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河大地是怎么形成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360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7 18:48: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切万法都是一人一念变现而成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山河大地,人鬼畜生都是同一个本体。】
         (一人)
        在宇宙没有出现之前是一个大光明藏,我们把它比作一大盘看不到摸不着的清水,无形无相,无色无味,无碍无障,是一个大本体,是一个“大我”,是一尊大佛,是一个阿弥陀佛。它包含一切,也包含“生相无明”,它没有动妄念之前,就是这样,这就是宇宙没有爆炸之前的样子。
         (一念)
         当“生相无明”一念妄动,从此时间就出现了;刹那刹那刹那········几乎同时(参考第七识每秒1180万亿亿次念)无量的念出现了。
         
         (变现万法)
         几乎同时,引出  “业相无明”念动,刹那出现虚空,我们把它比作一盆看不到摸不着的清水成了冰,此时,从不究竟看,还是一个本体;叫“第八识”,叫“晦昧虚空”,叫“真如性”。但是,从究竟看,这块“冰”已经裂缝了,但看不到。
         几乎同时,引出“转相无明”,这块“冰”明显分裂了,形成了无量的看不到的“个体户”,叫“第七识”,从此有了“我执”,执着于这个“个体户”就是自己了,完全抛开了原来的本体。
         几乎同时,引出“现相无明”,能量已经显现出组合物质的夸克、量子、离子、分子,将要现出境相——“尘”。
以上的“三细”过程是在几万亿亿分之一秒内完成,所以,从“大光明藏”——“晦昧虚空”第八识——分裂成无量的“个体户”第七识——组合物质的量子、离子、分子··现相,
这中间发生了无量百千万亿的变化过程,是一瞬间的过程,所以比作大爆炸,叫“宇宙大爆炸”。

接下去就是“枝末无明”的开始:
       无量第七识个体户开始
忘失本体,开始我执,认个体户为自己;开始搞分别了:开始“后七转识”对着第八识打妄想,这就是“智相”。
       然后,继续
快速地分别妄想,一个念接着一个念,相续不断,像爆流一样。这叫“相续相”。
      第七识
反反复复地打妄想,出现“前七转识”,再形成了固定的认识,即第六意识这叫“执取相”,         此时,妄念频率高的产生为思想,随即出现有情物;频率低的为无情物,坚固物。从此名字相出来了,这是“天”,那是“地”,这是“人”,那是“狗”···然后就开始了横向的互相作用与发作用,不断造业种因果,然后就纵向的轮回也开始了。十方界万法就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世界相续了。


佛陀涅槃前的《法灭尽经》说:【楞严先灭,魔做沙门。】
大悲寺妙祥法师说:人生如能听讲一次《楞严经》就没有白活!


经文: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乾为洲潬。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劫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
这个富楼那在前面所问:佛啊!你讲,地水火风空见识、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既然是清净本然,那我们这个山河大地怎么来的?富楼那他把这个心完全设想为无形无相、如如不动、不生不灭。就是死的。有形有相和无形无相在世间人眼里是相互对立的,是水火不相容。用世间人来讲,既然这个房子里充满了火,你怎么还讲这个房子里又充满了水啊?怎么水和火在这里都是清净本然呐?这个道理大家能明白吗?就比如,既然这个虚空里都是个虚空,你怎么讲泥巴瓦块也是在这里清净本然呢?世间法提出这些疑问是不是很正常啊?要明白这个道理。佛把一切的万法万相都归入就似乎像虚空那样,都是四通八达,是不是啊?所以富楼那听了以后出现这个疑问,下面佛再慢慢地回答他。


下面这8个字,一定要明明白白!!!
【汝常不闻(你不是常常闻听)如来宣说,性觉妙明(空含万有),本觉明妙(万有当下归于空)?】
  性觉
(空。空含万有);妙明(空当下能现万有)。   本觉(万有。万有来自于空);明妙(万有当下归于空性)
  总解:你不是常常闻听如来宣说: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从性上来讲,它无形无相(空性)。虽然是无形无相的真如本性,它也包含了这个十法界无量的万法,它当下就可以变现为无量万法(万有)。我还经常讲,我们执着的有形有相十法界万法(万有)就是我们的真心变现的,它们当下就可以归于真心(空性)

【『汝常不闻』(你不是常常闻听)意思就是你不是常常听到我讲吗。注意啊,佛在没有讲《法华经》和《楞严经》之前,其实常常不失时机地把《法华经》《楞严经》这些口头禅提出来,这里我们要体会到佛的良苦用心。虽然佛在讲法41年之后才开始讲《法华经》,其实在这41年中佛并没有少讲《法华经》《楞严经》。那个时候讲法是旁敲侧击,先让大家心里有个印象。所以『汝常不闻』,这就说明,佛之前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先是旁敲侧击地开示「法华真义」;到最后呢,是绝待地、全面地、专注地来讲《法华经》。特别是这部《楞严经》,根据我们对这部《楞严经》前后内容的观照,它不是佛在一时一处所讲,是佛在多时多处所讲,然后由弟子们把它收集整理。
性觉妙明(空含万有)寂而常照」
性觉』(空)怎么『妙明』(含有)呢?用别教来讲,这个『性觉』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从性上来讲,它无形无相。虽然是无形无相的真如本性,它也包含了这个十法界无量的万法,(注意啊,讲包含都是方便说,又没有办法用更好的语言来讲),但是它仅仅是没有现相。


      举个例子来讲:这个拳头(握拳)算我们的『性觉』,比喻是无形无相的真心本来面目(空)。这是锤子相(
出手势的“锤子”相)拳头有没有这个锤子的相啊?(没有)。但是有没有锤子的性啊?(有)。我们眼睛看到拳头(空),心能不能看到这个锤子(相)啊?(能)。所以「性是一,相是无量」。这个拳头,它可以现成锤子相;它可以现成剪子相;它现成扫把相;它现成木排相;现成一块布相;还现出一个兔子的耳朵相......这五个指头是表无量的相(都是手势表示)。那天相、人相、鬼相、风相、云相、雨相……是不是都在这个手指上啊?那么这一切的相没有现之前是不是拳头(空)?所以这个拳头这个时候叫『性觉妙明』。

怎么个『妙』呢?无形无相的
(空)当下就是有形有相。我们心能不能看到啊?你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当下能看到了,叫「明心」。在佛法里叫「寂而常照」,「寂」就是寂寂寞寞、什么相也没有。但是它「常照」,怎么「常照」呢?有形有相的万法在它心里,叫「寂而常照」,这叫『性觉妙明』。
       这个『觉、性』是按照通教、别教方便说为的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

再打一个比方:我们现在坐在这里,你能不能把家里的沙发电脑、电摩、小轿车、床铺、被子,以及你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你现在能不能想起来?你能想起来,你现在能不能拿出来给我们看?(不能)。虽然看不到,在不在你心里?(在),这就叫『性觉妙明』,(虽然我们的心显示空相,但是,明明白白知道有各种各样的相在我心里,不能拿出来显示。再比如:一张10万元存卡,它虽然一分钱也不是(空),但是,我明明白白知道它能兑现10万元人民币,而现在就是拿不出来,要机缘成熟,到银行才能拿得出来。)

本觉明妙(万有当下归于空)照而常寂」[在相见性]
『本觉明妙』:『本觉』用别教方便说是人要执着的有形有相(万有),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以假面具显现为十法界万法。是「第二义谛」。
      
我们仍然用「拿手好戏」来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刚才讲拳头(空),现在讲手掌(表万法、万有)。我们用手指来代表:大拇指表示太阳、食指是月亮、中指是高山、无名指是大海······这是释迦牟尼、这是阿弥陀佛、这是观世音菩萨;这是香的、这是臭的;这是对的一百分、这是不及格的三十分……是不是全部用手指来表示啊?
     我们面对十法界,看十法界万法都从哪里来的。通过这个手掌来打比喻就能明白:我们眼见手掌(表万法),心是不是看到拳头(空)啊?但是眼睛是不能看到拳的
(空)。所以这叫『本觉明妙』。明明白白知道,我们看到这个十法界(有),它就是由我们心(空)变出来的。手掌表的万法,是不是当下就是拳头这个空性“心”啊?这就叫「见性」,“万法、万有”当下归于“空性”。在相见性,叫「照而常寂」。】

性觉妙明:(空含万有)寂而常照」     
本觉明妙:(万有当下归于空)照而常寂」[在相见性]

