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梵名puspa,巴利名puppha,西藏名me-tog),音译布瑟波、捕逝波。经典中多写作“华”。
一般的花都是指草木之花,但是华在佛教中有各种不同的意义,譬如以花来比喻本心之清净,称为“心华”,或以“心华开敷”来表示豁然大悟之意。
在《华严经疏》卷三中,也有提到所谓的二华,即是指草木花及严身花。草木之花,具有开敷结果实的意义,以此来譬喻万行之因,即是有成就佛果之能。而严身花则是指世间之金、玉等人造花,能严饰其身,以此来比喻神通相好,能庄严法身。
以花供佛,也得到各种殊胜的果报。此外,在净上中也经常可见美好的天华、莲花等。而以花来多方譬喻教理,也散见于诸经中。
如果以各类香花供养佛、菩萨,或是供于佛前、尊像前,就称为“佛花”。有关香花的供养,散见于诸经,根据《百缘经》卷六记载,以波罗奈花作鬘,共采花散于佛前。根据《陀罗尼集经》卷六记载,所供养的花木有柳枝、柏叶、竹枝、杂花、果枝等。而臭花、刺树所生之花、苦辛味花、木堇花或无名之花等,都不能作为供花。
在许多供养花中,最常见于经典记载者,为优钵罗花(青莲花)、钵头特摩花(红莲花)、拘勿头花(白莲花)与分陀利花(大白莲花)四种,或是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与摩诃曼殊沙花等四种。除以上的草木之花外,后世也有以纸花、金属制花等,供养于佛前者。
此外,花也常是祥瑞的征兆,如《法华经》卷一中记载: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与摩诃曼殊沙花从天上降下,是法华六种瑞相中的第三种瑞相。
供花的功德
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及《法苑珠林卷三十六》中,曾记载以花、香供养如来的十种功德:
1.处于世间如花一般茂盛生长。
2.身上无有臭味污秽。
3.福德及戒行之者,遍满一切方所。
4.随所受生的处所,得鼻根不坏,能清楚分辨各种香味。
5.能于世间超特胜出,为众人所归仰。
6.身常保持芳香清洁。
7.乐于听受正法,受持读诵。
8.具有广大福报。
9.命终之后生于天上。
10.能疾速证得涅盘。
花在经典中的譬喻
花除了作为供佛的庄严之外,也被用来做种种譬喻:例如形容世尊是人中芬陀利花,即大白莲花,以其清净无有垢染,来比喻佛陀的大悲清净。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更为用来譬喻佛法在世间,而不被世间所染着的特性,诸佛菩萨都坐在莲花座上,莲花成了对佛教本质的象征。
由此可知,花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花不但是用来供养佛菩萨的妙好之物,也用来譬喻佛陀的清净无染,及佛法的圣妙难思,在佛教的植物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莲 花
(象征清净无染的菩提心)
学名:Nelumbo nucifera
分类:宿根草本植物
用途:观赏用、莲藕、莲
子可食用
莲花生长于沼泽之中,夏季开花,自古以来在印度最受珍视,往往引喻为清净、尊贵等具正面光明的象征。如在佛教阿含经典中,将水面上清纯的莲,比喻为超脱染污世间的圣者;或将莲花上水珠滴落的情形比做忧愁的消失。而在印度一般人也将莲花视为创造神话的植物,或作为神的象征。
在印度史诗《摩河婆罗多》中即记载有,天地开辟之初,毗湿奴(Visnu)天神的脐中生出莲花,花中有宇宙的创造者梵天结跏跌坐,创造万物;又以莲花表征毗湿奴及其配偶神。此外,也有人以莲花为多闻天(Kubera)的七宝之一。
莲花是印度的国花。在吉庆的时候,印度人往往在仪式中以莲花为饰。譬如结婚典礼时,莲花即常被取为饰物;印度政府的最高级勋章,也被称为“莲花之饰”。
在印度的风俗上,认为暑热消失的清凉是最安乐的事,因此,从水中出现的莲花,则被引为譬喻尊贵而清净之物。如:印度著名的阿育王(As/oka公元前268--232年在位)为了向民众宣示自己的政治理念,在领域内各地造立许多狮子头石柱,现今印度国徽的狮子雕刻,就是根据阿育王在萨鲁拿托建立的石柱法敕的尖端部的雕刻。而这个狮子雕刻就是放在莲花形状的台座上。
