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怎样修习“耳根圆通”法门--转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萌哒
    2017-7-19 08:19
  • 252

    主题

    639

    帖子

    526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14:2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mbu8080 于 2015-12-30 14:23 编辑

    怎样修习“耳根圆通”法门

    各位菩萨、大德:


    先学一段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的经文,与大家共修。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数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这一段经文,是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向释迦牟尼佛、以及当时参加法会的所有菩萨,汇报修行经过时说的。是说他自己在很久以前初发心学佛时,遇见的第一个师父就是观世音佛。他当时在观世音佛那里发了个愿,就是:“发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观世音佛当时教导他说,要“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什么是三摩地呢?这里得介绍一下名相。三摩地:梵语音译,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如果按照意思来翻译就是正定、等持、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意义也非常多:属于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于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法、心所法相应;并且通于定、散;也通于善、恶、无记三性。如果修行人住于三摩地,会观想凝照、智慧明朗,便可以断除一切烦恼而得证真如本性。


    怎样才能入三摩地呢?有三个步骤,即是闻、思、修。学佛必须依照这个顺序:先听闻佛法,然后才能生信;再思惟其中的理论依据,然后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而真正了解佛法;再依法奉行,即按照佛所教导的办法修持;最后才能达到脱离六道轮回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不退转果位。


    为什么我提议大家修习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呢?因为我们知道修行要从闻、思、修中去求证,所以这“闻”的问题就是首要问题。只要耳根清净了,其他的一切也都清净了。同时我们知道眼睛能看见前面就是不能看见后面;嘴巴只知道吃喝、再就是会骂人和搬弄是非;思惟就更不消说了,满脑子的妄想往往不着边际。唯有耳朵的功能最为齐全,它不但能够听见左右的一切音声,而且前后上下都一样没有阻碍;如果遇到没有用的声音还可以自动控制,“左边耳朵进,右边耳朵出”说的就在这个道理。既然耳朵这么灵光,所以它就是最好的修行工具。它会自动去把用不着的东西,一一排除。如我们持念观音菩萨的耳根,就只能反闻我们自己持念佛观音菩萨的声音了,岂不快哉!


    入法性之流·心念空寂


    以耳根听自己持念名号的声音来修行,这是观世音菩萨以慈悲之心,专门为众生反设的方便法门。这不但是修行容易得到止和定的大利益,而且还非常有益于身体健康。当然,学佛的人并不是不能听外面的、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但还是以自己念诵名号的声音好些。


    究竟应该怎么样持念名号呢?


    在持念名号的时候不要贪多求快,而是要念得清楚,一个字一个字的吐清楚:“南—无—观—世—音—菩—萨!”持念六字大明咒是一样,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本师释迦牟尼佛名号也是一样。最好用金刚念诵法,一口气一口气的念,气的长短与声调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心情状况、以及平常的习惯来决定,以轻松、自然为原则,不要勉勉强强的吼。声音也不要太大,以自己听得清楚为原则;免得影响别人,因为不影响、不干扰、不麻烦别人是学佛人的本份。当然,这是指自己一个人持念名号时应该注意的使用方法,而在正规的活动场所就不一样了。比如说上早晚、殿,因为宗门、师承的不同,持念名号和唱腔一样也不同。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应该听维那师的统一指挥,一切以随众为准。


    许多人在持念名号时以一口气念多少声为准,而且有许多法师也这么说。在这点上,我不敢苟同,起码于健康不利。所以说还是要以自己的身体状况才行,要以轻松、自然为原则才行。许多人持念名号都粗犷的在喉咙间嘶叫,而没有把气自然的沉到喉咙以下;同时心也是提着的,同样也没有很自然的将心沉下来。持念名号如果这样,就有点儿不太合适,因为这种念法,声音在喉咙间循环,以至于越念气就会越粗、越大;这样一来,就不是在持念名号而是在吼叫了。