【     大根机之人,这八个字听懂了(
性觉妙明(空含万有),本觉明妙(万有当下归于空,)当下成佛。不需要离开讲堂,不需要离开座位。圆顿大法心地法门,「全性起修、一步登天、不历阶梯、无修无证」,耳朵带来就行。所以成佛就这么快。但是你们也不要说,那既然已经成佛,好了,屁股一拍就走,不要这样。你多听一分钟,就多一个品位。明心见性的菩萨有四十二个等级,往生极乐世界有九个品位,每一个品位、每一个等级都有无量的小等级、小小等级、小小小等级……后面的那168个字就特别细致地解释了这八个字,这是我们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祖师大德告诉修行人:你放下一百个地球的工作,也要来听《楞严经》。你把《楞严经》听懂,生生世世高枕无忧,就这个道理。因为佛讲了三藏十二部经,然后佛又把它们否定,说那是戏论法,那是戏论之粪,这是佛在《法华经》《楞严经》金口玉言啊!可是这几千年以来,当今世界成百千万亿万的修行人有几个人在读《楞严经》?读《法华经》?所以自古以来,「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千万个人难有一个人得道。我们一定要非常珍惜《法华经》《楞严经》这个法缘。
      自古以来,有些人把明心见性看得非常玄、非常奥妙,比登天还难,告诉大家:越是真理越简单!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只看有没有人给你点破!!】

【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斯义』,就是这个道理。不错,听过,不仅是听过,而且是常听,常听却不懂。这又是我们修行人中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只是把它当成文章,当成口头禅,而不是用心来观照。
         正法、邪法、大法、小法统统平等,但是,在明心见性的前提之下你才可以发言。如果平等的话,佛要把《法华经》说为『经王』,把《楞严经》说为『经王』、说为『首楞严』干什么?所以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你讲平等也好,讲不平等也好,都是无稽之谈!你根本都不懂!口头禅不能开智慧,也不能让别人开智慧,你自己都不懂啊!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性觉妙明,寂而常照),称名为觉?为觉(本觉)不明(不能,不能照而常寂),称为明(外加一明)觉(才能觉)】?

  三种解释:
1,  
汝称觉明,是明白性觉妙明(寂而常照)空性含有,空性当下能显现万有(明心),称为这样的“明心的觉”呢;还是“本觉”(万有)没有妙(没有见性),不能“照而常寂”,也就是不能“见相归性”,只会眼见,不会心见,非得要外加一个“明”(眼耳鼻身意)的作用才能“觉”的那个“无明的觉”?汝称“觉明”,是明心见性了的“觉”呢,还是没有见性的“觉”?)
2,
(佛说:你心中称为的那个“觉明 ”,是你的真心本性本来就是明,那就可以称为本觉的“觉”;还是你觉得心里只能知,不能明,要用眼睛才能看才能明,称为“明觉”?那是无明了。)

3,就是说:你富楼那认为的那个“觉明”,是不是心里本来就明?(明心)如果心里本来就明的话,『称名为觉』那就是对的(见性了);还是认为心里只能知,心里不明,非要加上所明——眼睛能见、以及外面的亮光的话才叫明,那就变成无明,不是心里本来就明。)
【『汝称觉明』,你富楼那心中所认为的那个『觉明』。是因为你知道你的真心本性本来就是明的;『称名为觉』,如果这样称名为觉,这是觉,这是正觉,这是本觉。
『为觉不明,称为明觉』,还是觉得我的这个心不明,而要加上眼睛能见(一般地世间人都是认为心里能够知道,眼睛能够看到)?把这两者合在一起才叫明,『称为明觉』?这个中间呢,由于《楞严经》这个经文翻译有它的不尽人意之处:精通佛法的般剌密谛大师是印度人,他不精通汉语;精通汉语的房融宰相不精通佛法,同时这个房融宰相特别考究在语言精练上下功夫,加上唐朝那种语言风格,所以造成我们今天的人对《楞严经》有些经文不大容易理解。比如『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实际上这里讲啊,你觉得心里是不是只能知,而眼睛才能看,加起来才叫明?

       那么我们为什么在这里讲啊?因为佛在前面在七处破妄、在十番显见里就涉及到这段经文,阿难认为心只能知,眼睛能见,所以在这里提出来讲,就把文字做了省略。我们只有瞻前顾后,把前面的内容提过来,后面的内容再提过来,才能把这段文字圆满。大家注意哦,特别是初学经典的同修,会有一些障碍,这两句话大家听懂了吗?就是讲:你富楼那认为的那个明,是不是心里本来就明?如果心里本来就明的话(明心),佛讲『称名为觉』那就是对的(见性了);还是认为心里只能知,心里不明?(没有明心)非要加上所明、眼睛能见、以及外面的亮光的话才叫明,那就变成无明,不是心里本来就明(不能见性)。】


【富楼那言:若此心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的心了】。
      如果,这个不能看,只会知道的“心”不外加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来明白,就称为“觉体”的话,那就没有明明白白的“觉体”了,我们也不能见到形象;不能触到痛痒;不能闻到香臭·····,因为我们的心都习惯外加六根的帮助才能明白,不外加六根的帮助是不可能明白的。所以,不外加六根帮助能明白的心(觉体)是没有的,没有一个心是这样的“觉体”(也就是说,这个
不能看只会知道的“心”,必须依赖六根的帮助才能明白,这个“觉体”才是明白的“觉体”,不然的话就都不是。)副楼那认为,人人都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来明白、知道万法的,心离开了六根是不可能知道万法的。呵呵,这就是“同分妄见”。

【这露馅了,跟阿难犯了一样的错误。阿难前面说“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草木”
『若此不明』,富楼那认为心不能看到,心只能知道,如果把这个不能明了的心说为“觉”的话,那『则无所明』,就是他不能看到东西。他跟阿难当初的心态是一样的。他认为眼睛能看、心能知道。其实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嗅,都是心在作用啊。所以我们这个心既能看,也能闻,也能嗅,它仅仅是以眼睛为工具、以耳朵为工具随缘显现而已。六种觉知性,皆因于心。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们这个心要看东西,需要不需要通过眼睛?需要不需要通过亮光?(不需要,心本来就明的)
     为了解释下面这段经文,所以我在这里把我们以前经常讲的几个公案,我们再来重复一下,大家注意,可不要认为已经听过了就不稀罕。把这段公案听懂了,下面的经文你一目了然。

     在2005年,师父到山西太原阳曲县去传法,一位69岁的老居士向师父请法,说:「师父,有件事情到现在我都想不明白。一天晚上我按照墓林僧划道道念阿弥陀佛,一念念到九点多。我老婆从门外进来,说黑咕隆咚的你在干啥呀」?九点多钟了外面是不是黑咕隆咚的?他当下什么也看不到了,暗了。可是在此之前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呀!九点钟的时候并没有灯光,但是他的心能看到啊!注意这个灯光,也是我们的心变出来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的心变出来的,变出来以后形成一种习气,相互依赖,而我们这个心本来就是亮的。心里什么都有。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明(明明白白,什么都有)的。因为有了依赖,就把我们的大光明变成无明(什么都不明白,不能显现原有的功能),那无明当下是不是就是大光明啊?无明和大光明本来就是同一个。仅仅是我们的一种依赖心造成的。那同样没有耳朵我们心能不能听啊?能,在《楞严经》的后面都涉及到这些内容。所以科学家讲我们人类的智能开发的不到百分之零点四,也就是说不到千分之四,其他的到哪里去了?许多功能丢了,为什么?因为我们过分地依赖现代医学、现代科学。

       再比喻1,一只老虎、一条蛇在深山老林里受了伤,它休息两天就能恢复,而我们现在的恢复功能都不如畜生啊!为什么?他不懂得用心了,无明只会去医院治疗,这就是“同分妄见”。其实我们这个心的力量无穷无尽。
      比喻2,鸠摩罗什大法师七岁的时候,随母在寺庙念佛,中途他在外面将千斤宝鼎一只手举起来,其他人吓坏了,「这个千斤重的大宝鼎,我们十个人也抱不起啊」!他头脑里有了重量的概念以后,宝鼎「唰—」地一下落地,他这个时候再用两个手怎么推也纹丝不动。七岁的鸠摩罗什当下开智慧:轻和重都是我们的妄想,叫“同分妄见”。

      所以二两跟一百万吨有没有区别?没有哇!所谓的区别是因为我们的同分妄见而有的,白天黑夜都是假的,轻重多少都是假的。当然这些假的,明白了是假的当下是不是也是真的?都是我们心里的性具功德,而且这个性具功德体现就是一个念。这么一个念随缘千变万化,这是讲我们的本明。】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
   佛说:“如果不外加六根来帮助的'觉体'都是不能明白万法的'觉体',难道那个
本来妙明真觉就不存在了?(或:要是所有不外加六根帮助的心都是无明的心,那就没有一个妙明真觉的真心了吗?)

    这几段经文非常拗口,非常别扭。『若无所明,则无明觉』?如果没有外部的环境,没有眼睛能看,就没有心里的明了吗?没有光明的存在了吗?
       也可以说:按照你上面说的“
若无所明”(大家没有一个心是明了的“觉体”)的话,那么就真的没有妙明真觉的真心了吗?


