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修行人,不但是没有怨恨心、没有报复心,还生什么心?感恩的心,很感谢他。为什么会感谢他?因为他这种态度、行为对待我,我能欢喜忍受,自己忍辱的功夫提升了。没有这个忍辱功夫是做不到的,证明你忍辱到一定的程度了,等于说他来考一考你,你通过了,你对这个老师要不要感激他?
所以祖师大德这一句"会吗",你看意思多深。如果你会的时候,不但顺境不生贪恋,逆境不生瞋恚,你的烦恼习气慢慢就真放下了。你要不通过这个试验,你怎么知道你功夫成熟了?
我们记得,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里面记了一段故事,那是真人真事。有一位修行人在深山里面,应该有二、三十年不下山,修得很不错,信徒对他尊敬供养,礼请他下山去讲经弘法。他去了,下山了。这一下山遇到信徒恭敬供养,他就生起憍逸,就是此地所讲的,功夫就退转了,我们讲禁不起考验。深山里头与外界隔绝,心行很清净,一进入花花世界,禁不起考验,心就动了。莲池大师跟他也很熟,遇到的时候他就讲着,他说有这么一个人,深山修行很多年,一入红尘之后一败涂地,他是来红尘度众生的,最后是被众生度走了。
那个人就问,是哪一个?莲池大师说,我说的就是老兄。一句话点醒他了。像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很多。所以现在修行成功难,几个人能禁得起名闻利养的考验?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摆在面前不动心,能有几个人?又有几个人在逆境里面被冤枉、被侮辱,没有瞋恚心,不生怨恨,没有报复,有几个人能做到?
所以真的会,他心地永远清净,在顺境里面清净,逆境里头还是清净。他生一个什么心?永远生一个感恩、报恩的心。为什么?学生在学校念书,我在年轻的时候念中学,我们的老师天天一上课就考试,天天来考你,看你有没有进步。那我们修道人是不是这样的?是的,从早到晚,你看到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不都在考你吗?
顺境,你起了贪恋,你的考试不及格;逆境,遭人家骂你几句,给你一点侮辱,你就生气、你就怨恨,你都是得了个零分回去。天天考,天天没进步,不但没进步而且还退步,大幅度的退步,生起贪恋、生起怨恨,纵然是持戒持得很严,有没有功夫?没功夫,哪有严持净戒的人会起贪心、会起瞋恚心!自己戒律持得很不错,好像很如法,看到这个不持戒、那个破戒,心里面就很不高兴,随意的批评。
这种态度说明他那个持戒是假的,不是真的。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持戒的人,这个世间一切善恶他有没有见到?如果说见不到,见不到那他眼睛有问题,他见到了。他见到怎么样?他不放在心上,这叫不见世间过。见而不见、听而不闻,没放在心上,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所以对一切众生,善缘也好、恶缘也好,都是平等的礼敬、赞叹。赞叹里面,善的言行赞叹,不善的言行不说,顶多笑笑就完了。这里面意味深长,我们总得要明了,要知道怎样去学习。
净空法师:忍辱是成福在这个社会上,我们受别人欺负,人家毁谤,甚至于别人陷害,我们都能够忍受,没有怨恨、没有报复。而且还感激,为什么会感激?这个境界现前,就考验我们自己功夫,我有没有功夫?我能忍、能不计较,他来考试,我及格了,他是我的老师,我怎么能不感激他?没有他,我怎么晓得我真有这个功夫?一点怨恨都没有。所以要禁得起考验,禁不起考验就完了,你就一败涂地。
大的事情要禁得起大的考验,重大的考验;小事情,小的考验;禁不起考验的人,这个人将来是一事无成。世间人常讲量大福大,佛法里面讲忍辱波罗蜜。六度里头,布施是修福,忍辱是成福,成就你的福报,你不能忍,你布施得再多,那个福就散掉,凝聚不住;忍就能够凝聚住,它不会散失,后面有果报,有大福报,这个福报可能不在今世。
净空法师:修五戒十善而得人身人道状况,我们现在生在人道,这个境界我们亲眼所看见,人是秉五戒十善而得人身,你过去生中五戒持得好,没有毁犯,十善修得不错,这一生能够得人身。虽得人身,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遭遇不相同,祸福不一样。
这些是什么原因?佛给我们讲这些是满业,满业就是善恶的果报。我们到这一道来投生是引业,引导你来投生。我们大家有这共业,共同的引业,过去生中都是修五戒十善,到这个世间来投生得人身。每一个人这一生受用不一样,是你过去生中修的善恶不相同,你因不相同,果怎么会一样?所以一生当中穷通祸福与别人不相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我有福,别人能不能把我的福夺去?夺不去。你有灾祸你能不能免得了?免不掉,怎么样躲都躲不过,这是事实,自己一定要清楚。
可是有没有消灾免难的方法?有。佛家讲得非常有道理,你命中注定的是因,转变之机在哪里?在缘;你能够控制缘、掌握缘、转变缘,果报就转变了。我有灾难的业因,但是我今天拼命修善,我不造恶,我把恶缘杜绝,善缘增长,恶的因不能现前。佛家教你消灾免难有一套理论依据,我们愈想这个理论有道理,我们信得过。人生在世中年以上要明白,年轻的时候迷糊,他听不进去,听不懂,年岁大了要清楚、要明白,决定要多做善事,帮助社会、帮助众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