    在念诵名号时嘴唇微张,但嘴唇不动,动的只是舌头,牙齿动不动都可以;但一定记住不要影响呼吸。把气沉至丹田,凭借这一口气“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的念下去;等到需要唤气的时候,把嘴闭住,让空气自然的充满肺腑,顺心下沉。嘴里微微发出声音。只要自己心中在念,就不管是独处还是随众,是开口念还是闭口念,是大声念还是小声念,是坐着念还是走着念。有一点是相同的,皆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心窝胸口处。但是,有一点切切记住!切不要把注意力放到脑子里面。因为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失眠,晚上到了应该休息的时候睡不着。


    真正的持念名号,声调应该说是要有充满着信心的亲切感、诚恳的归属感,如同亲临佛国圣境见到了观世音菩萨;或者说已经敲响了极乐世界的大门,而且得到了观世音菩萨的接引一样。


    就这样,你心中宁静安详的持念着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同时又用心指挥着耳朵回转过来,非常自然的听着自己的声音:“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一字一句都是那么清楚、那么受用;这样一来,一切烦恼以及一切杂念、一切妄念都远远的离你而去。就是它们来了,你也不需要去管,更不需要去担心,这些东西根本阻碍不了你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或者是阿弥陀佛圣号、或者是六字大明咒的正信、正念和正定。时间一长,自己听自己持念圣号的声音就不再需要用心来指挥,这时功夫就到家了。


    有点烦恼和妄念也不要紧,这就如同你点燃了一支蜡烛一样,固然在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窜出了缕缕黑烟。持念名号的声音等于光明,烦恼妄念等于黑烟;黑烟它尽可能的去冒,只要是持念名号的声音不停,即是蜡烛不熄,光明永远不灭。黑烟于光明无损,二者彼此无碍。


    以上所谈的只是修持“方法论”。而修持的方法本来就属于佛法“不可说” 的范围之内,佛祖“西来意”只有自己去体会。有许多地方谁都说不清楚,所以我也说不清楚。


    这些便是观世音菩萨修行法门的“初于闻中”,也只有通过这些才能达到“入流亡所”。你如果是选修的观音法门,就这样坚持念下去,久而久之自得大利益。但不要急于求成,要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呢?这就要看本身的善根福德因缘了。也许只需要《阿弥陀经》说的十念、一至七日、甚至于一年、十年、数十年,但只要功夫深了,火候到了,说不定哪一天早晨起来就突然间“入流”了。这一“入流”,就如同是你已经接上了极乐世界、或者说是观世音菩萨感应能源的总开关,一下子就进“入”了自己本性的清净之“流”,就恢复了原来的那么一片空寂。


    入流多种,道家、玄学都谈“入流”。但是佛家之“入流”为入法性之流,即是回归真如本性、寂灭,回归到法界本体。心地是那么空寂,不但是杂念没有了,什么念头都没有了,而且名号也不例外的没有了,一切都清清净净的了。但什么都没有了,却也不是昏天黑地的,迷离扑朔的,而是无客观境相的那种清明通达。这种修行的境界,便是“亡所”的初步境况。


