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妙法莲华经》植物术语知识之二(2)(心华开敷品)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5 11:30
  • 9

    主题

    124

    帖子

    312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15 13:3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曼陀罗花
      (宛若天花般美好的妙花)
       曼陀罗花,梵名mandgra,音译又作曼陀勒华、曼那罗华、曼陀罗梵华、曼陀罗帆华。为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在佛典中,此花名又译为适意、成意、杂色等名。又称佛花、颠茄、闷陀罗草、天茄弥陀花。
      此花茎高三、四尺,枝叶皆似茄子。叶无刺,色呈绿色,互生。夏秋之间开花,花冠为大形一办,作漏斗状,长约三寸,端有五尖,裂片排列成褶襞形,其色白质。果实外观呈卵圆形。种子、壳、茎、叶均有毒,也供作药用。
      曼陀罗花为四种天华之一,花色近赤色,此花在印度向来被视为天界的花。吉藏《法华义疏》卷二中记载:“天华名也,中国亦有之,其色似赤而黄,如青而紫,如绿而红,(中略)大曼陀罗花者大如意华。”
      在玄奘所译的《称赞净土经》中,则以曼陀罗花为上妙天华。《大智度论》卷九十九中说:“天华中妙者,名曼陀罗。”同论卷七十九中也说,八百比丘以五色天华供养佛,故当来成佛时,其世界中常有五色天曼陀罗花。
      除了以上的说法外,也有另一种说法,指曼陀罗为学名Erythrina indica lam的植物,在冬季落叶后,赤裸的枝尖呈穗状,开出深红色的蝶形花,也是豆科植物特有的花。继花之后长出的叶是三出叶,在叶柄或叶脉背面有刺,摸到会痛。树枝和枝干上也有刺。花谢后长出十五至二十八厘米的鞘。
      在印度的创世神话中记载,天神和阿修罗们曾在乳海里创造曼陀罗山,希望搅拌后获得甘露,这时长出了曼陀罗花和其他种种东西。
      此树的成长迅速,材质并不细密,但轻巧,可供手工或木雕等。
      佛典中的记载
      诸天供养的妙花
      曼陀罗花经常为诸天用来作为供养佛陀的天华,如《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二十一《幻喻品》第二十六中,即记载帝释天主化现曼陀罗花,盛满自己的双手,然后以曼陀罗天花散洒佛陀,来供养佛陀:
      “尔时,帝释天主即起是念:‘若菩萨摩诃萨修学是般若波罗蜜多者,尚能胜过一切众生,何况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故当知若有人爱乐一切智者,彼人得大善利善自活命,何况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知是人为一切众生共所敬爱,普能调御一切众生。’帝释天主作是念已。即时化诸曼陀罗花,满自掌中,散于佛上。花散佛已,合掌向佛,作如是言:‘世尊,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普愿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经典中也有菩萨以此花为名号者,如《胜思惟梵天所问经》中记载:忉利天有一位天子名为“曼陀罗花香菩萨”,在经中此忉利天子曼陀罗花香菩萨曾言:“若菩萨持戒熏心,常流功德诸善法香,不流余香,故名菩萨。”经中说菩萨如果持戒以熏习息,即常流功德种种善法之香,所以名为菩萨。
      在经典中也记载,四天王天的天人以此曼陀罗花为天鬘。
      在《正法念处经》卷二十三《观天品第六之一四天王初人》中记载:“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以闻慧,见此众生修行善业,受持禁戒,利益众生,柔濡悲心,质直不谄,不恼他人,以食布施道行沙门、婆罗门、贫穷、病苦、孤独之人,或一日、二日,乃至多日,常供不息,是人命终,生于美天,受天快乐。
      园林铃网,出妙音声;诸天女众,周匝围绕;无量天欲,欢娱受乐,多诸童子;天须陀味,甘美恣意;曼陀罗花,以为天鬘。”这是说如果有众生行种种善法,命终之为得生美天,享受种种天界的快乐,且以曼陀罗花为天鬘而庄严自身。
      在佛陀人灭时,天人也以曼陀罗等种种珍贵之花来供养佛身。佛陀人灭之后,长老摩诃迦叶带领五百位比丘,从波婆城要到佛陀人灭的拘尸城时,曾遇到一个梵志从拘尸城来,手里拿着天曼陀罗花。迦叶尊者于是问他:“你认识我的老师佛陀吗?”
      梵志回答:“认识。你的老师七天前在娑罗双树间人涅盘,诸天世人以种种天华供养佛身,我手上的天曼陀罗花就是从那儿取来的。”《五百比丘结集三藏法品第一》记载:“佛婆伽婆,在拘尸城娑罗双树间力士住处般涅盘,拘尸诸力士供养佛身。是时长老摩诃迦叶,将五百比丘,从波婆城,欲到拘尸城。两城中间,尔时有梵志,持天曼陀罗花,发拘尸城,欲诣波婆城。长老摩诃迦叶问:‘汝识我大师不?’答言:‘识。汝大师娑罗双树间力士住处般涅盘,今已七日,诸天世人供养佛身,我从彼得此天曼陀罗花来。”’
      佛陀人灭后,迦叶尊者也曾到三十三天供养佛牙舍利,当时也是以曼陀罗花和各种香未来供养。经中说:“是时帝释即持佛牙与迦摄波,尊者受牙置于手掌,瞻视不瞬,便安顶上,复以曼陀罗花及诸莲花、牛头香末,布于牙上以申供养。为天帝释及诸天等略说法已,从须弥顶没王舍城出。”

