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慈悲护生”真含义 共同推进“合理放生”新风尚
- 发布时间:2016-08-30 信息来源:中国佛教网原创 点击次数:93
深入理解“慈悲护生”真含义共同推进“合理放生”新风尚 护生的真义在于“众生皆有佛性”,要爱护每一个生灵的生命和慧命;放生的发心在于慈悲,爱护生灵的同时,也是在养护自己的慈悲心。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佛教越来越多的在增进人心向善、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佛教的普世价值进一步得到体现。与此同时,在对佛法的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偏差,亟待矫正和引导。一些不如法、只求功德而缺乏智慧的放生行为,就是需要引导和改善的现象之一。
护生起源于佛经,《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说:[1]“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一者,自不杀生;二者,劝他不杀;三者,赞叹不杀;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五者,见被杀者,方便救免;六者,见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者,见恐怖者,施与无畏;八者,见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九者,见诸急难之人,起大悲心;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
放生则兴盛于隋唐,智者大师曾作放生池劝化沿海渔民,许多渔民受到感化而放弃捕鱼之业,亿万生灵得以存活。
如今欣逢盛世,佛法昌隆,越来越多人以佛法为载体,参与社会活动,包括参与护生放生,发心至诚值得赞许,但是由于对佛法领悟的不透彻、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正确的认识,使得护生放生出现一些不如法的行为,没有达到解救众生、服务社会、提升自我,摄受人心的目的。
在放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认识上有三种常见的错误:
一、只重放生,不重护生
许多人所熟知的护生方式就是放生,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对佛法肤浅的领会,在日常生活中护生的方法非常多。
例如:把大米装在密封的瓶子里,使不生虫;清明节祭拜祖先以诵经代替烧纸,不伤害地上的小虫子;尽量多吃素,既低碳环保又爱护生灵;往地方倒沸水的时候,看一下地上是否有蚂蚁;院子里不用的水盆洗干净倒扣,以免积水生虫;保持厨房干净,以免滋生蚊蝇;到亲友家做客时,提前嘱咐亲友不要为招待自己而杀生;观察时机,多做护生、素食的宣传,适时劝化他人放弃杀业;注重健康的生活起居并精勤修行,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健康向上智慧的人,使大家受到自己的感染而相信学佛的好处和素食的好处,用自身的状态来改变他人的态度。
二、为求功德而放生
功德是一种自然的结果,就如同燃烧了木柴就会有灰,修行者是为了燃烧而燃烧,而不是为了得到灰而燃烧的。护生放生也是如此。如法做事自然会有功德,而不是为了功德而做事,为求功德而放生的发心包含着贪心,势必会导致不如法的行为和不理智行为。
三、为求长寿而放生
在篇首所述的《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里讲的很清楚,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可依教奉行,不应执着于买命放生。
从行为上又有以下几种错误:
一、对物种和所适应的地域不了解而随意放生
例如:有些水生动物是在海里生活的,却被放生到河里;有些生物本属的地域在很远的地方,却被就近放生;有些地域和河流不适合某物种,却被大量放生,不但伤害物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
二、大批预定买物放生
大批预定买物放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产业链的加剧,与护生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对物种的习性不了解,没有选择合适的放生时间
例如:在冬天的傍晚或者下雨天放生鸟类,在笼中关了很久的鸟儿本来就虚弱,夜晚又寒冷,鸟儿看不清路也无力觅食,凌晨的露水或雨水打湿了翅膀更使鸟儿无法飞翔,从而造成放生鸟类的死亡。
四、对环境没有周详的考虑而放生
在城市的护城河或者公园里放生,炎热的时候水流可能会干涸,雨季的时候水流又可能会被引流至下水道,造成被放生灵的死亡。
五、不考虑周边居民的安全而随意放生
例如:在山脚下或大路旁放生蛇类,会对居民出行造成极大困扰,对交通造成负面影响,也会间接导致放生蛇类被居民和车辆伤害,同时这种行为会被大众所反感,进而造成大众对佛教的误解,障碍佛法的弘扬。
以上现象已经逐渐成为普遍的现象,放生活动亟待引导!佛教界人士应该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案并积极的推行,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学习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的相关法规,做有法律常识的佛弟子。
二、要和环境部门建立联系,放生活动要符合环境部门的规定。
三、要和动物专家建立联系,学习物种的习性、生长环境等知识,在专家的指导下合理放生。
四、普及正确的护生观念,提倡日常护生、随缘放生,观察因缘、智慧护生。
五、放生活动要在寺院和法师的监督和参与下进行,深入理解慈悲护生真含义,共同推进合理放生新风尚。
早在2012年,学诚法师就专门谈过“放生须谨慎而行,不可轻忽放任”。学诚法师说:[2]放生应基于护生,尤其要克服功利化、形式化的趋向,应当周全考虑,缜密操作,避免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害生和扰民,特别应注意社会关系协调,注重理念宣导,化导他人戒杀护生。
2013年,圣凯法师也曾发表文章谈到:[3]以今天观念看来,护生则须学会人与生物、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收到环保之效。
2014年7月30日,国家宗教事务局邀请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方面代表,召开以“慈悲护生、合理放生”为主题的座谈会。王作安局长建议:[4]倡导合理放生,建立放生协作机制,纳入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同日,中国佛教协会发出了关于“慈悲护生、合理放生”的倡议。
[5]这种传统的放生活动及其规程能够起到巨大的社会警诫作用,具有激发人们良知善行的价值意义。但是,如果曲解了佛教放生的理念与意义,那就很容易产生盲从与迷信,做出种种不理性、不理智的行径。
[6]“与时俱进,契理契机,行为世范,慎思随缘。”放生活动,可依此为思想指导。
2016年5月17日,农业部办公厅、国家宗教事务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宗教界水生生物放生(增殖放流)活动的通知,这为合理放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为指导。
对护生、放生的理解,还应延伸到修行的方方面面。放生,不仅仅放生物命,还包括放生自身的真如佛性,护生,不仅仅是爱护物命,还包含爱护自身的真如佛性,例如:与人不对立,是放生别人,对己不执着,是放生自己。
护生和放生的观念深入每一个佛子之心,与“慈悲”并行的是“智慧”,悲智双运才是圆融的佛法,也只有悲智双运的佛子才能真正提升自我修行,增进社会祥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