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法华经5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华经 7(2)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21#
发表于 2016-9-26 22:32: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有一个弟子反反复复发信息给我,说我是张宏堡的魔子魔孙,又是怎么怎么样。因为我讲经说法必然涉及到不要执著于神通境界。他的神通境界非常高,哪个有什么病,他用扇子一扇:好了!就好了。他两个手一抬,叫雨停止,雨就停止了。所以他认为师父讲的都是针对他的,不知道多少次来向我示威。我说:谢谢你的指教。师父今天是现身说法。我不知道各位作何感慨?这是「破魔军已」。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22#
发表于 2016-9-26 22:33:1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一小劫」也好,「十小劫」也好——就像佛当年在菩提树下示现是几天呐,但几天也好,四十九天也好,这都是不定数。「结跏趺坐」即「双盘」,「身心不动」是表万法归一。等开始讲经说法,又是从「空」出「有」。「一即无量,动静一如」。「身心不动」是不是永远「身心不动」?他「身心不动」就是为了将来要「出定扬德」。如果我们成佛以后就永远都「身心不动」的话,那你是见鬼了,要你这个佛有什么?用「身心不动」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动」——「转识成智」,现无量的神通道力、法力教化众生。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23#
发表于 2016-9-26 22:33:5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敷」是准备成就,「师子座」实际上就是一个蒲团而已。在凡夫眼里看的是一个蒲团,在天人眼里看的就是金碧辉煌的宝殿。我们这里的讲经堂,天人看到就跟天空一样美丽;鬼道的众生看到,可能就是个茅草棚。因为各人的心不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极乐世界的人来看这里就是黄金铺地。在同样一个空间,各人的心量不一样,他看法是不一样的。我们如果以现在这样的心态,你到极乐世界去看了,也是泥巴瓦块。我们前几天讲了,连白天和黑夜都没有个真实,都在于各人「随心所欲」。你今天真正调整了心态以后,你再回想昨天的、以前的,你感到是不是很好玩呐?佛法就是调整我们的心态。 佛于此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诸梵天王」是色界天。一百由旬就是一万里。 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天人雨华」是出于对佛的恭敬心,也是天人大众用心来供养佛、赞叹佛,都叫「雨华」。我们既要以方便解,又要归入第一义心法来解。「乃至灭度,常雨此华」。生相无明没有破,就不能叫「灭度」。所以阿罗汉叫不叫「灭度」啊?都是佛的方便说。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24#
发表于 2016-9-26 22:34: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佛于此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诸梵天王」是色界天。一百由旬就是一万里。 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天人雨华」是出于对佛的恭敬心,也是天人大众用心来供养佛、赞叹佛,都叫「雨华」。我们既要以方便解,又要归入第一义心法来解。「乃至灭度,常雨此华」。生相无明没有破,就不能叫「灭度」。所以阿罗汉叫不叫「灭度」啊?都是佛的方便说。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25#
发表于 2016-9-26 22:34: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这个「天鼓」是不鼓自鸣,「常击」是随顺人道的说法。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击天鼓」就是表众生很振奋:哎呀!我们的佛陀就要出世了。唱歌、跳舞,是表一种法喜。击天鼓也好,唱歌跳舞也好,这都是真实,叫「第二义真」;那么在「第一义真」来讲,要归于我们的心性。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26#
发表于 2016-9-26 22:35: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时已经破除「生相无明」。《楞严经》讲,生相无明在九相之前,一真之后。「一真」就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空如来藏」,「九相」就是三细六粗。或者把它说为在一细「业相无明」与真心本性之间,由「生相无明」而生起第一念「业相无明」。如果讲的话,把它方便说为半个念。半个念它不成有相,又不成无相,属于过渡。所以「生相无明」可以作为「业相无明」之因,「业相无明」可以作为「生相无明」之果。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27#
发表于 2016-9-26 22:35: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这都是方便说。究竟讲,无量的念就是一个念。佛为了帮助我们开智慧,硬是把一个念说成什么「三细六粗」。其实讲「一个念」都已经落入分别。「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把一念说成我们真心本来面目,是比喻。佛有时也把一念说成是「业相无明」。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真正说来非「无念」,无念不是变成「断灭空」了?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保持一种灵知性,你不能动心起念,也不能没有念。能够证入这种境界,是证道位的明心见性,叫「寂而常照」;你可以起无量的念,那就是「转识成智」。你在无量的念中,是「念而无念」,那叫「照而常寂」。好好观照一下。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成圆满之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