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1711一1799,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长春居士):
乾隆皇帝笃信佛教,章嘉大师(1717-1786)是乾隆皇帝的老师、朋友,也是当时的大清国师。乾隆皇帝受他的影响很大,除了在北京紫禁城内兴建寺庙,蒙古的多洛诺、热河一带以及北京雍和宫,都成为佛教的重地。乾隆年间,完成了由雍正开始的汉文大藏经的雕刻,是为“龙藏”,或名“清藏”。
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帝又组织人力,将汉文大藏经译成满文,经十八年完成,与由藏文译成的蒙文大藏经同时雕印。他明确表示,翻译满文藏经的目的,不在于要人们懂得佛教的哲理,而是使他们“皆知尊君亲上,去恶从善”。乾隆帝继位之初,他就颁下定例:“皇上阿哥每年造八宝塔十万座,刷印绿色救度母佛像十万尊,岁底送各寺庙,”同时又命内务府造办处每年造十万个擦擦佛分送各寺庙。
与顺治帝相比,乾隆帝已是从个人行为和国家行为两方面去实践着他的崇佛信念,从另一个角度看似乎乾隆帝对佛教的态度更为理性,更为执着,他对佛教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更大。乾隆六度朝礼五台山。乾隆五十七年三月,其时,乾隆皇帝已经八十高龄,但仍带领蒙古王公第六次朝拜了五台山。乾隆五十一年二月,他第五次朝山时,其时已年逾古稀。“时适值瑞雪霏霏”,因而赋成《至灵鹫峰文殊寺即事成句》一首:“开塔曾闻演法华,梵经宣教率章嘉。台称以五崇标顶,乘列维三普度车。萦缪抒诚陟云栈,霏微示喜舞天花。曼殊师利寿无量,宝号贞符我国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