    这还只是观世音菩萨修行法门的第一步,还得要进一步去修,更上一层楼才好。既然我们已经能够修到“入流亡所”,就已经是达到了心性一片空寂、不为别情杂染的境界。


    动静二相·寂然现前

    达到了“入流亡所”的境界,是不是天上打雷听不见了呢?是不是学佛的人需要上殿过堂普行作务也不知道了呢?是不是应该吃饭、应该晚上回家也忘记了呢?不是的,肯定不是的!要真是那样就成了白痴啦。这些都还记得,都没有忘记,但是能够不为之所动。虽然和平常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对眼前的一切事物都能够明了真相,知道这些事物都和自己的本性毫无关系,同时也对自己没有丝毫干扰。这种状态,就是所谓的“所入既寂”。这个时候耳根听到的任何声音、从眼根看到的任何色相、从鼻根嗅到的任何味道等等,皆为寂灭;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干干净净的。这时就到了第三阶段了,“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什么是动静二相呢?比如说我们持咒、念名号、甚至于诵经所发出的声音、或者说由眼睛看见的色相以及从心中起的念头等,都是动心,这就是“动相”;然而嘴里不念,心中也不念,既没有声音也没有观世音菩萨之名号,同样,眼睛所看见的一切事物,心中所起的一切念头,都已经达到了没有的境界,都已经是一片空寂,这就是“静相”。可这种境界是修出来的,不是自己强迫所致。不信的话你自己可以试试,古大德们都可以在深山老林中证道,你一个人到神龙架的原始森林里去住几天,保证到了晚上就会恐怖得睡不着觉。因为一般来说,人已经习惯了世间各种各样的混杂声音,真一点儿声音都没有,天地都是一片寂然的时候,恐惧心理就产生了。不是有人作过试验,不论是人或者是其它动物,最难以承受的就是寂寞吗。但是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来说,这就成了难得的悟证机会。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念头动也行,不动也行,这动不动都没有关系;外面打雷下雨山崩地裂不要去理睬,地球毁灭万籁俱寂不要去理睬,就是江山由谁来主宰也照样不要去理睬,因为这本来就和我无关。但是动来知道是在动,静来知道是在静,这一切都是明明了了并且能明察秋毫;可是于心中系于一念,这念头就是不动,除此以外就是不起任何杂念。功夫一到了这种地步,在修行上已经是非常可观的了。这时可不能懈怠,一懈就前功尽弃了,而还要继续精进,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就象这样精进地继续持之以恒的修下去,清净到了极点,寂然也到了极点,这就是“闻所闻尽”了;能够听动相吵吵嚷嚷,也能够听静相的清清静静,同时把什么念头都切断了、空掉了。对于这种境界,平常人根本无法想象,因为这并非什么都听不见,而是什么都听得见,但当下就是把什么都空掉;也不是纯粹的空,而是即有即空。然而,尽管就是如此,到家了没有呢?还是没有到家。还要“尽闻不住”才行,就连这个空的境界,都不执着,都不要停留在这里。如果停留在这里,一溺于空境,便就是小乘罗汉的境界了。因为只想自己,不肯度生,就不是大乘菩萨。


    接着就是“觉所觉空,空觉极圆”:到这个时候即可以说是快开悟了,快明心见性了。空的极度就是能觉悟的和所觉悟的都空了,空也没有了,如果有空就不是极度。悟是悟了,但不是执空悟空,有相和空相都不可得,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有不有、空不空的问题。有也不有,空也不空,觉也不觉,悟也不悟;同时也可以说已经空了、觉了,悟出本来,即为圆满。


    修习如果已经达到了这个层次,就可以说是“空所空灭”了。因为空没有了,不空也不存在了,泯绝了一切相对的万法名相,统统归结为寂静,就是达到“生灭既灭,寂静现前”的境界了。所有的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平常日子中分分秒秒来来去去的所有烦恼妄念,以及宇宙万法生生灭灭的流传现象,到此就一概了结。真正寂灭的本来自性现前,就一切法性清净,一切自性清净,不假动静,自然如此。每一个众生都是佛,都是观世音菩萨,圆满自在,了无挂碍。“忽然超出世间,十方圆明”;于也就是自然的超越出三界火宅的困扰,完全突破了学佛修行的“法执”,证得了宇宙十方三世,一念圆成;就自然天地森罗万象,法法无碍。


    这个时候,就可获 “获二殊胜” 了。究竟是那两种殊胜呢?就是经上告诉我们的:“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这样的慈心和悲心,能使真正“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的愿力完全升起,得到了两种不可思议的特殊功德和神通能力。我们学佛,一到了这种境界,就不需要再谈什么大彻大悟、功德圆满、究竟涅盘等等疑问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