【有“所”非“觉”,无所之明非明(生相无明)】。
(生相无明)
  
加上一个“所”来明白的“心”,那不是真心,不是原来妙明的“本觉”。没有“所”的明才是真正的大光明,即「离开六根的心的那个本明」。这个无所的大光明不是你副楼那讲的那个有“所”之“明”,这个叫“生相无明”,是三细无明中的第一个无明。
      
【   “所”:指
能够摄受万法的 眼耳鼻舌身意等。“能”:功能性。

[有所非觉]:如果按照你这种说法,『有所』,也就是说,心里的这个“知”要加上眼睛能看外界的这个“所明”你才能明的话那不是“觉”,那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因为它有了「所」了。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本觉、明觉、真心)是无“能”也无“所”,它是一个念。《楞严经》在后面讲,叫『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我们的心本来就是知见。就跟那个老居士看到晚上九点钟,本来就是明啊,当后来老婆一叫,再加上灯一亮,他马上又依赖眼睛,依赖外明,是不是啊?那就变成无明了。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能看到灯光很亮的时候,这就是我们的无明。无明不是指黑暗,懂得了连光明都是无明,那黑暗是不是无明呐?也是无明。
        所以要好好观照我们的自性本心。只要我们有了对待,这个时候我们就陷入无明。但当知道我们有了对待、有了无明,我们即使在无明之中,也已经明。那为什么虽然我们已经明心见性了,那没有灯光你能不能看书啊?(不能)。这叫「戒坏见不坏」,因为我们无量劫以来形成的习气不能一下改掉,佛也不转定业。在没有断气之前,这个定业我们不能转。当本期生命结束以后,我们现在证得的比量功德在我们断气的当下就现量现前。这一期生命是我们过去世的定业,佛也不转,但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在比量上即已转定业。

『无所非明』:『无所』才是真正的大光明。这儿为了便于理解,可将『无所』二字理解为「无所之明」,即「离开六根的心的那个本明」;『非明』,不是你富楼那讲的那种明,你讲的那种明叫「无明、妄明」!因为这段经文太难解了,你如果不把前后贯通,你根本没有办法解释。】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富楼那讲的“明”是“无明”,不是真正的
明明白白、灵灵不昧的那个“觉”,那个“明”。

【这里是强调解释『有所非觉,无所非明』这两句话。
『无明』就是指富楼那讲的「我们心有知,眼睛有见,外界有明,我们才叫明」,即富楼那所认为的那个「觉明」,佛讲这是『无明』,这是『妄明』。

『又非觉湛明性』,它不是我们的本觉、本明;『湛』是明明白白、灵灵不昧之义。只是你把它忘记了,你不理睬它了,但它并没离开你,这都是方便说。虽然我们本觉、本明变现了无明,当我们明白无明不是本明的时候,无明当下是不是明啊?(是)。这是佛没有办法的办法来引导。
          比如说:孙悟空变现为茶杯,从相上讲,这个茶杯不是孙悟空,那它的性上讲是孙悟空,我讲这个茶杯当下是孙悟空,是不是也是对的?所以明心见性的人怎么讲都是对的,他不是孙悟空啊,是不是?那茶杯由他变现的啊,讲他就是孙悟空是不是都是对的?要注意这个问题:那孙悟空变现了茶杯,茶杯当下是不是就是孙悟空呐?可是相不是孙悟空,他换了个相。讲他不是孙悟空是按照别教通教禅宗的叫「破相见性」,他不是孙悟空,真正的孙悟空是无形无相的藏在这里;讲他就是孙悟空,这是圆教的「在相见性、会相归性」,他当下就是孙悟空;讲他就是茶杯,不是孙悟空,那就是藏教菩萨在事相上执着,要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佛说阿弥陀经》上讲的那个鸟啊、风啊……是不是阿弥陀佛变现的?(是)。那风、鸟是不是当下就是『阿弥陀佛』啊?(是)。《阿弥陀经》就是讲『一心三藏』,这段话解释都不需要解释。可是我们许多人把《阿弥陀经》解释成藏教菩萨的那种境界,我们现在是不是拜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那个相啊!叫什么「白毫宛转五须弥」,是不是拜那个相啊?有没有哪一个拜鸟、拜草、拜华啊、拜空啊?(没有)。你讲可怜不可怜?
      《佛说阿弥陀经》是「法华秘髓」,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是秘髓了,鸟都是阿弥陀佛变现出来的,这叫秘髓吗?已经告诉我们『一心三藏』。可是我们解经的时候,竟然解释不出『法华一心三藏』的味道,为什么?他心不往那方面想,他仅仅把鸟看作是阿弥陀佛神通变现的另外一个东西来糊弄人的。既然他变现的鸟,那鸟是不是当下就是阿弥陀佛啊?因为阿弥陀佛有无量的化身。那些白鹤、孔雀……白鹤。孔雀是不是就是鹦鹉啊?《佛说阿弥陀经》不是讲刮风吗?鹦鹉是不是那个铃铛啊?没有哪一样不是哪一样。很多人说《佛说阿弥陀经》好讲,一看就懂,你懂吗?你一个字都不懂!我们可不要上当受骗!】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性觉本来就明的,如果要外加一个六根来帮助它明,那这是妄为明觉!是无明!
(生相无明)
【『性觉』本来就是明;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明的。
妄为明觉:如果你一定要加上一个『明』,非要讲眼睛看才能明,外面有亮才能明,那么你这个『性觉』来讲『妄为明觉』,就是无明。这个无明当下是不是就是我们的真心呐?但真心这个时候来讲已经带妄,叫「带妄显真」。始终要搞明白,真明、无明都是我们一个念,你不要给搞糊涂了。乃至有形有相的万法都是我们一个念,它是随缘而变现出来,不存在谁生谁,就是一个东西。老子生儿子还是儿子生老子啊?非老子生儿子,也非儿子生老子,非老子不生儿子,非儿子不生老子,是这个道理。你不能讲谁生谁,你也不能讲谁也不生谁,是不是?老子、儿子、爷爷、姥爷、牛马猪羊都是一个东西!就跟这个拳头一样,变化出无量的手指、无量的万法,是不是都是个拳头啊?既然都是个拳头,那无量的万法,有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啊?都是一个真人。就跟数学搞等量代换:a﹦b,b﹦c,a是不是c啊?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没有哪两个不是哪一个,没有哪两个不是哪三个,把这个道理好好搞明白。这里的『明觉』在佛法里把它说为我们的生相无明。】

168个字从下面开始到下面的『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觉非 有所之明】
(产生时间
我们这个“
真心本觉”(空性),就是我们的大光明,我们的大光明无形无相、如如不动、不生不灭,可是它本来具足一切的万法,并不是富楼那说的那个“明”,那个“生相无明”。

“真心本觉”比如此图

【『觉』是我们真心本觉,就是我们的大光明,我们的大光明无形无相、如如不动、不生不灭,可是它本来具足一切的万法,一切的万法包括动相、静相、有相,这里是按照通教别教的说法『觉』说为空如来藏、真空;『所明』,就是前面讲的『明觉』,即“
无明”,『生相无明』,要把它分开。】


【因
所之明妄动立(产生)所(业相无明)】。(业相无明)(本体,第八识,虚空产生)

因为有第一个生相无明的妄动,才会产生第二个无明,叫“业相无明”。从此显现了“胜义色法”。

此图比如:第八识,胜义色法,肉眼看不到,无同无异虚空

【『明』就是我们的『生相无明』。我们有了“生相无明”,稍微不慎它就会“妄动”,就是它时时可能会“惹祸”。要明白这个道理。生相无明是第一个无明,是第一个念)
怎么『因明立所』呢?就是因为这个生相无明,它动一下念,比如动一下念:我这个真心本来面目到底怎么回事啊?怎么在这按兵不动啊?这个就是『因明立所』。立的这个『所』就是在三细无明里面的第一个无明,叫「业相无明」。
这个「生相无明就是第一个念」,我们心里动了一个念,也就是说业相无明应运而生。
把生相无明说为因,把业相无明说为果。因为有第一个生相的无明妄动,才会产生第二个业相的无明;
把生相无明说为能,把业相无明说为所。因为生相无明的能动性(妄动),
产生第二个业相的无明。】


【所(业相无明)既妄立,生(显现)汝妄能(无量的无明)】(
转相无明)(无量的「见分」「第七识」、灵体产生)
(因为有了“生相无明”的第一念以后,就产生了第二个念,原来无形无相的真空从此妄现了肉眼看不到的有形有相的晦昧虚空,就是“业相无明”。)业相无明既然已经妄现。那么,业相无明出现以后,真空变成虚空,他眼前有了东西了(肉眼看不到的),就会接连打妄想了转相无明」。     后面无量的东西又跟上来了·····