释尊成道的圣地,菩提迦耶大塔右端,也有莲花形状的石台胪列。这些莲台源自释尊成道后经行时,从其足迹自然会生出莲花的传说。
在《大智度论》中记载,人中的莲花,其大小不会超过一尺,但是天上的宝莲花的大小则比车轮还大。依大乘佛典中的记载,这种大如车轮的莲花上,有百千片叶,并从莲花放出百千种光明。如《无量寿经》中记载极乐世界的宝莲花有百千亿片叶,从叶片发出无量的光明,从每一光明出现无量的佛陀。《大阿弥陀经》记载命终之后到达极乐世界,在七宝的莲花或七宝池的莲花中化生。
佛教的宇宙观和莲花也有密切的关系。《华严经》的华藏世界品记载,毗卢遮那如来的华藏庄严世界海,是住在香水海的莲花中,而且说那里的大地有无限的香水海,构成多层世界。
在原始圣典中常用莲花来譬喻圣者,而在大乘佛教中则往往象征着菩萨。在《维摩诘所说经》中说,例如在高原、陆地不生莲花,而生在卑湿的淤泥中,以此来比喻见无为法而人正位者,始终不生佛法,只有在烦恼的泥中,也就是众生中,才能生起佛法。
佛典中的记载
象征如来出于世间而不染着世间
由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清净微妙,所以佛经中常以其为譬喻,如《中阿含经》卷二十三《青白莲华喻经》中,以莲花生于水中而不着于水,来比喻如来出于世间而不着世界:“犹如青莲花、红赤白莲花,水生水长,出水上不着水,如是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着世间法。”
《文殊师利净律经 道门品》中说:“人心本净,纵处秽浊则无瑕疵,犹如日明不与冥合,亦如莲花不为泥尘之所玷污。”
《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中,以莲花的香、净、柔软、可爱四种特德,比喻法界真如的常、乐、我、净四德。又如.以法法莲花、华严来比喻法门;《华严经》、《梵网经》等有莲华藏世界之说;密教也以八叶莲花为胎藏界曼茶罗的中台;以莲花表示众生本有之心莲。
密教胎藏界三部是指佛部、莲华部、金刚部。莲华部有称观音部、法部,略称莲部,代表众生本具清净菩提心之理德,又表示如来大悲三昧之德。众生本存自性清净之心,虽于六道四生、迷妄界等生死泥中流转,但是本有之净菩提心亦不染不垢,犹如莲花之出污泥而不染,故称莲华部。
以莲花比喻十种善法
在《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九记载,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妙香广布,令见者喜悦、吉祥,因此以莲花比喻菩萨所修的十种善法。即:
1.远离染污: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察一切境,而不生贪爱,虽然处于五浊生死流,也无所染着,譬如莲花之出污泥而不染。
2.不与恶俱:菩萨修行灭除恶业生起善业,为了守护身、口、意三业的清净,而不与丝毫之恶共俱,譬如莲花虽然只是一点微滴之水也不会停留在花上。
3.戒香充满:菩萨修行,坚持一切戒律而无毁犯,由于此戒能灭除身口之恶,如同香能除去粪秽的臭气,譬如莲花妙香广布,远近皆闻。
4.本体清净:菩萨虽然处于五浊恶世之中,但因持戒的缘故,得使身心清净无有染着,譬如莲花虽然处于污泥中,但是自然洁净而无染着。
5.面相熙怡:菩萨的心常安住禅悦,诸相圆满,使见者都心生欢喜,譬如莲花开敷时,使一切见者都心生喜悦。
6.柔软不涩:菩萨修习慈善之行,但是于诸法也无所滞碍,所以体常清净,柔软细妙而不粗涩,譬如莲花体性柔软润泽。
7.见者皆吉:菩萨的善行成就,形象庄严美妙,见者皆获吉祥,譬如莲花芬馥美妙,使见者及梦见者皆吉祥。
8.开敷具足:菩萨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严具足,譬如莲花开敷,花果具足。
9.成熟清净:菩萨妙果圆熟而慧光发现,能使一切见闻者,皆得六根清净,譬如莲花成熟,如果有人眼睹其色,鼻闻其香,则诸根亦得清净。
