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8-22 12:47:26
|
只看该作者
又想办法把它破除掉(暂时破除掉),暂时破除掉之后,又一个比较微细的烦恼出现---二静虑天的烦恼,所以对修行者来讲,二静虑天的烦恼破坏力量是最大的,又要想办法把它破除掉,然后又面对三静虑天的烦恼,这样子由粗到细逐渐慢慢的把它破除掉。
所以要烦恼一次连根拔灭不容易做得到,在没有达到这个目标之前,当然会受到很多粗细烦恼的伤害,在那个时候先看看最粗糙的烦恼,破坏力最大的烦恼先把它灭掉。然后又要面对一个比较细的烦恼,那个时候它的破坏力最大,再这样一步一步上去,如此来做禅修。因此之故,首先要观察欲界的烦恼粗糙,初静虑天它是寂静、是好的;;然后再进一步观察初静虑天是粗糙的,二静虑天是寂静的;然后二静虑天是粗糙,三静虑天是寂静的,就这样一直观察到上面,无所有处是粗糙不好的,有顶天是有功德、是寂静、是好的,这样就有八种情况。
前面谈到观想初静虑天是寂静、是好的,欲界地是粗糙、是不好的,用这个方式把欲界的烦恼灭掉,这个灭掉是暂时的断除、暂时的灭掉,不是连种子、连根把它灭掉,把种子连根拔灭,跟暂时灭掉有什么差别吗?差别是这个样子,暂时灭掉的方式,它是观想欲界是毛病、是不好的、是粗糙的,初静虑天是功德的、是好的,用这种禅修的方式,对于欲界的贪念之心把它灭掉,实际上说把欲界的贪念之心灭掉,仔细分析是用什么方式把它灭掉呢?简单来讲,这个方式就是对于功德、对于优点产生贪念执着,因为这个观修是要达到,对于初静虑天的功德、优点产生一个贪念,贪念之心要产生是不是很容易?那是很容易产生的。
所以这个方式是很容易进行的,因为它是要产生一个贪念之心,贪念之心很容易出现,因为它是烦恼,烦恼很容易产生嘛!所以产生一个贪念之心很容易,现在要由这个禅修,对初静虑天产生一个贪念执着,之后要把对于欲界的贪念执着把它灭掉,所以是产生一个新的贪念来把旧的贪念把它灭掉,是这样一个方式的。譬如现在一个人有一百块,他对一百块很珍惜,因为好不容易有一百块,对一百块有贪念执着,现在说要给他一亿,他马上对一亿的贪念之心就很强了,他还会不会去贪那一百块?当然不会,因为一百块跟一亿差这么多,所以对一百块的贪念之心完全丢掉了,因为他现在的贪念执着是贪那一亿元,对不对?所以这就是产生一个新的贪念,把旧的贪念丢掉,这种方式就很容易进行了。
初静虑天有很多功德、很多好处,一来初静虑天寿命非常长,二来初静虑天等持功德无边、都非常好,所以想一想初静虑天多么的好!所以对初静虑天产生一个贪念,之后去分析欲界都是不好的,欲界的毛病很多,仔细的思惟,欲界对色声香味触贪念之心很重,这些色声香味触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伤害,毛病很多,都完全不好,仔细的思惟,对欲界的贪念之心就会灭掉,但对初静虑天的贪念之心就会产生,所以后面所产生的贪念,来把前面所产生的贪念灭掉,把它赶跑,以这种方式来进行的。这样一个方法,实际上就是靠新产生的一个贪念,把前面的贪念灭掉,所以这种方式,不是一个很坚固的方式,为什么不是一个很坚固的方式呢?因为等他死亡下辈子投生再来,欲界的烦恼照样产生,这是一个情况。
