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6-23 17:08:02
|
只看该作者
所信的法门。这个法门不是佛所说的,而是从自己自心里面、佛性里面所流露出来的。我们凡夫不觉,不知不觉,诸佛如来是已知已觉,他为我们说出,说出我们自心本来具足的法门,这点非常重要。於是我们才真正得性德的受用,起心动念一切造作的享受与性德相应。从相应到相融,那就是性德圆满的流露,到这个时候我们跟诸佛如来、跟法身大士无二无别。
再看下面「第五净行品,令信心者,信菩萨初发心时,皆发大愿为首」。这是这一品经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菩萨在因地,佛在果地,因圆果才满,修因证果。菩萨怎么修成的?大愿为先,所以愿是先导,引导我们,愿是我们修行的方向目标。诸佛菩萨的大愿也无量无边,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观音菩萨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个例子不胜枚举。
世尊把一切诸佛菩萨的弘愿,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大类,这个四大类就是我们常常念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诸佛如来在因地大愿的纲领,如果我们发这个愿就跟诸佛菩萨相应,这四愿确实是究竟圆满。我们天天念、常常念,有没有发?没发!怎么知道你没有发?你的思想、见解、言行跟它不相应,所以你没有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发了没有?如果真的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八五卷) 2003/4/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85》)
...说到:
「以无时故,智无别,为不异不动智佛体故,妙慧用无别,不异文殊善简择妙慧故,行无别」。这些文句,总的为我们说明一桩事情,法界体无别,法性无别,这是根,根本。世出世间一切法,大乘经上常说的,虚空法界,刹土众生,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性识所现所变的。
自性本具圆满的智慧,智当然无别,自性本具无量的德能,当然行无别。所以下面他接著讲「妙慧用无别」,文殊菩萨表「善简择妙慧」,文殊菩萨有智慧,理智,不是感情用事。这一句话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说,在境界里面自己有判断的能力,有抉择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华严》里面以文殊菩萨来做代表。
行无别,契入境界的菩萨,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为从初发心不异十波罗蜜行普贤行而为修行故」,这一句话把这个《华严经》修行的纲领说出来了。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理论说得非常圆满,方法非常精密,难得他已经给我们提出了纲领。纲领就是文殊菩萨所代表的十波罗蜜,普贤菩萨所表的十大愿王;十行,十愿!再看这部经里面五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初地菩萨修什么?布施波罗蜜,二地菩萨修持戒波罗蜜,三地菩萨修忍辱波罗蜜;十地如是,十回向也如是,十行、十住无不如是。
在这里我们看到他们修行的方法,念念不离十波罗蜜,行行不离十大愿王。十大愿王跟十波罗蜜交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个是主修,其他是助修。譬如说初住菩萨,初行,初回向,初地,都是以布施波罗蜜为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九0卷) 2003/4/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90》)
...地如是,十回向也如是,十行、十住无不如是。
在这里我们看到他们修行的方法,念念不离十波罗蜜,行行不离十大愿王。十大愿王跟十波罗蜜交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个是主修,其他是助修。譬如说初住菩萨,初行,初回向,初地,都是以布施波罗蜜为主,主修布施波罗蜜;布施里面有持戒,布施里面有忍辱,布施里头有禅定、有般若、有方便、有愿、有力、有智,少一个都不行。到二住菩萨以持戒为主,持戒波罗蜜里头有布施、有忍辱、精进、禅定,统统都有,都具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但说十波罗蜜圆满的,十大愿王也圆满的。布施里头具足十愿,持戒里头也具足十愿,每一行里头都具足十愿,每一愿里头都具足十行,行无别。
「初发心」,发心住,这是初住菩萨。我们要好好想想,我们现前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修什么?我们以哪一条为主?经里面非常明显,我们从哪里学?实实在在讲,要从布施下手。布施是什么?布施是放下。我这个学佛真的是非常幸运,可以说真正接触出家人头一天,我接触出家人头一个就是章嘉大师,头一天我向他请教,他老人家就教给我「看破、放下」。
我是向他请教:方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我知道佛法非常殊胜,非常好,有什么方法能让我很快的契入?我问这么一个问题。大师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说你就入门了。我接著向他请教:这六个字从哪里下手?从布施。布施能拓开心量,布施是真正放下,布施到最后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是非常希有难得的教诲。这头一天。我告辞,章嘉大师送我到门口,告诉我:今天我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言语态度真诚恳切、关怀慈悲,被他感动了,不做觉得对不起他!
