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6-13 13:59:28
|
只看该作者
你学什么?学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学这个!总而言之合起来讲,就是学明心见性。儒、佛是一样的,明德就是见性。明德上再加一个「明」,可见得明德已经不明了。所以我们学的目的就是把明德恢复起光明,是求这个,这是「自觉」,自受用。自己成就之后,再教化别人,这是「觉他」的工作,这是「亲民」。何谓「止于至善」?就是这两者不二,自觉就是觉他,觉他就是自觉,不是两桩事,是一桩事情,这才是至善。把它分作两截,不是至善。你看看,小乘人自觉,不觉他,分作两截;权教菩萨觉他,不知道自觉,也是两截;这都不是至善。止于至善,那是大菩萨们,实教的菩萨,明心见性,他们是止于至善。
自觉,我们用寂照的话来说,「寂而常照」这是自觉。「照」是一切境界明了,心是定的。自觉注重在体上,从体起用,这是自觉。觉他是「照而常寂」,这是摄用归体,自己得受用。你看,从体起用也是自他都得利益;觉他的时候,从用归到体,还是自他两益,自他是一不是二。如果把自他分成二,这是迷,不是觉,有自有他,谈不上学;几时到自他不二,觉照同时了,这就是止于至善。这是用「三觉」来讲。
如果在大乘法里面用「三菩提心」来解释,也很贴切。「明明德」就是清净心,心之德是清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亲民」是慈悲,「止于至善」是平等。平等心是「直心」,有慈悲的,也有很凶恶的,凶恶恶极也是直心。见了性,善与恶那是手段,教化众生的手段,接引众生的手段,度众生的方式。他的用心都是慈悲,都是想成就一切众生,这是我们要懂得的。
这是说外道的我是虚妄的,凡夫的我是虚妄的。小乘的我也有问题,小乘执着天真涅盘,以为真我,还是错误。佛在《楞严经》里面讲得好,小乘的境界是什么?「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影事」,一句话道破,小乘执着的我是偏见之我。菩萨有没有执着?菩萨有执着,菩萨若无执着亦无众生可度。清净心是「深心」,自受用的深心。「大悲心」是亲民,是慈悲心。
这就是说出学佛要知道纲领,我学的是什么?从三菩提心来说更为明显,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学「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这就是学问。
三纲是目标,用什么方法来完成?底下的八目,用八目来达到这个三纲。所学的三纲八目里面,第一个是「格物」,物是物欲。我们在《四十华严》里面读的这一段,说明物欲的害处。物欲,不但是指世间这个七情五欲,连出世间的佛法也包括在其中;只要你有贪、你有爱,都叫作欲。格物,格是格除、是格杀。阿罗汉的三个意思里,有一个要「杀贼」,格物就是杀贼。格是格斗,物欲就是贼,贼害我们的本性。
你要想明心见性,要想修三菩提心,第一桩大事情就要断烦恼,就要做格物的工作。格物,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放下。孟夫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个放心,就是格物的工作。放下什么?放下物欲,放下烦恼。我们念佛打佛七常常提起的「放下万缘」就是格物,「放下身心世界」也是讲的格物,心才能清净、才能专一。
第二个是「致知」,致知就是学法门。前面讲的读诵是求根本智,这是主修的。那么其余的一切万法要不要学呢?要学,那是助修的,要正助双修。诸位要记住这个。每一天课诵,背诵经论这是主课;一切法门都要学,那是助课。这些法门还得要学清楚,并不全在经本上。就说我每天课诵《华严经》,《华严经》是我主诵的,我每天读诵,其它的《法华经》、《楞严经》、《方等经》、《阿含经》、《般若经》,我每天都要浏览浏览,「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不是这个意思?你要这样看法太窄小了。
学法门是什么?致知。给诸位说,致知里面所讲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天到晚眼看到的、耳听到的,全是学问,全是智慧,这叫致知,比经本的范围大得太多太多了。法门无量无边!学的是这个,并不仅仅限于这些经书而已。
这种学的时候,要不要用心去学?不要用心,用「照」!格物可以达到寂定的目的,而致知正是「从定起照」,起照的作用,这样才能成就智慧,这正是六祖所说的「生八万四千法门」,这是致知。
第三个是「诚意」。给诸位说,四弘誓愿里讲的,我拿这个来配这第四句,就是成佛道。佛是什么?诚而已!在《无量寿经》里面讲三菩提心,第一讲「至诚心」。儒家讲诚意,这是至诚心,至诚心就是平等心、就是直心、就是佛心。所以诸位想成佛,修什么?修平等心,儒家讲诚意的功夫。
诚意之后,再讲「正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心怎么样才叫正?怎么样叫不正?给诸位说,能知道万物一体、自他不二,这个心是正心;分人我、分自他、间离是非,这个心是邪心,不正,心不得其正。四弘誓愿里「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正心,正心之用。
但是自己一定要晓得,度众生像《金刚经》里面所讲的:「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为什么?众生与我是一,不是二。一里面没有能度,没有所度;二里面,有能度,有所度。二法就不是佛法,二法就不是觉悟之法。所以能所是一,不是二;三纲八目是一,不是三,也不是八。你要把它分作三,分作八,那就错了,那又是迷了,不是觉了。
这个四条是内学、实智、自觉;换句话说,读诵着重在这四条,行解相应!后面四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外学,权智、觉他。这个八目就像八层宝塔一样,下面一层就是上面一层的基础,可见得功夫是要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起,然后身才谈到修,「修身」。
再给诸位说,就是我们佛法讲的修行,但是行的意思要比身的意思来得广泛。因为行的意思,行是行为,身体道德是行为,言语也可以包括在身上,口是身的一部分;但是除身与口之外,还有一个意业的行为。意业的行为,就是前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个可以说是意业的行为,修心的行为;从修身到平天下都是修身的行为,这个合起来是修行。
身修了,家才能齐,家齐是家族整整齐齐。家齐以什么标准来齐?给诸位说,以五伦十义来整齐。孔子讲到「父父子子」,这是家齐。
父亲像个父亲,儿子像儿子,这是举例子来说。自古「君君、臣臣」,领导的主官很像个领导的主官,部属很像部属,这是国治了!
