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宗公案名画】玄沙接物利生(图)赏析
元代 绢本墨画 规格:高103.0cm 宽46.0cm 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 文/ 隆日编译 此画涉及三位着名高僧,他们分别是唐末五代玄沙师备禅师,云门宗的创立者--文偃禅师(864—949)以及为此画题跋的元代着名高僧--杭州净慈佛心愚极邦慧禅师。
此图描绘的禅宗公案为“玄沙接物利生”,亦称“玄沙三病”。是唐末五代玄沙师备禅师(835~908)藉如何接化盲、聋、哑三种病人之问题所拈提之机缘语句。碧岩录第八十八则(大四八·二一二下):‘玄沙示众云:“诸方老宿,尽道接物利生,忽遇三种病人来,作么生接?患盲者,拈锤竖拂,他又不见;患聋者,语言三昧,他又不闻;患哑者,教伊说,又说不得。且作么生接?若接此人不得,佛法无灵验。”
后来有僧人就此话题请教云门宗创始人文偃禅师;“僧请益云门,云门云:“汝礼拜着!”僧礼拜起,云门以拄杖挃,僧退后。门云:‘汝不是患盲。”复唤近前来,僧近前,门云:“汝不是患聋。”门乃云:“还会么?”僧云:“不会。”门云:“汝不是患哑。”僧于此有省。”
此则公案之前半,玄沙以盲、聋、哑三种人喻指昧于真见、真闻、真语之人,而非指肉体上之盲聋哑者。盖诸佛出世之一大事因缘,旨在教化被无明所障而迷失本真之凡夫,故玄沙云‘若接此人不得,佛法无灵验’。
公案之后半,某僧以玄沙之语请示云门文偃禅师(864~949),云门乃以直接动作作答,丝毫不予其僧以分别思量之机会,当下了然自己原即不盲、不聋、不哑,直如迷妄凡夫原皆本具真如佛性,惟于见闻觉知妄起分别,久之自然与诸法实相天渊悬隔,一如有眼之盲者、有耳之聋者、有口之哑者。是以此则公案之关键乃在超越见闻觉知之分别妄想,而契入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实相无相之境界,故透过云门之灵活机法,其僧即顿然省悟。 附:
元代著名高僧---杭州净慈寺愚极邦慧禅师
元代著名高僧--杭州净慈佛心愚极慧禅师,亦称愚极邦慧、愚极慧、佛心愚极邦慧、净慈愚极慧、净慈佛心愚极(邦慧)等。灵隐石田熏(1171-1245)禅师法嗣,大鉴下第二十一世。住杭州净慈,曾任阿育王寺第五十四代住持。法嗣有樵隐悟逸、竺田悟心等。著名弟子有清拙正澄和舜田满。
福州玄沙师备宗一禅师
玄沙师备(835~908),唐末五代禅僧。闽县(福建省)人,俗姓谢。唐咸通元年,二十五岁,始脱尘志,投芙蓉山灵训剃度出家。五年,于江西豫章开元寺受具足戒。七年,参谒雪峰义存并嗣其法,然师备禅师之风格与雪峰义存却不相同。阅《楞严经》发明心地,由是应机敏捷,与修多罗冥契,诸方请益者如水归海。三十六岁住芙蓉洞,三十八岁登福州象骨峰,建立禅院,后移住福州玄沙院。师备禅师应机接物三十余载,学侣八百余人。时有闽帅王审知,事以师礼,曲尽殷勤,并奏赐紫衣,号“宗一大师”。梁开平二年戊辰十一月二十七日示寂,春秋七十四,僧腊四十四。有《玄沙师备禅师语录》《玄沙师备禅师广录》各三卷,门下弟子以罗汉桂琛最著名,罗汉桂琛弟子有法眼文益,乃法眼宗创始人。
文偃禅师
文偃禅师(864—949)是云门宗的创立者。文偃俗姓张,苏州嘉兴(浙江嘉兴)人,自幼投本州空王寺志澄律师座下为童,后落发出家。文偃禅师生来机敏聪颖,慧辩天纵,在侍奉志澄律师数年期间,专攻《四分律》,并学习大小乘经论。后因深感出家多年而已事未明,遂辞志澄律师,外出游方参学。先参睦州(今浙江建德东)道踪禅师,数载后又从学于雪峰义存。文偃的得道是在雪峰,且文偃在住山后的开示中也经常说:“南有雪峰,北有赵州”,可见,他对于当时丛林中的诸彦,其首肯的也只有这两位大德。文偃在雪峰那里悟道后,曾亲近雪峰达一年。
南汉高祖乾亨元年(917),知圣禅师示寂。韶州刺史何希范奉高祖之命,请文偃禅师继任灵树之法席。后文偃禅师又于乳源云门山别创新寺,盛传雪峰宗旨。世称云门宗。云门宗在北宋时相当活跃,与临济宗并驾齐驱。文偃禅师示寂于乾和七年(949),春秋八十六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