10.生已有想:菩萨初生时,一切天人皆喜悦意乐护持,因为了知菩萨必能修习善行,证菩提果,譬如莲花初生时,虽然尚未见花,但是众人都生起已有莲花之想。
《大智度论》卷八解释佛菩萨以莲花为座的原因:“以莲花软净,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花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座故;又以诸华皆小,无如此华香净大者。”因为莲花柔软清净,佛菩萨示现神力,坐于花上,却能使花不坏,又因为庄严微妙法座的缘故,而此花虽小,香味却清净广大,所以佛菩萨以此为座。
又说:“人中莲花大不过尺,曼陀耆尼池及阿那婆达多池中莲花,大如车盖,天上宝莲花复大于此,是则可容结跏趺坐,佛所坐花复胜于此百千万倍。”
芬陀利花
(象征菩萨悲心的大白莲花)
芬陀利花是白色睡莲的一种。又称作芬陀利迦、分茶利迦、分陀利、奔茶利迦、奔茶利、本拿哩迦。译为臼莲花,又称百叶花(s/atapatra)。《慧琳音义》卷三中说:“奔茶利迦花,古云芬陀利,正梵音云本拿哩迦华,层石白莲花。其花如雪如银,光夺人目。甚香,亦大。多出彼池,人间无有。”意思是说,奔荼利迦花,古来称为芬陀利,梵音为本拿哩迦华,在唐代称为白莲花,花朵色如白雪或如白银般,光彩夺目,味道非常芳香,是天上所有,人间并无此花。
《大日经疏》卷十五中说芬陀利花的由来:“分茶利迦,花可有百叶,叶叶相承,圆整可爱。最外叶极白,渐向内色渐微黄,乃至最在内者与萼色相近也。此花极香也。昔琉璃王害释女时,大迦叶于阿耨达池取此花,裹八功德水洒之,诸女身心得安乐,命终生天。因是投花于池,遂成种,至今犹有之。花大可爱,径一尺余尤可爱也。”
另据《妙法莲华经》后序所说,此花未开敷时,称为屈摩罗;将凋谢时,称为迦摩罗;正开放时,称为芬陀利。
芬陀利花又称为蔡华、白莲花。有说这是取千岁灵龟游莲花上的故事,因灵龟出自蔡地,故称莲花为蔡华。《史记?龟策传》中说:“龟千岁乃游莲花之上。”《观经散善义楷定记》曾记载:“明王将出,必有白龟乘千叶白莲来现。”由此而有蔡华之称。然道隐之《教行信证略赞》却不用此说,认为此花直接称蔡华,是以此花之稀有,一如灵龟之稀有,而有此称。也有说是为了彰显其殊胜于普通的莲花,所以特别称为芬陀利花。《观经散善义》中说:“言分陀利者,名人中好花,亦名稀有花,亦名人中上上花,亦名人中妙好花,此华相传名蔡华。”
佛典中的记载
以芬陀利为经典之名称
由于芬陀利花生于泥沼但不受污染,所以经论中经常以其比喻不受烦恼污染的佛性及法性。如《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如是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舍弃,已破坏,已磨灭,犹如芬陀利花,虽然生长在水中,而不染着于水。
《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三《转妙法轮品》中说:“犹如芬陀利在水,虽复处在于水中,而不为水之所沾。我在世界亦复尔。”犹如芬陀利生长在水中,虽然处于水中,却不被水所沾,佛陀在世间也是如此。
此外,《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都是以芬陀利迦为其经题,比喻此经之清净、无染、广大。在僧睿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说,诸花之中莲花最胜。花尚未敷名屈摩罗,敷而将落名迦摩罗,处中盛时名芬陀利。未敷喻二道,将落譬泥洹,荣曜独足以喻斯典。文中说:一切花中以莲花最为殊胜,此花尚未开时名为“屈摩罗”,开了即将凋落时,名为“迦摩罗”,最盛大开放之时,名为“芬陀利”,未开时比喻二乘,将落时喻为涅盘,所以以此花来比喻此经。
《法华经玄义》卷一中说:“莲花多奇。为莲故花,花实具足可喻即实而权,又花开莲现可喻即权而实,又花落莲成、莲成亦落可喻非权非实。如是等种种义便,故以莲花喻于妙法也。”
在《法苑珠林》卷七中,有记载“分陀利地狱”,即白莲花地狱,因为在此地狱中的罪人,都骨折如莲花开。
在经中,芬陀利花常被用来比喻清净无染,如《解脱道论》卷七中说:
“问云:何以处当念身性?
