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陀的十大弟子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360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8 16: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佛陀的十大弟子传


      自从释迦牟尼创办佛教以来,就有无数诚实可靠、富有才干的弟子跟随着佛陀,身体力行,扛起佛教的大旗,从而使佛教不断发展壮大。其中最著名的有十大弟子和五大菩萨等。十大弟子常随在佛陀的身边,亲闻佛陀的教化,亲受佛陀的戒行,其地位之崇高、重要为其他弟子所不及。五大菩萨在传承佛教的工作中则起着另一种作用,他们虽然亲受佛陀的教诫而悟道,但在信行上相对稍微独立,他们是证得了菩萨的佛陀弟子,与佛只相差一阶。

   十大弟子是指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多闻第一的阿难陀、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密行第一的罗睺罗、天眼第一的阿那律、议论第一的迦旃延、布教第一的富楼那、解空第一的须菩提。

   

      智 慧 第 一 的 舍 利 弗 的 故 事 



   舍利弗诞生在南印度的摩陀国婆罗门种姓的家庭。父亲提舍是婆罗门教中负有盛名的论师。当母亲怀他的时侯,智能就不同于寻常的妇女,据说这是受胎儿的影响。

   舍利弗八岁的时侯,就能通解一切书籍。二十岁时拜婆罗门删阇耶为师,与同学目犍连结为知友。学成以后,想另投高师。恰巧有一天在街上听到了马胜比丘所说的修行法语:“诸法因缘生,缘灭法亦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顿时有所了悟,于是就和目犍连一起带领二百弟子到竹林精舍皈依了佛陀。

   舍利弗皈依佛陀以后,僧团的力量便渐渐强大起起来。舍利弗不仅精通四吠陀,奥义书和佛学,还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佛陀很信任舍利弗,第一次奉佛陀的慈命到北方弘法,并临督祗园精舍工程的就是舍利弗。舍利弗智慧第一,常代佛说法,为佛的侍者有二十年之久。僧团中碰到棘手的问题,都由舍利弗来解决。对维护僧团的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受到佛陀的表扬和僧众们的尊敬。

   佛陀在毗离城附近的森林中说法后,向大家公布三个月后就要进入涅槃。舍利弗听到这一惊人的消息,和诸位弟子一样,陷入深深的悲哀。他在禅定中思考:过去诸佛的上首弟子,都在诸佛以前进入涅槃,我是佛陀的上首弟子,应先于佛陀涅槃。他征得佛陀同意后,回到故乡迦罗臂拿迦村,拜别了百岁的老母亲后,就在他诞生的房中安住禅定,右肋而卧,进入涅槃。



    神 通 第 一 的 目 犍 连 的 故 事



   佛陀成道的最初,舍利弗和目犍连就皈依了佛陀。从他们皈依佛陀起,目犍连就站在佛陀的左侧,舍利弗站在佛陀的右侧。除了到别的地方去弘法外,他们都一直紧随佛陀,是佛陀的得意弟子。

   传说目犍连在过去世中,是一个捕鱼谋生的渔夫。一天,他看到辟支佛走在街上,威仪俱足、举止安祥,便生恭敬心,请到家中供养膳肴。饭后辟支佛跃身空中,或左或右、或前或后、上下自如。他心生欢喜,便发愿来生求得神通,因此今世在佛的诸弟子中神通第一。

   目犍连的故事中最有名的是目连救母(目连就是指目犍连)。据说目犍连在定中用天眼通见到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针尖那样细小,皮骨连接在一起。目犍连以钵盛饭菜供养老母,饭到母亲手中,就立即化为炭火。目犍连见状,万分悲痛,即以此情禀告佛陀,祈求开导救母的办法。佛陀说:“你母亲生时谤佛谤僧,不信因果正法,贪嗔邪恶,愚弄众生,故受此报。此之重罪,非一人力量所能拯救,唯有仗十方众僧的力量,才能使你母脱离饿鬼之苦。每年七月十五日,是僧众自恣日,如设百味珍肴、鲜果于盆中,供养僧众,你母亲即可超度。”目犍连听后,依教奉行,此后七月十五就成为了盂兰盆节。盂兰盆, 汉译为倒悬,开容饿鬼之苦如人倒悬。唯有以食品斋僧,才能解除倒悬之苦。

