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20|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真实义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6-6 14:32
  • 34

    主题

    144

    帖子

    1625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6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1:43: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当弘-皓月 于 2015-2-13 22:59 编辑




            世智辩聪的人总是这样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讲人如果不为自己谋权、谋色、谋利、谋略名闻利养就要招到天地诛杀。其言外之意就是人生无常,死如灯灭。强调趁此人生,及时享乐。这是典型的断见,虽然有些正人君子懂得一些儒学的道理,慎独守法,但因其知见未入佛在楞严、法华经中所开示悟入的唯一佛乘之如来藏的实相真理,故其但有言说,亦都无实义。实是无病呻吟,知见立知的无明戏论。

            而事实上,此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原来出处于《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佛的本义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才是“为自己”。不为自己制造新的恶果,不为自己造成新的灾祸,这才是“为自己”。只有这样才不会天诛地灭。

            本经出自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法师所译《佛说海龙王经》,为其中第十一品《十德六度》之经。是佛昔日于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说的经典。示一切法靡不由心,当修十善道故,遂广宣十善道功,及摄一切法门。明示诸佛菩萨有此方法,能断除一切痛苦,获取极大利益,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所以十善也成为佛法修行的最基本法,无论大乘、小乘佛教都视此经为必修之法。这也是佛往昔第八千次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示现成佛后于五时说法第一时期因修行人不能通达“不了义”别教之《法严经》义理,更难直示圆教一佛乘的自性实相,继而恒顺、引导众生所宣讲三藏十二部经藏之八万四千法门中一个最根本最普遍的修行法门。但此经并不属于大乘经典,更非圆教“了义”之经。若菩萨不能见一心三藏的法理法义而盲修此经是根本不可能了却生死妄命的。道理就在于它还是佛当年方便引导之法。但是,这并不竟味着此经所强调的十善业道不要受持。相反,明心见性的菩萨更要行持好它。只是修行要先开悟而已,只有开悟见如来藏之理才能成佛分真,了生死于见道之当下,继而乘此心开,再悟后进修,了却三业才能成佛圆满。所以,真正明理的菩萨受持一切佛的经典,通达一切法皆是佛良苦用心,五时设法而显化的教义。清楚明白菩萨要把四依四不依法作为一切修行人闻持的最基本的原则和立场。于此中慧择妙法,觉闻大乘了义法所示实相从而明心见性后方能观法无碍,是法平等矣!这也正是契合《法华经•弘传序》所示的“俱崇秘化之迹”的妙理之义。并且也和《楞严经》所示的“发明便解脱”互为别总,如出一辙。

            我们还要明白,八万四千法门是表无量之义,而真心这个本如来藏实是非一非多,即一即多。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圆融无碍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也只是唯一佛乘,无二无三。一切都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的因果一契之境。真正明白了一心三藏道理的菩萨,更是能戒行圆满,一修一切修,一戒一切戒。不离闻熏,更持戒律。因为明理的菩萨通达律不在外,自心取供,即檀即越之实,更能循业发现一真法界,圆满在即,应供如一,即心即法之理。以闻思修之见道功夫以理摄事,以事契理。随缘在道,经行当下。一真法界简单说就是表我们的真心本来之面目。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真妄不二,妄真一体。纵然讲到十法界,亦是随拈一法,无非此佛佛道同,唯一佛乘的妙用而已。一真法界当下即是十方湛然常住的十法界,它们之间无二无别。正契法华经所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之竟义。明理的菩萨从任何一法、任何一界中皆能了知自性一多不二之境。于此本无有生中现生相之妙,于此本无有灭中示幻灭化城。而如来藏中,唯妙觉明。安住一乘,不动而至,不动周圆。十法界中,每一界乃至每一尘都具足十法界之相,并且每一相界中即具足法华经所示的十如是之因缘果报、本末究竟之用。这便是百界千如这个名相概念的缘由,另,十善业道之中身具3业,口具4业,故成7觉支。又因从唯一佛乘的时空性上来观,非幻成幻、即因即果的当下具足三世(世字即表时间也表空间,表万法。并且三世也是表无量世,当下即是佛经中“一时”之实义。)最后,再观照到三业之中,意为根本,意业之中,除了贪、嗔、痴之外再加上众生的余习即成为4等分。