      曼殊沙花
      (佛陀宣说妙法的祥瑞)
        曼殊沙花,梵名Lycoris radiata Herb,意译为柔软、白圆、如意、槛花、赤团花。曼殊沙花于秋天开出深红色的花,叶在花落时才出现于地上,到第二年春天的四月枯萎,所以很容易被遗忘。叶有如细小的水仙,深绿色而有光泽,叶质较柔软。
      曼殊沙花的球根(鳞茎)具毒性,压碎球根用水洗净后晒干即可去毒。球根的汉语名称是石蒜,通常作为治疗赤痢或祛痰剂使用。
      佛典中的记载
      曼殊沙花为四种天华之一,在佛典中常可见其踪影。如《法华经》卷一《序品》第一中即记载。
      当佛在宣说完“妙法莲华经”后,结跏趺坐,人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此时天降下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在佛及大众上,一切世界产生了六种振动的祥瑞。
      经中记载:“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人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经文中的四种花称为“四种天华”,加上莲花称为“五大华”。“摩诃曼殊沙花”是特别强调此花的大与美。
      在诸论中也对曼殊沙花多有描述,如:《光宅法华疏》卷一中说:“曼殊沙花,译为小白团花,摩诃曼殊沙花,译为大赤团花也。”
      《玄应音义》卷三中说:“曼殊颜花,又云曼殊沙,此译云蓝华也。”
      《法华玄赞》卷二中说:“曼殊沙者,此云柔软花,体柔软亦令见者离刚矿三业故。”文中说曼殊沙花,意为柔软花,因为其形体柔软,能使见者远离刚强的身、语、意三业。