   目犍连一生不知疲倦地弘扬佛法,降伏外道,遭到外道的嫉妒。一次,他经过伊私阇梨山下,被裸形外道从山下推下乱石给活活砸死。他是佛教史上第一个为了传播佛法而流血殉教的人。



    头 陀 第 一 的 大 迦 叶 的 故 事



   在大部分寺院的大雄宝殿里,中央莲座上是佛陀的圣像。圣像两旁,总是左边站着大迦叶,右边站着阿难陀。他们常侍佛陀,为为佛教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大迦叶出生在离中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不远的摩诃娑罗陀村,父亲是一位婆罗门望族的大富豪,据说他拥有比当时的国王频婆娑罗王还多的财产。

   八岁起,大迦叶就依婆罗门教规,学习祭祀、书画、天文、算术、文学、五明、四吠陀、音乐歌舞等知识。他聪明过人,所学知识,莫不精通。迦叶幼时就与常人不同,厌恶情欲,喜欢离群索居。

   迦叶长大了,父母强迫他娶美女妙贤为妻。

   迦叶本厌恶情欲,而妙贤也发愿净修梵行,于是两人高兴地约定完婚不同床。轮流睡眠,一人在夜中睡眠,另一人就在室内经行或坐禅。他俩就这样一起生活了二十年,传为人间佳话。

   在迦叶三十多岁时,双亲先后辞世,迦叶与妙贤商量出家之事。迦叶说:“我先去求师访道,待访到明师后,立即回来接你。”于是迦叶就出家访师,诸师所说,都不使他满意。当时,佛陀在竹林精舍说法,迦叶住在王舍城北门外,他常到竹林精舍来听法。一天,佛在王舍城北门一棵大树下静坐,迦叶看到佛陀肃静威严的相貌,不禁合十顶礼,要求佛陀接受他的皈依。佛陀即为他剃度,并讲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在剃度后第八天,迦叶即证得阿罗汉果。迦叶证果后,派人将妙贤接来参加比丘尼僧团,由于妙贤厉行修持,勇猛精进,也很快证得阿罗汉果。佛陀称赞她说:“在比丘尼中,没有谁能比妙贤更通宿命的。”

   在迦叶出家后,安心修习头陀苦行,被尊为头陀第一。精舍的僧团生活,他喜欢的是露天静坐,冢间观尸,树下补衣。他认为尸臭和白骨,对修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观等大有益处。舍利弗、目犍连曾劝他发菩提心,从事弘发利生的布教活动。他拒绝说:“我只能树立艰苦修行的榜样,让来者对少欲知足的苦行能尊重和实践。”一次佛在鹿母讲堂为众说法,迦叶身穿粪扫衣,蓬发垢面,蹒跚走来。佛陀劝他说:“迦叶,你年纪老了,不要继续苦行,脱下粪扫衣,换上整洁轻软的衣服,不要过于疲劳。”迦叶拒绝说:“我以头陀行为乐事,不为衣愁、不为食忧,没有人间的得失,我的内心感到清净解脱的喜悦。”佛陀听了迦叶的话,意味深长地说:“将来我的正法,不是毁于天魔外道,而是毁于僧团的腐化与堕落。若要正法久住、僧团巩固,一定要像迦叶那样过严肃的生活。迦叶,我不勉强你,你就走自已要走的路吧。”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上说,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山,为了要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请佛说法,并把一朵金色的波罗花献给佛。佛答应了大梵天王的请求,高升法座,却一句话不说,手里只是持着波罗花朝大家观望。在座的人都不理解,唯有大迦叶破颜微笑。佛非常高兴,当众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 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大迦叶。”同时佛还把自已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予迦叶。这就是禅宗说的“衣钵真传”的故事,中国禅宗因此把大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传说大迦叶活到一百多岁时,传法给阿难,就到王舍城西南八百里多的鸡足山山峰之间的盆地里入灭。他被称为头陀第一。