得好处,得利益才知道老师好!老师不容易。我亲近章嘉大师三年,毁谤他的人很多。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家,有些在家居士,出家的法师,说他:那是政治和尚!跟他保持远远的距离。到他老人家走了,火化烧出一万多颗舍利,每一个人都呆了,谁都没有想到。在台湾可以说是没有人,哪一个人往生能烧出一万多舍利。所以,有些法师后悔,听信传言没有能亲近这个善知识。没有福报!轻易听信谣传,自己不能去证实,这可惜。我那个时候对大师也不认识,一无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九0卷) 2003/4/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90》)
...了。四愿,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都是为了度众生,这不能不懂。所以诸佛如来证得圆满的佛果,他要教化初学众生,他要持戒。为什么?他要不持戒,他就不能叫别人持戒,一定要做出来给人看,这是大悲大愿。他已经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了,何必还要去学法门,到处去求学、去参学?示现给初学人看的。
释迦牟尼佛,我们在《释迦谱》里头看到的,当时印度许多学者、宗教家、传教师他都亲近,他都向他们请教,今天所讲的多元文化。於是一般人看到释迦牟尼佛智慧高,学问广,广学多闻而来的,他做出广学多闻的样子给人看,谁知道他久远劫已经成佛,这没有人知道。你看为教化众生还要装这个样子,示现八相成道!久远劫成佛了,成了佛,还在表演初发心,还在表演始成正觉,这是大悲大愿。
「不舍众生故,四摄无别,四无量心无别故」,不舍众生,怎么落实?四摄法(摄是摄受众生),四个原则,永远不舍。这个四摄法里头,第一条布施,第二爱语,第三利行,第四同事。真正发心要帮助一切众生,你一定要学习佛菩萨的四摄法。四摄法里面的布施,我常常教同学,这个布施跟六度里面布施不一样。六度里面的布施是放下,那个布施度什么?度悭贪。贪瞋痴是三毒烦恼,布施是度悭贪的。换句话说,那是一服药,对治贪烦恼。悭贪断掉了,布施波罗蜜圆满,忍辱是度瞋恚的,般若是度愚痴的,对象是贪瞋痴。四摄里面的布施不是这个目的,四摄布施是摄受众生。
四摄法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四种交际方法,现在人讲公共关系法,这四种是公关法,是交际法。所以它那个布施,我常讲,多送礼、多请客,这是四摄法里头的布施法。你看人与人之间怎么样建立感情?这个方法很重要。人要常往来,往来不能没有礼节,礼节不在贵重,表达我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九0卷) 2003/4/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90》)
...赖耶为大圆镜智。所以转识成智怎么个转法?放下而已。我们问天人有没有放下?比我们来讲,他放下了,他要跟四圣法界相比,他还没放下,放下得不干净;四圣法界跟法身菩萨比,那他没放下;法身菩萨即使等觉菩萨跟如来比,他也没放下,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放下。
放下就是禅定,佛在经上给我们说,真正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对於一切色法看破,真正放下了,你的眼根在色尘得定,眼根在色尘上入定了,三昧现前了;耳根在声尘未必你放得下,鼻根在香尘,你也未必能放下。所以三昧有无量三昧,那就是无量无边的境界,样样都看破了,样样都放得下了,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入华严三昧了。华严三昧是无量三昧的总称。
所以初发心的人,他的四无量心跟如来没有两样。「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句话我们常听,初发心那个心可贵,那是真心的流露,很可惜的,他时间太短,刹那而已,第二个念头他就变了,他就又迷了。虽然迷,即使是一刹那,这一刹那很可贵,为什么?无量劫来你的真性都从来没有放过光,没有现过瑞,你今天能够发心,这一发心这个就是像闪电一样,这是一道光。虽然时间短,但是你总是光总冒出来了,总是露了一下,希望往后这个光明的时间愈来愈长,光明愈来愈大,这就是进步。这个就是经文上讲的「信进起修」。
我们现在得到科学家对水观察实验的证实,知道四无量心重要!四无量心就是真诚的爱心,对自己的利益,对众生的利益,对社会的利益,都是无与伦比。我们要爱自己、爱众生、爱社会、爱这个世界,要晓得这是一体的;我只爱自己,不爱这个世界、不爱众生,自己的苦难,自己的业障,不能消除,不能避免。这是世间许许多多人不了解事实真相。《华严经》里面佛告诉我们,虚空法界刹土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因此,四无量心不仅仅是对自己,要对一切众生,要对虚空法界,这样才能真正成就自己的德行,恢复自己的真性,让我们在现前这个凡夫地位,升华到诸佛如来果觉的境界,「佛道无上誓愿成」。接著下面长者说了。
