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相信佛学的人,对学佛都有个误区,认为弘扬佛法,就是要放弃所有,包括父母、社会交际、感情等,自己修行,最终的结果只是为自己去极乐世界做准备。
A、学佛的确是让我们放弃一些东西,但放弃的绝不是这些,而是让我们放弃无谓的享受。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分、地位和立场。在需要威仪、礼节的场合和环境,如物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享受是一种礼貌、隆重的表示。可是在物质条件贫乏、自己经济能力薄弱、社会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纵然自己有此能力和物力,也当舍去所有的享受和大众共度难关。
B、佛学所说的让我们放弃享受,是指贪图个人的口腹之欲,饮食山珍海味等稀有食品,不为请客,也不为礼节,只为了表现一己的富有;或为使得他人羡慕、注目而蓄意的打扮、化妆、穿着,以满足自己的虚荣;纵情放逸、挥金如土。这才是要我们真正放弃的。
C、佛法重视因果,今生的福报是由于过去世的布施而来。享受福报,犹如向银行提用存款,提用愈多,存款愈少,终有提空之时;今生享受愈多,福报所剩愈少,终有用毕之日。应该一方面继续修福,同时也要惜福,才能达到福德圆满的程度;否则,纵然有福,也有所不足。 D、笔者在学习班上也经常会讲一些佛学的知识,有很多学生也对佛学有很大的偏见,有的学生认为学佛就是不让我们挣钱,整天在家诵经念佛、磕头。首先我们学佛,不要看成跟别人有什么不同,更不是高人一等,而是要我们低低的、矮矮的做人,任何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在别人的身上永远都有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E、学佛并不是让我们不上进,而是让我们更精进,是要我们知道自己挣钱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过上更好的日子,而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乐善好施。在钱财上要取之有道。
F、在《佛说善生经》中,佛陀非常详尽地告诉我们: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丈夫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父母对儿女又要履行哪些职责。这和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顺父母的功德仅次于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无佛在世时,孝顺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么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佛学最讲的就是孝子,又怎么会让我们放弃所有。 G、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着爱心和慈悲心来与人为善,这是一个佛教徒处世的准则。当我们对别人产生爱心和慈悲心的时候,不仅能给他人带去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生命内在的嗔恨。
H、学佛,就是要放弃我们内心恶浊的:贪、嗔、痴、慢、疑。以爱心和慈悲心给别人带去欢喜、带去信心、带去利益。 我们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对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反映。并不是要我们放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