    多 闻 第 一 的 阿 难 陀 的 故 事



   在佛陀所有的弟子中,相貌最庄严、记忆力最强的,就数阿难陀尊者了。

   阿难陀,又称阿难,斛饭王次子,是提婆达多的亲弟弟。最初释种七王子出家时,阿难陀就以最小的年龄,参与其中。佛成道以后,曾有舍利弗、目犍连侍奉过佛陀。后来由于佛陀年事已高,需要一个常随侍者,就把弟子集合起来,要大家推选出一个人来。舍利弗、目犍连认为阿难陀年纪轻,记忆力强,担任此职最合适,就推举阿难陀。阿难陀却提出三个条件:一、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我不要穿;二、如有信众请佛陀应供,我不侍奉前去;三、不该见佛陀的时侯,我不去见。佛陀非常欢喜地赞叹说:“阿难陀是一位品格优秀的人,他提出的条件是为了避免讥嫌,怕别人批评说他是为了穿衣和吃食物才侍奉佛陀的。”阿难陀侍奉佛陀二十七年,到各地弘法。

   阿难待人谦逊诚恳,从不扬已之长、显人之短,总是尽力帮助别人,为别人提供方便,在僧团中深受人们的尊敬。他天性温和慈悲,有着打动人心的俊容,也是教团里外最受女众尊敬的人。对比丘尼,他尽心关切;对在俗的信女,他给予安慰。当初佛的姨母带领五百女众出家,佛陀开始考虑到女子出家的种种弊端,是阿难陀向佛陀请求,女众在僧团里才被允许依正法出家的。

   但由于阿难陀年轻美貌,因此所引起的麻烦也很多。有一次阿难陀持钵到舍卫城街上乞食,曾向一个首陀罗种姓的姑娘讨水喝。那位姑娘爱恋着阿难陀的英俊,疯狂地爱上了他。阿难陀也受到姑娘的诱惑,几乎破戒。后来得于佛陀恳切的教化,终于使这位姑娘幡然醒悟,回到清凉的天地,成为一个模范的比丘尼。这位姑娘,就是有名的摩登伽女。

   佛入灭三天后,阿难陀起身到王舍城参加第一次圣典结集。路上走了两个多月,4月14日抵达王舍城。第二天即开始安居,结集佛经。这时大迦叶被推为首席,他选了四百九十九个大阿罗汉。因阿难陀还未正果,被排斥住外。这给阿难陀以很大的刺激,他当夜发奋修行,于中夜即证阿罗汉果,参加结集。

   大约三十年后,迦叶将法传与阿难陀,到鸡足山入灭,阿难被推为僧团的领导。阿难一百二十岁时,一天在路上听到一位青年比丘口中念道:“人生活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阿难陀恳切地纠正说:“人生活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了解之。”青年比丘见到阿难陀以后,回去禀告师父。他师父说:“你不要听阿难陀胡说,他已老朽,失去记忆和智慧了。”青年又将师父的话告诉阿难陀。阿难陀听后,心想:我为众生诵出佛陀的大法,而人们又不肯相信,不依佛法奉行,我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又想到诸大弟子都入灭了,只剩下他一人,好像一片被砍光的森林,只留下一棵大树不能遮风挡雨。于是,他来到摩揭陀与毗舍两国交界处的恒河上空,进入涅槃。他的圣体分成两份,一份留在毗舍离北方的大林重阁讲堂,一份留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旁,建塔供养。



    持 戒 第 一 的 优 波 离 的 故 事



   优波离,出生于首陀罗族,是释种的理发奴隶,为跋提、阿那律等王子理发。佛回迦毗罗卫省亲时,他向舍利弗提出出家的要求。佛陀很欢喜地为他剃度,并说优波离很有善根,将来一定能宣扬正法。优波离出家后,很快证得圣果。他在生活上很重视行、住、坐、卧四成仪。对佛制定的戒条,都能一一严加遵守,从不毁范,被大众推为持戒第一。优波离尊者能被列入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在阶级森严的印度社会,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僧团扩大后,依法修行证果的人很多,犯戒的人也不少,像比丘中的迦留陀夷、提婆等,比丘尼中的修摩、缕颇、偷兰难陀等,这些人常在僧团里挑起争端,制造矛盾。佛就派德高望重。能辨别是非、主持公道的优波离到各处调解纠纷。