【『立』、『生』:「现出」。『所』:业相无明。『所既妄立』:业相无明既然已经妄现。注意啊,这个『妄立』和『生』都不可以解释为『生』,都是解释为『现』,这是翻译《楞严经》用字方面的这种错误,我们已经解释了。因为房融宰相他不懂得佛法,般剌密帝大师又不懂得汉语,双方之间没有办法相互来印证来考察。说不懂还懂一点,所以这个『生』和『立』,祖师大德解释的时候,都是讲「带出」或「现出」。
怎么带出和现出呢?    首先,生相无明也好,业相无明也好,转相无明也好,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没有谁生谁。它随缘自己在变现,这一点非常重要。那有了第一念以后,那就肯定有第二念、第三念······
大家注意!第一念动了一下子以后,会造成什么情况呢?原来无形无相的真空从此出现了有形有相的虚空,就是出现业相无明。这个业相无明,就自己站到自己的对立面。

   打个比方:我们有时候一个人在傻呆呆地不知道想什么,旁边走来一个人,「你在干什么」?他吓了一跳。他想:我在干什么?我刚才什么也没有想。[我什么也没有想]这个时候就是真空,就是真心本来面目。当你从这个状态出来的时候,第一念想到:不好,快十点了,要回去烧饭。「不好」两个字已经变成两个念了。这个时候脑子里就已经有了虚空的感觉,就有了空间万法的感觉。这个就叫『所妄立』。头脑里有了东西了,带出了东西。那就是业相无明。

【生汝妄能】。
『妄能』在三细无明里叫「转相无明」,也叫「见分」,也叫「第七识」。
怎么『妄能』呢?想到要烧饭了,你这个时候是不是围绕这做事了?不光是知道,而且做了。所以这个『妄能』,就产生第二念,第三个念····无量个念。因为业相无明出现以后,真空变成虚空,他眼前有了东西了,接连打妄想了。比如:“这个虚空是什么东西啊?”这么一打妄想,后面无量的东西又跟上来了·····】


【'无同异'(浑浊,不具体化的胜义色法)中,炽然成'异'(具体化的
胜义色法)】现相无明)(夸克、量子、离子、分子产生)

在没有同和异的浑浊晦昧虚空中(不具体化的胜义色法),突然形成包含地、水、火、风、金、银、铜、铁等无量的万法(具体化的胜义色法),(都是肉眼看不到的,高科技能看得到的)


个体户、具体化的胜义色法



【『异』就有境界,就有现相,就有东西出来了。由于对着虚空这个境界打妄想的这个因缘,使我们心里本来存在的这种现相(风云雨雾、泥巴瓦块、天人鬼畜这些都是我们的相分)就带出来了,叫应运而生,随缘显现。『异』是作为殊胜意义上的那种有形有相的东西,叫胜义色法。肉眼看不到,用现代高倍电子镜可以看到,比较层次高的天眼能够看到,(比如灵体、神识)叫「胜义色法」,所以这个『异』,叫「现相无明」。我们刚才讲的第一念是业相,第二念是转相,第三念是现相,这是「无明不觉有三细」。无明不觉有三细,无明就是那个生相无明。不觉:它不是自觉地我非要现出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本有,它无意之中把这三细全部带出来,叫「三细无明」。

『无  同异』就是没有同也没有异的晦昧虚空。详细讲:第一念(业相无明)产生以后,我们无形无相、真实存在却不能感受到的真空随着这一念业相无明而浑浊为晦昧虚空。晦昧虚空仅仅就是一个虚空。虚空如果说没有山河大地来对比显示,你能不能叫它同?能不能叫它异啊?所以如果没有这些对比就产生不出同或者异的这种概念,所以当初这个虚空『无 同异』。

『炽然成异』,这个虚空中就明明白白现出境界相来了,这怎么回事啊?「一念坚固妄想而有色法」,就『炽然成异』了。也就是说有形有相的色法是随着我们坚固的妄想而随缘显现。佛在前面已经解释了,空中华,它不是空中产生的,也不是眼睛产生的,它是我们心中本有的那种性具功德随缘显现。
         对地球人来讲是坚固的妄想,用方便法来讲,为什么叫坚固的妄想呢?反复想反复想才能想出色法来,是不是?用了义法来讲,不是的,它就是妄想。所谓「坚固」是讲这个色法有形体而言,叫「坚固」,并不是指我们打妄想时间的长短,越长越坚固,并不是这个意思,要搞明白。不管你心力大、心力小,都是坚固妄想。地球人心力比较低,我们得反复反复想,坚固的妄想也能生出色法来,这是对地球人方便说。所以这个『炽然成异』就包含地、水、火、风、金、银、铜、铁等无量的万法,在这个时候,叫「胜义色法」。在三细无明里,胜义色法,打个比方,就像种子的胚胎一样。】

「无明(生相无明)不觉(妄动)(显现)三细(业相无明、转业无明、现相无明)」:

小总结1:「无明不觉有三细」:无明就是那个“生相无明”。首先,因为第一个要外加六根的所来明白的“明”、“觉”,即“生相无明”的存在,它随时会“无明妄动”。然后,等“生相无明”开始妄动第一个念后(业因),就会刹那产生第二个无明,叫“业相无明”(业果),从此,真空变成虚空;(从“业相无明”开始,浑浊化的晦昧虚空产生了,作为殊胜意义上的那种有形有相的,肉眼看不到,用现代高倍电子镜可以看到的东西显现了,叫“胜义色法”。这个没有同,也没有异的一个虚空,叫“无同异”虚空)。再然后,刹那刹那,第二个念产生了,叫“转业无明”。第三个念,第四个第五个·····无量个念都显现出来了,「现相无明」(在没有同和异的浑浊晦昧虚空中突然形成包含地、水、火、风、金、银、铜、铁等夸子、离子、分子(具体化的胜义色法),这都是肉眼看不到的,高科技能看得到的胜义色法)此时的真心已经“真妄和合”了。


“三细”是“根本无明”
(1,业相无明,2,转业无明,3,现相无明)
六粗”是“枝末无明” (1,智相、2,相续相,3,执取相,4,计名字相,5,起业相,6,业系苦相)



【‘异’「不同于」‘彼所异(境界相)’,因异(境界相)立同(虚空)】
在同一个虚空中,刹那刹那出现的境界相 互不相同。

『异彼所异』:就是「不同于」“彼所异”。就是「虚空不同于那个出现的境界相」。
第一个『异』是作为虚词来解释,应将它解释为「不同于」『彼所异』:相对于此时前面的一刹那时出现的境界相『彼』:那个。第二个『异』,是表实词,是表实法,是指「现相」这个境界相。所异』:上面讲的‘异’的境界相因异立同』:因为有了境界相出现,所以虚空这个无形无相为了区别于那个境界相,『因异立同』。这里的『异』还是实词,就是因为有了有形有相的境界相。

把虚空叫作『同』。因为在根本无明之初,我们的肉眼看不到三细无明,所以讲它是『同』。
把境界相叫作『异』。不这样讲的话,佛没有办法开口讲话,所以立了个『同』、立了个『异』,下面就好做文章。本来虚空就是虚空,它不存在『同』或者『异』。因为有了境界相,就把它们方便对显为『同』和『异』。】


【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相不同性相同)】。
在同一个虚空中,各种各样的有形有相的境界(胜义色法)相互成就、相互作用、相互反作用,也就是“无明不觉有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如此反复重复,显现出形貌各异的有情无情万法,叫「枝末无明」。(这个时候,十法界万法已经成就。这个虚空世界万法已经形成了前面的五种意识、前面的第六种意识心,更不用说后面第七识、第八识。)   

比如此图:
十法界万法已经成就

『同异发明』:在同一个虚空中,各种各样的有形有相的境界(胜义色法)相相互成就、相互作用、相互反作用,也就是「无明不觉有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如此反复显现出形貌各异的有情无情万法。叫「枝末无明」。
『同』是指虚空『异』是指『现相』,即各种各样的有形有相的境界相。『发明』就是相互成就、相互作用、相互反作用。『发』就是成就,是动词;『明』是指种种的实法;『发明』:即成就了种种的实法。其实它这个时候,已经是不同了,所以,讲到这段经文也可以把后面的一段经文提前观照,叫「无明不觉有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所以『同异发明』与「境界为缘」互相成就。而且这四个字联系起来讲,一定要联系到反反复复、作用与反作用,然后再解释下面的经文。   『因此复立』,因此重复、反复显现。
『无同无异』你如果讲『同』的话,天人鬼畜、泥巴瓦块、牛马猪羊……他同不同啊?他形相不同啊!你如果讲他『异』的话,天人鬼畜、泥巴瓦块、有情无情……是不是都有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七大啊?都同的啊!这叫『无同无异』。这就是「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个时候来讲,十法界万法已经成就。
『无同无异』,一般地是指形貌各异的有情无情万法。所以这里的『无同无异』已经不是「根本无明」,已经成就了「枝末无明」。

以上是“根本无明”,即“三细”(业相无明, 转业无明, 现相无明)

下面是“枝末无明”,即“六粗”
智相、相续相, 执取相, 计名字相, 起业相, 业系苦相)