      茉    莉
      (最常用来供佛的芳香华鬘)
      茉莉花高约一至二米的低矮灌木,叶多,具有光泽,形状为大卵形,对生。花呈白色,具香气,有一重、二重、八重的异变花办属于有蔓的素馨属的植物,蔓藤会缠绕在其他树上。原产于克什米尔地区。现今在印度南部的麦索尔州栽培甚广。
      印度人喜欢种植香味强烈的花木。茉莉花就是其甚具代表性的花种。凡妇人的发饰、日常敬献天神、佛-陀的供花,以及在结婚典礼等喜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物品,因此,在印度的市场、街角花店及寺院,经常可见用线串连尚未全开的茉莉花成华鬘出售。
      茉莉除了花朵可以串成洁白可爱的华鬉外,其具有浓郁香味的小花,也常被用来制成香油或香水。而将花晒干后混在茶叶里的就是素馨茶(茉莉茶)。
      佛典中常常出现的茉莉花,是又称为摩利迦的花,就是指有芳香的素馨和巴西奇的花,乃梵语mglika^、巴利语mallika^的音译。
      此花又称nava-malikg,译作那婆摩利或新摩利迦。也有雨时生、夏生的别名,正如其名,是译自“雨季成长”的梵语virsika^。
      佛典中的记载
      在经典中著名的茉利夫人,其名即与茉莉花有密切的关系。茉利,梵名Ma-llika,又译作摩利迦夫人,意译为“胜鬘夫人”,是波斯匿王的王后,为中印度迦比罗卫城人。有一说法认为因其住于茉利园中故名之。根据《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七所说,茉利夫人,幼时名为明月。父为摩纳婆,母为婆罗门种。在其父往生后,沦为摩诃男的婢女,曾受命到园林采花结鬟,摩诃男看见她所结的华鬉非常美丽,十分欢喜,于是就命她住在花园里,每日结华鬘。因此又名为“胜鬉”。但是《胜鬘经》所说的胜鬘夫人,则是茉利夫人之女。
      后来茉利因为以饭食供养佛陀的功德,而得脱离婢身,成为侨萨罗国胜光王(即波斯匿王)的夫人,生有恶生太子,即后来毁灭释迦族的琉璃王。而《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则说,波斯匿王求婚于释种女子,释种族遂以摩诃男婢女的女儿欺瞒而嫁之,因而种下了灭族的祸因。
      据《成唯识论述记》卷八末记载,茉利夫人的女儿,名摩利室罗,即胜鬘。由此可知茉利夫人乃是波斯匿王之后,生有恶生太子及后来成为阿逾阁国王妃的胜鬘夫人。⑦佛教中的故事——茉利夫人
      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七中,记载着茉利夫人的故事。
      当时,佛陀在劫比罗城时,有一个女子,名为明月,由于父亲病逝,为了偿还父亲生病时所留下的债务,而到大名之处充作仆使。由于明月智识聪明,而且仪容超绝,有一次她在林内采花,结成华鬉,受到主人的赞赏,于是命她守在林中,专门负责采花结鬉的事务,因此人皆称其为“胜鬘”。
      有一天,佛陀正好来城内乞食,胜鬘看到佛陀相好具足,深深生起敬仰之心。她心想:“往昔我必定是未曾供养过真正的福田,所以今日获此贫贱的果报。”但是她感到自己身份卑微,不敢上前供养佛陀。佛陀知道胜鬘的心意,就舒钵对她说:“如你心所念,你的施食可以放在此钵中。”于是胜鬉也以恭敬心,用饭食供养佛陀,并对佛陀说:“世尊!愿我以此福报,永离贫苦,获大富贵。”
      胜鬘顶礼佛足,如此祈愿之后,再次礼佛而去。不久之后,胜光王出城游猎,来到胜鬘所在的园林,胜光王见到胜鬘,就问她:“这是谁的林园呢?,,(‘这是大名的林园。”胜鬘回答。于是大王就下马,稍作休息。
      “拿水来,让我洗足。”大王命令着。
      “是的,大王。”胜鬘心想,洗足的水,应该取热些的水好,于是就以莲花叶,盛取太阳照暖的水送回去。
      大王又下令:“拿水来,我要洗脸。”
      “是的,大王。”胜鬉心想,太热的水碰到眼睛不好,,于是取热水再加些冷水,搅拌之后,让大王洗脸。
      “拿水来,我口渴了!”一会儿大王又说了。
      “是的,大王。”胜鬘回答着,同时心想:“冷水应该较能止渴。”于是就到水池中取凉水回来。
      胜光王喝了之后,很讶异地问她:
      “难道这园林中有三种水吗?”
      “其实只有一种。”胜鬘恭敬地据实回禀。胜光王不禁心中感到:“这个姑娘真是灵巧贴心。”
      在林园中荫凉的和风吹拂下,胜光王就躺在林中的小屋睡着了。
      “像大王这种身份地位的人,一定是怨敌多于朋友。现在大王睡着了,恐怕有恶人来相害,我应该把门户关好,以免危险,连累我和主人。”于是胜鬘就将门窗关好。
      当时随同胜光王出巡的侍从,前来寻找胜光王,军队叫门时,胜鬘并不出声,反而是胜光王被惊醒了,问胜鬘怎么回事?胜鬘据实以告,胜光王对胜鬉的细心和机警更加赞叹,于是将胜鬘迎回宫中,立为夫人,而被尊称为“茉利夫人”。

