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8-4-1 20:09:43
|
只看该作者
若无有发利益无边众生之心,则非是真实菩萨,如《十住毗婆沙论》卷五云:“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而所谓‘广大心’之义有二差别:一、智广大心,顺诸法实相而照见诸法皆空,有此而悟真如自性,而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及轮涅、烦恼菩提不二之盛定解。依此定解发起坚定不移的上求佛道之心,虽然要需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行种种难行能行之事,方能圆成佛道,然而终能依观智照了,安住如幻三昧,而信心终不退失,如此即是依大智所发的广大心;二、悲广大心,即恒依观智照了众生,皆与自己本来一体不二,故无论是什么样的众生都能发心救渡。又依世俗谛无碍了知众生皆是父母之义趣,由此而发起报恩救渡之悲心,行拔济众生苦之菩萨行,如此即是悲广大心。壬二约四生明摄法分齐竟。
壬三约色无色显界周尽
若有色、若无色。
菩萨发心度化利益众生,不仅是局限于欲界,而且还包括色、无色界的众生。
[有色]指色界之诸天。因色界诸天之天人,有清净微细之色法,为所依之身相,故称有色天。对此而言,无色界之诸天,称为无色天。
色界位于欲界之上,因此色界离欲界之欲爱染污,所以彼等身相及一切物质皆为清净细色。亦即在物质世界中,欲望强盛的,称为欲界,而色界无欲界强盛的欲望,故称为色界。色界之名是相对于无色界而立,亦是因其天人还有清净色相,故称为色界。其众生离诸欲,不著秽恶之色法,但仍为清净微细之色法所系缚,无男女之别,不生忧苦,衣着皆自然而有,且以光明为食物。《法蕴足论》卷十一云:“云何色界?谓有诸法,色贪随增,是名色界。”此界众生乃是由修学四禅八定而生。
色界有十八天,即: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
[无色]即是三界中之无色界天。因此界无有五蕴中之色法,仅有受、想、行、识四蕴,故称为无色界。如《俱舍论》卷八所说:“色为变碍义或示现义,无色界为色法全然不存在之世界。”因此,这个无色界是一种非物质界的世界,此界众生无有物质身体,唯具心识,亦时时刻刻在空定中。
无色界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此之四天的众生,皆由修行者厌弃色界,因为色质系缚而不得自由,欣求离诸色法的空定,当空定成就时,遂即入此界。如《法蕴足论》卷十一云:“云何无色界?谓有诸法,无色贪随增,是名无色界。”
虽然,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寿命比欲界六天的长远,但并非是出离了生死轮回,故亦会在天福将尽时出现天人五衰。因此,自知寿命将近,故心生忧愁烦恼苦不堪言。所以,此等天众亦是菩萨乘行者,发心所度化的众生之一。壬三约色无色显界周尽竟。
壬四约想有无以决外疑
若有想、若无想。
[有想]是指具有感觉、认识、意志、思考等意识作用,或指具有此等作用之有情众生。有想又指有想天,系有想众生所居之处。也就是说除无想天外的一切有想众生类。
[无想]指全无想念之状态。或指入灭尽定,证得无想果者。或为无想天之略称,即修无想定所感之异熟果报。生此天者,念想灭尽,故称无想天。此天为外道婆罗门之最高涅槃处,亦为异生凡夫以‘出离想’作意,修无想定,所感得的异熟之果报,称为无想果,或无想异熟、无想事、无想报。
无论是有想所摄的众生类,还是无想所摄的众生类,菩萨皆无余而发利益之心。
此科中,也是通过表明菩萨乘行者,当度有想无想之众生,而说明此等诸天之众生的境界,并非是究竟涅槃。因无论有想无想皆是堕入了空有边见,非是中道正见,依此种边见成就的禅定,也必然不会是中道境界的。壬四约想有无以决外疑竟。
壬五破除外道增上慢见
若非有想、非无想。
这是指无色界之第四天。此天位于三界九地之顶上,故又称有顶天。此天之名有三种解说:一、非如色界四禅及前三无色之明了之想相,故称非有想;非如无想及灭尽定,故称非无想。因此之境界痴暗不明了、不决定,故称非想非非想;二、如无色界之第二天,不缘识处,故称非有想;如第三天,不缘无所有,故称非无想;三、于无色界第三之无所有处,除识处之想,今又除无想,共舍除想、无想,故称非想非非想。
外道认为,此非想非非想处天,乃是超越三界生死的存在,故印度诸多外道皆修行非想非非想处定,以期成就超越生死的境界。但实则此天众生亦无有超越死轮回,因彼等还未照见诸法实相,而舍离我执断见思烦恼,故不能出离生死轮回。此天众生完全堕入空定之边执,还在二元取舍之相对中,所以未无绝对实相。佛陀在《大般若经》中所说第六会之法义,即是为破除外道此等谬执而说。
彼天界虽被外道认为已经超越轮回,但佛及大菩萨等圣者皆知仍在轮回,故菩萨发心广度一切亦包括此天。壬五破除外道增上慢见竟。
壬六摄邪归正
