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背诵佛经需要的基础知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6

主题

455

帖子

704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0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8:4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四圣谛

谛(satya)的含义是实在、真理。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是对人生现象的评价和解脱痛苦的指示。四圣谛是佛教理论的总纲,佛教的其余说法都是围绕着它而发挥、推演出来的。苦谛认为生存就是痛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八苦。生苦:胎儿在母亲肚子里住胎十月,如同关在黑暗的地狱中,母亲喝热汤,要受热烧之苦。婴儿出生,冷风刮到身上,如同刀刮一样。从婴儿成长为少年、青年、壮年、中年,种种痛苦连绵不断。

老苦:进入老年,须发变白,牙齿脱落,眼花耳聋,肌肉松弛,神志不清,接近死亡。病苦:包括里里外外的身病和忧愁悲伤的心病。死苦:有生命无常最终死亡和遭遇偶然事故或灾难而死亡。这四种是人的自然属性方面的痛苦。怨憎会:想躲开憎恨的人和厌恶的环境,却不得不会合在一起。爱别离:想同喜爱和人和环境永远相处,却不得不分离。

求不得:想得到喜爱的东西,却偏偏得不到。这三种是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的痛苦。五取蕴:五蕴又译为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佛教认为人体由此五种因素构成,故特指人身。取是执著贪爱的意思。五蕴与取结合,就产生各种贪欲,招致各种痛苦。这一种是说人的肉体精神存在就是痛苦。中国僧人为了说明人生痛苦,就说人的面容是个苦字,眉毛是草字头,眼睛和鼻子合成十字,嘴是口字。

集谛说一切存在都是由条件集合而成,苦也是这样,从十二因缘说、轮回说分析产生人生各种痛苦的理由和依据。灭谛阐述断灭贪欲、痛苦,达到最终解脱境界涅槃的道理。道即道路、方法,道谛阐述达到涅槃境界所应遵循的正确途径,即八正道。

2.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说是佛教对人生现象的解释,认为生命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产生和发展依赖条件,分为十二个互为因果联系的环节。"无明"缘"行":由前世因缘带来的愚痴无知(无明)产生(缘)种种世俗意志活动(行)。"行"缘"识":世俗意志形成心识,在相应处所投胎。"识"缘"名色":识引起胎儿肉体和精神(名色)的发育。"名色"缘"六处":随着胎儿身体的发育,出现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六处)。

"六处"缘"触":婴儿出生,六种器官与外界感觉认知对象(触)对应联系。"触"缘"受":儿童的六种器官与外界感觉认知对象对应联系,产生种种感受(受)。"受"缘"爱":青年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产生种种渴望和贪欲。"爱"缘"取":贪欲强烈,产生追求和占有的欲望(取)。"取"缘"有":追求和占有的欲望产生思想、行为(有,业)。"有"缘"生":今生今世的贪爱、追求、占有,产生种种迷惑和善恶业力,产生果报,决定来世的转生。"生"缘"老死":来世转生,又会有生老病死。

这里讲到前世、今生和来世,不断轮回。以上是就"顺观"而言,即认为无明是人生痛苦的起点,阐述人生痛苦及其原因,即苦谛和集谛。也可以反向"逆观",推导人生诸种痛苦现象所以产生,其根源在于无明,十二因缘灭,即为灭谛,认识了十二因缘的实相,即为道谛。

3. 业报轮回

众生的口业(言语)、身业(行为)、意业(思想),具有善恶不同性质,业力作为因,产生因果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导致自身在六道中不断轮回,就像车轮转动一样,永无终期。

4. 六道

六道也叫六趋,道即轮回往来的道路,趋即趋向,是众生轮回的六层空间处所。六道众生统称六凡。六道由低到高依次是:地狱、饿鬼、畜生(旁生)三恶道,阿修罗、人、天三善道。

地狱,又译作那洛迦(Naraka)、不乐、可厌、苦具、苦器等,是最受罪的处所,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多种。地狱主事者是阎罗王,其下有判官、无常、夜叉等。所谓八热地狱,其一是等活地狱,此处众生彼此残杀,凉风吹来,复生为鬼,受苦更重。其二是黑绳地狱,此处众生受黑绳索捆绑。

其三是众合地狱,此处众生受众兽伤害和刑具折磨。其四是号叫地狱,此处众生备受折磨,痛苦号叫。其五是大叫地狱,此处众生所受折磨更加严酷,大叫不止。其六是炎热地狱,此处众生受铁锅蒸煮和火炕烧烤。其七是大热地狱,此处众生所受烧煮更加厉害。其八是阿鼻(无间)地狱,此处众生受苦永无间断。古代佛寺壁画常有地狱变,吓得香客不敢干坏事,一些以杀生为职业的人如渔夫、屠户、猎人纷纷改行。

鲁迅小说《祝福》及以此改编的影片,主人公祥林嫂因为嫁过两个男人,害怕死后被他们平分自己而锯为左右两半,将打工所得的微薄工钱捐作庙宇的门槛钱,以门槛代替自己被人践踏,洗刷自己的罪孽,获得好报。

饿鬼,又译为薜荔多、闭丽多(Preta)。鬼有大财鬼、小财鬼、多财鬼、少财鬼、冬瓜鬼(鸠盘荼)等等。夜叉是鬼中大威德者,为数众多的是永远处于饥饿状态的鬼,即使得到食物,送到嘴边,立即被猛火烧成灰烬。

畜生,指飞禽走兽、昆虫、鱼类等等动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1 23:01
  •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44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论坛元老荣誉管理优秀版主突出贡献最佳新人灌水之王

