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著名的《心经》说到这么一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里眼耳鼻舌身意即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佛教把六尘称为六贼,因为六尘常趁无明黑暗劫掠众生中的善法,故称为贼。六尘依六根为媒介,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等,六根犹如恶奴,引贼入室,自劫家宝。为了防止六贼劫掠家宝,就必须守护六根,使其面对六尘时勿生贪欲:如果六根不执六尘,六根不受六尘的支配与诱惑,那么,六根就得到了解脱,便是自由、清净的六根,虽然仍与六尘打交道,但已不受引诱而造生死的染污之业,所以称为六根清净。
所以“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使六根对境时,不生攀援追逐的意识,只要剔除眼耳见闻的粘着性,纵然声色纷纭,也丝毫影响不了心性的澄明,所以“眼耳若通随处足,水声山色自悠悠。”只要六根不为境转,就能显发妙用,所谓“六根门头昼夜放大光明,照破山河大地。”
这也是一种对诸法空相的认识,一般人没有修证是无法体验的。洞山禅师小的时候诵读《心经》,读到“无眼耳鼻舌身意”这一地方,忽然以手扪面,问师父说:“我脸上明明有眼耳鼻舌,身体也好端端地坐在这儿,思想意识也有,为什么经文说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师父不能回答,于是指示他参谒禅宗大德,终于究明本心。云门大师指出,只要对境无心,即可剔除六根对六尘的粘着性,从而六根清净,六尘不染,这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
体证诸法空相,先要获得内空(六根空)、外空(六尘空),然后根尘相对,应物无心,达到这种甚深微妙的禅境,才能谈得上六根清净。所以慧觉禅师说:“内空故‘无眼耳鼻舌身意’,外空故无‘色声香味触法’”。
有了清净自由的六根,彼此就可以互用而不分界限了。六根互用即六根互显,它是佛菩萨之六根所具有的特殊能力,当六根离染污得清净的时候,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备其它五根的功能,眼能见色,也能闻声、嗅香、味等,耳能闻声,也能见色、嗅香、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一样。《楞严经》卷四说到:“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侨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这是因为圣者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已离染污得清净,故一一根有互具他根的作用。
《法华经》和《涅槃经》中都说到,能得六根清净,便可六根互用。观世音菩萨就具有六根互显的神力。世间种种音声相,一般人只能用耳朵去听,而不能用眼睛去看,观音菩萨却能够用眼看。观音菩萨在用慧眼观照时,由于他对所有境界都毫不粘滞,心地虚明洞彻,如同十方虚空,故能神力无边,眼可作耳用,耳可作鼻用,鼻可作舌用,舌可作身用。总之,菩萨的六根妙用无穷,当之无愧“观自在”的称号。
六根互用并不是神乎其神的神话,六根的器官代偿功能,残疾人也有,他们可以“以手代目”,“以鼻代目”等等,听觉、嗅觉、触觉是盲人重要的近距离感觉,也相当人的六根互用。而且,六根中的意根也不是专指大脑,据记载,自1910年以来,有医疗档案记载的无脑人已发现了300多个。非但无大脑,而且无小脑。这种无脑人的头颅与常人无异,都有正常的思维能力,有些还有发明创造。当代科学家发现肠脏也有思维功能,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还能发现指甲、头发也有思维功能。所以意根究竟长在什么地方不是靠人的器官来判定的。按照佛学“六根互用”的理论,人体器官、细胞、包括人体之外的“场”,无一不具思维功能。当然,这只是类比推理判断而已,佛法的妙处只有当我们修证以后才能彻底了知。
六根互用是菩萨的境界,凡夫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是因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众生就是在眼色耳声,根尘一一相对的时候,眼随色转,耳逐声流,因此颠倒迷己逐物,难以进入绝对的空性中,体验六根的妙境。如果六根不执六尘,六根不受六尘的支配与诱惑,那么,六根就从六尘之中得到了解脱,解脱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
六根清净方为道
想是众生,无想是佛。那么也要知道想由哪里来,修行人好比捉贼一样,要知道贼在什么地方。想是攀缘心。大家要想除想,就要除去攀缘心。攀缘什么东西?攀缘六个东西,色、声、香、味、触、法。眼攀缘色,耳攀缘声,鼻攀缘香,舌攀缘味,身攀缘触,意攀缘法。这六种当中,毛病出在哪里呢?毛病出在意。因为眼见色的时候,随缘而不攀缘。因为什么他没有攀缘呢?我们都知道,眼根没有想,想是在意根。所以眼根是随缘而不是攀缘;入了意根,要是攀缘,就不随缘了。同样地,耳根没有想,听到声音随缘,什么声音来了,听什么声音,可是没有攀缘,他是随缘。鼻根、舌根、身根都一样,他没有想。产生攀缘想的是意根。
所以大家除想,下手处在意根。大家平时用功,怎么用功呢?教他随缘不攀缘。眼看到,耳听到,鼻闻到,舌尝到,身触到,都不染心。大家仔细想一想,平常日用你们是不是都是攀缘啊?都是染心啊?
