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心玉 于 2014-12-28 16:08 编辑
放生
放生就是救护那些被擒、被抓、将被宰杀、命在垂危的众生的命,而众生最宝贵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得以重拾生机,救他们的命!将被捕获的鱼、鸟等生类放之于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宰割、烹食,便称之为“放生”。放生主要体现在对生命尊严的维护,体现了佛门广大慈悲的救度精神。
菩提心
菩提是觉悟、智慧的意思,学佛要找到佛的根,佛的根是发菩提心。只要有一个众生,你不喜欢他、讨厌他、嗔恨他、不想度他,你就没有菩提心。念念想众生,念念想社会,菩提心就现前,念念想自己,菩提心就没了。
清净心
一心念佛,一心是清净心。是一种“不迷于万法万相”的境界。在工作中、爱情中,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心就清净了。念佛求的是清净心。持戒念佛得清净心,愈念心愈清净,妄念少了,烦恼轻了,智慧自然就长。心清净,身一定清净。心是身的主宰,身心清净,外面的环境就清净,境随心转。
本性
人一出生就具备的遗传既有的特性,叫做本性。但是,人的本性染上了虚妄后,本来具有的德行和才能被虚妄盖住了,再也显现不出来了。人的本性就好比一面镜子,本来是光明的,但是染上了尘垢,就会被尘垢所蒙蔽,尘垢就好比镜子的虚妄,当镜子被尘垢蒙蔽之后,就失去了表面的光滑,反射光线的能力,不再光明。那么为什么人的本性会染上虚妄呢,其实虚妄本身就存在于人的本性里,就比如金子是与石沙混杂在一起,经过熔炼出来才能成为金子,石沙就好比是金子的虚妄,人的本性,一开始就存在了虚妄,也是这个道理。镜子去掉一分尘垢,就会多一分光明,去掉十分尘垢,就会多十分光明。人的本性去掉一分虚妄,即会得到一分的德能(德行和才能)。去掉十分虚妄就会得到十分的德能。从而可知,善和恶,在人的本性是染和净的关系;提升和堕落,在人的本性中也是染和净关系。金子经过熔炼,去除了石沙,从此以后便不再被石沙所混杂;人的本性经过修持,断绝了虚妄,便不会被虚妄所污染。
烦恼
烦恼指令人不顺心或不畅快的人或事。令人不顺心不畅快,烦闷苦恼。
烦恼可以分为五种:
“贪” 贪五欲,即:财、色、名、食、睡;贪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而不肯舍弃。
“嗔” 遇到不顺意的事情,就发怒气。
“痴” 整天昏昏迷迷的,不明白事理。
“慢” 高傲自大,轻慢他人。
“疑” 对真实存在的事物,真实的道理,犹豫不定,似信非信。
佛经
佛是智慧,经是径,佛经就是走向智慧的捷径。佛经是佛弟子纪录佛陀在世时候的言行和修持法门,以及开示宇宙真理的文字。每一部经书都蕴含着很多的人生哲理,
为什么要诵经
读经是为了了解如来真实义,只要有文化的人谁都会读经,你读经的时候是不是了解文字背后的真实含义?如果明白了,就是离文字相了、离说相了,按照佛的教诲去落实,这样读经才有价值。而许多佛弟子看经文都是只看表面文章,还是不了解经典的真实义。遇到难题的时候,总认为是别人的错误,总是向外去找原因,这是心外求法,让别人给看看、给算算,你说谁能解决你的问题呢?你看释迦牟尼佛讲法四十九年,从来也没说给谁看一看、观一观,给谁做作超度什么的,都是教育我们,做一个善良的人,觉悟的人,为众生着想,总是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的苦,发心求出离。 所以,以后在诵经的时候,要仔细琢磨经文的含义,把理论上的东西学着运用于生活中,用佛理指导生活,真正象一名佛弟子一样,为众生作出好的榜样,学习在事相上运用佛理,长期熏修,让事理圆融。如果只是读,却不去运用,那就好比我们背了一篇课文,只知道里面的内容,而不知道里面的含义。真用功,不是你一天读多少部经,如果你的思想、言行,跟经上讲的完全不相应,一天读两百遍也枉然。
佛咒
佛咒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语句所组成的符号,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萨的尊称和力量,从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发生。佛咒的出现,一般是透过所谓通灵者的媒介,由神灵所传授,而为民间所采用,不论东西方,都有咒语的流传、使用和信仰。民间信仰的符咒力达到驱邪、避凶、趋吉的目的。然依根本佛法,应该是有病看医生,有灾难要忏悔、存善心、做善事,才是逢凶化吉、解冤释结,消除业障最好的办法。
为什么要念咒
念咒不能仅强调其“咒力”的神秘性,若一味的将之神秘化,那便跟“喃巫”没有区别。持咒是一种收摄身心的修行方式,通过反复的地念咒有助于你集中精神,收摄身心, 断灭各种妄念。咒语中的不同发音对你的身体五藏也是有影响的。持咒兼带持戒、修定,产生慈悲心和智慧力,必然能够去执著而消业障,这样也必定能感通诸佛菩萨的本誓愿力。除了邪法、邪咒,用来损人利己,或者是报复、报仇、泄愤等以害人为目的的咒术之外,都可以持诵。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一门深入指专攻一门技术或学问,以期深造,是修定,长时熏修是从定里开慧。选一部经,一门深入,从一部经成就戒定慧、成就清净心、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后再求解。没有根本智,心不清净,清净心起用就是智慧。哪怕是一句佛号,或一句经咒,长时的熏染,修持,也会有不可思议的收获,从最初的一门深入,到以后的广学博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重重法喜,唯心自知。一经通,则窍窍通,所以一悟了就悟了。诵一经能开悟,诵那么多经也能开悟,但是诵一经比较容易契入,诵多经很难契入,除非这一经已经通达了。