【如是(第八识)扰乱,相待生劳(第七识)】。 [“劳”(
智相)](产生个体户小灵体的世智辩聪

以上所说的,“在同一个虚空中,各种各样的有形有相的境界(胜义色法)相互成就、相互作用、相互反作用,如此反复重复,显现出形貌各异的有情无情万法,在反复作用扰乱;我们的心法(第八识)和色法,相待生劳,通过第七识作用与反作用(具体通过“前七转识”与“后七转识”这个桥梁,六种意识心攀缘色、声、香、味、触、法等这十法界一切的万法,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造之业保存到第八识阿赖耶识仓库里;又把以前存在第八识这个种子仓库里面的“业识种子”拿出来,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切打妄想、搞分别、造身口意三业。)(智相)



【[
如是扰乱]就是「缘起性空」,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在扰乱『如』是「性空」『是』是「缘起」;『扰乱』是「缘起」。『如是』也就是以上所说的,“在同一个虚空中,各种各样的有形有相的境界(胜义色法)相互成就、相互作用、相互反作用,如此反复重复,显现出形貌各异的有情无情万法。”

这个『扰乱』就是讲我们的报身功德,智慧妙用,是借用世间法来形容这个特征,帮助在迷惑颠倒中的众生来破除妄想。你怎么样扰乱都是一个念;怎么样扰乱都是个心;怎么样扰乱都是个佛。只是在扰乱的过程中,对没有明心见性的人而言,它得不到自在妙用而已;虽然得不到自在妙用,但是自在妙用在不在?在。他懂得了他就用,不懂得,那自在妙用睡大觉,他还受苦报。

【『相待生劳』,就是我们的心法和色法相待生劳,作用与反作用。
通过六种意识心攀缘色、声、香、味、触、法等这十法界一切的万法,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造之业保存到第八识阿赖耶识仓库里;把以前存在第八识这个种子仓库里面的“业识种子”拿出来,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切打妄想、搞分别、造身口意三业。

“第七识”和“第八识”是怎么作用的?
我们在前面讲无明不觉有三细的时候,已经涉及到转相=第七识,也叫七转识怎么会转呢?就跟挑扁担一样,一头对着第八识,第八识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这个时候已经是真妄和合之心,一头对着第六识,外面的境界、色法。
1,往前攀援,通过六种意识心攀缘色、声、香、味、触、法等这十法界一切的万法,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造之业保存到第八识阿赖耶识仓库里。(记住: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人、所有的佛、所有的众生都共一个第八识,)。
2,往后面攀缘,它把以前存在第八识这个种子仓库里面的“业识种子”拿出来,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切打妄想、搞分别、造身口意三业。
         就是这两种作用,能够把前转到后,把后转到前。我们在六道轮回中是靠这个第七识做主,成佛、成菩萨、了生脱死,也靠它做主!对于生死的问题,你抓住了第七识,就已经解脱了一半。 唐朝有个大将军叫程咬金,是不是?程咬金专门会耍滑稽,在文武百官里挑拨离间,结果文武百官闹起来了,他又做和事佬,来解劝。放火也是程咬金,救火还是程咬金。

第六识是谁?我们平时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嗅、舌头能尝、身体能接触、脑袋能想的都是第六识。所以佛法把前面的这六种心叫作假心、假人、假意,都是假的。我们都上它的当受它的骗了,然再造业,到最后受报。
第七识是谁呢?六识后面还有第七识,我们天天受它的左右和摆布,却不知道它是谁。 打个比方,第二天要到南京去,提前把闹钟调到五点半,或者跟家人打个招呼,明天早上五点半叫我一下,可是往往到了第二天早上,闹铃还没有响,家人还没有叫,到了五点二十八自己醒过来了,有没有?那就是你的第七识告诉你的?为什么我们平时这个第七识不告诉我们啊?并不是它不告诉你,是你不理睬它,你只顾得眼睛看、耳朵听,把它丢到脑后去了,让它休息了。再打一个比方,我们有时候想都没有想就信口开河,一讲出就后悔了,还挺难为情,把自己最不愿意告诉别人的事情是不是讲出来了?恨不得打嘴巴,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信口开河讲出来的那个东西是谁讲的?就是第七识。然后,你开始后悔烦恼的心就是第六种意识心—假人、假心。所以人人同时是双重身份。

       佛在《法华经》《楞严经》讲了一段经以后,他并没有讲听懂的人举手,他不管你懂不懂,他都宣布你成佛了,就那么果断。什么道理啊?因为你听不懂,你里面的真人已经听懂了

     所以『相待生劳』,这就着我们刚才的第七识来做文章。但这里『劳』已经叫「后七转识」,怎么样分前和后?前七转识它仅仅是对着虚空打妄想、在看,无意中就使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现出有形有相的风云雨雾、泥巴瓦块……
      
       这里的『生劳』,也就是这个劳相,在「无明不觉有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的六粗之相里属于第一个相,叫「智」。当「智」有了相,开始执着了,所以把它作为「后七转识」起智分别。
我们讲的智相,就是第七识,刚才已经和大家见面了。这个第七识就是我执。

我们讲证到了第七识,前面的六种意识心它灭亡了没有啊?没有啊。第七识当下就是前面的六种意识心,你可要搞明白呀!一二三四五识、六识、七识、八识、九识、十识,就是一个识。其实啊,要真正来讲这个法啊,一句话: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个念变出来的!可是人家不懂啊!明明只有一个念,怎么变出五识、六识、七识、八识?这就是佛的良苦用心!如果不开这个方便门,就是刚才讲的—哑巴看到贼,知道,讲不出来。所以我们即破即立,怎么「即破即立」?破了前面的六种意识心,这是即「破」;当下又把它「立」起来,当下就是七识,就是八识,当下这个意识分别心已经转识成智。】

【劳久(前后七识)发(作用成就)尘(六尘、第六识)】     [“久”(
相续相)“尘”执取相)]
当我们前七转识,转化为后七转识,在快速地分别妄想、恒审思量时是一个念接着一个念,这个分别的念相续不断,像爆流一样。「相续相我们的第七识—后七转识,方便说为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但还是无明妄想)反反复复地出现形成了固定的认识,即第六意识。执取相)(产生思想和坚固物)


色尘形成:

【『劳』
,是我们的第七识—后七转识,说为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无明妄想。(其实大乘因缘法,它仍然是无明妄想,它是根本无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意识心说为枝末无明。)(六道众生悲剧即在于在枝末无明中执着、妄想、分别,所以佛通过七处破妄识、十番显见,把众生以方便法从前面的六种意识心—这种枝末无明引导到这个第七识—这个根本无明;接着又通过两种妄想心—所谓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来逐步地破妄;那么再进一步地通过讲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地、水、火、风、空、见、识」这四科七大,二十五个法,分别会相归性,归入到『如来藏妙真如性』。这四科七大二十五有,实际上就是从枝末无明到根本无明,来把它回归真心本来面目,在佛法里把它说为次第空如来藏。有慧根的人从次第空如来藏即已能悟到次第三个如来藏,乃至悟到『一心三藏』)

      佛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为了讲这一部《法华经》或者《楞严经》。那我们就要想到:佛为什么在《楞严经》把自己讲的三藏十二部经统统判为戏论法?在《法华经》,佛把自己讲的三藏十二部经说为『戏论之粪』?如果不读《法华经》,不读《楞严经》,每个人都会怀疑。

   
搞来搞去还是我们这个第七识在作怪啊。 劳久发尘,还是答光明藏它老人家在『劳』,变现出凡夫也是它在劳,从凡夫回到佛菩萨的大光明藏,是不是还是它在劳啊?成圣成凡就是一个念在变来变去的,所以这个念叫「转相」,转来转去的,把我们由佛转成凡夫,由凡夫再转成佛,就是它一个人在转。真正的佛法是讲什么?它没有教我们去念佛念咒,没有教我们去拜佛、拜忏;没有教我们去什么建大殿、去建道场;没有教我们去行万善破万恶……没有。它仅仅是告诉我们善和恶、万法万相是怎么样变出来的;这一切的佛、这一切的菩萨、一切的众生是怎么样来龙去脉;天上天下无量的万法互相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讲得何等的深刻。

     所以你看这个『劳久发尘』,首先要看它怎么劳法。佛在前面十番显见、七处破妄的时候,讲它不动,显见不动啊!那是不是方便哄我们呀?在我们心执着在前面六种意识心的时候,它把这个第七识显现为不动,其实来讲,它动得最厉害,是前面六种意识心速度的无量百千万亿倍。它怎么劳?怎么动?它一个念头这么大的时间有1280万亿亿次生灭,劳得这么快!劳得这么凶!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啊?就是因为它太快了!这叫流急不见。所以我们现在多可怜啊!我们的心速现在跟癞蛤蟆的速度一样。而佛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的心速提高、心念变细,把本有的智慧德能挖掘出来。所以祖师大德讲,如果你不把《法华经》《楞严经》读懂,三藏十二部经可以一笔勾销,不要去现世。
『久』:在「无明不觉有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里,在六粗第二相,叫「相续相」。当我们前七转识,转化为后七转识,在快速地分别妄想、恒审思量时是一个念接着一个念,这个分别的念相续不断,像爆流一样。我们只要停止妄想,当下就是如如佛。
『发』:即成就;
『尘』在
境界为缘长六粗”里是第三相,叫「执取相」,即对应于我们的「第六意识」。怎么执取相呢?同样一个事情,同样一个过程,它反反复复地出现形成了固定的认识,比如说每天太阳都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就是在执取,而不是从南方升起,北方落下,这叫「执取相」】