眼、耳、鼻、舌、身这五识没有罪,罪出在意根。你们平时教他眼见到的,不染心,耳听到、鼻嗅到、舌尝到、身觉触到,皆不染心。所以说万般随缘过,不教他染心。你们大家都是万般不能随缘过,都是以意根去攀缘染心。意根一染的话,你的佛性就埋没了。
你还要注意到,意根怎么能叫他不染呢?你要知道,意根的作用,仅仅在过去、未来,不在现在。你的意根攀缘前五识过去、未来的影像,他不攀缘现在;如果意根也攀缘现在,那应该意根也能够见,也能够听,也能够闻,也能够尝,也能够触。
要意根不攀缘,有一个办法,当五识接触五尘,一过了,随缘就过了,就算了,不要再忆想他,也不要设想他。一忆想是忆想过去,设想是设想未来。天天这么用功。
千万不要错了,认为我不看、不听、不闻、不尝、不觉。那就没有用。如果你看不见、听不到、闻不到、尝不到、也觉触不到,你不成了傻瓜?你看也看得清,听也听得明,鼻、舌、身都很灵光,可是不染心,那你是大智慧的人。
不相信,你自己想一想,你们起烦恼的时候,就是看到什么东西,愈想愈起烦恼,或者听到什么东西,愈想愈烦恼。意根一想,身口二业就起,造诸恶业。大家记住,再以后无论看到、听到,五根接触的东西,意根不受,这样用功长了,就叫不受诸法。不要错误说五根不用了,五根不用你成了傻瓜了。
你心要是不染,心自然清净。心清净可以随缘不变;五根五尘自自然然地起用,那是不变随缘。我时常和你们讲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不染心就是缘起性空;你那五识起大用,就叫性空缘起。你不染心的时候,是法界之体;随缘起大用的时候,是法界之用。如果你知道用法界之体,是大智;如果知道随缘起大用,那是大悲。菩萨不失大智,所以不失善提心,不失自性清净心;他知道起大悲,所以才能够度一切众生。这就是我们学佛众弘法利生的根本,如果失掉一项就不能弘法利生。
大家还要知道,随缘不染心,那是你自利,你藉这个法门可以得度,但是那要多生多劫。所以我们要用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他自然随其缘而不染心。再者,念阿弥陀佛,有佛力加被,是二力法门,籍佛力加被的缘故,不需等多生多劫,今生就可了生死。
大家要知道,五根随缘不染心的时候,那叫成所作智、妙观察智。什么是成所作智?就是五根用而不染心。什么是妙观察智呢?是意根用而不染心。你们天天作人我计较,处处染心,失去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心不被染是自性清净,那叫大圆镜智、平等性智。
如果你自性清净的时候,那是佛法身,你这个五根用、意根用,而不受其染的时候,那是佛报身、化身。大家要知道,佛的法身是什么呢?自性清净心。佛的报身、化身是什么呢?六根清净。所以弥勒菩萨说“六根清净方为道”。你如果计较人我、计较是非,天天起烦恼,你是教自己的法身轮回六道,如果你能随缘而不染心,那六道就是法身。
大家皈依学佛修道,学的什么东西?要修什么东西?不过要求佛的四智三身,就因为你一念动,妄想起,烦恼生,使你的四智三身埋没了。害你的是谁?是你自己。大家记住,平常用的时候,总要教他随缘不染心。随缘不染心怎么作到呢?就是意根里头不忆想、不设想,不想过去,不想未来,随缘就过了。
大家也听说过一句话“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难道说你认为造的新殃是你眼、耳、鼻、舌、身造的?不是这样,是你的意造的,意要是不动的话,眼、耳、鼻、舌、身不造,所以我们知道。绝对不是眼、耳、鼻、舌、身造的业,是意根生的。
怎么理解“六根清净”
我们是俗人,生活本身又是那么丰富多彩,面对着精彩的世界,是很难做到完全的“六根清净”的。多数人无法也无需达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空灵境界,但是,时常的清净六根,梳理和限制过度的欲望,对自己是有利的,就能达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境界。
“六根清净”这个名词,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来,是非常浮浅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们以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净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点男女钱财的习气,一些专门喜欢扬恶隐善的新闻记者,便会在报纸上大做他们“六根不净”的渲染文章!至于什么叫做六根,甚么又叫做六根清净?他们是不想知道的。
其实,六根清净四个字中,大有道理。六根,是指生理学的全部范围。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论者,也不是唯心论者,更不是唯神论者,乃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所以,佛教看一个人的构成,是从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来分析的。上面所说的六根是属于生理学,加上六尘的物理学及六识的心理学,便是一个人的总和,六根、六尘、六识的形成,称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类,构成鼎足之势,相互为用,缺了一类,其他的二类也就不能存在。因为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的判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效。如果要下一个比喻,那么,六根是镜子,六尘是被镜子所照的影像,六识是判别镜中所照影像的人。甚么是六根六尘和六识呢?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从六根所接触的对象上说,称为六尘,也就是物理学上的各类物质。眼根所见的颜色和形色,耳根所听的声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的味道,身根所触的粗细冷热与湿滑等,意根思想的称为“法”──那是指的极微极远的无从捉摸的东西,这些就被称为六尘。