   然而优波离并非固执苛求,拘泥持戒。有几次优波离在乞食途中,见病比丘卧在粪秽中不能自起,又看到其他比丘对此视而不见,绕道而行,不愿照顾病比丘。还有的病比丘,认为自已患了病,即可不需持戒,随意行事。于是优波离将这些问题向佛提出来,请求开示。佛陀回答说:“生病比丘应住于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室中。弟子应常侍左右,洒扫房中,插花烧香,听侯呼唤。应以饮食汤药,供养病比丘。如果病人无饮食汤药,大众应供给。大众若无,应取病比丘值钱的衣钵等物取饮食汤药。若病比丘爱惜不舍,应由大德软语说法,使其开解,然后贸易。若无贸易,大众应乞化供给。如乞化不得,在僧食中取最好的给予。”优波离对病比丘的关心,说明持戒的出发点是在于慈悲为人。使人们感到僧团的温暖与幸福。

   优波离的一生,是在处理僧团的纠纷、为犯戒比丘忏摩。向佛陀请问戒律中度过的,堪称为戒律权威。佛入灭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王舍城结集,公推他结集律藏。当他诵律时,每一条目都说明佛于何时、何地,对何人、以何因缘而制。犯了此戒,得罪的轻重程度等项目,都说得清清楚楚。参加结集的长老,对他惊人的记忆力佩服得五体投地。





    密 行 第 一 的 罗 睺 罗 的 故 事



    罗睺罗尊者是佛陀的亲生儿子。佛陀成道后,应父王的邀请,从摩揭国会到故乡迦毗罗卫省亲。那时,罗睺罗还是个小孩。佛陀想到将来王位的继承人一定会是罗睺罗,幼童做万民之主,非国家之福,因此佛陀叫舍利弗收他出家,成为僧团中最初的沙弥。

            罗睺罗因为年纪小,所以常受到年龄大的比丘或者流氓的欺辱。一次, 罗睺罗听佛说法回来,房间已被别的比丘占去了,并把他的衣钵等物扔在门外。当时又下起了滂沱大雨,罗睺罗无处躲藏,只有到厕所里坐禅。一切低洼处的蛇洞被水淹没,藏在洞里的黑蛇纷纷逃出,对他的生命威胁甚大。佛知道这一情况,立即将他喊到自已的房间内。本来戒律规定比丘和沙弥不能同住一室,现在重新规定比丘和沙弥 在一室可以同住两夜。还有一次, 罗睺罗跟舍利弗在王城乞食,一个流氓将沙子投进舍利弗的钵内,并用木棍打破了罗睺罗的头。舍利弗安慰他说:“佛陀常教诫我们:在荣誉的时侯,不能使心高举;受侮辱时侯,不能心生嗔恨。罗睺罗,应制伏嗔恨之心,严守忍辱。世间没有比忍辱更勇敢的事,任何力量也战胜不过忍辱。”罗睺罗听了师父舍利弗的开导后,内心平静,默默地到河边用净水洗涤身上的血污。佛知道此事又教育他说:“有智慧的人,能见到深远的因果,克服嗔心,多行忍辱。能忍恶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灾难之祸。忍是大海中的舟航,能度一切苦难、忍是病者良药,能救垂危的病人。我能成佛,独步三界,主要是心地安稳,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贵。”

   有一次,佛对他说法,要观色是无常,受想行识也是无常。人的身体和精神以及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不应执著。并要他一人独自在精舍里,跏趺而坐,一心思考这个道理。又教他用慈悲观除嗔恨心,用不净观除贪欲心,用数息观除散乱心,用因缘观除愚痴心。罗睺罗依此修行,进步很快。佛看他就要证得圣果了,又对他说:“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来对待一切人和事,你的心量就可以同宇宙一样广阔;把一切众生容纳到心中,即可以灭恶。”罗睺罗听了佛陀的说法,即从座起,顶礼佛陀说:“佛陀,我的烦恼已尽,我已证得圣果。”佛陀听后赞叹说:“在我的弟子中,罗睺罗比丘是密行第一,因为他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从不表现自已,总是默默修持和工作着。”



    天 眼 第 一 的 阿 那 律 的 故 事



   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是摩诃男的弟弟,佛陀的堂弟。最初释种七王子出家,他就是其中的一个。

