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部分人都像是在无人驾驶的飞机里度过了一生。
或许我们目前的人生并没有遇到什么灾祸,一切都还算顺利,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如履薄冰之感,常常可以感觉到一股焦虑不安的颤动,伴随着隐约的不满足感,而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选择不去看这些底层的东西。
为了避免失败,我们选择的对策通常是更努力地掌控我们的生活,或是以娱乐、消遣、忙碌来逃避困境。
我们很少质疑自己的这些对策,而将它们视为无可争辩的真理。
我们通常会利用哪些对策来建立起看似稳固的根基,以便逃避内心的恐惧?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
有的人会运用掌控的策略,将那些迫在眉睫的混乱感阻隔于外,以维持内心的秩序;
有的人则企图超越或凌驾内心里不可抗拒的冲动,来证实我们的能耐;
也有人选择臣服及配合环境,寻求一些想象出来的慰藉;
还有的人则企图以滋养别人的方式寻找安全感,让自己感觉被需要和被赞赏;
另外还有一种对策则是展现出虚弱无助,急需被某人、某团体或某个机构拯救的模样;
或者以不断追求娱乐消遣,来填补因盼望和孤独而形成的空洞,然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令我们画地自限。
也许只有遭遇到疾病、经济上的剧变、失败的人际关系或是亲人的死亡,才能唤醒我们,逼着我们学习安住在冰水中。
从我们对待这些问题的方式,可以看出我们对人生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
当我们遭遇到人生无法避免的打击时,一旦有幸学会真实不虚的修持方法,便能做出与只是趋乐避苦不同的行为了。
第一,我们应该认清与其逃避困境,不妨将困境视为道途。这是一种积极而又必要的观念上的改变。
每当有不悦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往往会认为“事情不该是这样的”或“人生不该如此混乱”。谁说的?谁说人生不该如此混乱?
只要人生一不符合我们的期望,我们通常都想改变它以符合自己的期待。
事实上,困境并不是道途上的障碍,它们就是道途本身,它们往往会带来觉醒的机会。
我们能不能将己所不欲的情况,包括那份无所依恃的感觉,看成是我们的闹钟?我们可不可以将其视为获得学习机会的一种征兆?我们能否让它穿透我们的心?
一旦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踏出了向生命开放的第一步。我们将开始领会顺受任何一种生命情境的真谛。
即使厌恶它,仍然知道眼前的困境就是我们修练的对象、我们的道途、我们的人生。
第二, 当我们遭受打击时,是否能学着不去指责任何人,包括别人,包括我们自己、外在的情况或是生活本身,而将注意力转向内在。
感到苦闷时要做到这点是最困难的事之一,因为我们想护卫自己的心实在太强烈了。我们太想让自己恢复正常了。
但如果能检视一下我们本身的问题,包括自己一贯的信念、期待、要求和渴望,便可能产生一些帮助。
理智上我们也许知道应该深入地观察内心,然而我们并不真的认识它,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根本不想看到那些会令自己烦恼的问题。
基本上我们只希望生活能取悦我们,感觉舒适和安全,因为深入地探测自己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然而,除非能觉察到薄冰底端那个被自己遗忘的东西,否则我们将漫无目的地继续溜下去。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渐进而根本地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朝着观察、学习和纯然面对一切的方向发展。
愿意在失望和幻灭中学习成长,才是人生的关键所在。
一旦培养出愿意安于觉察禾学习的习惯,你会发现每一件事都是可行的。
如果无法领悟个中真谛,我们往往会与我们开放、连结、感恩的天赋本能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