答:此身不从郁多罗花生,非拘牟芬陀利迦花(芬陀利)生,于母腹生,不净臭秽迮方处生,从生熟两藏生,从左右肋胞囊所缠依脊骨住,是处不净身成不净,如是以处当念身性。”
上述文中说,应当如何忆念身的性质?应该思维此身不是从郁多罗花所生,也不是拘牟陀、芬陀利迦花所生,是从母腹生,是不净臭秽迫迮处所生,从生、熟两脏所出生,从左、右肋胞囊所缠绕,依脊骨而安住,是从不净的处所成。
拘物头花
(毒箭变成美妙的天华)
拘物头花,梵名kumuda,又译作俱物头华、究牟地花、矩母那花、究牟地华、句文罗华。花茎有刺,色白或赤,叶稍短。其白色者,茎细滑,可供食用;
而赤色者,在《慧琳音义》卷三中说:拘物头花即赤莲花,呈深朱色,甚具香味,非人间所有。于《续高僧传》卷二、《翻译名义集》卷八等,皆译作黄莲花。《大日经疏》卷十五中则说,俱物头乃青色之莲花。
佛典中的记载
《慧琳音义》上“拘物头花,其花茎有刺,色蹴然故,以其花茎稍短,未开敷时,状郁或赤白,抑或名小白花也。”
在《佛本行集经》中描述,净饭王为了希望留住悉达多太子的心,为他建造冬、夏、春、秋二时的三殿,花园开满了拘物头等各种莲花。
佛教中的故事
在《杂宝藏经》中有一个和拘物头花有关的故事:
当时佛陀在王舍城,提婆达多心怀恶念,欲伤害世尊,于是雇用了五百名善射的婆罗门,执持弓箭,到世尊所住的处所,挽弓以箭射佛。
不料他们所射的箭都变成拘物头花,芬陀利花、波头摩花、优钵罗花。五百名婆罗门,见到佛陀此不可思议的神变,都生起大怖畏心,立即抛舍弓箭,礼佛忏悔,然后在一边坐下。佛即为他们宣说法要,于是五百人皆证得须陀洹道,此五百人又禀白佛陀:“祈愿佛陀听我等出家学道!”
佛陀即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体。”并重新为他们说法,五百人即时得阿罗汉道。
于是诸比丘白佛言:“世尊神力,甚为稀有,但提婆达多,却常欲害佛,而佛陀恒生大慈,并不嫉恨。”
佛陀就宣说了往昔的因缘:在过去世,波罗奈国,有一商主,名叫“不识恩”,和五百名商人,人大海采宝,得到宝藏在返家回航时,船到回渊处,遇到水罗刹捉住其船,不能前进,众商人等,都生起极大惊慌恐怖,皆共同唱言:“天神地神!日月诸神!谁能慈愍,救济我的厄难!”