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平是公平,天下一切众生都得到公平。怎样才能得到公平?每一个人都守每一个人的本分,天下就平。所以,世出世法里面都非常重视守本分。不守本分,天下大乱!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做,别人做的事情自己揽起来做,大家都这样子,天下怎么不乱?社会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工作岗位,你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这就叫守本分。说实在话,现在人就是不守本分,这一点非常重要。
诸位仔细的把《论语》几种注疏好好的看看,我们自己要觉悟。我们晓得现在乱,乱在什么地方?把根源找出来,根源就是不守本分。我们举个最简单例子,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本分,我们做到了没有?大家都晓得,出家人的本分就是修道、弘道、传道,这是出家人的本分。佛法是教学、是教育,今天我们出家人每天找些信徒来拜拜,这是不守本分。为什么?找几个信徒拜拜的事,那是外道所干的。佛在世上没有,佛天天讲经说法。佛教传到中国也没有。过去寺院都是做译经、讲经,指导大众做学问,修行、修学都是做学问。所以我们不干本分、不守本分,佛教就衰了,佛教才会灭亡。
也有很多人来跟我说:「佛教现在有很多人做很多慈善事业,这也很好,不错!」你看起来很好,你仔细一分析,这是灭佛教。我就给他举一个例子,我说:佛法像学校。你现在办一个学校,招牌挂的是某某学校;办起来后,你这些学生不上课,学校不上课,不请老师,不招生,你去办孤儿院、办养老院。这成什么话!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不守本分。为什么?越行了。我们这是学校,你如果是附带的办养老院、办育幼院,兼、附设的办那个事情的,那还可以。你把你自己的本分都丢掉了,专门来办这个,这是灭佛法。
政府为什么不讲?政府不知道,政府对于佛教一无所知。政府主管宗教的人,我跟他们碰过好几次头,在一块见了面吃饭。他说:「我们很惭愧,对佛教一无所知。」他不知道!一无所知的人来管佛教、管宗教。从前从唐朝以后,我们政府就有管宗教的,但是那个时候管宗教的都是佛门里面的大师,通达教义!不是不通达。所以佛陀教育能上轨道,个人守个人的本分,天下太平。不守本分,这个干的是天下大乱的事情。
我们心里要明白,自己清清楚楚,要晓得这里面祸、福、罪殃。我们是一个佛弟子,佛门寺庙,我做这个社会慈善事业,你看这个好像很有功德,实际上是罪过。你知道吗?你的罪过在哪里?如果你不是挂寺庙招牌的时候,你是做的善事,你有功德;你打着这寺庙的招牌的时候,这是罪过。就好像你这个学校,我办的是学校,上面招牌大门口写的是某某学校,里面做的是既不请老师,又不招生;去办教育的时候,去搞孤儿院、养老院、开医院、救济众生,这就叫罪过。你要想做功德、做好事,把这个学校招牌去掉,我这里是孤儿院,这里是养老院,这里是医院诊所、救济机构,行!这是世间福报的事。出家人把这身分去掉,在家人来做这事情,这是功德。披上出家人的身分,出家人的事情没有干,就好比当老师,你没有教学,你把你自己本分丢掉了,你干这个事情的时候是罪过,这是不守本分。
我说的这话,在外面我也不敢讲,为什么?讲的时候我要骂人,我已经树敌很多了,走到外面,人家都不理我了。可是我给诸位说是真心话,真心话是能救你自己的。有很多似是而非,表面上看到这是好事情,实际上错在哪里?到以后你做这个事情,堕到地狱里面去,真冤枉!不晓得怎么来的。
所以一再的讲孔子公教我们守本分,佛教我们守本分,守本分才能得到平天下!外学、权智、觉他,我们守在自己本分上去做。当然今天守本分的人,在生活上都比较清苦点、吃亏点。现在人脑筋都很滑,很灵活!想尽方法使自己的生活能过得舒服,名闻利养!名闻利养你得来了。再给诸位说,所得来的名闻利养,还是你命中所有的;你命中没有的,你用尽了心机也求不到。所以何苦呢?得来之后,你能享受几年?后面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你到几时才能拔得了?这是大问题!所以那是无觉,那是迷,那是颠倒。我们讲所谓学佛,学就是觉,决定不迷。
第二段只能给诸位介绍到此地。下面第三段是略说说,这是讲第一章的大意。这一章有三节,第一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讲学时习。「说」是什么?是由自性里面生的,这是真正之乐,是从你清净心里面生的法喜。这是讲有心得,精进、有得!这个得,在我们佛门里面讲得道,又叫功夫;有了功夫,有得了、得道了!