      阿卢那花
      (花色如日欲出时般赤红)
      阿卢那(梵名aruna),音译又作阿楼那、阿留那。有直译为“将晓”、“明相”,指日出时,得见掌纹及地色,的时间。在《四分律?开宗记》卷三中说:“阿留那,此云明相。”又译作明星。
      如《虚空藏经》中说:“初行菩萨,明星出时,从座而起向于明星说如是言,南无阿喽那、南无阿喽那,成就大悲,今者初出于阎浮提。”
      或译为“赤色”。在《慧琳音义》卷上说:“阿卢那花,此云日欲出时,红赤之相;其花色似彼,故用彼名之;谓即红莲花。”文中说阿卢那花,是以日将出时的红赤之相,比喻其花的颜色,有说阿卢那花即红莲花。
      同书卷下又说:“阿卢那者,此云赤色;跋底者,有也,或云极也。谓此香极有赤色,堪以染绯,色甚鲜明,故因名耳也。”这是说有花名为阿卢那,也有香名为阿卢那者,都是因其色红赤,所以名为阿卢那。

      金婆罗花
      (拈花微笑的传说)
      金婆罗花,又称为金波罗华。根据《佛祖统记》卷五中记载,释尊曾在灵山会上,接受梵王所献的金色波罗花。在《五灯会元》卷一中记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后代就以这个故事作为禅宗传法之始。传说当时佛陀所拈即为金婆罗花。
      “拈花微笑”的典故,不见于唐代中叶之前之文献。禅林一般以为这一典故系出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但是该部未见于诸经录,也未人藏。
      婆师迦花
      (诸天用来供养的妙花)
      婆师迦花,梵名Va^rsika,又名婆利师、婆利师迦、婆利史迦罗、婆师波利、婆使迦、株嗓沙迦。意译为雨时花、夏生花、夏生护、夏至、雨时、雨、那婆摩利。
      根据经中的资料,无法判定婆师迦花为何种植物,只知道其在夏天时开着白色的香花,在《慧琳音义》上中说:“婆利师迦,此云雨时生花,按梵语云:婆利师,此云雨也,迦者时也,其花要至雨时方生,故名也。”
      同书卷下中说:“婆师迦具云婆利史迦罗,婆利史者,此云雨也;伽罗,此云时也,西域呼夏为雨,其花生于夏时故名也。”
      《玄应音义》卷二十一中说:“婆使迦,旧云婆师迦,或云婆师波利花,此云夏生护花也。”
      婆师迦花和忧钵罗花、芬陀利花一样,是诸天经常用来供养的天华。在《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中记载,佛陀说法之后:“时虚空中,诸天伎乐妙鼓出声,天雨忧钵罗花、钵头摩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花、婆师迦花等,满佛足下,天于空中,满天宝华如云而下,而作是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读诵、书写、为人解说此妙法门,彼人决定,已得无量无边功德。”,

