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祖慧能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创立中国佛教禅宗南宗,提倡自性本足,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确立以无相为本,无性为体,无念为宗的禅宗思想,不仅对中国佛教,而且对中国传统尽想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性论是慧能佛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佛性,又作如来性、法性、觉性等,本指佛陀之性,即佛的根本属性,或者说是“觉”、“菩提”的根本性质。这种根本性质,决定了佛之所以为佛的原因,因此佛性一词后来又引申为成佛的可能性,成佛的根本依据。因此佛性论问题,实际上是讨论众生能否成佛,怎样才能成佛,成佛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以及成佛的原因是先天就存在的,还是后天通过修行才有的,等等。在印度佛教中,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般不讨论众生成佛的问题,所以当时没有什么佛性说。但部派佛教中有些派别曾讨论过心性问题,如大众部、分别说部等就主张“心性本净”说,而这个本净之“心”,实际上就是真如、如来藏,或者说是佛性。到了大乘佛教时期,如何修行成佛成了大乘佛教徒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这时佛性论就开始发展起来。
初期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中,以般若性空为学说之主旨,但性空之说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以真空妙有的中道实相为最高宗旨,实际上已经为佛性说埋下了根子。到了大乘佛教发展的中期,佛性思想已经趋向成熟,这时出现的一些大乘佛教经典,如《解深密经》、《胜蔓经》、《瑜伽师地论》、《涅檠经》等,已经在讨论这一问题了。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的世亲,曾着《佛性论》一书,分析评论了当时佛教各派佛性说,并提出了一切众生之佛性,有住自性(众生先天具有的佛性)、引出性(经过修行而显现的佛性)和至得性(达到佛法证果显现的佛性)等差别。佛教传人中国后,一开始,关于佛性论问题并未引起中国佛教徒的重视。同时中国的佛教徒对于佛性论的真正含义也未能正确理解。直到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介绍和佛学研究的渐渐深入,使佛性论问题的研究讨论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慢慢成为佛学研究和佛教修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先是,晋末法显译《大般泥洹经》,经中说到,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一阐提人除外。也就是说,一阐提人不具佛性,不能成佛。然当时义学名僧竺道生,经过深入研究佛教经义后,认为此说不妥,既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阐提人亦是众生,所以也应当有佛性,也有成佛的可能。至于经中说一阐提人没有佛性,那是经典传译未全,经义未尽。根据经义,推断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阐提人也能成佛的说法。当时大本《涅盘经》尚未传到南方,因此竺道生大胆的推断,引起了一场争论。当时一些“守文滞义”之徒,不仅群起而攻之,而且还将道生赶出南京,不许他在南京立足。直到后来大本《涅盘经》传来,经中明确提到“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阐提人定当成佛”,这时人们才折服道生的“孤明先发”。此后,关于佛性论的讨论,一直引起各家的兴趣。既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那么这种佛性是本来就具备的,还是经过修行以后才产生的,即所谓“本有”还是“始有”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当时佛教各家纷纷着书立说,阐述对于佛性的看法。据唐代吉藏《大乘玄论》所举,当时南北各家对于佛性的各种主张,有十多种,可见当时对于佛性论的关心。唐代,佛性论问题仍是佛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隋唐时开始出现的佛教各宗派,也纷纷谈论佛性。如天台宗有三佛性(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和五佛性(在前三佛性基础上再加上果佛性、果果佛性而成五)之说。华严宗以有情众生圆满具足之成佛可能性为佛性,等等。中国佛教的大多数派别,都主张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之说,但关于佛性是本有还是始有的问题,其争论一直未休。唐时玄奘法师“乘危远迈,杖策孤征”,西行求法,是为了解决佛学上的一些疑难问题,而关于佛性究竟是本有还是始有,也是他希望在西行后能够得到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禅宗六祖慧能法师,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原籍河北范阳,后随父迁居岭南。由于幼年丧父,所以生活贫困,与母亲相依为命,以砍柴为生。其本人文化并不高,识字也不多。但当时社会上佛教盛行,受周围环境影响,他对佛教也产生了信仰,而且有着极高的悟性。相传有一次他偶尔听人诵念《金刚经》而有所悟,即投身于黄梅五祖门下。后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五祖印可,传授衣法。慧能得法后,当夜离开黄梅南下。他在民间隐居十多年,最后在曹溪开山立宗,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之说,创立了中国佛教禅宗南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