「三十七道品无别」。这三十七是科目,三十七个科目。它这个里面也分类: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九一卷) 2003/4/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91》)
...办后事,他在哪里站三天,死了以后还站三天。
所以人聪明有什么好处?笨一点有什么不好?这正是古人所谓是「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佛度众生这两种人很好度,一个上智,一个下愚。上智是一说他就通达明了,依教奉行,没有二话好说;下愚也是这个,虽然什么都不知道,教他怎么做,他乖乖的就那么做,他就能做到底,做得很踏实。所以这两种人都很容易成就。最麻烦的是当中这一段,上不上下不下,很不容易成就,习气太重,不容易放下。
三十七道品是我们的助道法,我们不能不看破,不能不放下,不能不精进。四正勤就是精进,他精进是有条件的,恶要赶快断,善要赶快觉悟;积极的断恶,积极的修善,这四正勤。所以这个科目通一切法。初发心的人,三十七道品的修学跟如来果地也没有差别。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前面我们讲到「三十七道品无别」,这三十七种助道品,对我们的修行大有帮助,一定要懂得应用,真正让它帮助我们道业的增长,帮助我们断烦恼、开智慧,很重要。「观受是苦」,要真正晓得苦,我们出离的心就生起来,对这个世间能放下,不再贪恋了。这个世间无常,经论里头佛常讲这个世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不只是沧海桑田。哪一样东西能保得住?不可能的,没有一样东西真正是永久的;换句话说,所有一切万物都是暂时的。你能够常常这样想,常作如是观,你智慧就开了,不再迷惑了。这第三条「观心无常」。心是我们的念头,前念后念不一样。
末后一条「观法无我」,我是主宰、是自在。佛经里面讲这个「我」的意思讲得很多,这两个意思最重要。首先我们观察我们自己的身体,因为一般人都把这个身当作我,我是主宰的意思,我这个身能不能做主宰?如果能做主宰,我不想老,我不想生病,我不想死,能不能做得到?做不到。一年比一年老化了,小小的风寒都抵挡不住,这个身做不了主。既不能做主,哪来的自在?所以佛讲这身不是我。不是我是什么?是我所,我所有的。就像衣服,这衣服是我所有的,它不是我。
什么东西是我?世间也有些聪明人,西方哲学家所说的「我思故我在」,能够思惟、能够想像那个是我,这比一般人观察是进步很多,他知道这个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九一卷) 2003/4/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91》)
...习,学习一切众生的善行,不生一切众生的恶行,这叫精进。不仅仅是大乘法,在世间法也很好用,我们不要执著什么大乘小乘、世间出世间,这个法好,这个法确确实实帮助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一切恶务必断尽,一切善务必圆满,这就对了。
「四如意足」,我说它这个四条是放下。足是知足,什么时候才知足?放下就知足了,你要不放下,永远不知足,知足常乐。这里面有四条,欲、念、进、慧,每一条里头义理、境界都要清楚。天台大师讲得好,他把这个道理浅深广狭境界不同,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不一样;藏教是小乘,通别是大乘,圆教是一乘,修学纲目完全相同(就是科目的名称完全相同),内容不一样,内容有浅深广狭不一样。
初发心这三十七道品跟果地上佛的境界也没有差别。「故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这两句经文我们也很熟悉,为什么?祖师大德文章里头常常引用,我们看到的遍数多了。但是对这两句话的意思,实在讲许多人模模糊糊,不清楚。「发心」是初发心,「毕竟」是证得究竟果地,这初发心跟究竟圆满佛「二不别」,「二」是发心跟毕竟这个二,「不别」,没有差别,不好懂。这个话我们也听得多,常听到的「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初发心跟正觉这是二,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不别,没有差别。在我们的想法、看法差别太大了,怎么会没差别?现在读了《华严》这么一大段经文,稍稍有一点体会;体会,说老实话,不深,有这么少分了。
这个不别是心性不别。你初发心那个心是真心,如来果地上也是用的真心,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差别在哪里?差别在如来果觉上他真心永远不变,永远他都不动;初发心的这个人,这是一刹那,真心放光了。就好像果地觉上心性的光明像太阳一样,初发心的人,这个人的心性放光像闪电一样,他不能够常常保持。他如果常常保持,他不就成佛了吗?只是那个光闪了一下,到第二念烦恼又起现行了,又迷了。所以说「如是二心先心难」,先心是发心,发心难。一个人突然之间有这么一个念头:我要发心成佛。这个念头难,太难太难了。
你要不相信,你去打听,无论是出家在家的,你去打听打听,他学佛他出家最初发心是什么心?没有发成佛的这个心。世间人绝大多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