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修行之秘诀--一向专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2-17 19:46
  • 2573

    主题

    5275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865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20:09: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向专志”是有成就的菩萨之修行秘诀。大乘经典讲阿鞞跋致——不退转菩萨,他有个特点就是常行一法,就是恒常地修行一种法门。

    以一法总摄一切的善法,这就是阿鞞跋致菩萨修行的特点。那么相比较凡夫众生,正好相反。凡夫喜欢多元化,喜欢搞很多,心就很散乱。今天张三,明天李四。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这正是凡夫众生的一个特点,很难成就。

    所以这个“一向专志”,不仅是出世间的佛法,就是修习世间的某个学问,或者做成某个事业,也得要有一向专致的特点,不能搞杂了。每个人都有宿世的一个好乐、特长,要抓住特点去做,才能成功,不能漫天“撒胡椒面”。

    有很多企业家也谈他成功的秘诀:就是专门做他擅长的事情;但有的企业家,赚了钱之后就不知所以,到处投资。对不熟悉的地方也投资,搞得越来越大,最后不可收拾。把所有的钱都亏进去了,就失败了。所以要一向专志,不要分散。

    我们中国有部上古时候的书,叫《阴符经》。《阴符经》实际上是一部兵书——讲怎么打仗的;但它同时又是一部道书——修道的书。它里面有这样几句话,很有哲理:“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大家听了可能不知道在讲什么,解释一下。“瞽者”就是瞎眼的人——瞎子。如果一个人眼睛瞎了,那么他耳根的听力马上就会提升,功能也就会增加,

    战国时期有个叫师旷的大音乐家。音乐家是需要耳的听力来辨别微细的五音——宫、商、角、徵、羽是不是协调、和谐。师旷为了使耳的听力更为增上,他故意把自己眼睛熏瞎了。等熏瞎之后,他耳根的听力真的马上成倍地增上。甚至得到了神妙的功能作用,就是他听一个人的声音,就能够知道他的命运;听一个国家的主流音乐,就能判断这个国家的兴衰。这叫“瞽者善听”。

    “聋者善视”,当耳朵听不到的时候——聋了,眼睛的视力就会加大——明察秋毫。这是我们平时都能感觉到的。

    好,那就用这个现象来表达一种哲理,表达什么呢?就是我们不能分散。“绝利一源”,绝就是杜绝一切利益上的引诱——把所有的心力集中在一点上。绝利一源,这样用师十倍。

    “用师十倍”就是产生的功能作用增加了十倍。如果会打仗的,可能他就把这引申为“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虽然一分散,不如对方的兵力多,但如果把所有兵力都集中起来攻一个点,就会打胜仗。其他点再个个击破。最后就形成兵力的一种从劣势转为优势的情况。

    然后“三反昼夜”,在一昼夜当中精益求精,又在这一点上不断地加大。那功能作用就会呈几何级地增加了一万倍——“用师万倍”。

    所以无论是上古的古圣先贤教诲我们的,还是阿弥陀佛因地时完成四十八大愿建立净土,都是要一向专志。我们看经典,就要落实在自己的行动当中,也要做到一向专志。

    《佛说无量寿经》中讲三辈往生,就把 “一向专志”表达出来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为什么要一向专念?由于阿弥陀佛完成大愿,完成净土,他是一向专志;现在我们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要相应,我们也要一向专念,要专修。

    善导大师他为什么讲五种专修,是符合净土法门理念的:读诵——读诵净土经典;礼拜——礼拜阿弥陀佛;称念——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观想——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供养——供养西方三圣。

    五种专修就是表达“一向专志”,就是跟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产生一个密切的关联。

    这样你的心力已经倾向那个地方,临命终时无论怎么样你都会去!因为你的心理定势——惯性的力量——就是种子的串习,都指向了西方极乐世界,不会到其它地方去。所以绝对不能散修其他。

    阿弥陀佛因地做菩萨时,“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种一向专志,不是他一生,而是无量劫生生世世都是一向专志的。

    这就正好跟前面世自在王佛给法藏比丘的一个开示相呼应,说你要建立一个殊胜、超胜十方的刹土,这个可以啊,能实现哪!就好像一个人要舀大海的水,只要多生多劫都去舀,终究能把大海的水舀干,见到大海底部的妙宝。你看世自在王佛也是谈“至心精进”的问题,至心也就是一向专志。

    所以我们无论修净土法门,还是做世间事业,要把“一向专志”作为我们做事的一个最高原则。我们无论在世间看那些成功者,还是修道看那些成就者,就会发现:其实人和人之间禀赋的差异不是很大。决定成败的一个关键,就是意志力问题、专心致志的问题。

    孟子讲弈秋教两个学生,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学下棋成了国手;另外一个学生一边学下棋,一边猜测有天鹅飞过来,就想像:“我能不能把它打下来,做个菜吃。”他老是分心,就被淘汰下去了。

    孔子在森林里见的那个老人能够抓知了,竹竿一上去就把它抓下来,像探囊中之物一样。能够达到这个神妙,也就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道家也讲九转丹成,丹成要九次的反复。所以我们看这些经典、一些重要的文句,我们要看清楚它的方法论的原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