【自相浑浊】。
(计名字相)(假名字产生)
许多相同的境界,相同的名号;还有许多不同的名号、相同的名号之间也还有种种的区别,相互浑浊,相互浑浊……(计名字相)
【怎么『自相浑浊』呢?许多相同的境界,相同的名号;还有许多不同的名号、相同的名号之间也还有种种的区别,相互浑浊,相互浑浊……所以我们要想使这个十法界有条不紊,自然产生了「名字相、名号」。这个「名字相」属于六粗的第四种境界,有了名字相以后,对于世间法这个精神文明也好,物质文明也好,都有巨大的促进。有了名字了,不一定要身体力行到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他坐在家里就可以打妄想。但是对于修行人也造成了巨大的障碍,这样就使得我们的妄想分别更多、更快,就离开我们的真实智慧越远,所以就造成了十法界森罗万相,千变万化。】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起业相)(开始造业,种因果)
因为
那么在这前面是说明了「无明(生相无明)不觉有三细」(三细:就是“根本无明”之惑,包括1、业相无明,“本觉”不觉初动现相、2,转相无明,能见相。3,现相无明,境界相。)境界为缘长六粗」(六粗:就是“枝末无明”,包括1,智相、2,相续相,3,执取相,4,计名字相,5,起业相,6,业系苦相)是这种“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在交错进行时现出了虚空相,现出了地、水、火、风这个“器世间”无情万法之相,现出了这个有情众生种种的烦恼造业之相(起业相)

【『尘劳烦恼』在六粗相里就是「起业相」。起业就是造业,身口意三业,同时在造。『尘』为身烦恼;『劳』为心烦恼。所以我们六道众生有肉团身这种生命体,有妄想心这种烦恼习气,使得我们一天到晚,生生世世在烦恼中度日、在烦恼中轮回。我们就在这三业中度日啊!


  
【起(动相)为世界,静成虚空】  业系苦相)(开始业力牵引轮回辗转)
形成了十法界森罗万相的动相世界,随着业力而生、住、异、灭;也形成了与此相对的虚空之相。如此形成了我们这个花花世界「业系苦相」


【这是六粗相中的「业系苦相」,这就是种种的轮回受报之相。『起』即动相。十法界生住异灭、森罗万相,就是「生住异灭」这四相无明,就是「生灭」这两种无明。与之相对的就是虚空之相,虚空它包容一切的万法,所以这个业系苦相,也是对三细六粗最后来一个总概括,如此形成了我们这个花花世界。】

总结2:那么在这前面是说明了「无明(生相无明)不觉有三细」(三细:就是“根本无明”之惑,包括1、业相无明,“本觉”不觉初动现相、2,转相无明,能见相。3,现相无明,境界相。)境界为缘长六粗」(六粗:就是“枝末无明”,包括1,智相、2,相续相,3,执取相,4,计名字相,5,起业相,6,业系苦相)是这种“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在交错进行时现出了虚空相,现出了地、水、火、风这个“器世间”无情万法之相,现出了这个有情众生种种的烦恼造业之相,这就是个基本的概括。下面来讲,佛又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于这种变化进一步进行解释,重复解释,别开生面来解释,意思来讲都是一样的。

到此为止,“六粗”完成   归纳如下:
「无明不觉有三细」
“无明不觉”生相无明——时间  产生
”三细“:业相无明——虚空  第八识  产生
             转相无明 ——无量灵体  第七识  产生
             现相无明——无量 夸克、量子、离子、分子产生      接近粗相(尘)的组合产生
境界为缘长六粗
   智相——我执 产生
相续相——变化速度像瀑布
执取相——思想 物体  产生
计名字相——假名字 产生
起业相——开始  造业种因果
业系苦相——开始  业力牵引 轮回


下面再进一步具体地解释无为法有为法怎么样交互作用来形成十法界万法

【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虚空相对来说不会起心动念,所以不会生灭,是无为法;有情无情世界刹那刹那在「生住异灭」,是有为法。但是,虚空和世界,其实是「非有为非无为,非不有为,非不无为」,因为,从究竟意义上说,这一切的万法『无同无异(相无同性无异)』。
【这一切的万法概括为「不空如来藏」,概括为“有为法”。『虚空为同,世界为异』,这是佛想把我们的心从有为和无为这两个方面来讲,让我们来作一个判别,使我们的心更加细腻。『彼无同异』,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无同无异』。怎么叫『无同无异』呢?从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树木华(华同花)草,再到佛菩萨、天人鬼畜,相上它森罗万相、千差万别,这叫“在相无同”;但是,它们性上都是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叫“在性无异”。 再如:我们众生,在相上是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形态不同;在性上都是一个皮肉筋骨。所以这本身就是一种有为法,如果不是有为法,它不能形成千差万别,更何况每时每刻各人都在动、各人都在想,都在变化,有情在逐步地走向成长,再走向衰老,然后灭亡,灭亡以后投胎,再出来……;树木华草,叫一岁一枯荣;风,前面刮走了风,后面又来了,都在一直在生住异灭。     
       那么相对而言,那个『虚空为同』就是无为法。虚空不会起心动念,「这一鲜华好,我喜欢。」「这一堆牛屎狗粪,我不喜欢」,不会这样,叫“无为法”。

有为法是生灭法,如
『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的唸佛,拜佛,烧香等等,它不能了生脱死,『不能见如来』,但能得到一定的人天福报。

无为法,修禅宗就是修无为法,他破一切相归性,见真空之性,连佛的三十二相都判为无明相,这叫无为法,就是看好自己的心。可是这个法用圆顿大法来讲,仍然判为是有为法,以有为之心行无为之法,仍然是有为法。所以文殊菩萨菩萨把月光童子、虚空藏菩萨他们几个人修的禅宗法门判为不能成就。
        所以,有为法、无为法都不能成就。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非有为,非无为;它可以现有为、现无为。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当下即是非有为,非无为;即有为,即无为,以此心修行,决定成佛!你懂得了这个心,你就已经成佛一大半。所以佛在《楞严经》讲,果地觉与因地心必须一致,才能成就。因为我们的果地觉就是「非无为,非有为」这么个果,所以我们因地发心修行,你必须要先懂得「非有为,非无为」这个本来面目,懂了就已经成佛一大半。
         
所以这里『彼无同异,真有为法』,前面『虚空为同』,也就涉及到我们佛门内部的一种修行次第,这也是带有笼统地承上启下来解释这个世界众生的成因。所以就是说,「非有为非无为,非不有为,非不无为」,要作如是的观照。

下面是“四大”的产生: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
故有风轮,执持世界】(风大)

无量个“有为法”的第七识无明妄想,与相对而言的那个“无为法”的第八识,即“业相无明”的虚空打妄想,形成巨大的动相,动则生风,所以风轮形成,与大大小小的世界相持相承着。(第七识每秒可以产生1180万亿亿次妄念)

【『觉明空昧』几乎成了这个《楞严经》的总纲。
『觉明』就是妄明,无明妄想(第七识)。一切的“有为法”因“觉明”而有,从“根本无明”到“枝末无明”,它都在动心,打妄想,所以它是“有为法”。
『空昧』
晦昧的虚空,是第一念“业相无明”显现的虚空(第八识)『昧』是我们的无明妄想,使我们眼前执着于境界,而忘记了我们的本来面目,叫『昧』。『昧』的这个『空』就是表真心本来面目,表真空,叫『空昧』。是一念无明之初那个“业相无明”,即“阿赖耶识”,第八识,这是相对于第七识这个七转识的『劳久发尘』而言称为“阿赖耶识”,相对而言也是“无为法”,不动。七识、八识、九识,其实大家知道是一个念,佛为了教化众生,开方便门,讲出七八种意识心,所以我们在这里把这个『觉明』可以说为我们的第七识为主,这是为了方便说,把它说为第七识。

『相待』:即互相对待;『成摇』:动,即打妄想而形成摇动。
怎么『相待成摇』呢?我们这个第七识对着晦昧虚空(空昧)打妄想,一打妄想心就在动了。我们有时急得满头大汗,急得脸烧得通红,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是在动,这个时候,我们为什么急啊?是不是对着某件事情在打妄想啊?就是啊。注意:我们单个的这个第七识力量大,还是无量的第七识力量大?无量的第七识力量大。我们所对的单个的境界大,还是整个虚空的境界大?当然是
整个虚空的境界大。以此深究,在无明之初的那个第七识跟我们现在的第七识,谁的力量大?(无明之初的第七识力量大)。而且它是面对整个虚空『相待成摇』,那个摇动的力量是不是很大呀?所以『故有风轮』,我们心一动就有风