            如是则可计算如下:

          (身3+口4)*10法界性相*10每一界亦具足十界之性相*10每一相具足十如是之妙用*3世*意业4等分=84000法门(表无量)

           或者简单表为(3+4)*10*10*10*3*4=84000法门

            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中,“为己”二字从根本上来讲则是要求“行人”遵循佛在楞严法华中开示的法则,悟入实相再解行并重,如是持戒方能达于无染自心,
    如是修道方能安于无修而修之境了。以此看来,“为己”的“己”,与我们一般人理解的那种我执之自私邪见不是相同涵义,无异于天壤之别。要明白,非但名利不是“己”,连妻子、家庭也不是“己”。真正为“己”的人,必能入佛知见,见道圆满。于定慧双持,福慧双修,悲智双用中无功用道,无为而为。顿见随心应量,万化一乘。寂照不二,不汝而谁之理,顿见因缘自然,皆本菩提。本末究竟,心现识变之义。于五浊中,安住此法法妙明,真净无漏,无住即住之境。显然,多数人所理解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恰恰则成了对浩瀚宇宙、纷繁人生真理实相的对立之邪见了。

            备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语释疑: 这里的“为”字念第二声,是“修养,修为”的意思。整句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注重修行(第一义修行即是修心)的话,很难在天地间立足。--那将必然是《楞严经》中所云:『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了。

           当弘-皓月闻法随笔《觉海拾趣》   2015.02.1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6 22:09
  • 1947