其次他所灭掉的烦恼只是欲界烦恼粗糙的部份,细分的部分没有把它灭掉,因此这个禅修本身不能算是坚固的,因为在这个观想之下,对初静虑天的功德产生一个贪念,对前面欲界的贪念没有了,这时候灭掉的烦恼是欲界烦恼里面粗糙的部份,细分的部分没有灭掉,所以这样一个观修不是很坚定的。因此之故,这些烦恼以后都还是会产生。再其次是在灭掉欲界烦恼的时候,一般而言欲界烦恼它的泉源,它的来源之处都是我执,但是前面这个观修内容,全部都没有去讨论无我的部份,也没有观修无我,没有去对付我执,对付我执要观修无我,这个部份的内容观修全部没有,因此之故,能不能把欲界的烦恼连根拔灭掉?当然不可能!不可能达成的。
因为没有碰到根本的问题,完全没有观修无我,这个部分根本没有,所以依于前面三个原因,只能暂时去损伤烦恼的种子,不能够把它连根拔灭掉。就是用一个新的贪念把旧的贪念赶跑、把它灭掉,而且就灭掉的烦恼而言,也只是灭掉粗糙的部份,没有灭掉细的部份。其次就灭烦恼的方式而言,不是从烦恼的根本上面去着手,我执的部分根本就没有碰到,所以根据上面三种方式来讨论,这样的实修力量就不是非常坚固、非常稳定的一个力量,这个是观修初静虑天是好、是功德,欲界是不好、是粗糙的,这样一个观修方式会有这种情况,再过去观想二静虑天好,初静虑天不好;一直到有顶天是好的,无所有处是不好的,这中间的过程情形都完全一模一样。
问题:……(听不清楚)对这些欲界色声香味触的烦恼我们是以初静虑天的伺察跟寻思去破,破掉之后……(听不清楚)寻思跟伺察所产生的执着是会怎么样?
回答:应该是这个样子,我们用伺察跟寻思用这两个,一直看破我们平常粗的各种、各个烦恼,一直看破,我们就会觉得:喔!这伺察跟寻思对我帮助这么大,我们就会觉得伺察跟寻思,它的力量非常好,我们就会执着它,那种执着也是一种贪心、一种贪。就觉得看到它的优点,这个没有错,但是执着也是一种贪。
问题:……(听不清楚)
回答:不是。现在我们讲的这些修行方式,譬如说我们要分析欲界它有什么过失,然后初禅它有什么功德,这样一个修行的方式我们要不要修,我们可不可以修?当然可以修!这些修行者声闻独觉几乎都修这个,连菩萨也有修这个。如果我们一直等着,在我没有了解空性以前,好像我没有办法把整个轮回的烦恼,整个三界的烦恼一起把它断掉,这是很困难,这是非常利根的修行者可以做的,我们就一直等着,在这当中一定会被非常粗的烦恼伤害、干扰到,所以更惨的!
所以我们不要停留在这里,我们先看欲界有什么过失,初禅它的定力,它的寻思跟伺察的力量多强,他的禅定力量多强,以初禅的止跟观来讲的话,它的观的力量比较强,所以它的伺察跟寻思的力量很强,当然这个也有好处、也有坏处,对看破欲界的烦恼来说相当好,另外它有没有给我们烦恼?也有!所以两边都有,不可以说它有另外一个烦恼,所以我不要修,就更惨了嘛!更糟糕的烦恼一直产生还更惨。所以我们要把欲界粗的烦恼先挡住,怎么挡住呢?就用这个伺察跟寻思,把它挡住。
问题:问一个类似的问题,像我们很喜欢修法,像明天要修金刚萨陀百字明咒,我们也会很贪爱这些东西啊,是不是也有同样的过患?
回答:这些当然,不管怎么样都有执着,不用说明天要修的百字明咒,连灭谛、道谛上面也有执着,心经里面有讲苦谛上面不可以执着,集谛上面不可以执着,灭谛上面也不可以执着,道谛上面也不可以执着,所以灭谛、道谛那么好,那么高的境界上面我们还有执着,明天修一天的百字明咒根本不用说了,这上面也会有执着。
问题:……(听不清楚)这里在讲…关于我们的慢心是不是因为这样生起的?