第二节讲朋来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一个是你出名了,在佛经里面讲的「众所知识」,众是大众,大众都知道了,都认识你,这是你出名了,实至名归,你的学问德行成就了,法缘也成熟了。诸位要记住,法缘成熟了,众生来亲近你,来向你学,来跟你学习。这个「朋」就是同学,「友」是同道,志同道合称之为友。同一个老师,同一个学校,这是同学。同是同学,老师跟学生在一起也叫同学。为什么?教学相长。学生跟老师学,老师也跟学生学,教学相长。所以,这个「朋」字就把师生都包括在其中。
「有朋」,这些朋友从远方到这边来学;远方的都来学,近方的就更不用说了。远道都来了,近道的当然也来了。来求学,不亦乐乎!乐的什么?乐的是众生得度。这是讲进,进就是弘法,有弘法的机缘,广度众生!孔子公教不倦,教学不感觉疲倦。为什么他不疲倦?乐!乐从哪里来的?内,由于外面有这么多人来,内外交感而生的法喜充满,所以教学不知道疲倦。《普贤行愿品》讲:「不疲不厌。」这是讲知名,法缘胜。
末后这一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是主说的,是总结这三节。「不知不愠」就是不遇之事。你自己学问道德成了,但是没有遇到知道你的人,也没有认识你的人。自己道德学问都成就了,没人知道,没有人认识你,没有人赏识你,没有人提拔你,这是法缘未熟,教化众生的因缘未熟。
从前教化众生的机缘没有熟,决定不会自己去找,没有这个道理!没有到外面说我的功夫怎么样了,你们都要来跟我学,没有这样的。诸位要晓得,机缘成熟都是别人推荐,别人礼请。你想想,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七十岁才出名。实际上,他的学问道德早就养成了,但是没有人知道他。这是徐蔚如、江味农他们这些大居士们,到普陀去朝山遇到他的,跟他一谈之下,觉得这位老和尚很有学问,很了不起,以后就写信给他请教,他就回答信。这些信件人家在报纸上给他发表,这样大家才晓得普陀山有位印光法师。所以是那一些学者把法师的信件常常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这样才出名。他老人家出来弘法利生,只有十年。他八十岁圆寂,七十岁出来,到八十岁,只有十年,这十年对于佛教的影响,可说是近百年当中第一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比得上他。太虚法师、虚云法师都比不上他。
那么不知的时候,没有遇到缘,怎么办?就讲退。前面讲进,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身。他知道退,退怎么样呢?广结法缘。学不厌,每天精进在修学。诸位要晓得这一点,进则弘法,退则护法,弘法、护法不二,所以功德就圆满,这就是止于至善。进是止于至善,退也是止于至善;换句话说,我有法缘是止于至善,没有法缘还是止于至善。
「不愠」,愠是什么意思?愠是心里面不平,有怨天尤人的意思,含的有怒意,好像我的道德学问成就了,人家不来捧我,人家不来提拔我,人家都对不起我,这是怨天尤人。给诸位说,还有这种心,学问没有成就。迷的人才会有这种错误的观念,觉悟的人晓得法缘什么时候成熟,有一定的。那一个人虽然不如我,但是他的法缘成熟了,他说法有人听,有人捧他;我实在是样样比他强,我没有法缘,我到那里,人家不听我的。所以,法缘各个人不相同。当你出名的时候,你要教化众生、要精进、要弘法;不出名的时候,机缘没有成熟的时候,你要护法。
这个护法是护什么?最要紧的就是护「不愠」。不怨天尤人,心平气和,这是有学问,这是真正道德。你看他到底有没有学问?从这里看,你就可以看出来。不管他学问多么大,名气多么大,他稍稍有一点怨天尤人、不平,那他所学有限。换句话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