这时,有一只大龟,背部广达一里,心生悲愍来到船难之处,负载众人,使众人得以渡海,当时不识恩想以大石头击杀大龟充饥,其余的商人纷纷劝阻道:“我们承蒙大龟的救济才得以活命,如果杀他是很不吉祥的,是恩将仇报。”
不识恩却说:“我等饿死了,谁还问什么恩德?,,于是不顾众人的劝阻,杀了大龟而吃食其肉。到了半夜有一大群象来到此处,蹋杀了众人。
当时的大龟,就是世尊,不识恩就是提婆达多,而那五百个商人,就是现今这五百位伤害佛陀的婆罗门。
佛陀不但在往昔济度彼等厄难,现今又拔除其生死的过患。
钵头摩花
钵头摩(梵名padlna),意译作赤莲花、红莲花。又作特摩华、般头摩华、波头摩华。叶呈圆形,直径约六十至一百厘米。
夏日花梗抽出水面数尺,开白色、淡红色的大花,果实约如豌豆大小,数个或十数个包于肥厚的花托中,称为莲蓬,味美可食。钵头摩华的根茎肥大,可供食用,柄内的细丝也可制作灯心。自古以来,印度都将此花视为水生植物中最高贵的花,在诸佛典中,也被誉为七宝之一。在佛教的经论中,常常和拘物头花、优钵头罗花、芬陀利花并举,此外,钵头摩花也是佛、菩萨的宝座,或是观世音菩萨等手中所执的庄严具之一,
佛典中的记载
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其左面之一手持此花,称红莲花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若为求生诸天宫者,当于红莲花手。真言:崦商揭嚎萨嚩贺。”《慧琳音义》卷三在《法苑珠林》卷七中,也有所谓的“波头摩地狱”即“赤莲花地狱”,这是因为此地狱的罪人皮开肉绽,鲜血横流,如赤莲花鲜红,所以有此名称。
在《解脱道论》卷五中,以波头摩花等住于水中,来比喻人于三禅的喜乐:“故世尊告诉诸比丘:如是比丘,于郁波罗池花、分陀利池花,若郁波罗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水生水增长,从水起住水中,从根至首以令水满其中。如是比丘,此身以无喜乐令满润泽,以无喜之乐遍满身心,于是如郁多罗、波头摩、芬陀利花从水而起,如是人第三禅,其身当知如藕生水。从根至首一切皆满,如是入第三禅。其身以无喜之乐,遍满身心,修定果报。”
优钵罗花(庄严的佛眼)
优钵罗花(梵名utpala),又作乌钵罗花、沤钵罗花、郁钵罗花、优钵刺花、优婆罗花、岘钵罗花。即睡莲,花似莲而小,叶片浮在水面上,呈宽广卵形全缘,表面为有光泽的暗绿色,叶背是淡绿色,边缘为赤色且有不规则的暗赤紫色斑点。花由多数花盖组成,根与种子可食用。
佛典中的记载
比喻庄严的佛眼
佛典中,也有在“优钵罗”之前冠上意指“青色”(ni^la)的“泥庐”、“尼罗”之语,而称之为“泥庐优钵罗花”的用例,汉译作“青莲花”。
如《慧苑音义》卷上说:“优钵罗花,具正云尼罗乌钵罗。尼罗者,此云青;乌钵罗者,花号也。其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佛眼似之,经多为喻。其花茎似藕,稍有刺也。”经中说,由于优钵罗花的叶子类似佛眼,所以常以其喻佛眼。
《慧琳音义》卷二中说:“咀钵罗花,唐云青莲花,其花青也,叶细狭长,香气远闻,人间难有,惟无热恼大龙池中有,或名优钵罗。”
此外,也有附上形容词“赤”(rakta)的用法,汉译红莲花。《法华玄赞》卷二(本)中说:“优钵罗者,此云红莲花。”又,《玄应音义》卷三称之为黛花。此外,《大日经疏》卷十五中说:“优钵罗,亦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形似泥庐钵罗花也。”
莲花色比丘尼的故事