从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判别力与记忆力上说,称为六识。如果没有六识而仅有六根与六尘,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尸,所以,六识是六根的操纵者,六根是六识用来接触六尘的工具。
那么,为什么要称为六根清净呢?
因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瞋,贪与瞋,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瞋、癡”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脱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学,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的两方面着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头修理掉,称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禅定;把不好的行为修理掉,称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称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护根门──守卫保护住六根的大门,不让坏事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以致种下生死流转的祸苗。
因为,一个凡夫,除了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没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业的导火线,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与六根之间的保险丝或灭火器,在戒律的防卫之下,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一旦到了六根清净的程度,超凡入圣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护下,勉强守住了六根,至于清净二字,那是谈不上的。一般人的观念,总以为僧尼们只要不犯淫行,不贪非分之财,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净了,事实上,凡是贪逐于物境的受用,总是六根不净,不论是看的、听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贪取不舍的情形,就是六根不净。因为除了男女及钱财等的问题,都不容易觉察出来,净与不净,也就很少有人细心地注意它了。 根据中国天台宗的判断,六根清净位,便是五十二个菩萨阶位最初十阶的十信位,要断见思二惑──相当唯识宗的分别烦恼与分别所知的二障,这应该是从普通(外)凡夫进入贤位(内)凡夫的阶段。法华经及涅盘经中说,能得六根清净,便可六根互用,所谓六根互用,那是说,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备其他五根的功能,眼能见色,也能闻声、嗅香、□味等,耳能闻声,也能见色、嗅香、□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一样。 六根清净了,就能六根互用,这在一般的读者看来,难免会说这是神乎其神的神话。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就是说,我们利用六根而执取六尘,六尘充塞了六根,障碍了六眼,六根便成了六尘的奴才,也习惯地成了六尘的应声虫,色尘来了,眼根应付,声尘来了,耳根应付,香尘来了,鼻根应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样。
如果不是这样,如果六根不执六尘,六根不受六尘的支配与诱惑,那么,六根就从六尘之中得到了解脱,解脱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这个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净的六根,因为自由的六根虽然仍与六尘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尘的引诱而造生死的染污之业,所以称为六根清净。
说得明白一些,所谓六根清净,不是没有了六根,而是我们的生理官能,不再随着外境的幻象而转,这就叫做一尘不染──但这绝不是等閑的工夫所能办到的事。为了便于读者的记忆,再将六识、六根、六尘的名目,抄录如下:
1、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2、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3、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
转自法门无量誓愿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