回答:应该是这样子讲,我们欲界粗的烦恼都是跟随着色声香味触,譬如说我的名气好,我的身体好等等,都是色声香味触为主,然后我们跟色声香味触会影响的这些因缘,我们会非常的在意,这种就是欲界粗的烦恼,我们看破这种烦恼,我们就不会跟着五根识的对境走,心回转看第六识,然后在第六识上面下手修行打坐,平常就是这个样子,修行的时候当然第六识观察的力量我们会注重,我们不会看这个境,我们看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一直看它。这里有不对的,这里有跟着色声香味触非常执着,在那么不坚固的色声香味触上,那么执着干嘛,它有什么过失,心里就这样子一直观察。所以我们用伺察跟寻思这两个,一直去看破色声香味触跟着执着的烦恼,这样子看破的时候,我们看到自己,现在第六识修行上面力量非常强,又会执着这个,他不会执着那边,他会执着这个,这里伺察跟寻思的力量,我们会执着它。到这个阶段我们的内心,已经产生了初禅的烦恼,好像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另外一个烦恼,另外一个烦恼,这样我们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刚刚讲的,一百块跟一亿,差不多这样一个差别,一个是五根识的对境,没有什么,非常暂时的,不坚定的,没有意思的,下辈子没有办法带着,这个第六识下辈子可以带着,它的力量强又广,所以这样子的差别就是一块跟一亿元的差别,所以当然马上就会执着,这个执着它不是坚定,为什么?如果有一天没有一亿的时候,我们又会执着一元,所以他还是不稳定,他只是有想到一亿的时候就不执着而已,没有一亿他又会执着一元,所以这样子的方式还是不稳定。
问题:像这里讲说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事,在这里对一个实修者来讲是他自己决定吗?还是由师长来帮他决定你比较适合怎么修?就是我们平常会听别人说师长会告诉你应该修什么?你应该怎么样修行?在这里是我们自己决定吗?还是说我们知道了,还是要由师长来告诉你比较适合什么?
回答:就看师长有没有神通的力量,没有神通的力量就自己要决定的,(仁波切一直在笑着说)自己想办法处理。
前面谈到观察欲界是粗糙不好,初静虑天是寂静、是功德、是好的,之后观察初静虑天的粗糙不好,二静虑天是寂静、是功德、是好,这样子不断禅修过去,一共有八个。以这种观察方式把欲界的烦恼断掉,什么时候欲界的烦恼开始断掉,什么时候会把它断掉,或者说断掉的次第顺序是怎么进行的呢?这么一个问题,以前好像解释过了。
得到初静虑正行的时候把欲界的烦恼断掉了,所以问欲界的烦恼什么时候断掉呢?那要得到初静虑天的正行的时候,这个是同时发生的,在灭掉欲界的烦恼的时候,他已经得到初静虑天的正行了,那时候就把欲界的烦恼给灭掉了,这中间还要经过一个很长的顺序的,因为初静虑天的正行要得到的时候,前面还要经过(很多)准备的工作,(一共)有七个准备的工作,叫七种近分,初静虑天的七个近分(靠近的部份---所以叫近分),初静虑天的七种近分一项一项过去之后,初静虑的正行才会得到。
这七种近分里面,它有七种作意,第一个作意是初业(最初)行者的作意,第二个是个别性相理解作意,第三个胜解作意,第四个大远离作意,第五个是摄喜(把喜悦集合起来)作意,第六个伺察作意,第七个加行最后际作意(加行的最后面)。当得到第一个初业作意的时候(初业行者的作意),那个时候就得到了安止。但是要一项一项慢慢(上来),等得到最后一个加行最后际作意的时候,就得到了(初静虑的安止)。经过加行最后际作意之后,就得到初静虑的正行。这七种作意都是准备的工作,这些准备工作一个一个得到的时后,最后都完毕了,加行最后际作意也完毕了,之后才会得到初静虑的正行。
