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禅林宝训》中的禅林师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闭嘴
    2017-9-5 09:41
  •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13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9 16:2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禅林宝训》中的禅林师范

      《禅林宝训》是一部禅宗典籍,原本由南宋大慧妙喜和竹庵两位禅师在江西共同编纂而成:但因年代久远,虫蛀残损,散失过半,以致首尾不全,苏州净善和尚得到原本后,用了十年时间在诸多《语录》《传记》中查找原文,仅寻到五十余篇。此后又重新在黄龙惠南,佛照德光、简堂行机诸老的《语录》《传记》《文集》以及遣语中收集资料,通过节录、整理、分类编辑而成新本,即现行的《禅林寅训》、新本《禅林宝训》涉及到的禅师有一百多位,文章有三百篇。
      
      《禅林宝训》文辞浅显易懂,无怪诞荒邈诡异之迹象,诚可以作为学者人道的指南;义理丰瞻,亦被习禅入儒的饱学之士奉为圭臬;内容丰富,尤其在重道尊师、量器育才方面,对当今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对中国佛教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中国古文献中,所谓“师范”,意为“可以师法的模范”?西汉杨雄在《发言·字行》中说:“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最早把“师范”二字并用的,见于《后汉书·文苑传·趟壹》:“君学成师范,缙绅归慕。仰高希骥,历年滋多÷”后世遂把教师职业的特征概括为“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至西汉末年,杨雄在言论集《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他第一次将“师”和“范”联系起来看,明确强调了老师所负有塑造教育对象的重大责任。
      
      佛教学者自皈依三宝始,要经过“听闻正法,亲近善士,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四个阶段进学。善士即善知识,是一切功德所依之处,可谓人天之师表,禅林中师范,既肩负继承、发扬禅法的责任,也负有发掘、熏习、陶铸弟子的义务,道德规范和言传身教应堪为学者的榜样;《禅林实训》中对师者的风范多有提及:
      
      一、率己行道,不苟简自恣
      
      汾阳善昭禅师常叹息像法、末法时期的学者,善根越来越浅薄,越来越难以教化-但是,慈明禅师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教化成功与否在于师,在于能否善加引导,再加上学人肯发勇猛心,精进办道,力究真参,成就绝对指日可待。《西湖记闻及僧宝传》中记载:“汾地多冷,因罢夜参:有异比丘谓汾阳曰:会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说法。不三年,果有六人成道者:”汾阳冬天特别寒冷,有一天常住决定暂停夜参,忽来一位异僧谶言,此会中有大士六人,怎可以停止夜参而不为他们说法呢?常住遂恢复如常,后果然有六人成道。可见,禅林淬炼不可轻言放弃,要率己行道,不可苟简自恣,
      
      二、为人模范,贵在自严
      
      高庵善悟在《与死心书》中认为,凡行教化的人,要以道德正心,以礼义修身。果能如此,上行下效,学者自然尊崇道德,行持礼义。从前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威仪柔和嘉美、端严肃穆,大行教化,门下造就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杰出人物。可见,有超世绝伦的名师,自然造就出出类拔萃的贤徒。善悟禅师以身作则,垂范后学,“高庵表裹端劲,风格凛然,动静不忘礼法,在众日屡见侵害,殊不介意。终身以简约自奉。室中不妄许可。稍不相契,必正色直辞以裁之。”如此高风亮节,使得衲子皆信服赞叹。
      
      三、动静不忘恭敬
      
      黄龙慧南“常同云峰悦游湖湘,避雨树下。悦箕踞相对,南独危坐。悦策目视之曰:‘佛祖妙道不是三家村古庙裹上地,作死模样。’南稽首谢之,危坐愈甚”。慧南禅师不因荒野下雨而乱了定力,无论动静始终威仪如一,因此,太史黄鲁直称赞说:“南公动静不忘恭敬,真丛林主也。”
      
      四、发言用事,宜举措施为,先须筹虑
      
      这是对长老领导决策力的要求,临众时能够从容自若,全赖于平素的训练,时时保持庄重肃穆的容仪。佛眼清远禅师说:“莅众之容,必肃于闲暇之日;对宾之语,当严于私呢之时。林下人发言用事,举措施为,先须筹虑,然后行之,勿仓卒暴用。或自不能予决,应须咨询耆旧,博问先贤,以广见闻。补其未能,烛其未晓。岂可虚作气势,专逞贡高,自彰其丑。苟一行失之于前,则百善不可得而掩于后矣。”(《与真牧书》)有些事情难以决断时,要向寺中长老、贤达请教咨询;言行举止,处事接众,一切举措施为,应先筹虑停当,然后行之,才不至于自彰其丑。
      
      五、确志不移,教化磨砺
      
      禅宗的教育,极重参师访友,如雪堂禅师说:“学者不知道之所向,则寻师友以参扣之。”其成就大小也取决于此,这一历程由下可知,如晦堂谓朱给事世英曰:“予初人道自恃甚易。逮见黄龙先师后,退思日用,与理矛盾者极多。遂力行之三年,虽祁寒溽暑确志不移,然后方得事事如理。而今咳唾掉臂,也是祖师西来意。”(《章江集》)人道前诸事未明,需要名师教诲,而名师定要谆谆教诲,施设方便来教化磨砺,如浮山远和尚曰:“古人亲师择友,晓夕不敢自怠,至于执爨负舂陆沈贱役未尝惮劳。”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潘延之间黄龙法道严密,因问其要。黄龙曰:‘父严则子敬,今日之规训,后日之模范也。”黄龙禅师道出了严师之心意。
      
      《禅林宝训》中所提及禅林中为人师范,不仅为现代佛教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参考,也是对佛教院校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