    板凳
    发表于 2014-12-1 13:28:38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0-15 19:20
  • 445

    主题

    2190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0179
    沙发
    发表于 2014-12-1 13:18:47 | 只看该作者
    随喜您分享佛法基本名相概念。在这里再圆满一下,以便刚接触佛法的同修们更快的乘佛法而得解脱,明白佛法真实义。首先,学佛的目的是觉悟万法的实相,究竟解脱,背诵是一种方法手段,不是最终目的,佛讲种种方便是为众生开悟第一义。背诵佛经最好的方法和最终的目的,是信解。信解是通过佛法明白道理,最终觉悟究竟义。而最基础最根本的了义法经典是楞严经,法华经。一心三藏法理贯穿其中,佛法为心法,不二法,究竟一心,一念万法,明白无漏如来藏究竟义,来圆满圆融圆通一切法。
    我们正确看待四圣谛和十二因缘法。 法华经曰【 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类方便,助显第一义。、、、又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三乘究竟为一乘,就是佛乘,三乘是佛为教化菩萨随顺而讲,小乘根基,新发意菩萨闻法华经而惊疑,不信当作佛。因为众生根基不同,须佛以种种方便来教化,包括十二因缘法也是,十二因缘是二乘方便法,是佛顺应众生所讲,。小根基众生既【不信当作佛】,不信究竟法,又【处处着】,只学了方便不能根本成就,所以佛以方便助显第一义,说法华经来开示第一义,方便法里也含第一义,但众生不能领悟。所以,不是佛要多讲方便戏论,也不是佛以方便让众生迷惑,而是很多众生自己即不能直接信受究竟法,也不能领悟方便法里的究竟义,由此可见佛的良苦用心。佛这样做,仍还有未善行菩萨道者不遇不信,有增上慢人不能信法华经,佛从其他所信解妙法中引导,令其正直舍方便,最终还是以究竟法得度。
        在此法华经上以大乘圆融十二因缘法,从方便中觉究竟义,引导归于佛之了义法。十二因缘讲[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因缘。即此十二支中,各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前者若灭,后者亦灭。]楞严经曰:佛言。阿南。我说世界诸因缘相非第一义。精觉妙明,非因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妄为因缘,四科七大,五阴六入十八界,本如来藏秒真如性。色受想行识即是空性,所以十二因缘法是圆满真心之妙用,随缘显现。因缘法不是究竟第一义,是佛引导众生之法声闻缘觉,要捐舍小乘,回小向大,悟佛知见,得第一义。
        无明不觉有三细,境界为缘转六粗。无无明,无无明尽,无明本真心。圆满真心,一念不觉,即不觉本心是根本的无明。痴,业相无明是根本的无明理解为痴,业相无明为一切业种仓库储存。表达了十二因缘中自无始始轮回以来,无明就伴随我们的颠倒之心。行,理解为转相无明,前末那识。缘于痴,基於无明愚痴,便会发作出种种形式不同的善业及恶业。识,为后末那转识,众生的心识,永不止息地带各种业因而在六道中转来转去,由业力牵引,缘于行。名色,方便说为现象无明,以心识为缘生成六根,抟四大为境界,根尘相对成六识,此时是胜义色尘。名色“名色”这个名词,是指在众生在受孕入胎的一刹那之蕴身。“色”是指色身,“名”是指受、想、行及识蕴。在入胎时,投生的心识其实已包含了十二支的前三支-“明”、“行”与“识”。父母的精血是受生的器皿,心识是投生的主角。在投生后,心识便乘这个名色肉身生存。
      六入虚妄,已归于六粗无明的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缘于名色,六入在心识生入名色身一阵子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及意识才完全发展出来。要明白,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根元目为清净四大,是圆满清净心显现的。“六入”这一支,正是指上述六种功能具备的时候。在这时候,功能虽然具备了,但却未运作起来,所以图中以一间有六个窗口的空房子来表义。触:无明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由上“六入”的条件具备了,此时乃至我们长大成人后,在感官、外界事物及心识三者碰上时,便会有所作用及反应,例如我们会在透过视觉、听觉等感官与外境接触时,产生了乐、苦及中性的知觉。受:无明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受在有了“触”后,我们对乐、苦及中的经验,便会分别产生喜欢、厌恶及中性的分别感受,这是“受”的意思。爱为无明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由“触”及“受”这前二支,我们会对乐、苦及中性的体验继而分别产生欲求、抗拒及中性的心态。这便是十二支因缘中的“爱”。有:无明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相,造种种业故。由众生有了前述的“取”,再配合了第二支“行”,便具足了再有下一次轮回的因缘,这便有“有”的意思。“爱”、“取”及“有”是导致我们不断投生的主要运作材料。生老死,老死既有“生”,:生因为上述的各支,无明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因为上述的各支,众生便不断有转生有衰老及最终的死亡轮回,这就是“生” 老死的意思。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无明虚妄,生因识有,灭从色除。一切无明本圆满妙明真心,随缘显现万法而如如不动。十二因缘法为缘觉乘,三乘法实为一佛乘,佛说因缘法是随顺接引众生所讲的方便,非第一义,楞严经曰: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非因缘非不因缘,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五阴六入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谓诸法,如是因如是缘、、常自寂灭,具足圆满。因缘虚妄,真妄不二,为一念心所现,觉迷迷灭,发明便解脱。前灭则后灭是方便次第说, 觉悟无明是根本的解脱,一解则一切解,得大自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