可见从第一个作意、第二个作意、第三个作意……一段一段过来,这还不容易的,这中间还有很多的麻烦,这仅仅只是暂时去损伤烦恼的种子,不是连根拔灭喔!只是把烦恼的种子损伤、让它衰损,只是这样子而已,这样一个工作而已哦!那就都不容易做到呢!我们前面讲,说观察欲界的烦恼是不好,初静虑天的是好、是功德,这样的观察把欲界烦恼断掉,讲起来好像很简单,也好像欲界烦恼很容易断掉,可是前面要经过七个作意,每一项每一项的禅修,其实仅仅只是暂时压住它,都不容易做到。
之后要观察初静虑天是粗糙不好,二静虑天是寂静是好的,这样子把初静虑天的烦恼断掉,什么时候断掉呢?二静虑天的正行得到的时候,就在得到的同时,初静虑天的烦恼就断掉了。但是二静虑天的正行要得到的时候,前面还有七个工作,所以称之为七种作意或者是七种近分,从最初作意(第一个作意,初业行者的作意)开始,然后个别性相理解作意,然后胜解作意,大远离作意,摄喜作意,伺察作意,到加行最后际作意,一个一个、一项一项上去,七个全部结束了,得到二静虑天的正行。二静虑天正行得到的时后,初静虑天的烦恼就断掉了,这是暂时断掉。之后又再观察二静虑天是不好、粗糙,三静虑天是寂静、是好的,再观修要得到三静虑的正行,得到三静虑正行的时候,把二静虑天的烦恼断掉,三静虑的正行得到的时后,又经过七个作意,这样子不断的一直上去。
问题:……(听不清楚)
回答:就是第一作意,第二作意嘛,……(听不清楚)(仁波切跟翻译笑着说)对,这个是最初作意,然后个别性相理解作意,胜解作意,大远离作意,摄喜作意,伺察作意,还有加行最后际的作意,这一共是七个。
仁波切回答:你们之中有人懂的,就把它写成表格比较容易懂,老师讲了二次三次,我觉得你们还不懂,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要懂,是吧?
这个最初作意(初业行者的作意),作意之中最初,一开始的、第一个,所以称之为最初作意。最初作意的时候,没有办法去分析欲界是粗糙、是不好的,上界(初静虑天)是寂静的、是好的,没有办法做这个分析。在第一个作意(最初作意)的段落,它纯粹就是安止,因为在最初作意的时候,是心得到安止,得到最初作意的时候,安止就得到了。这是最初得到安止,最初得到安止的时候,心非常的宁静,只有安止,所以没有办法做分析,因为它只有安止嘛,没有分析的能力。之后要到第二个,个别性相理解作意的时候,随顺的胜观就得到了,不是真正的胜观,没有得到正式的胜观,但是跟胜观类似,所以相随顺的胜观得到了。
因为得到相随顺的胜观之故,所以它可以分析了。能够分析的开始是在第二个作意才开始的,它就有能力可以去分析了,这个时候因为止已经得到了,因为前面已经得到止了嘛!所以得到安止之后,才可以来进行分析,因为得到安止之后才有办法来进行分析,所以安止已经得到之后要得到胜观,胜观才有办法做分析,所以在第二个作意(个别性相理解作意),这时候开始可以来做分析了,因为安止已经坚固已经稳定了,在前面第一个就得到安止了,所以到第二个的时候安止已经坚固稳定了,因此它有能力可以来做分析,因为它有能力可以做分析之故,所以它是一个胜观,但这是随顺的胜观,还不是正式的胜观。
那它要去分析什么呢?第二个作意称之为个别性相理解作意,性相的意思就是它的特性、它的自性是什么,所以它可以去分析了。欲界的自性、性相是什么?是粗糙的,是不好的,初静虑天的性相是什么?是寂静,是功德,是好的,它可以做这个分析,个别个别分开来,把它们的性相做一个分析,所以叫个别性相理解作意。个别就是欲界是怎么样,初静虑天是怎么样,性相就是它的特性是什么,然后能够去做一个理解分析,能够做一个了解。能够去做这种分析,有这么一个分析的能力,所以它是一个胜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