从‘所有一切众生种类’到‘若非有想、若非无想’,即是在说菩萨所应发的广大利生之菩提心,这不同于二乘声闻的发心。二乘声闻为自利故发心求证菩提,菩萨为究竟利他而发心取证佛果。二乘求证佛果有执取相,菩萨发心却住无住处,而不取著空有诸相。凡夫俗子行诸善法,不离善等业相差别,而菩萨乘行者虽行善法利济众生,但无诸相分别,故前者乃是有为善法,而后者乃出世间无为功德。又世间凡夫及诸二乘所发心,有远近亲疏差别,菩萨发心普摄一切无有限齐,故称为广大心。
一切凡夫外道,及二乘声闻缘觉,皆不能发起如是上求下化之广大心,皆因彼等不悟究竟真理,故其发心亦有限齐。如:基督教虽行善法,也提倡博爱,但却认为猪羊等天生就是供人食用的,因此他们对猪羊就没有博爱之心。又他们认为世间上的众生皆各实有,故认为上帝及魔鬼是实有的。因此他们就没有真正的大平等心。伊斯兰教之教义与基督教虽有差别,但却大同小异。道家则认为,一切众生秉天地元气而生,虽从无到有,但确实是有生,亦有其种类差别,故彼等亦不能发起广大平等之心。
外道等众生因不见诸法实相,故心落于偏小境界。今此处明菩萨乘依无分别智,发心广大,而无所不摄。此段中亦有摄邪归正之义趣。壬六摄邪归正。辛一明广大心竟。
辛二明第一发心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无余涅槃]一般通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此乃小乘阿罗汉舍身入灭后的境界,但此处佛陀所说‘无余涅槃’,乃是指大乘究竟之涅槃果位。
[灭度]即灭生死苦,而度脱轮回海之意。也就是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俗称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与变异’等二种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瀑流。此处之‘灭度’乃是指最究竟之大解脱,非小乘之灭度。六祖大师释‘灭度’云:“灭度者大解脱也。大解脱者,烦恼及习气,一切诸业障灭尽更无有余,是名大解脱。”
佛菩萨利益众生,皆以令众生出离生死证究竟涅槃而利益之。然欲证究竟涅槃出生死海者,当悟入佛之知见乃能得证。故如《法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如是经义不难了知,欲成就佛道则必当发第一心,亦即是度化众生证究竟涅槃之道的发心。
诸佛世尊以度众生证究竟涅槃为本誓,诸菩萨乘行者乃是佛子,故亦当摄受众生归就无上觉道,如《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中云:“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有一心一行空过不向萨婆若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遍缘诸法而能不著,名忧波憍舍罗,观见诸法,无不趣向菩提之者。大王!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出生诸物,人无不用。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所缘境界,无不利益趣向菩提。”辛二明第一发心竟。
辛三明恒常心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这是菩提心之常心,即虽度如是无量无数众生出离生死,而证究竟无余涅槃,但却无能度所度之分别执著,心常安住于无所住中,离四相绝百非。故虽经无量数劫度化众生,但由于彻底了悟一切法本来空寂,一切相皆毕竟空不可得,因此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正因为菩萨了悟众生本空无所有,故而才能安住于如幻三昧中,行所有利益众生之事,虽经无量数劫而度生之心无有退失。因能安住般若空性,故远离三时变迁之概念,亦不著诸法相,如下文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由是故知恒住于毕竟空,才能生起如是恒常心。所以,了知一切众生皆自心所现幻相,故菩萨度生即是度己。如世亲菩萨云:“菩萨取一切众生,犹如我身。以此义故,菩萨自身灭度,无异众生得灭度者。若菩萨于众生起众生想,不生我想者,则不应得菩萨名。如是取众生如我身,常不舍离,是名常心利益。”辛三明恒常心竟。
辛四明不颠倒心分四:壬一明四相空寂表无众生可度之义趣;壬二答须菩提所问;壬三复说;壬四明不住相行菩萨道之功德。
壬一明四相空寂表无众生可度之义趣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为什么实无众生得灭度呢?须菩提,若菩萨行者有我人众生寿者的四相取著,那么此菩萨未悟诸法实相,故彼非是真菩萨。
[我相]即指我之相状。世间凡夫认为诸因缘和合的生命,以及心识就是我相,并认为这个‘我’是实有存在的。但事实上一切有情生命,皆是因缘相对组合而现的无实假法,并不是独立真实存在的。因世间凡夫认为实有‘我’之故,进而攀缘外境起‘我所’之执著,所以才起诸烦恼等事。其实,这个所谓的我,只是一个相似的假我,虽然有名字,但并无有实,如《成唯识论》卷一云:“愚夫所计实我、实法,都无所有,但随妄情而施设,故说之为假。内识所变似我似法,虽有而非实我法性,然似彼现,故说为假。”