皈依
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皈是回转,或是皈向、投靠;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皈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皈依,所以皈依两字,也不是佛教之所专用。小孩子皈投向他母亲的怀抱,依靠母亲、信赖母亲,所以能有安全之感,这一安全感的产生,便是出於皈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於皈投信赖而能产生安全感的行为,均可称之为皈依。凡是由信仰而能产生力量的事理,均可列入皈依之群。是以信仰佛教,固可称为皈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妖神鬼怪的信仰、崇拜、奉祀,都可称为皈依了。
皈依三宝
三宝分别是
佛宝是指己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圆满究竟的人。
法宝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
僧宝是指正在修学佛法,并协助他人修学佛法,护持众生修学佛法的人。
概括地说,三宝的含义为:佛为觉,觉而不迷。法为正,正而不邪。僧为净,净而不染。皈依三宝的含义是:发心翻旧日恶,依止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佛教正法而得解脱,具足三宝功德,为利众生而究竟成佛。
皈依三宝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等待三宝庇护,等待三宝为我们安排一切,而是为了使自己最终成为三宝。或许在家居士们会担心:那是否意味着我们都要出家呢?并非如此。我们所要成就的,并不局限于形象上的三宝,而是三宝具备的内在品质,这才是修行的关键所在。
三皈依的真实意义是皈依觉、正、净
觉,是觉而不迷,为众生念佛,为众生做事,念念都是为了众生去做就是觉悟。比如,扫地是把众生的业障扫掉,愿他们早日露出智慧,皈依三宝,求生净土。吃饭是为了众生而吃,愿所有众生都能吃到这阿弥陀佛无量光化现的智慧法食,早日破迷开悟;事事都是这样加念,加上念头以后念佛,这就是坚决不为自己而求,每件事情都是在觉悟中做的,所做之事有公德。
正,是正而不邪,用佛的教诲当作为人处事的原则,不入自己知见,不如别人知见,自己知见和别人的知见都属于邪知邪见。知见就好比方向,方向错了,只能离 正道越走越远。所有的经典上都告诉我们做个好人,孝敬父母,尊敬丈夫,尊敬妻子,恭敬爱护众生,对人慈悲。告诉我们深信因果,迎面而来的都是命中有的,要用慈心感化,把业力转化成愿力,这是根本。
净,是净而不染,对时间的一切,好的环境,好的缘分,我们不贪著,随缘享受;遇到逆境我们深信因果,不生瞋恨,这都是自己前生所造的不善因得到的果报,认账认命,也不逃避!我们深深的明白,世间的福早晚有享到头的那一天,不羡慕,不攀缘。对自己的命运知足,知足就能够常乐。好坏事情都不在心中留印象。
出家
出家,是指离开亲人、家庭、事业这样的世俗世界,到庙宇里去做道士或僧尼(也就是俗说的尼姑,和尚)。 一般出家后的人除了每天得吃斋念佛,同时要戒掉七情六欲。
出家具备的两个条件
第一要发大菩提心;
第二要有过人天分,做众生的人天导师。
出家不能是要逃避什么挫折或者世间男女情感之事,他应该做佛法的传播人,佛陀的使者,他应该是人天的导师,佛法能够在世界上流传下来靠的就是一代代出家人僧宝的千辛万苦的努力,要有一颗“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不为自己求安乐,只愿众生得离苦”的大菩提心。如果具有了菩提心,那么出家以后,有着这种菩提心的支持,一定能成就道业,相反地,只是一段时间的挫折或者情感问题,或者愿意清静几天,那么贸然出家,而没有一个坚定的信仰支持的话,出家生活也不会太平坦的。
出家与在家学佛
如果一个人他彻底证悟了空性思想,对于他来说,确实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有几个人是真正证悟了空性,还是只是学了“佛在心中”或者“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口头禅呢?出家人要弘法利生,把佛法传承下去,在家人是护持佛法,协助出家人,使正法久住在这个世间,利益人天。这在职责上稍稍有点不相同,修行功夫上没有差别,完全一样。
学佛三字:闻思修
闻:闻是听闻,‘佛法难闻,今已闻。’能够听闻佛法,甚为不易。
思:听闻后,没有进一步思惟,也是枉然,‘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所以必得深入思惟与研究。
修:光研究是不行的,必须实修。真正的学佛,真正的修持,是要从现实的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没有贪嗔痴。学佛只有结合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实实在在的利益。
要知多闻不如多思,多思不如多行,三者缺一不可。
(文章摘自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