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反其意而用之——禅宗的“倒用法”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闭嘴
    2017-9-5 09:41
  •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13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17:14: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反其意而用之——禅宗的“倒用法”

      文/薛玉楠
      
      众所周知,禅宗六祖慧能得五祖弘忍的关注,以至最终得以传授衣钵,在于其对神秀偈子的“倒用”——反其意而用之。这一“倒用”,不但揭开了中国禅宗的新篇章,也道出了禅宗僧人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甚至广泛影响到文人士大夫。
      
      现在所能知晓的六祖慧能“倒用”的具体案例仅此一个,但是慧能却为禅宗后人留下了“倒用”的方法与窍门,这也即是《六祖坛经》中所记载的“三十六对法”,所谓“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法对。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这是慧能教授弟子们如何为人说法,其中隐含着很多内容。它告诉禅宗弟子,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只要有所肯定或者否定,就是不究竟、不完满的;然而事实是只要有言语文字,就很难做到“出没即离两边”,“出语尽双”。因此,原本是传道说法的艺术,如今成为对别人言语“拾遗补阙”的艺术!因为把话说得完满,远不如发现别人话语的不完满来得容易。而这种“拾遗补阙”,正是要将别人的原意反向而用之,在两方面的相互攀援中,达到“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
      
      不过在当时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来表述这种方法。这时出现的一桩著名事件,为禅宗僧人们提供了绝佳的方便,确立了这种方法的早期称谓。《旧唐书?段秀实传》记载:“韩旻追驾,秀实以为宗社之危,期于顷刻,乃使人走谕灵岳,窃令言印。不遂,乃倒用司农印印符以追兵。旻至骆驿得符,军人亦莫辨其印文,惶遽而回。”这段史料记载了唐朱泚伪迎天子,段秀实“倒用司农印”以追其兵的故事。“倒用司农印”便被用来比喻在非常情况下善于应变的行为。
      
      这一故事与禅宗的开悟有着微妙的联系和惊人的相似。对于禅宗来说,开悟是透脱生死关的大事,是真正的“非常情况”。其次,禅宗说法的手段,其出发点就在于抓住语言本身与“离两边”的目的之间的矛盾。“印”在佛家是指法相楷定、不易的意思,然而禅宗认为,任何凝固的教条都是不完满的,所以强调“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也可谓是善于应变到了极致。因此,禅宗将此典故用于概括自己的说法手段,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禅宗的发展、法门的繁盛、语录的出现,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在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倒用法”的盛行。在各种禅宗作品中,所谓“倒用魔王印”、“倒用西祖印”、“倒用如来印”、“毗卢印倒用”之类的言语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以“倒用魔王印”为例:“贪欲瞋恚痴,继之如钩锁连环,相续不断……若能一念缘起无生,不离贪欲瞋恚痴,倒用魔王印,驱诸魔侣,以为护法善神,且非强为,法如是故。故《净名》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为有增上慢的人,说“离淫怒痴”方是解脱;为大根器人,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这就是“倒用魔王印”——逆转世俗思维,直探本源,了达不二之理。
      
      除了阐明佛理,这种方法也被文人士大夫广泛应用。北宋释惠洪的《东坡居士赞》中评价苏轼的文学特色及其成就时说:“倒用祖师之印,檄万古而疾驰。如河汉之流,无有穷极。如烟云之出,无有定姿。”这里用“倒用祖师之印”的词汇,赞赏苏轼善于对历代先贤思想进行反其意而用之。
      
      禅宗的这种思维深深地影响了唐宋时期的文人。北宋王庭珪《圆通赞》中写道:“维摩倒用那罗印,用证初心岂或沦。”《维摩诘所说经》中说:“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维摩诘“倒用”那罗延菩萨的话,强调出世间性空,即是世间。“倒用那罗印”成为维摩诘表述圆通境界的手段。王庭珪在这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就纯文学而言,南宋陈善的说法更具有代表性,他在《扪虱新话》中说:“大抵文字中自立语最难,用古人语又难于不露筋骨,此除是具倒用大司农印手段始得。”一语道出了宋人对于创作困境的清醒认识,并指出了解决困难的方法,即:将古人语“反其意而用之”,这就是文学中的“倒用大司农印”。
      
      到后来,“倒用法”逐渐被文学所采用,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种创作方法。在南宋杨万里的《诚斋诗话》中称之为“翻案法”,将此作为表示“反其意而用之”的专门概念。在宋末元初学者方回的《碧岩录序》中,甚至直接说禅宗的方法是“翻案法”:“自达摩至六祖传衣,始有言句。曰‘本来无一物’为南宗,曰‘时时勤拂拭’为北宗。于是有禅宗颂古行世,其徒有翻案法,呵佛骂祖,无所不为。”而“翻案法”本来源自于禅宗的思维方式,这种文学创作方法与禅宗的密切关系已经逐渐为人所淡忘。
      ——选自《中国宗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