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碧蓝的天空下,让自己作为这世界的唯一的一个主角,去思考这有限的人生,那是一种什么感觉?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我常这样想。 小时候生活在一大片田野与一条河流之间,在很清静的农村里,和着微风,伸长脖子,和妹妹们吵架。那是一种不用顾忌什么,也没有什么欲望的时段,可能当时的感觉让我回忆起来是这样。但那是一种回忆起来依然清纯的生活,挺美好的日子!偶尔奔跑,偶尔撒娇,偶尔和一群空气中的生灵打架,偶尔哭一场,偶尔笑一场,偶尔讨厌自己,偶尔讨厌别人,偶尔……,这么多的偶尔构成了那时候的我。在回忆起来的时候,春天,一切盛开了,我也放过风筝;夏天,我也到塘里游过泳;秋天,天气便冷了,偶尔也哀叹着事物的渐渐消亡,稻谷也丰收了;冬天,在家不敢出门,或者坐在被窝里,或者和家人一起在烤火炉边。春天有春天的水果,夏天有夏天的水果,秋天有秋天的水果,冬天有冬天的水果。西瓜,桃子,李子,葡萄,香瓜,……,爷爷奶奶种了很多水果,可是现在,爷爷瘫了。我于是想,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修行吗?还是仅仅为了这无常的、稍纵即逝的快乐;还是为了养活自己,养活家人,养活孩子父母……,这些都是问题,也都曾困扰着我。直到现在,可能我或多或少揭开了一点,但是,并不完全。要说,我们的生活是种妄想,那也完全说得过去,人从一生下来,生不带来什么,死也不能带走什么,……,可是人在生的时候,所有的感受都是实际存在的,这就更加纳闷,很多人放不下,就基于此点。《金刚经》里面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一切的有为法,我们能想到的一切、包括想不到的,都是处在生生灭灭当中,无常嘛!什么是“应作如是观”呢?就是说这一切的有为法都是由一个“如”变现,后面还有一个如,你如是了!你便成就了,就闻了,就是如是我闻。人们却老是执着自己这个大海中的水泡,所以佛陀才会说“如梦幻泡影”,意在让我们认清生活的本相。但对于生活,这远远不够,生活中的烦恼是无穷无尽的。可烦恼来的时候,就正是我们成长的时候。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我们能过得好一点,自在一点,不为那些物质所困,够吃够穿就好,追求的过多,带来的是痛苦。死了也带不走,唯有自己造的业跟随着自己,这个业也是基于我们不明白万法本身而做的一切事情,盲目地形成了一系列的循环,要么善性循环,要么恶性循环,没有个最终的解脱。 但是就生活本身来说,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我们乘着微风,和三四好友,骑着单车,到海边,和海水玩游戏,那也该是一种多么完美的生活呀!也许年轻,也许年老,也许携家带口,也许单身而行,也许……;或者来一场朝拜之旅,去西藏,去印度,去尼泊尔,去斯里兰卡,去耶稣的诞生地,去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包括那些永远想不到的情景,……,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脚步实现,这便完美了!更难得!或者抽出时间来阅读一本好书,《悲惨世界》、泰戈尔,《新月集》、《和父亲一起旅行》等等,任何美好的事物都在自己眼中,这也是生活,很完美的生活!但是,毕竟是要沉下心来,面对一切,最好这样!生活是一场打斗,你在和任何挑战拼搏的期间,会得到或失去各种东西,但请不要悲伤,纵使生活欺骗了你无知的心。也不代表它很残忍,阳光总是存在的,比如释迦牟尼,比如佛法照亮千年暗,比如唐玄奘大师,为了求取真经,不畏艰险,始终坚持着自己应该走的道路。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坚持,为了最初的梦想。 不忘初心,不忘所有的一切,让自己和周遭的环境容纳在一块,达到合一的境界。相信每个人的爱情、生活、工作一定也都很美好,虽然带有一种幻想的性质,但也是我心里美好的希冀。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可能就是为了那个隐隐若现的东西。 大海是容纳一切的,并不会因为所来的东西是什么而起分别心,但是人的心胸却狭隘,始终在分别,始终在妄想,始终在执着。孟子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阐述了生活本身的道理,最近通过吃饭明白了五观堂的真实含义,宁愿饿着,不愿胀着,是一条信理,也是人生活的真实态度。 每个人都在固守生活本身,但决不能为了生活失去了最初的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