信心来布施,而得大果报,就如同此树因少报多;又是如来福田良美之所致。”
      婆罗门于是心开意解,五体投地向佛忏悔:“我心无明愚痴不信佛,佛陀为能以种种譬喻来说法,使我等证得道果!”
      于是这个婆罗门即时举手大声喊叫着:“一切众人,甘露门已开,为何不出来迎接?”城中一切婆罗门,都自动送五百金钱给国王,迎接佛陀至家中供养。大家都相互说道:“得此甘露法味,谁还会在乎五百金钱!”最后婆罗门王也和臣民一同皈命于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