在经典中,经常以青莲花花办的形状及颜色,来比喻美丽的眼睛,除了佛眼之外,最著名的则是莲华色比丘尼。莲华色比丘尼,梵名Utpalavarna,在佛弟子比丘尼中被誉为神足第一。又作青莲华尼、莲华色尼。
她未出家前,原来是王舍城人,初嫁郁禅国人,婚后曾生下一个女儿。因发现其夫与其母私通,所以离家至波罗奈城,另嫁一长者。日后长者至郁禅国经商,娶一少女归波罗奈国,后来莲华色比丘尼才知道,长者新娶乃自己的女儿
经历此后,莲华色深深感到命运悲凉,之前与母亲共夫,现在则与女共夫,因而自暴自弃,遂至毗舍离城成为妓女。有一日,因听闻目犍连说法而归信佛法,乃依摩诃波阁波提比丘尼出家,后得六神通,证阿罗汉果。
优昙花
(如佛陀出世的稀有难遇)
优昙花(梵名udumbara),又作优昙跋罗华、乌昙罗花、忧昙波花、邬昙罗花、郁昙花。略称昙花。意译作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树干高三米余。叶有二种,一平滑,另一粗糙,皆长约十至二十厘米,尖端细长呈椭圆形。树高通常是十二米左右,超过二十米的也小少,印度人一般称之为古拉鲁(gulir)。雌雄异花,花萼大者如拳,小者如拇指,十余个聚生于树干,虽然可以食用但味道不佳。
优昙花的果实成熟后变成黄色,不成熟者可做咖喱的材料,形状很像无花果,大小约三厘米,从粗的树干或树枝长出串状的果实。
灰褐色的厚树皮可用于止血和消毒,根可治疗赤痢,白色的树液可治腹痛。
在南传经典,《中阿含经 优昙婆罗经》第八记载,释尊在世时,有异教徒们集合修行的优昙花林园。因为是常绿树,又有茂密的大叶,而且有果实,可以作为躲避阳光的凉爽场所,生长的季节来临时,不用去乞食也可用果实充饥,对修行者而言可以说是最适当的场所。
根据《慧琳音义》卷八记载,此为祥瑞灵异之所感,乃天华,为世间所无,当如来下生,以大福德力故,能感得此花出现。又因为其稀有难遇+佛经中经常以此花比喻难值佛出世,如《无量寿经》卷上说:“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花(即优昙花)时时乃出。”盖因其花隐于壶状凹陷的花萼中,所以常被误以为是无花植物,由此而产生各种传说。
据说优昙花三千年乃一现,值佛出世时花始开。如《南史》中说:优昙花,亦称佛瑞应,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故现在称不出世之物为昙花一现。“昙花一现”的成语就是如此而来。
佛典中的记载
在佛教经疏中,对优昙花有诸多记载:
《法华文句》卷四上说,此花为吉祥的灵瑞,三千年才出现一次,优昙花出现于世间时,代表统治四大洲的金轮王也出于世间:“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
《慧琳音义》卷八、《玄应音义》卷二十一中说,此花的叶子像梨一般,果实大如拳头,味道甘美,无花而结果实,虽有花却难种植:“乌昙跋罗花,旧言优昙波罗花,或作优昙婆罗花,此叶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甘,无花而结实,亦有花而难植,故经中以喻稀有者也。”
《慧琳音义》下:“乌昙花,此云稀有也,此花多时乃一开也。”
佛经中以优昙花比喻稀有之事的记载,处处现。
《法华义疏》卷三末:“阿西道朗云:此云云瑞花,又云空起花,天竺有树而无其花,若轮王出世,此花则理。”
比喻如来难值难遇
《法华经 方便品》中说:“譬如优昙花一切皆爱乐,天人所稀有,时时乃一出。”
同品中又说:“如是妙法,诸传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同经《化城喻品》中说:“昔所未曾睹,无量智慧者,如优昙婆罗。”
而《妙庄严王品》中说:“佛难得值,如优昙波罗华。”