[人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而为人,故而异于其余诸道。也就是说人道的有情众生,认为人确确实实和其它五道的众生实有差别。但事实上人我等五蕴所生法,皆无所有不可得,如佛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中云:“大王!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行般若波罗蜜,正智观色受想行识,不见色生、不见色集、不见色灭,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何以故?自性皆空,无有真实,但虚名字。”
[众生相]所谓‘众生’即众缘和合而生,故名为众生。既然是众缘和合而生,即非独立实有,但凡夫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执著此五蕴诸法和合所现之生命是真实存在的。
[寿者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从生至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既然有我相,那么就会有一期生命长短差别,故而凡夫众生认为各类生命寿量实有差别。
此中所说四相倒执,即是代表了众生所有执著。其实,若是具智慧之人深入而观察的话,不难了知此中义趣。所有一切事物现象,皆相对组合而现,它们并没有真实存在的个体,只能名为是相对存在的现象而已。可是,所谓相对存在的事物,到底是能不能算有呢?凡相对存在的现象都没有生起的第一因,因为相对事物的果是不会有绝对生起之因。相对存在的法是二、是三四等,而绝对存在的事物,则必然是一不是二。因绝对之法乃独立非和合,相对之法皆是组合而生,独立者非二、非三,乃单一之故。而一切法皆是相对和合,因此不会有实有因存在。既然无有真实存在的因,则一切法即是无生,既然是本来无生,那么一切诸法相的出现,就必然是由心识颠倒所现的幻相。主体事物都是无生的幻相,那么在主体事物上,才会有的寿量以及种种差别,更是虚妄无实的。《入行论》中云:“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彼无少实故,有情性涅槃。”
菩萨为什么能行如是广大、第一、恒常心呢?因为真正的菩萨乘行者,必是深悟般若实相,知一切相皆毕竟空,故乃能离我人众生寿者等相执著。若菩萨不能如是相应般若空性而摄诸法行,则菩萨所行一切不与无为法相应,不与般若相应,故所行亦非是菩萨之道。所以,此句乃明不颠倒而恒住正智,方能行菩萨道。
若起我相执著,则相对的必然会有人相及众生相而起,既起如是等执著,便不能超离生死而入涅槃,故必有无常苦逼,因而妄想寿命更长,故起寿者相之倒执。具足如是倒执之人,乃十足之凡夫,故非是菩萨。而真菩萨能发起广大、第一、恒常之心,则说明菩萨必无如是四相倒执。因此,此处所表乃是菩萨之所以能行菩萨道之根本,即此种无倒般若正智。菩萨的究竟正智,乃是顺实相而生。所言实相者即是无相,无相是毕竟空不可得,故真正的菩萨具足了知实相之智慧,因而顺真理不起诸相分别。所以,菩萨离四相乃是因一切法本来无所有不可得故,如《放光般若经》云:“舍利弗!一切有言吾我者亦皆字耳,索吾我亦无有吾我,亦无众生、亦无所生、亦无生者、亦无自生,无人无生、无作无造,亦无成者、亦无受者、亦无授者,无见无得。何以故?一切诸法无所有,用空故。”
一切有情众生深陷轮回,皆因有此四相执著之故。从究竟胜义谛而言,实则众生与佛本来不二,若能绝此四相之倒执,则必能证得本具之空性。故诸菩萨行者,欲安住于菩提道无有退转,当离四相绝百非,发般若智而统诸行,如是方为真菩萨行者。
当今之佛教界的同修道友们,往往把所行普通有为善法福德和出世间无为功德混为一谈。这皆是因为不了解,所谓行菩萨道,应该具足的基础是什么。所以,才会如世人一样,认为佛教不就是简简单单的行善吗?然而正确的来说,佛教的行善积德,并不是如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而内在是与般若智慧相应的,即虽行善法却不著任何相,心如虚空而无所住。因此,佛教所行的一切善法,非世间人以及外道等所行,故此善非彼等之善。世人以及外道虽行善法,心不离四相而生颠倒,故非是菩萨道所行。
所谓‘菩萨’者,即是见诸法本空无所得,生佛、轮涅等空花,如是而悟知无生之境界,故能顺行而度诸苦厄,如《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解无相法,苦自止息,诸相寂静。如是所行,当知是为菩萨正行。如是行者,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从‘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到本段之末‘即非菩萨’,这是表四生、四想之一切众生, |
|