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多维空间的生命透视(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2 13:33
  • 3244

    主题

    3591

    帖子

    2万

    积分

    实习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2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8 11:1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佛教生命观的本质
    佛教生命观揭示,现存生命以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为特征,精神(受、想、行、识)与物质(色)的互动,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当五蕴离散时,并没有一个常存不变的真我存在,而以业识的形式流转,这是它与有神宗教的区别所在。如佛陀所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著,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当我们执著物质的身体或精神是我,就构成生死流转的动因。佛教认为,在生命自生至死的持续过程中,由寿(生命存在所依的物质部分)、暖(体温)与识(精神)和合,为其存在形式。寿维持暖与识;暖与识亦维持着寿,三者相互依存以延续生命,此时的生命被称为“本有”。当一期生命临终时,寿、暖、识分散,执持生命的识与肉体脱离,就从本有进入死有状态。而此期生命结束,到再次投生前的存在叫做中有。下一次的投生则为生有。
    在生命流转中,推动其不断投生的就是业力,这是有情以前善恶行为所积存下来的力量。在无常无我的身心活动中,生命是不常不断的。我们所做的一切虽已过去,但并不等于没有,它转化为动能而不失。等到现有生命变坏时,存在的动能──业力,就引发并形成新的身心活动。此依业而有的流转,并无主体的我,也不是现存生命体上所显示的假我(此指世间一般人所称我的代名,佛教并不否认它的暂时存在)。佛陀曾说:“有一种见,如是如是说:命则是身;复有如是见:命异身异;又作是说:色(受、想、行、识)是我,无二无异,长存不变。”这也是佛教对印度当时“真我轮回说”的批驳,从而形成佛教生命观的特质。
    关于生命如何流转,佛教以“缘起论”为其本质;以十二“缘生法”作为流转过程的诠释。佛陀曾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说明生命现象以无明(长久积累的烦恼与业)为始,以行(造作诸业)为助缘,从而形成新的生命(识);业识投胎之后,与肉体和合而成名色(只有胎形);到胎儿长成眼等六根成人形时为六入。出生之后,因为与外在环境的接触(触),而生起种种感受(受),并对感受产生苦乐分别而有爱欲生起(爱)。又因对爱执着不舍,而有追求之行为(取),由此生成新的业因,招感未来果报(有)。接着,有将来五蕴和合之生命体(生)的产生,并有新的生死(老死)。以上十二支,以起惑、造业、受生三个层次,说明生命的延续过程,并生成缘起的、周而复始的因果链。
    但是,佛教的缘起生命观,并不以说明生命的流转过程为满足。佛陀更告诫弟子们要正见缘起,不能于此产生执著:“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知善见,不求前际(前生),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不求后际(后世),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我们必须于“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善入”,不在过、未两世的理论说明上纠缠,才能最终解脱生死,不为烦恼痛苦所逼,这是佛教生命观的重要特征。
    三、佛教生命观的特点
    由佛教“缘起”的生命观为基础,我们可以深入发掘出佛教生命观的诸多特点,如珍视人生、生命平等、趋善进化、终极解脱等。这为当代人应如何认识自己及一切生命现象指明了道路;为树立新的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契机。
    佛教生命观要求我们珍视人生。在缘起的生命观中,个体生命由于所造善恶业的差别,故招感不同的果报。佛教以六道来说明生命的存在形式,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生命就在此六道中,不停地生此死彼,了无出期。人生在六道中的特胜,印顺法师曾进行了总结。一、从所处的环境说,生在三恶道的众生,因所受苦难太深且没有间歇,所以无暇旁顾,更何况修学佛法;阿修罗道因嗔心太重,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与天争斗,没有时间学习善法;天道则因各种诱人欲望太多,只顾享乐去了,所以也没有时间修行。只有人间苦乐参半,所以能知苦、厌苦,常思从痛苦中脱离出来。二、从心行上说,与其它生命比较,人类具有惭愧之心,能由此止恶行善。三、从智慧上说,三恶道众生少有智慧,只有人类能运用思维去改善生存环境,并通过修行证得出世智慧。四、从精神上讲,人类有坚强的意志,能克服困难、忍受种种逆境而实现目标。总之,人道的殊胜非其它生命所能比,所以佛教非常重视人生的作用。佛陀曾将人生的珍贵比喻为:“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人生之难得,比瞎眼乌龟碰到飘浮于大海中的木头上的孔还要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1 23:01
  •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44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论坛元老荣誉管理优秀版主突出贡献最佳新人灌水之王

    5#
    发表于 2014-12-28 13:53:42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0-15 19:20
  • 445

    主题

    2190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0179
    地板
    发表于 2014-12-28 12:55:09 | 只看该作者
    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曰: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普贤菩萨劝发品:“普贤,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当知是人、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是人、佛赞善哉,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手摩其头,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人身难得,是法难得,得此了义法如见佛。明白诸法实相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0-15 19:20
  • 445

    主题

    2190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0179
    板凳
    发表于 2014-12-28 12:55:05 | 只看该作者
    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曰: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普贤菩萨劝发品:“普贤,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当知是人、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是人、佛赞善哉,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手摩其头,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人身难得,是法难得,得此了义法如见佛。明白诸法实相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6-1 08:28
  • 11

    主题

    336

    帖子

    587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878
    沙发
    发表于 2014-12-28 12:51:33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百界千如,万法一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