        在电视里看到过气功师隔墙推牛这个节目,他为什么手能把墙外的牛推倒啊?是不是心里在用力啊?这就是『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像这种风轮,相对最初的无明一念已经微不足道了。在无明之初,离真心很近的那个见分、见精(三细无明)的力量是不是很大呀?很大很大啊。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吧:当有了一念“业相无明”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虚空,在此之前,真空无形无相。

我们现在进入第二个层次:
有了虚空,当我们第二念(叫“转相无明”、叫见分)叫“第七识”对着虚空打妄想,就有了风。这个风轮就出来了。这个第七识天天跟我们在一起,我们还不知道它在哪里,它无始以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半步,可是我们却不认识它。你一旦明白这个道理,我跟你讲,你就已经了生脱死了!  
        所以六祖慧能看到两个小和尚在争嘴,两个小和尚看到红旗在飘动,一个讲是红旗在动,一个讲是风在动。六祖讲:也不是红旗在动,也不是风在动,是仁者心动。风是由我们心变现出来的。
       我们再讲这个茶杯是不是风,要细细观照。这个茶杯怎么就是风啊?这个茶杯每分每秒都在不断地风化、锈蚀,这就是风动。所以,我们心要细细观啊!哪一样东西不在动?哪一个东西不是风?都是啊!!

      《楞严经》在后面就讲到这个问题,这些坚固的物体也是我们心里一念坚固的妄想,是妄想出来的境相,是 随着我们的妄想而显现出来的,不是心生出来的,是心变现出来的!!它当下就是我们的心,就是我们自己,要搞明白!!!儿子不是我们的儿子,心变出来的,儿子就是我,我就是儿子
      
为什么 我们地球人没能细观到这个心力呢?是因为我们地球人的心力已经非常非常微弱了,跟最初的“转业无明”“现相无明”·······的力量完全不能相比的;就是地球人跟天人的心力也大大不一样;即使不同天界的天人的心力也不一样;一个人的心力与百千亿个人的心力又不一样。

      所以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得到这种自在的解脱,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一个念之所变现。我们现在执着有一个家庭、有一个太太老公、有一个争气的儿子媳妇、有个几百万、几千万……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呐!都是我们一个念!】

【动就是我们心在动。
我们世界的基础就是风,没有风的话,飞机不能在天上飞,轮船不能在水上行,全都是靠风力把它托住的。
『世界』有多大?“风轮”有多大?实际上有无量的世界、无量的国土。而无量的世界、无量的国土下面就是个大风轮。比如一个太阳系,比如说我们地球,下面又有大风轮、中风轮、小风轮、小小风轮、小小小风轮……还有个总风轮。对我们这个太阳系,以须弥山为中心,周边四大部洲这个小世界。我们下面这个风轮有多大呢?有十六亿由旬厚,也就是这个风轮1600亿里厚,它的周边直径没有边,没有边就是没有边,这是风轮的大。
风轮有多坚固呢?用最大最大的金刚轮,你打到风轮里去,当下给你砸得粉碎。

      再来观照:  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和燃灯佛,这三个人你是不是搞不清谁是爷爷?谁是孙子?谁是师公?谁是徒孙?你搞不清楚。佛有时候讲燃灯佛给他授记,是他的师父。可是,燃灯佛又是文殊菩萨的弟子,文殊菩萨还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燃灯佛到底是他师父,还是他徒孙啊?你认为这是不是佛粗心大意啊?他是有备而来,他就是专门在这讲,看你有没有智慧,大光明中谁是谁?谁又不是谁?
        再如:我们睡梦中梦到的境界是千差万别,千差万别的境界是谁啊?是不是你的心变出来的?在梦里,你兴高采烈、他痛苦万分······梦中的人物有没有认为这种境象是假的?没有啊,跟我们现在一样啊,我们现在也是假相啊,一切的一切都是心变现出来的,可是我们都把它当真了,还在执着儿女、执着地位、执着金钱····是不是很傻啊?!!!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 (地大)
     在现出风轮的同时,也『坚明立碍』,就是各种的固体物质也同时显现出来,即“地轮”或叫“金轮”。因为能见的这个见分,即“七转识”面对着虚空打妄想(摇),使得我们真心本来面目中本具的各种境界(坚、明、碍),包括坚固的物体、流动的液体、流动的气体乃至一切的我们所能耳闻目睹身受的东西,应运而现。不能讲应运而生,没有谁生谁;也不能讲由虚空生出来,虚空能生出东西来,它还叫虚空吗?都是本有的,无形无相,一下子粉墨登场出台亮相。

   一切的万法,都是我们的性具本具功德,它是无形无相,但是真实存在。

『碍』特指固体物质。即坚固的色法,『金宝』也叫『地轮』『金轮』『坚』即是我们心中的一念坚固之相『明』:即我们心中的一念明亮之相。『坚明』就是坚固的无明妄想。『立』显现出;
     比如说这个蜡烛,没有点亮之前,那个光亮之性在不在里面啊?你眼睛能不能看?(不能)。心能不能看到?(能)。如果它没有光亮之性的话,它怎么样点都不会亮,这就叫「性具功德」。性具功德它是随缘而显现的。它不仅是无形无相,还是不生不灭,它永远不会消灭,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一个念。无始以来,无量的天人鬼畜、山河大地,从来没有生也没有死,它就随着万缘来变现。



【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因为,我们的第七识跟第八识虚空在打妄想,在“摇”,在动。因“摇”现成的“碍”,即『金宝』,即显现山河大地之境界相。(器世界)

【“金宝”有范畴,也有厚度。当然,绝对不是指地球。它是个本土,它的直径是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相当于一千二百亿里。

    山河大地是
怎么带出来的
     首先,
我们心在无明之初心力很强,我们心里很宽广。那个虚空是无量无边的,一起念就超过太阳光速无量倍,这个速度快得不得了,这个心力大得不得了。由于这么样一个原因,「带出了境界之相」。          再说,1200亿里直径的这么个大固体“金宝”“金轮”是本来就有的,是我们的性具功德。  这个第七识在第八识里是无量的,无量的第七识也是本来就有的,都是本来就有! 随着我们这个“因空生摇”的因缘,而当下显现出有形有相。也就是说,无量的第七识,共同地对着虚空打妄想的时候,这叫「同分妄见」,所以由于这个同分妄见,现出了山河大地

『明觉』:就是无明妄想;『立坚』:「带出坚固物体」或「显现出坚固物体」。『金轮』也叫『地轮』。

[法界地理知识:从第二层天往下,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有四个大洲,我们地球这个国土就在南瞻部洲。玉皇大帝的天就在须弥山顶。须弥山,长336万里,宽336万里,高1008万里;围绕山脚第一重香水海,第一重香水海外面是第一层金山;第一层金山外面是第二重香水海、第二重金山,一共是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七重金山外是第八重海,叫咸水海;咸水海之外是叫铁围山,所以我们这个国土叫九山八海。我们地球在南瞻部洲,是咸水海里的一个岛屿,要明白。仅仅是个咸水海的岛屿,与整个须弥山七重山是连成一个本体,所以我们对自己所居住的坏境也要有个大概的了解。
我们这一片国土谁是老总啊?就是玉皇大帝。第二层天跟地球是同一片本土,第二层天和第一层天叫“地居天”,共一个太阳,共一个月亮,就在我们这个太阳系里转,属于一个世界;从第三层天往上叫“虚空天”,第三层天往上没有太阳,没有月亮,天人自己就是光,他不需要太阳和月亮,这也是天人的同分妄见。所以这个坚固国土的成就,在《楞严经》把它说为「一念坚固妄想」。]】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火大)
因为无量的坚固妄想,形成同分妄想,产生器世界。
因“明觉摇动”而生风。坚固物体互相动摩而有热量产生,强的就成火。

【『坚觉宝成』因为无量的坚固妄想,形成同分妄想,产生器世界。『摇明风出』因“摇明”而生风。『风金相摩』“风”即动。“金”即坚固物体。坚固物体互相动摩。[故有火光]所以有热量产生。“火”即温度,热量。

【这段是解释『火』是怎么样来的?
『风金相摩』,我们在那个车间里,那个飞轮一转碰到铁火星直冒,火光就出来了。但是你可不要以为那是摩出来的火光,而是随着『摩』这种因缘和合而显现出火星。我们有时发脾气,脸上满脸通红,那是不是火?(是)。是不是就是我们这个心跟这个肉团在摩啊?一摩是不是摩出热来了?所以『故有火光』,这是不是也符合我们心法呀?
怎么叫『为变化性』?火它没有实体,它是寄物而成,是寄在物体当中,这里当下就是火,它有温度。有的人讲,冰是零下三度,是不是火啊?我们不是讲什么东西都有火吗?只要是温度它就是火,零下三万度它都是火。热是火,冷也是火,这个世界上无非是地水火风组合出来的。