   佛陀对释种出家的人,要求特别严格。有一次佛说法的时侯,阿那律打起了瞌睡,佛陀就批评他说:“咄咄汝好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阿那律听到佛的批评,跪下来忏悔说:“从今后,尽形寿,不再睡眠。”没有多久,阿那律就因为不睡眠患了眼病。佛知道后,关心地劝慰他就:“修行不食固然不行,太过了也是不行。一切众生都要有食物才能生存,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眼以睡眠为食。修道也是这样,涅槃以不放逸为食,无为境界以禅悦法喜为食。你应睡眠,保护睛睛。”并请名医耆婆为他医疗。阿那律倔强地回答说:“我发了誓,尽形寿,不再睡眠。”依然不肯睡眠。不久,他的眼睛终于瞎了。在僧团内有一个规定:比丘乞食回来,要将一份留给病比丘食用;病比丘的衣服破了、脏了,同住的比丘要予以补洗。后来阿那律的三衣破得定在不能再穿了,就要求阿难为他缝制一套新的三衣。佛陀知道此事,亲自为阿那律制衣,剪裁和缝制的水平非常高,深为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等人所敬佩。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佛陀在僧团中,从不高人一等,与弟子的关系是慈爱和平等相处的。

   佛为阿那律制衣以后,对他双目失明十分怜悯,就教他修习金刚照明三昧。不久,阿那律就获证了天眼通。不论远近内外,肉眼看不到的地方,阿那律都能一目了然。佛说弥陀净土,有的人不相信,就请阿那律以天眼通观察一下,果然真实不虚,从而生起虔诚的心。

   佛陀涅槃的前夕,问诸弟子:“我说的四谛、十二因缘,是我证悟的真理。它是世间的明灯,苦海的慈航,入道的法门,证果的要道。谁对此有什么疑问,赶快提出,当为解说。”阿那律合掌礼拜,恭敬地对佛说:“我们都坚信四谛。十二因缘法是宇宙人生真理。在世界上雪山可以变成大海,大地可以变成废墟,佛说的四谛、十二因缘法,却不可令异。”阿那律的话安慰了佛一生说法的苦心。



    议 论 第 一 的 迦 旃  延 的 故 事



   迦旃延那罗陀尊者,姓迦旃延,名那罗陀,生于南印度阿提国家猕猴食村婆罗门家庭。父亲是国师,家中拥有广大田地和众多奴仆。少从舅父阿私陀仙人学习,精通吠陀、占相术。阿私陀仙人曾对他说过:“悉达多太子成道后,你要拜他为师。”

   迦旃延通晓多种文字。当时,在波罗奈城附近发现了一座古碑,上面刻的文字无人认辨,国王榜示全国:有能识者,当予重赏。迦旃延揭榜应征,研究后说是梵天上的文字,译出的内容如下:

   “什么人是王中王?什么人是圣中圣?

   什么人是愚人?什么人是智人?

   什么人沉溺在生死海?什么人解脱在逍遥园?

   怎样离垢染?怎样证涅槃?”

   迦旃延译出的碑文传诵全国,但他对碑文的问题解答不出。为了弄懂其中的意义,他访问了六师外道和一些有权威的老婆罗门还是得不到答案。最后,他想到阿私陀仙人说的悉达多太子,听说他已经成道,想必能说出碑文内容的秘密,于是就来到竹林精舍访问佛陀。佛以偈语回答说:

  “王中之王是第六天王,圣中之圣是大觉佛陀。

  “被无明污染的人是愚人,断除烦恼的人是智者。有我、法二执的人沉溺在生死苦海。

  “证缘性空的人解脱在逍遥园。

  “修道断贪嗔痴才能离垢染,勤修戒定慧即能证涅槃。”

   迦旃延听了佛的回答,当下迈进了真理的世界,皈依佛陀。

   迦旃延的辩才无碍,长于议论,没有人能和他相比,称为议论第一。迦旃延是这么一位不平凡的圣弟子,佛陀自然 是异常欢喜。所以,有一次在阿提救化的时侯,佛陀就让迦旃延代座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无常的道理。

   迦旃延先向佛陀顶礼,然后说道:

  “诸位大善知识!一切聚者都有离的时侯,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世上有为诸法,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一切都脱离不了无常的法则!