    主题

    4512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9057
    沙发
    发表于 2016-6-23 22:02: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这是佛的良苦用心啊!他日思夜想,就是要把这个法告诉大家。只有佛与佛才能『究尽诸法实相』,话中有话啊!这是使大众生起一种好奇心。『诸法实相』,就是「诸法如是、诸法阿弥陀」。『实』就是『如』,『相』就是『是』;『实』就是『阿』,『相』就是『弥陀』。没有哪一法不是『阿弥陀』,没有哪一法不是『如是我』。一切的经典你只要把第一句话『如是我闻』搞明白了,你高枕无忧,你成就了。你就说「如是我闻,我现在什么也不干」,这是不是《妙法莲华经》啊?「如是我闻,我现在什么都干」,这是不是《妙法莲华经》?「如是我闻,我只知道吃饭睡觉」,是不是《妙法莲华经》?统统是啊!如是我不闻,你一天十万声佛号都是白念,盘腿一盘几万年你都是修臭骨头,是坐鬼窟窿!这都是祖师大德的教诲啊!『归元性无二』,这个『性』就是从『如是我闻』这一门而入,就是从『阿弥陀』这个门而入。诸佛已『究尽诸法实相』;菩萨来讲,可以进入『诸法实相』之门。入了这个门,你永远不落三恶道,乃至十地等觉。但是要『究尽实相』,你还要修证,要把这个次第搞明白。  【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 『如是相』,『相』即「不空如来藏」。比如我坐在这里,有皮肉筋骨之相,有红黄黑白之相,总有个相。『如是性』,要解释『性』必须先解释『体』。按别教而言,『体』是无形无相的真实存在。比如,我在这里讲「一二三四五」,这就是『相』。在我没有讲、没有想的时候,这个一二三四五在不在?在,就是『体』,它无形无相。那无形无相的「体」变成有形有相的「一二三四五」,就是『如是性』的这个『性』,它起这个妙用。所以这「十个如是」一开始就等于是总讲,从根本上讲。为什么把『相』放在第一呢?这是《法华经》所讲,『佛种从缘起』。这个『缘』是有形有相之万法,不通过『相』,我们在凡夫位不足以见『性』——由『相』而悟到『体』。注意!我们是倒过来走回头路。本来是由『体』先现出『相』。但是由于众生迷惑颠倒,所以倒过来从『相』上开始悟到『体』。这个『性』的智慧妙用,是不是紧随『相』后啊?不随『相』后,你到不了『体』。所以这「十如是」在开头这三炮最重要,以此为基础,对后七个如是作进一步的分别概述。  『如是力』,『力』,一般是在出现了有形有相的万法之后,在作为「道种智」、「分别智」的基础之上来分析。前面的『相、性、体』是从「根本智、真实智」上来分析,这后面来讲已经进入了「方便智」来分析。    下面是『如是作』,『作』就是造业。那在我『作』之前,我「能作」的这个东西在不在?在,那就是『力』。比如我现在具备吃饭的力、穿衣的力、走路的力,但是我吃也好,不吃也好,穿也好,不穿也好,这个『力』是不是就存在啊?起心动念产生身口意三业,它现出来就是『作』。    『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没有『因缘』不能成『果』。『因』和『缘』都是『因』——『因』是「主因」,『缘』是「次因」;或者讲『因』和『缘』都是『缘』——『因』是「主缘」,『缘』是「次缘」。一般把过去世之因叫『因』,今生世之因叫『缘』;或者把自己的因叫『因』,把外界环境之因叫作『缘』。『如是果』,在『因』的当下就是『果』。但是要『报』呢,要待机缘成熟。比如说你杀鸡,这只鸡被下饭菜,当下是不是就是果?那你杀鸡的这个杀是不是因?『因』即是『果』,你将来也要变成鸡被杀。你杀鸡的当下这个因,就是你将来作为鸡被杀的果,这是肯定的。也许到下一世,也许到下十世,哪怕是百世千世万世,你所造之业、所作之因,都要作为果报现前,叫作『因缘果报』。    『如是本末究竟』,实际上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它既有一个大的整体过程,又有无量渐进的过程。我们时时事事处处都处于『本末究竟』——否定之否定规律中。所以第十个『如是』,也是对前面九个『如是』的概括总结。我们本来就是佛,这是『本』;由于我们的无明妄想而堕落为众生,这就是『末』;当我们由众生位回到佛的位置上去了,这叫『究竟』。所以众生是对原本佛的一次否定。那么究竟成佛又是对在众生沦落位的一次否定,是不是第二次否定?叫否定之否定。我们成了佛,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佛了?不是了。在「原始佛」之后,我们经历了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万法,吸收了经验教训而重新回到自在位置,所以叫「究竟佛」。看上去好像回到了原来那个自在的位置,好像与原来一样,但是来讲中间经过了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万法。他把这个「后得智」跟「根本智」已经圆融起来了。所以对这十个法,我们是从纵向这个角度来看待一切万法的演变规律。这第一步是打基础。第二个角度呢,我们再来看为什么这每一个法都是讲『如是』。『如是』就是帮助我们开智慧,『如是』就是讲『如是我闻』。那么为了讲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如』解释为「真空」,『是』解释为「妙有」;『如』解释为阿弥陀佛的『阿』,『是』解释为阿弥陀佛的『弥陀』;『如』解释为我们的真心,这个『是』解释为我们的假名、俗名、俗相;『如』解释为道理的「理」,『是』解释为事情的「事」。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9 17:17
  • 564

    主题

    254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78
    板凳
    发表于 2016-6-25 09:27: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8 09:28
  • 879

    主题

    4736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4924
    地板
    发表于 2016-6-25 09:27:1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9 17:17
  • 564

    主题

    254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78
    5#
    发表于 2016-6-26 09:57: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感恩一切阿弥陀佛感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8 09:28
  • 879

    主题

    4736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4924
    6#
    发表于 2016-6-26 09:57:3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阿弥陀佛感恩一切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044
    7#
    发表于 2016-7-29 17:07: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044
    8#
    发表于 2016-7-29 18:53:5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 TA的每日心情
    可爱
    2017-3-8 08:30
  • 2

    主题

    6万

    帖子

    3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64924
    9#
    发表于 2016-7-29 18:54: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 TA的每日心情
    可爱
    2017-3-8 08:30
  • 2

    主题

    6万

    帖子

    3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64924
    10#
    发表于 2016-7-29 18:54: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