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般若经》曰:“何等名出世间法?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三无漏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三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明、解脱、念、慧、正忆;八背舍,何等八?内有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相外观色,是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是三背舍;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是四背舍;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是五背舍;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是六背舍;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是七背舍;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八背舍。九次第定,何等九?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灭诸觉观内清净故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离喜故,行舍,受身乐,圣人能说能舍,念行乐,入第三禅;断喜乐故,先灭忧喜故,不苦不乐舍,念净,入第四禅;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复有出世间法,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是名出世间法”。
【经文】“何等名出世间法?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三无漏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三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明、解脱、念、慧、正忆”。
【简述】有哪些法名为“出世间法”?
一者、四念初。(1)观身不净;(2)观受是苦;(3)观心无常;(4)观法无我 。
二者、四正勤。(1)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2)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3)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4)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
三者、四如意足。(1)欲如意足;(2)精进如意足;(3)心如意足;(4)思惟如意足。
四者、五根。(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五者、五力。(1)信力;(2)精进力;(3)念力(4)定力;(5)
慧力
六者、七觉分。(1)择法菩提分;(2)精进菩提分;(3)喜菩提分;(4)轻安菩提分;(5)念菩提分;(6)定菩提分;(7)舍菩提分。
七者、八胜道分。(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八者、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
九者、三无漏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又称: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1)若诸学者于诸圣谛未已现观未得圣果。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未知当知根。(2)若诸学者于诸圣谛。已得现观已得圣果。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已知根。(3)谓诸无学者。若阿罗汉、若独觉、若诸菩萨已住十地。若诸如来应正等觉。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具知根。如是三根。若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者,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十者、三三昧,(1)有觉有观三昧。若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住,是为有觉有观三昧。(2)无觉有观三昧。若初静虑第二静虑中间定,是为无觉有观三昧。(3)无觉无观三昧。若第二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是为无觉无观三昧。如是三三昧,若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者,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十一者、明、解脱、念、慧、正忆。(1)明者,三明;(2)解脱者,有为解脱,无为解脱。(3)念者,十念。(4)慧者,十一智慧;(5)正忆者,随诸法实相观;如随身法观一切善法之本。
十二者、八背舍。(1)内有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2)内无色相外观色,是二背舍;(3)净背舍,身作证,是三背舍;(4)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是四背舍;(5)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是五背舍;(6)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是六背舍;(7)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是七背舍;(8)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八背舍。
十三者、九次第定。(1)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2)灭诸觉观内清净故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3)离喜故,行舍,受身乐,圣人能说能舍,念行乐,入第三禅;(4)断喜乐故,先灭忧喜故,不苦不乐舍,念净,入第四禅;(5)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6)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7)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8)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9)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
复有出世间法,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是名出世间法。
龙树菩萨曰:“复次,八背舍、九次第定、十八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如先义中广说。
是四念处等,一心为道故。又八背舍、九次第定等,凡夫所不得,名为出世间法。
念、慧、正忆,虽有二种,世间、出世间,此中所说为出世间法。
有漏法者,五众等四禅、四无色定。
无漏法者,非世间,是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
有为法略说三相,所谓生、住、灭。
三界系及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虽为无为法,以作法故,是为有为法。
与有为相违,是无为法。
复次,灭三毒等诸烦恼、五众等不次第相续,如、法相、法性、法住、实际等,是名无为法”。
上述三十七道品,及三解脱门、三三昧等等,乃至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是名出世间法。所有这些出世间法,都必须以“发起相续菩提心”为根本!二乘行者虽发出离心及愿菩提心,而无“行菩提心”!遂成就出离分段生死的“有余涅槃”!只有“愿菩提心”及“行菩提心”相续具足者,才是真正的大乘行者!才能成就大乘果位!如“往生诸佛如来清净国土”;乃至成就“菩萨果位”、“如来无余涅槃”!
不论“世间善法”或“出世间法”,都是“法相”!都是“方便”!修行“出世间法”,二乘行者必须通达“无我相”,不舍方便,才能真实趣入“有余涅槃”!大乘行者必须通达“第一义谛”之“空性正见”,不舍方便,才能趣入“无余涅槃”!
何谓世间善法?
《大般若经》曰:“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名世间善法。佛告须菩提。世间善法者。孝顺父母。供养沙门婆罗门,敬事师长。布施福处。持戒福处。修定福处。劝导福事。方便生福德。世间十善道。九相。胀相、血相、坏相、脓烂相、青相、啖相、散相、骨相、烧相。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善、念安般、念身、念死。是名世间善法”。
【解释】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法称名为世间善法?佛告须菩提言:所谓世间善法者,
一者孝顺父母。有二:即以世间心,(1)以“语言、精神安慰”等,孝顺父母者;(2)以“衣、食、医药、卧具、住宅、金钱、物品”等等,供养孝顺父母,非摄恶业,得世间善业福报功德利益者。
二者四事供养沙门、婆罗门。即以世间心,以“衣、食、医药、卧具”善心恭敬供养沙门(即出家修道人,非邪魔等恶修道人);婆罗门(在家“知识分子”、“专家”、“科学家”等,非摄恶业者)。得世间善业福报功德利益者。
三者尊敬奉事师长。即以世间心,尊敬师长、尊敬长辈、尊敬宰官、尊敬国王等,非摄恶业,得世间善业福报功德利益者。
四者布施得福处。即以世间心,依善业义理,行种种布施,得世间善业福报功德利益者。
五者持戒得福处。即以世间心,执持一切戒律,得世间善业福报功德利益者。
六者修禅定得福处。既以世间心,修习一切禅定,得世间善业福报功德利益者。
七者劝导化解得福事。即以世间心,劝导化解一切“贪、嗔、痴、慢、疑”恶业及纷争,所得世间善业福报功德利益者。
八者方便言行得生福德。即以世间心,以善巧方便的语言、行为诱导、引领众生行持善业,得世间善业福报功德利益者。
九者言行世间十善业道。即以世间心,讲说、行持十善业道,得世间善业福报功德利益者。
十者讲说九相。即胀相、血相、坏相、脓烂相、青相、啖相、散相、骨相、烧相。即讲说此九种无常相,令人信解世间无常,人身无常,得世间善业福报功德利益者。
十一者即以世间心,修习“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求人天福报,得世间善业福报功德利益者。
注:四无量心。此处所说的是“四空天的四种无量心的境界”。
十二者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善、念安般、念身、念死。即念阿弥陀佛及一切诸佛如来名号、念三藏十二部法、念一切贤圣福田僧、念三皈五戒八戒别解脱戒菩萨戒金刚三昧耶戒、念舍功德、念善功德、念安般守意、念身九种无常相、念死无常等等,即以世间心,求人天福报,虽修学佛法,得世间善业福报功德利益者,是名世间善法。
上述十二类,都是以世间善心而行世间善业,及以世间善心修学佛法,求人天福报者,得善业福报功德利益者。都称为世间善法!
依《大般若经》上述经文可知,
一者以世间心,行持一切世间善业,及一切佛法,所得皆是“世间善法”的功德利益
二者以二乘出离心,行持一切世间善业,及一切佛法,所得皆是趣入“有余涅槃”的功德利益!
三者以无上菩提心,真实信解第一义谛之空性正见,行持一切世间善业,及一切佛法,所得皆是趣入“无余涅槃”的功德利益!
当今很多人,不依佛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及“一实相法印”讲经说法,反而将“释迦如来所说正法”,讲成了“世间善法”!自误误人。此等行为,又将广大信众,以百千万劫难得之人身,难遇而遇,勤修佛法的因缘,引导重入生死轮回中!岂不可惜哀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