地有了,火有了,风有了,还有水。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水大)

可以看到,坚固物体在高温下能生出水汽,或变成液体,这说明水轮也同时存在,遍含十方界。

【『宝明』这里是指固体物。有没有哪个固体物里没有水啊?刀啊、家具啊、地板啊、石头啊、空气啊……都是有水的。『火光上蒸』随着我们的温度热量往外蒸。『故有水轮』,「火光外蒸」的现象是说明水轮的存在。水轮和地轮谁先谁后?几乎同时现象。其实火轮、地轮、水轮几乎都是同时出现。
       所以我们真心的本来面目非真非假,它现真现假;非空非有,它现空现有;非水非火非地非风,它现地水火风;而且在现空的当下就是有,现火的当下就是水,你说这个妙不妙?诸佛出世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个天机。所以在灭法时代,《楞严经》首当其冲遭灭顶之灾,因为它说破了天机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海和陆地)
这是佛恒顺众生的心态而说,其实是“水火共生”。水火相济、因缘和合,而成为器世间。这里是按水性火性平和比例的不同形成海或陆地。“湿”,是指水性占主要(比如7水3火),比如,即形成的是流动的水液——海;“干”是指火星占主要(比如3水7火),即形成陆地。

【佛为了开导众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是火性与水性的交互作用。以上讲了,我们心里的性具功德既可以突变大海高山,也可以渐变,用那种因缘相互之间的和合分离,相互之间的作用影响来显现。
       这个『火腾水降』,这是佛恒顺众生的心态。因为火往上升,水往下降,这是佛没有办法的办法,佛不这样讲就没有办法开口,因为出世间的法没有办法用世间的语言来表达,这都是强词夺理。所以我们千万不能依文解字,要用智慧来观照,也可以把这个讲成「水火共生」之义。
      『交发立坚』,两种因缘对待的时候,而引发出器世间的这种物质。『坚』,器世界。这是指海水和陆地,这里的『坚』包含固体,也包含液体。『立』即成就,也可以解释为「显现出」。
      『湿为巨海,干为洲潬』,这里是按比例的不同形成海或陆地。“湿”,是指水性占主要,即形成的是流动的水液;“干”是指火星占主要,即形成陆地。(大家注意,这两者因缘和合,如果相互都是半斤对八两,它们和合不能形成大海或者高山,那你还是火性,我还是水性。那么它在对待的过程中,有时候是火性胜于水性;有时候是水性胜于火性;有时候是两者平衡,没有一定。如果这个火性胜于水性,那就是『干』。)『洲』大块的国土,如亚洲;『潬』是海中间的一块陆地,如台湾岛。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根据以上,所以,大海中经常会大火烧起,在陆地上河流常驻,因为干中有水,水中有火,水火同生。

【『彼大海中,火光常起』。有人听了就不相信怎么水里还会起火呢?因为水里起火百年不遇,是不是?有些人几十年的生命,他哪能遇得到?所以别人说了他不相信。有些人很古怪,凡是自己没有看到、没有听到的,他一概都不相信。
   『彼洲潬中江河常注』,这个我们都知道—文峰寺前面的大运河是不是江河常注啊?再往东去一百公里是不是长江啊?长江入口是不是就是大海呀?就在我们这个地下挖一下子,是不是就有水性、就有水啊?虽然干,它有水的。我们这个肉团看上去是不是干干的?可是肉团里面有没有水呀?都有水的。这是不是也是『洲潬之中江河常注』啊?万法都是这样。    包括这个铁里面有没有水呀?都有水呀!有智慧的人他能把心放细,他一想就能想到这个铁块里应该有水,它一定有水,水和火它就能形成这个固体物,这个铁也是火胜水弱所以形成这个铁块啊。   
冷水是不是火啊?是!只要有温度,零度是不是温度啊?我们吃的冰块是不是火啊?也是火啊。】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岩石高山)
再从水性火性的
比例激励一点来说,比如2水8火,那就是形成坚硬的岩石高山。所以,山石相击出火,熔化了成岩浆。

【『水势劣火』即是水势劣于火,也就是火强盛,所以结为高山。『融则成水』,那矿石熔化了成岩浆】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花草树木)
     土(地性)性跟水性交互作用、互相对立。如果土性弱水性强,那就会显现出树木华草之相。所以,花草树木烧了以后就成灰,灰就是土性;如果把树木华草挤压绞起来就能出水,这就是水性

【土性跟水性交互作用、互相对立。如果土性弱水性强,那就『抽为草木』,也就是它会显现出树木华草之相。『是故林薮』,『林』就是树木,『薮』就是华草。『遇烧成土』,烧了以后是灰『土』,就证明它原来带有土性的这种成分。『因绞成水』,树木华草如果把它挤压绞起来就出水。
         所以我们有些人讲:「哎呀,明明这个树木华草是泥巴里长出来的嘛,明明我们周围那些生长的树木华草都是许多种子种下去的嘛」!那么岩石上面能抽出花草吗?再问:「那华草的种子是怎么来的」?所以,水性、土性交互作用成为树木华草,这是真理!至于怎么样变现,那就是随缘变现。树木华草当下是不是都是我们一个念呐?水是不是我们一个念呐?土是不是我们一个念呐?我们要好好在这个问题里认真观照。因为它们都是从念里面变现的。】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
地水火风有各种各样的因缘相聚,互相作用交妄,发生出十法界万法,这是因,这是横向作用,然后又种下了果,导致纵向次第为因为果的变化轮回。

【『交妄发生』
是讲因,是总说。地水火风有各种各样的因缘相聚,都叫『交妄发生』。要提醒大家「我们的心」这种妙用!所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定不要忘记树木华草、泥巴瓦块都是有情,都有心,仅仅是因为我们现在烦恼习气重,你没有办法跟泥巴瓦块勾通而已,因为各有各的同分妄见。它也没有办法来跟我们勾通感情。正是因为有这种障碍,导致不能互相勾通感情,所以才交妄发生出十法界万法—树还有大中小;还有直弯曲、带刺、光滑;还有红黄黑白,是不是?就是因为相互之间的我执不能勾通。所以其中任何一种因缘和合来发生以后,就会出现其它的一种现相。
      
比如我们现在苹果树和梨树还可以互相嫁接,嫁接的那个果子既有苹果味,还有梨子味,叫「苹果梨」,这虽然是人工在搞嫁接,也是我们心在变。

          所以这个『交妄发生』,不是局限于这个自然界里,现在这里是不是讲自然界里的『交妄发生』啊?它没有离开我们的念。最麻烦的就是人类,人这个法界,好事坏事都从这里引起。在六道中,在十法界中,这是一个最敏感的法界。
      『递相为种』是讲果,『递』是次序性。什么因缘和合而现出什么样的法相,当下现前,即因即果,我们现在造了什么因,果就已经形成,叫横向;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是来世果,而形成十法界的万法,没有哪一法不是因缘和合而现。如果用佛法里两句话来讲,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其理必有其事。叫纵向。前面的『交妄发生』是其理,后面的『递相为种』是其事。所以我们修行人要把持住自己啊!命自我立,成佛、成菩萨、做人、做鬼就靠我们怎样起心动念,要好自为之。】

【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由于无明妄想与晦昧虚空交互作用与反作用,然后地、水、火、风、万法相互之间的因缘和合,所以,虚空、山河大地、树木华草、天人鬼畜等等这样的十法界世界相续不绝。

【这个『因缘』讲到根本,就是无明与空昧在交互作用。讲得细一点,就是地水火风万法相互之间的因缘和合。『交妄发生』就是这种因缘。虚空、山河大地、树木华草、天人鬼畜,这样一个世界相续,说尽了十法界的万法万相,所以我们看看这个佛的智慧,短短的这一段经文,是不是说尽了十法界万法的来龙去脉呀?这就是从根本上和全局上来开示宇宙人生真理。所以千古以来无量的伟人、圣人、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各大宗派、流派、哲学家、思想家……所孜孜不倦探求的宇宙真理就是这个东西。但是他们谁也讲不清,只有过来人,也就是佛把这个道理合盘托出。所以这一百六十八个字,包括前面的序文和这里的后续,总地来讲篇幅是不是太短太短了?可是我们有慧根的人从这段经文,你即能当下开智慧!开悟!

以上内容是根据当代明师——印广法师的视频讲记整理,有错误之处,请多多指正!

视频: 楞严经168字 印广法师讲解。这168个字,道明了本来面目,至关重要!!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1NjMyMzQ0.html

《楞严经》是正法的代表,是邪魔的降魔杵,是外道的照妖镜,是行人的试金石,只要《楞严经》在,正法就在。【成佛的法华 开悟的楞严】

憨山大师曰: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

藕益大师: 《楞严经》诚一代时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无上圆顿之旨归,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