   见到春天的百花开放,秋风一起,又是黄叶飘零的时侯;本是青春美貌的红颜,经过寒往暑来,就是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做人如果没有从无常中解脱出来,那短暂的生命实在是孤独和悲哀的。看那花朵上的朝露,它只不过能挨到日出的时侯;就算是发出无量光明普照天下的太阳,它仍然消失在黑暗的夜里;恩爱的眷属,老死来的时侯,他们也互相替代不了;孝顺的子孙,在你撒手逝世时,虽然围绕在你身旁哭泣,可是哭泣并不能唬退无常,把你再哭活过来。

   “不明白无常道理,就会被五彩缤纷的世间欺骗。仔细想想,世间有了无常作崇,处处都是虚伪的、欺骗的;不虚伪、不欺骗的唯有因果的真理和个人造作的业力,如影随形,无论生也好,死也好,它们都亦步亦趋地跟着我们。

   “所以,诸位大善知识!我们修道者要有向无常之魔挑战的精神,在佛陀慈悲的指导下,我们要加紧修道,认识自已民,粉碎无常的世间,证得永恒的生命。我们不要生,也不要死!”

   迦旃延这番痛彻的教诫,义理分明、生动具体,使在座的四众弟子获益非浅。为佛陀代座说法,唯有像迦旃延的辩才论议,才有这种资格,才能有这种荣誉。



     布 教 第 一 的 富 那 的 故 事



   做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修道解脱生死固然要紧,但宣扬真理,说法度生,也同样重要。

   一个人能舍去家庭恩爱的束缚,归投在大觉者佛陀的怀抱,终身从事于宣扬真理的事业,对世间,不失望灰心;对众生,永远慈悲热情,那便是布教第一的富楼那尊者。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简称为富楼那。他的父亲是当时印度有名的富翁。佛在鹿野苑传教时,富楼那听佛说法,认为世间的恩爱与财宝,终要别离散失。人生最重要的是寻求永恒的真理,因此他皈依佛陀,去探索真理、宣传真理。

   富楼那布教的最大特点就是总到艰苦的地方、难以教化的地方去。听说输庐那国非常偏僻,经济文化落后,民性暴戾,就请求佛陀允许到那里去布教。佛陀听到富楼那请求,十分高兴,问道:“假如那里的人不肯接受你的说教,反而破口大骂怎么办?”富楼那回答:“他们只是骂我,还不曾用棍棒打我,说明不是十分野蛮。”佛又问:“假如他们用拳头、瓦石、棍棒打你呢?”富楼那回答:“他们只是用拳头、瓦石、棍棒打我,还没有用刀杖刺伤我,我觉得他们还是很好。”佛又问:“假如用刀杖刺伤、杀害你呢?”富楼那回答说:“那我太感谢他们了,他们杀害我的色身,帮助我进入涅槃,帮助我以自已的身体和生命报答佛恩。”佛听后称赞说:“富楼那!你真是我的好弟子,布教、修道、忍辱都很好,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你可以动身到输庐那国去了。”

   富那楼是佛弟子中最杰出的布教师,他善于随机设教,方便说法。他布教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不做空洞的说教,而是从改善人的生活做起。如输庐那国文化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富楼那在那里就以一个医师的身份,每天忙着探视病人,看护病人。患者见到他,如同看到救星,再重的病症,都能霍然痊愈。他又是一位教师,白天教群众识字、耕种等知识,晚上讲说五戒十善、因果报应的道理,使输庐那国的人民很快皈依了佛教。

   富楼那在外区教化时,听到佛陀涅槃的消息,就立刻率领弟子赶到拘尸那,却得知佛的遗体早已火化了。又听说大迦叶领导上座比丘,在七叶窟主持第一次圣典结集。富那楼很关心佛的教法,星夜赶去参加,到达时结集已近尾声。大迦叶将结集的情况向富楼那通报,希望他能同意。富楼那回答:“你们结集的内容,我基本上同意。只是对于律中有关食法八事,都在禁止之列,我认为不符合佛陀的本意,难以苟同。食法八事:内宿、内煮、自煮、自取食、早起受食、从彼持食来。杂果、池水所出可食物。对米价昂贵,荒年饥馑,食物难获得的时侯,佛是允许这八事的。如果禁止这八事,会对僧团很不利。”迦叶听了富楼那的话,不以为然地说:“佛虽允许过这八事,但那是在特殊情况之下。”富楼那看迦叶不肯让步,坚持原则地说:“我是亲耳从佛那里听来的,根据自已所领悟的道理,严加遵守,是不会动摇的。”这是佛教史上第一个对迦叶主持的圣典结集持不同意见的人。从他对大迦叶尊者提出异议的内容来看,大迦叶为法比较固执,而富楼那就比较灵活了。