      苏摩那花
      (见者欢喜的悦意花)
      苏摩那花,梵名Sumana或Sumana^,又名,苏摩那、苏蔓那、须摩那、苏磨那、苏末那、修摩那、须曼那,译为好喜、悦意、善称意、好意、善摄意、称意。
      但是此花无法确定现今是指何种植物。
      《玄应音义》卷二十一中说:此花花色为黄白色,气味芬芳,树身并不高大,只有三四尺,但枝条四方垂下如天盖,“苏末那,旧云苏摩那,花色黄白,亦甚香,不作大树,才高三四尺,四垂似盖”。
      《知首四分律疏》卷九中说:苏摩那“苏曼那华末,利末相似,广州有。”
      《慧琳音义》卷下中说,须摩那花称为悦意花,是由于其形状和颜色都很娇媚,使见者心喜悦,所以有此名:“须摩那花,此云悦意花,其形色俱媚,令见者心悦,故名之也。”
      《慧琳音义》卷二十六:“须摩那亦云苏摩那,玄奘云善称意。”
      《法华义疏》十一中说:“须摩那,此云如意花。”
      《陀罗尼集经》十二中说:“须曼花,此云相思。”

      俱苏摩花
      (可制香油的好花)
      俱苏摩,梵名kusuma,关于俱苏摩花有多种说法,有认为是苦薏、寒菊等类的菊科植物,茎多分枝,高约三四尺,叶片有深缺刻及细锯齿,在秋末时于枝梢开花,属头状花序,花为黄色,外围之花为舌状花冠,中部之花为筒状花冠,可供观赏。
      佛典中的记载
      开敷庄产的妙花
      俱苏摩花,也是印度常见的妙花之一。在《大乘集菩萨学论》卷二十一中,说,以广大缯盖来布施佛塔者,此人不久当得三十二相,常出妙光明,美好如同俱苏摩花开敷相间装饰:“以广大缯盖,持以施佛塔,是人不久,得具三十二相,常出妙光明,无比难思议,其光常晃耀,莹彻若金河,犹俱苏摩花,开敷相间饰。”
      印度也以俱苏摩花和胡麻合在一起榨油,如此制出的油则有香味。在《般若灯论释》中即以此为喻:“复次,若言彼眼根中,无见种子,是故不见者,须曼那花譬喻不然,何故不然,彼花因缘和合自在,故有香起,如俱苏摩和合麻故,油则有香,无人立色,有见作义,彼遮不成。”
      俱苏摩花不仅是人间妙好之花,在观世音菩萨的圣地补怛落迦山,也长有这种美丽的花朵。在《圣观自在菩萨一百八名经》中说:“一时,佛在补怛落迦山圣观自在菩萨宫,其山峰峙众宝所成,无垢清净,阎浮檀金,摩尼宝王种种珍宝,妙色光明常普照曜,复有如意天劫波树,恒时流出阿僧只数苏罗鼻香,旃檀沉水,俱苏摩花,柔软适意,妙色芬芳,处处严饰。”
      文中是说,补怛落迦山的山峰为众宝所成,清净无有垢秽,有阎浮檀金、摩尼宝王等种种珍宝的妙色光明,恒常普遍照曜。又有如意天劫波树,恒时流出阿僧只数量多的苏罗鼻香、旃檀沉水、及柔软适意的俱苏摩花,以种种美妙的颜色、光明,处处庄严。

      阉提花
      (香王菩萨的聚财法)
      阁提花,梵名Ja^ti.,又名阁帝、阁底。为亚热带性常绿灌木,树干直立,树枝呈藤状悬垂,叶为对生,小叶呈垂卵状,花为白色,味道芬芳。
      佛典中的记载
      在《法华经》卷第六《法师功德晶》中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则能成就八百种鼻根的功德,能闻到三千大干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及须曼那华香、阁提花香、茉莉华香等,并清楚分别。而在《大陀罗中一字心咒经》中说,阁提花的香味,类似支子花香。