传说优昙花三千年才开花一次,因此在佛经中常用来比喻如来的难遇。如《悲华经》卷二中说:尔时宝海梵志白转轮王言:“大王当知!人身难得,王今已得成就无难,诸佛世尊出世甚难过优昙花,调善欲心及作善愿乃复甚难。”
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中也说:“我以天眼观世间,一切无有如佛者;稀有金容如满月,稀有过于优昙花;无边福智利群生,大光普照如千日;愚痴众生长夜苦,蒙光所照悉皆除。”这是说,佛陀的出世,比优昙花更为稀有,能以无边的福德智慧利益众生,广大光明普照如同千个太阳;愚痴众生于生死长夜的苦迫,蒙如来的光明所照,皆悉消除。
在《佛说华手经》卷二中,也以优昙花来比喻菩萨心的难得:“菩萨心者第一难得,如优昙花时时一现。”
在《添品妙法莲华经》中说:“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譬如优昙花,一切皆爱乐,天人所稀有,时时乃一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是人甚稀有,过于优昙花。”
经中说诸佛出现于世间,极为悬远难以值遇,说此妙法难,听闻法更难,能听受此法者,更是困难,就如同优昙花,一切众生皆爱乐,是天人所稀有,如果能闻佛说法欢喜赞叹,乃至供养,此人则比优昙花更为稀有。
如来及轮转圣王出世的象征
在《大乘宝要义论》卷一中说如来出世时,优昙花也同时出现:“诸佛出世,彼优昙花,俱时而现。其华如金有净妙光,开敷异香遍由旬内。
“是华光明能破冥暗,能令念着即得清净,能息病苦,能作明照,能去恶香,能施妙香,彼香能息四界增损,其华亦非随转轮王遍处皆出,惟金轮王乃可应现。况复破戒诸有情类,惟佛出世是花俱出。”
优昙花与如来出世的因缘极为密切,当如来出世时,优昙花也同时出现于世间,此花如同黄金一般,有清净妙光,开时有异香,香气遍满由旬。此花的光明能破除冥暗,能使念者得清净,能止息众生痛苦,能作光明娲曜,能去除恶香,能施予妙香,能止息四界增损。又此花只有转轮圣王中最尊贵的金轮王出世时,才会应现。
同经中又说:“无热恼大池北面有山名五峰,而彼山上有优昙花林,若佛世尊从兜率天宫没,降生人间,人母胎时,彼优昙花而方含蕊,若佛世尊出母胎时,是花增长有开敷相。若佛世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时,彼优昙花开敷茂盛。若佛世尊舍弃寿命及缘行时,是花萎瘁。若佛世尊人涅盘时,是花枝叶及以花果,皆悉凋落。其花分量大若车轮。”
文中说在无热恼池北面有座山,山上有优昙花林,当佛世尊从兜率天降生人间、投入母胎时,此优昙花才正含蕊。当世尊出生母胎时,此花增长,而且有将开敷之相。当佛陀成就无上等正觉时,此花开放极为茂盛。当如来决定人灭时,此花就开始枯萎。而当佛陀人涅盘之后,此花的枝叶及花果就完全凋落了。
《人楞伽经》中,如来并以优昙花来比喻如来出世的稀有可贵,又以有恒河沙等无量诸佛出世,来鼓励众生修行成佛:“我于经中说佛出世如优昙花,众生闻已,言:‘佛道难得。’不修精进,是故我说诸佛如来如恒河河沙。大慧!我说诸佛出世如优昙花者,依可化众生义故,我说诸佛如优昙花。
大慧!而优昙花于世间中无人曾见,当亦不见。大慧!诸佛如来世间曾见、现见、当见。
大慧!我说如是,非依自身所得法说,是故说言如优昙花,诸佛如来亦复如是。”
经中说,佛陀以佛出世如优昙花来比喻其难以值遇,但有众生听了之后,以为佛道难得,而退堕不修精进,因此如来又以“诸佛如来如恒河沙”般无量无数来勉励众生,有为者亦若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