    解 空 第 一 的 须 菩 提 的 故 事



   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慧。空,太玄妙了,太难懂了,说“有”不是,说“无”也不是。在佛陀座下,一千二百五十个大阿罗汉的弟子中,真正能懂得空的道理、真正能体证到空的妙义的,就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

   须菩提尊者诞生的那一天,家中所有的财宝、用具都忽然不见了,全家人都非常焦虑,赶快恭请相师卜卦。相师卜卦后,说道:“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你们家所生的是贵子,室中金银宝物在。贵子出生时会一切皆空,这象征着他是解空第一人呢?就为他取名空生吧!这是大吉大利的事,他将来不会为世间的名利所束缚,就是为他取名善吉也好。”相师的话,安了全家人的心。

   须菩提出生婆罗门教家庭。在须菩提年轻的时侯,佛陀到他的家乡布教,他的父母改信佛教。须菩提受父母的影响,被佛陀的妙法所感动,皈依佛陀出家修行。须菩提出家以后,过着三衣一钵的生活,每天上午到街上托钵乞食,下午就跟随佛陀听教参修。

   根据佛制,比丘乞食是次第行乞。可是须菩提离开精舍后,总是到富有的人家去行乞,并解释说:“我向富人行乞,绝不是为了贪图美味珍肴。为什么我不到穷人的门上行乞?因为穷苦人家,自已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哪里还有多余的饮食供养我们?我们没有粮食救济他们,已经十分内疚,怎能再去增加他们的负担。富人施舍区区一餐,不啻九牛一毛。这就是我乞富不乞贫的原因。”

   大迦叶听到了,便对须菩提说:“我向贫者乞食,是给他们种福田,免除他们将来的穷困。富人福多,又何必锦上添花呢?”须菩提的乞富不乞贫与大迦叶的乞贫不乞富形成了尖锐的对比。佛陀对两者都不赞成,曾呵斥他们心不均平,都不合乞食法。真正的乞食法,应当是不择贫富,不分秽净,严肃威仪,次第行乞。对佛陀的教育,须菩提虚心接受,很快地纠正了乞富不乞贫的做法。

   须菩提在佛陀的僧团中,修道闻法,非常热心。尤其是四处十六会的般若法会,须菩提如不去其他的地方教化,从不缺席。有一次,佛陀在祗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侯,千百位弟子从城中托钵乞食回来,次第围绕在佛陀四周。佛陀先是闭目静坐,没有人敢向佛陀发问。这时,须菩提了解到佛陀的心意,便从大众中站立起来,向佛陀顶礼后,恭敬地问道:“佛陀!弟子们都知道佛陀是最善于爱护我们的,但是对于善男信女则如何安住于菩提心?以及纷扰的妄念,如何才能降伏?恳求佛陀慈悲,为大众宣说!”

   对须菩提的发问,佛陀很欢喜,称赞他了解与会大众的根机。佛陀回答说:“如何安住于菩提心,不受妄念的纷扰,就是在布施时,要行无相布施;在度生时,要行无我度生,就照这样安住,照这样降心!”

   “无相布施,无我度生”,须菩提深深了解到这样的道理和意趣。他感激佛陀的法恩,欢喜得涕泪悲泣,长跪在佛陀座前说道:“佛陀!自从我做人以来,如此甚深微妙的法理,还是第一次听到。从此,我、法的二执,再也不能缠绕我;我、人、众生、寿者的四相,再也不能束缚我。离一切执著,才能见到空理;离一切名相才能见到人生。我今天已体会佛陀的心意,真正认识了自已。”

   须菩提尊者开悟了,从此被称为解空的第一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