      阿提目多迦花
      (用来提炼涂面香油的植物)
      阿提目多,又译作阿地目得迦花,意译龙舐花、苣藤。开白色或赤色之花,味道非常芳香,种子可提炼香油。《翻译名义集》卷八中,说阿提目多迦植物又称苣藤子,即胡麻,旧译作善思夷花。
      阿提目多也经常被用来串成华鬉,作为装饰之用。
      佛典中的记载
      在《毗比尼母经》卷五中说,有十一种花可做成鬘璎珞花:一、优钵罗花,二、婆师迦花,三、瞻卜迦花,四、阿提目多迦花,五、打金作花,六、打银作花,七、白锻花,八、铅锡花,九、作木花,十、作衣花,十一、作带花。
      这十一种花,作成华鬘之后,若是为供佛、供塔而作则可,若为自身或赠送僧众则不可。
      在《翻译名义集》中记载,阿提目多迦草形如大麻,有红色的花和蓝色的叶,种子能制油,也可以用来做香。
      在佛经上,阿提目多迦花常和莲花或曼殊沙花,等同为天上降下的宝花之一。在经典中记载,比丘降伏恶龙的故事,当恶龙向比丘投降下蛇及毒虫,全部被神通力变成阿提目多等花。
      以往在支提国的某村住着恶龙,性情非常凶暴,充满邪恶,不仅是人或家畜,连鸟也不飞到恶龙的上面去,到了秋天就把等待收获的谷类完全毁灭。正好佛陀与僧弟子们来到这个村子,在大众的祈请下,佛陀敕命莎伽陀比丘前去降伏恶龙。莎伽陀到了恶龙所住之处,在一棵树下坐下进入三昧。龙闻到比丘身上穿的袈裟的味道而出现,忿怒地从身体冒出烟。莎伽陀也从身上冒出烟,恶龙降下种种冰雹,莎伽陀就将冰雹变成种种食物,毒龙降下剑或刀,莎伽陀就将其变成种种莲花。最后龙丢过来毒蛇蚰蜒时,莎伽陀就将其变成用阿提目多等花作成的璎珞等武器。莎伽陀将毒龙收伏在钵中,放生到遥远的地方,不再危害生命。
      阿提目多除了如前所说的指苣藤之外,相当于阿提目多的植物,还有豆科的小乔木Ougeiniadalbergioides和印度柿Diospyros embryopteris,以及常绿蔓植物猴尾草。前者的花是白或浅桃色,没有特别的香味,印度柿和猴尾草的花都是白色。因为花的芳香而常出现在印度的古典文学上,自古受到人们喜爱。
      猴尾草生长在印度、缅甸、斯里兰卡的森林里,有灰褐色木质的蔓缠在其他树上攀缘。喜爱花香的印度人,常将猴尾草和茉莉花属的蔓植物,一起种植在院子里,攀缠在门柱或拱门上,到二至四月左右,就会开出穗状的美丽白花,有绒毛而边缘有细小锯齿的五片花办都向外翘起,上办的基部带黄金色,其树皮、叶可色做药用。
      佛法中的故事
      阿提目多花常用来制作香油,用以涂面。
      在《诃僧只律》卷三十三中记载:
      佛陀生前,于舍卫城游化。当时精舍中的施主供养僧众。大众有一位难陀优波难陀比丘,常常在听到集合大众用餐的挞椎响了之后,才以油涂面,修饰仪容,以至于迟到,被施主讥嫌。
      这件事传到佛陀处,佛陀就将难陀叫来,问他:“是否真有此事呢?”
      难陀回答:“是的,世尊。”
      于是佛陀就说:“从今以后,比丘不得以油涂面,即胡麻油、大麻油、阿提目多伽花油、瞻婆花油,诸如此类的香油。如果是为了爱美而涂者,则不可,如果是洗澡必须用油,例如以澡豆屑末涂足油,着手拭脸则无罪。”此戒是关于比丘使用油的戒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